標籤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筆記】北族京師(1)

2019年01月31日撰稿
2019年02月22日校補
系列文《[1]、2
漢族京師在歷史上僅有幾處能夠形成長期的政治威信,按照時間先後分別為:洛陽、長安、北京。由於漢族經濟採農耕定居型態,故中央政府固定於一地成為禁中乃意料中事。不過北族經濟屬游牧行國型態,似乎匈奴單于庭、突厥可汗帳或契丹諸宮衛不會常駐於某個定點,而是跟隨北族元首個人人身所在四處轉移才對──可惜的是這種想法與史實不合,北族亦擁有其傳統文化中的京師:鄂爾渾河谷。

芮傳明《內陸歐亞風雲錄》(2013年10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2813)第123面:「在鐵勒之亂中誕生的兩個較為強大的部落聯盟回紇與薛延陀分別活動在東部和西部,大體上並無利害衝突。但是,這一格局在十多年後就發生了變化:貞觀二年(628年),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在國內權爭中被殺,戰亂紛起。薛延陀酋帥乙失缽的孫子夷男便率領部屬約七萬帳歸附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但是,頡利可汗旋即也受到內亂兼外患(唐廷的壓力)的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迅速趨於衰落。所以,夷男馬上反戈一擊,配合唐廷,攻擊突厥頡利可汗,得到草原諸部的響應。此舉極得唐太宗的歡心,於是派遣了游擊將軍喬師望帶著詔書、鼓纛前赴薛延陀,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得此強大後援,立即聲勢大振,歸附它的部落不斷增加,遂率軍東向,最終在游牧人的傳統聖地,水草豐美的郁督軍山設立了牙帳。」

【美國】Michael R. Drompp(著)、楊富學、韓曉雪(譯)〈鄂爾渾傳統的中斷──840年後黠戛斯回歸葉尼塞說〉,《回鶻學譯文集新編》(2015年5月,甘肅教育出版社,ISBN:9787542334596)第18面:「亞洲東部的幾個主要政治實體擁有同一個地域中心──鄂爾渾河谷,即今天蒙古國北部的中心地帶。鄂爾渾河向北流入色楞格河,然後繼續向北流入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眾所周知,突厥從6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回鶻從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蒙古在13世紀都將鄂爾渾──色楞格河地區作為國家政治中心。……一些早期的民族很可能都把鄂爾渾河谷視為自己的政治核心地帶,如在漢文史料中為人所熟知的民族匈奴(大約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55年)和柔然(大約從380年至555年)。突厥可能和其他民族一樣也把這一地區視作精神或宗教意義上的國家中心,這可以從郁督斤山林(Ötüken yïš)發現的古突厥碑銘中找到證據。……郁督斤山對應於今杭愛山的局部,鄂爾渾河與色楞格河從這裡流過,……在8世紀古突厥人盧尼文碑銘中,郁督斤山有時被稱作Ötüken yer/yir(郁督斤之地),對突厥人有著特殊的精神意蘊,被視為"神聖(ïduq)"之地。」第19面:「顯然,郁督斤作為突厥國家的保護神具有象徵和戰略上的重要意義。漢文文獻佐證了這座山的重要性,稱其為突厥可汗的居所。」

陳序經《匈奴通史》(2017年5月,新世界出版社,ISBN:9787510462207)第052面:「色楞格河流域在大戈壁之北,科布多與唐努烏梁海之東。這個地區包括杭愛山與烏蘭台戛山以東,肯特山與阿爾唐烏魯桂山以西和喬倫以北。喬倫是草原地帶與戈壁地帶的分界,……在這個區域裡,肯特山與阿爾唐烏魯桂山,是色楞格河與克魯倫河的分水嶺,兩山之東是克魯倫河流域,兩山之西是色楞格河流域。這個區域除河谷兩旁與一些山區外,多為草原,是即古代的幕北。現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烏蘭巴托是這個區域的大城市,位於土拉河北岸。土拉河是色楞格河的支河,在今日是經濟政治的重鎮,在古代應該也是幕北的要地。」第053面:「杭愛山海拔在二千至三千米,兩側崎嶇,山谷之中有平地,所佔的面積相當廣闊,……森林頗為茂盛,林間也有野獸,……這個山脈是好多河流的發源地,匈奴時代的幕北王庭似乎也曾到過這個山脈所流出的河水旁邊,應該是史書中所說的幕北的重要地區。」

莫何考(3):冒頓單于名號音義蠡測

系列文《12、[3]、456789

2019年01月31日撰稿
匈奴徹底轉型為游牧行國,始自冒頓單于的治世。秦軍北侵使得匈奴人國破家亡,整個民族有滅頂之虞,冒頓單于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成為後世匈奴人極為尊重的一代名主。冒頓單于為其人繼位時所獲得的首領名字,此前的本名則被取代而不再使用。冒頓為官號,單于為官稱。單于的音、義已然考訂,此不複述。至若「冒頓」音、義幾何?試為蠡測。

一、漢代「冒頓」音義
(1)鄭張尚芳:muːɡs-tuːns/mɯːɡ-tuːns
韻典網(網址:http://ytenx.org/)查詢「冒頓」的上古漢語對音,檢得鄭張尚芳系統的擬構為:
冒:muːɡs/mɯːɡ
頓:tuːns

(2)O. Pritsak:bak-tun/biktun
O. Pritsak,〈匈奴人的文化和語言〉,《內亞文史論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ISBN:9787566009517,第145頁:「冒頓的古音為bak(~mak)-tuan,即bak-tun~biktun。」

(3)王力:mu- tuən/muk-tuən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查詢「冒頓」的上古漢語對音,檢得王力系統的擬構為:
冒:mu/muk
頓:tuən

(4)周法高:məw-twəw/mək-twəw/mwəw-twəw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檢索結果:
冒:məw/mək/mwəw
頓:twəw

(5)李方桂:məgwh-tənh/mək-tənh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檢索結果:
冒:məgwh/mək
頓:tənh

(6)白鳥庫吉:Bokdok
陳序經《匈奴通史》(2017年5月,新世界出版社,ISBN:9787510462207)第149面:「白鳥庫吉在《蒙古民族起源考》一文裡,曾以為冒頓的意義為聖…..Bokdok為冒頓(古音墨毒)之古音,以為蒙古語譯義曰Bogda(Bogdo)之譯,Kowalewski氏《蒙古字典》(1212)釋Bogda為Saint, Divin, Vénérable, Révérend, Seigneur, Miatre, title de grands personages。」

(7)內田吟風:意思為勇者或神聖
【日本】內田吟風〈《史記‧匈奴傳》箋注〉,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6面:匈奴單于曰頭曼,……單于有太子曰冒頓(注:蒙古語Baghadur勇者,一說Bogd神聖)」。

考量前面7種說法,可知「冒頓」的意思不脫勇者或神聖,而其發音則頗類中世北族字「莫何」。之前曾在〈莫何考(1):喀喇汗王朝博格拉汗名號蠡測〉、〈莫何考(2):博克圖汗名號蠡測〉2文中,初步考察過北族「神聖(漢語對音字:莫何)」1字之演變,為求行文簡約,擇要排列如次:

二、中世北族「莫何」音義
(1)柔然阿那瑰可汗時期:bagha
莫何(bagha),bagha係官號,可能起源於古西伯利亞文化。
參: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年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9850)第122頁、第140頁。

(2)鐵勒(605年):bagha
易勿真莫何可汗,莫何(bagha)係官號的一部份。
參:【日本】佐口透〈《隋書‧鐵勒傳》箋注〉,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87面、第89面注釋54。

(3)突厥(605年~610年):bagha-čur
莫賀咄設,bagha(莫賀)與čur(咄)係官號,設(šad)係官稱。莫賀咄(baghačur)在後世蒙古語的意義為「baghatur(勇者、英雄)」。
參:【日本】護雅夫〈《隋書‧西突厥傳》箋注〉,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98面、第103面注釋28。

(4)喀喇汗王朝:bughra
副汗博格拉汗(bughra xan),bughra係官號。
參: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西遼史》(2010年9月,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091563)第51頁。
靜案,回紇字bughra的意思,我推估為「神聖、聖潔」之類。

(5)早期蒙古(金朝中後期):Boghda
孛黑多(Boghda),Boghda係「孛端察兒」的受眾人尊敬的個人稱號,意義為「聖賢」。
參:札奇斯欽譯注的《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2006年5月初版第三刷,聯經,ISBN:9789570808421)第140葉。

三、近世「博克圖」音義
(1)清初:Boghdo
博克圖徹辰汗(Boghdo Sechen qaɤan)」,Boghdo係官號,意義為「聖者」,借自蒙古語。
參:札奇斯欽(譯註)《蒙古黃金史譯註》(2007年7月初版第二刷,聯經,ISBN:9789570808414)第319頁、達力札布《清代蒙古史論稿》(2015年8月,民族出版社,ISBN:9787105138524)第71頁~第72頁。

(2)藏語:Boghda
博克多(Boghda),Boghda係高僧的封號,意義為「聖賢」,借自蒙古語。
參: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第141葉註一。

四、近世匈奴後裔「冒頓」音義
(1)〈布加勒爾王公名錄〉(15、16世紀):Vichtun<*Bichtun
參:O. Pritsak,〈匈奴人的文化和語言〉,《內亞文史論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ISBN:9787566009517,第144頁~第145頁。

(2)土耳其:Mete
吳興東《土耳其史: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2014年11月增訂2版1刷,三民書局,ISBN:9789571459714)第5面指出「頭曼單于在西元前209年為其子冒頓(Mete)所弒。……今日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匈奴的後裔。《歐烏斯汗史詩》(Oğuz Kağan Destanı)中所敘述的歐烏斯汗,就是匈奴的冒頓單于。」

五、「冒」的匈奴語擬音
第一個部分「冒」的發音,我們可以看到漢代對音的擬構多半是m輔音開頭的,這個情況在現代(20、21世紀)土耳其語中亦見保留。不過15、16世紀的〈布加勒爾王公名錄〉則是v輔音開頭的,並可推估原本是由*b輔音變化而來,如此則又與中世北族「莫何」第一部分「莫」多以b輔音開頭的情況一致。但何以會有m與b兩種形式?唯一的解答是原本匈奴語的發音是*bʱ輔音起首。由於bʱ輔音介於b和m之間,但聽起來卻非常像b或m,三者極易混淆。如果添加上元音,bʱa的發音就類似閩南語的「肉」(吃肉的肉),bʱu的發音則類似閩南語的「武」(文武官員的武)。由於bʱ介於b和m的屬性,遂使得外部對音、內部後繼方言出現了b和m的不同變化。

中世北族「莫何」有突厥、鐵勒系的bagha發音,回紇系的bughra發音,蒙古系的Boghdo/Boghda發音,中世起首b輔音之後的第一個元音有3種類型:a/u/o。比較漢代對音(鄭張尚芳、王力、周法高、李方桂)可知,匈奴語起首*bʱ輔音之後的第一個元音應該是*u較為合適;之後所接的音則為*g/*gh且以*gh的機率更高,姑以*g(h)表之。

六、「頓」的匈奴語擬音
【日本】內田吟風〈匈人‧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193面引:夏德(F. Hirth)氏之說:「古代中國人音譯外國語時常將尾音r譯作t、k或n的慣例」,似乎諸家所擬上古對音「頓」末尾n音都宜校正為r。惟因〈布加勒爾王公名錄〉明確記下了15、16世紀北匈奴直系後裔仍將「頓」末尾發音為n,事實上整個「頓」的布加勒爾發音tun都和上古漢語對音tuːns/tuən/ twəw/tənh幾乎一模一樣,故可知「頓」的匈奴語原音構擬當係*tun無疑。

七、小結:「冒頓」音義試探
略為整理前面探討的內容,漢代匈奴語「冒頓」一字的擬音我認為可校正還原作:*bʱug(h)tun,如果將gh快讀的話就可能唸成k輔音而變成*bʱuktun。該字的意思僅有「神聖」的意思,至於「英雄、勇者、勇士」等意義則屬衍生,可能是常常說「像冒頓一樣英勇」之後而產生的新義。

統一匈奴語的「神聖」(*bʱug(h)tun)一字先經「冒頓單于」引為其個人擔任匈奴元首的官號,此字在中世繼續使用而轉成北族字「莫何」。至近世布加勒爾人和土耳其人依舊保持歷史人物冒頓之私名,只不過發音上有所嬗變。重新排列各時期的北族字「神聖」的發音:
(1)匈奴語(上古):*bʱug(h)tun
(2)中世:bagha(柔然、突厥、鐵勒系)、bughra(回紇系)
(3)近世(冒頓的專名):vichtun<*bichtun(布加勒爾<北匈奴)、mete(土耳其)

在另文〈何以匈奴:另一個「中國」〉中,嘗論及上古匈奴字「匈/攣/蘢/龍/允/狁(*flōŋ/*vlān/*vlōŋ/*b•roŋ/*lunʔ/*lunʔ)」,其原始文化概念可能起於「心臟」位居「胸部」之處,相關衍生字包括:古希臘語的「阿波羅(Apoll)」、藏語的「胸(braŋ)」、古日語的「肋骨(Ɂabara)」、上古漢語的「伯*braak、白/帛(*braak)、柏*praak」、中世北族的「柔然/悅般((j)a-par)」、「阿瓦爾(Avar)」等字,這些同源字分化出:光明、白色、胸部、肋骨、兄長、首領……等多義。若再仔細比對一下上古匈奴語「神聖/冒頓(*bʱug(h)tun)」的發音結構,將之拆解為*bʱug(h)-tun,後面的tun顯係詞類變化而頗類突厥的da/回紇的ra/蒙古的do,故字根部分僅為*bʱug(h)。准此,相關的古語:

匈奴語:*bʱug(h)/*flōŋ/*(j)a-par
漢藏語系:*braŋ/*braak/*praak
印歐語系:a-poll/*bherek
古日語:*Ɂa-bara

由上能夠很清楚地導出匈奴語「神聖/冒頓(*bʱug(h)tun)」字與「胸部/匈(*flōŋ)」字同源,都取資於一個極為遠古的文化背景,可能和薩滿思維看待心臟的獨到見解有關。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何以匈奴:另一個「中國」

2019年01月28日撰稿
在〈【筆記】蒲立本先生談匈奴龍庭〉、〈狄族與匈奴起源試探〉2文中已考察過「匈奴」的發音,為:*flōŋ-naɦ。此字應為由2個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
(1)匈:*flōŋ
(2)奴:*naɦ

第二個字「奴(*naɦ)」在兩漢、魏晉時期的古籍中,除了作為匈奴人的名稱外,也作為其他異族的名稱,並皆處於後綴的位置。例如:高句麗5部之一的「灌奴」部,以及倭國南方與之對抗的「狗奴」國。因此可臆測「奴(*naɦ)」字的意思有部落、邦、社群的涵義在,具有一種群體邊界的識別功能。後綴音*naɦ(奴)字可能是字尾的詞類變化,抑可能是另外一個字添加在前一個字的後面做形容、指示、限定之用。

至於第一個字「匈(*flōŋ)」,該字與「攣(*vlān)」、「蘢(*vlōŋ)」、「允/狁(*lunʔ)」等字所代表的應當是一個文化象徵概念,而單于家族的興起則與此一抽象觀念有著極大的關係。簡單來說,「匈/攣/蘢/允/狁(*flōŋ/*vlān/*vlōŋ/*lunʔ/*lunʔ)」字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象徵概念,就是他們整個部族大集團的姓:「允/狁」姓。

不過這個匈奴字「匈(*flōŋ)」的概念基礎為何?E. G Pulleyblank(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潘悟雲、徐文堪合譯, 2008年1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022254)第109葉:「"匈"hi̭oŋ可能與藏語的braŋ(胸)有聯繫(Simon1929,p172)」。再查韻典網(http://ytenx.org/)鄭張尚芳系統的漢語上古音擬構,可比對相關匈奴語的對音:
(1)狁:*lunʔ
(2)允:*lunʔ
(3)龍:*b•roŋ
另據: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二(名詞一)》(2017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79116)所錄「"胸"的詞源關係」,第761葉:「藏文braŋ khog<*braŋ-gog」、第764葉:「藏文braŋ khog,墨脫門巴語braŋ toŋ<*braŋ-gog/* braŋ」。可知蒲立本所言不虛,匈奴語的「匈」字其實就是藏語的「braŋ(胸)」字。

在上古時期,漢語、藏語、日語、印歐語等諸語言,與匈奴語有可能是同源關係,或曾互借過字詞。檢索相關資料:
(1)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2002年7月,四川民族出版社,ISBN:9787540926571)第285葉「伯」字:「伯*braak,*praak,pɐk……毛傳:"伯,長子也。"……兄弟中排行第一者,兄長。……印歐語詞根*bhrāt-,原始印歐語原詞*bhrāter,兄弟」。同書第287葉「白/帛」字:「白*braak,bɐk……明亮。……帛(音同上)【靜案,帛音同白(*braak,bɐk)】……原始印歐語詞跟*bherek-,變白,使明亮。」第288葉「柏」字:「柏*praak,pak……原始印歐語原詞可能為*bherja,樺樹,意為"白色發亮的樹"」
(2)吳安其《漢藏語同源研究》(2002年2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ISBN:9787810566117)第304葉:「"白",漢語*brak,藏緬語*bru(-g),原始漢藏語*bra(-g)」。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二(名詞一)》第767葉詞源關係分析:「*bara(*bra)……"肋骨"日語abara<*Ɂabara。」

從前述引文可知,匈奴語中的「匈/攣/蘢/龍/允/狁(*flōŋ/*vlān/*vlōŋ/*b•roŋ/*lunʔ/*lunʔ)」字即藏語的「胸(braŋ)」、古日語的「肋骨(Ɂabara)」、上古漢語的「伯*braak、白/帛(*braak)、柏*praak」等字,這些字都是從同一個概念中分化出來的衍生字。更進一步可以發現,古日語的「肋骨(Ɂabara)」又與「柔然/悅般((j)a-par)」、「阿瓦爾(Avar)」、「阿波羅(Apoll)」等字相仿。(參另文:〈【筆記】柔然音義蠡測〉)何以如此,其緣故可能起於「心臟」位於「胸部」的位置。

現代人認為「頭腦」是負責思考和調節全身的最重要器官,但在古人未必作如是想。Masūdī(馬蘇第,古代阿拉伯旅行家和作家)《黃金草原》(耿昇(譯),1998年11月,青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5015828)第286頁~第287頁:「身體是由一種感覺器官支配的,後者為人體帶來了實質不同的功能,其中樞在心臟,身體還可以接受和傳播各種觀念,區別出感官向它發出的各種感覺。……如果身體的原動力受損害,其所有部分也都要隨著它而受到損壞,它就再不能從事很有條理的活動了。」我推測匈奴人亦秉持著類似的觀念,以心臟所居的胸部為人體之首,故視本族匈奴人如同胸部(*flōŋ)般乃世界中心最重要的部族。回歸內心的修行能夠開啟人體7脈輪從而溝通天地,體驗到內在真實之光,其明亮遠甚白晝。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將此種對「心臟」的觀念,偏移為胸部、肋骨、血親骨幹之兄長、明亮、白色……等不同的側重面向,遂分化出後來各個語言的不同用法。

准此,則匈奴(*flōŋ-*naɦ)即胸部之國,乃世界首善之國,胸部(*flōŋ)之誼允同「中央」。其恢弘氣勢和漢民族自稱「中國」位處天下之中,完全一模一樣。許宏先生著有《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2016年5月,三聯書店,ISBN:9787108056832)1本,我效顰摹之亦撰1篇〈何以匈奴:另一個「中國」〉,又有何妨呢?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印尼抒情樂團Cassandra

2019年01月27日撰稿
§     Cassandra     §

上次曾介紹過Putri Unyu的dangdut歌曲,後來妻將網址連結分享給住桃園的印尼朋友,沒想到對方回覆說她很驚訝現在印尼音樂進化到連她自己都不認識的地步。這個,怎麼說呢,看來透過Youtube可以讓我好好當個偽印尼人。透過Youtube的自動推播機制,可以發現印尼音樂不是只有Dangdut類型,此外還有搖滾樂和頂級的抒情曲目。若說世上有甚麼抒情歌好聽到能令人想哭,就不得不推薦Cassandra樂團的作品了。至於搖滾樂團Seventeenth的故事,我查了查,實在太覺遺憾委屈,願上天保佑他們。

Cassandra樂團的創作概屬上乘,欣賞他們的音樂MV就像是在看一場微電影般。首先推薦一首:
(1)Youtube用戶號:Emotion Entertainment(應該是一家音樂公司之類的,我猜)
標題:Cassandra Band - Tetap Menjadi Milikmu (Official Music Video)

這首歌下方的完整資訊道出Cassandra樂團的成立背景,原文是印尼語:「Cassandra  terbentuk di Jakarta pada tahun 2009 dengan nama Aglo. Mengasah kemampuan dengan  tampil di barbagai café – café terkemuka di Indonesia sebelum kemudian berubah nama menjadi Cassandra pada tahun 2010 seiring dengan perubahan visi dari para personilnya untuk merubah haluan dari band cafe menjadi band rekaman dengan bergabung bersama dengan label E-Motion Entertainment.」,潤飾一下google翻譯的句子:「Cassandra樂團的前身是Aglo樂團,2009年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組團,他們一開始先在咖啡館進行表演。加入E-Motion Entertainment公司的經歷促使他們從單純駐唱蛻變為能夠製作錄音室作品的成熟樂團,成員們的觀念和演奏技巧都不斷精益求精。到了2010年,樂團名稱正式更改為Cassandra樂團。」他們的音樂抒情得可以,讓人昇華,千萬記得在心情好的時候聽,否則指不定會動容的。

(2)Youtube用戶號:Emotion Entertainment
標題:Cassandra - Cinta Terbaik (Official Music Video)

(3)Youtube用戶號:Emotion Entertainment
標題:Cassandra - Cinta Dari Jauh (Official Music Video)

(4)Youtube用戶號:Emotion Entertainment
標題:Cassandra - Kekasih Kedua (Official Music Video)

(5)Youtube用戶號:Emotion Entertainment
標題:Cassandra - Hapuskan Cintaku (Official Music Video)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多重時間線下的新歷史

2019年01月26日撰稿
再來一篇怪力亂神。巴夏在「星際九宮格」視頻裡所提到人類的歷史,與現今科學化歷史學的歷史,有著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識邏輯上講,歷史研究根據的是科學化研究途徑所產生的史料;但若倚賴的是非理性的神話、各種民間傳說、扶鸞、故事小說、通靈訊息,所得到的就注定只能是文學創作嗎?下面提供另一個版本的歷史,內容乍看下很突兀,真的是假的嗎?

巴夏說最早全宇宙各星球的人形智能都是宇宙原人的後裔,其中阿努納奇人是一支文明程度極高的分支,而地球古代人類則是很原始的另一支。地球太古人類在某個時間點上出現了歧異,時間線開岔,出現了2個版本的人類歷史,一個是灰人,一個是古地球人,這是第1次人類大分裂。灰人的文明後來走向人定勝天的超高科技道路,隨著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灰人將自身機械化完成了人機一體以克服危機,沒想到卻導致了無感情、無生育力的種族滅絕困境。

至於我們版本的祖先──古地球人則是另一個故事。阿努納奇人曾到過地球一陣子,無意中促成了古地球人的分化,沒有接受阿努納奇人影響者的後代進化為雪人,擁有自由切換實相的能力,能夠隨時避開危險,所以我們找不到他們。而那些接受阿努納奇人影響者的後代進化為智人,成為我們的祖先,喪失了自由切換實相的能力,但可以徹底地探索單一實相。雪人和智人的分化為人類的第2次大分裂。

參考其他的揚昇訊息,古代智人似乎有過輝煌的文明,最初最頂尖的是利穆里亞文明,擁有心靈溝通等很多不可思議的能力。但晚期這種心靈傳訊的聯繫方式斷開,人與人之間徹底分離了,遂在利穆里亞晚期開始產生語言以彌補溝通不足的窘況。利穆里亞之後有過3次(或更多)不同的亞特蘭提斯文明,這些古代智人文明滅亡後,有一大批人遁入了地心世界,那個世界的維度和我們的維度不一樣,可能稱作泰勒斯。位於地球內表面的泰勒斯世界,其面積為我們地球外表面的4倍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心靈意識、提升維度,方能讓外地表和內地表有連通的機遇。人類分成地表智人和地心智人為第3次的人類大分裂。地表智人因為缺乏自由切換實相的能力,所以只有少數人透過個人非常努力的修持才能揚昇,拋開物質世界的限制。

古代瑪雅人最初的文明中心在南方沿海,當時的人完成了局部性的人類集體揚昇,脫離了我們的時間線,獲得了心靈的幸福;展現在我們的歷史上則成為了整批社群文明的突然消失、地下考古史料缺乏與文明退步北遁密林。反正對古代揚昇瑪雅人來說,他們的親身體驗是上了天堂;而對後代的現代人來說,我們只能自以為科學地導證瑪雅古史曾發生某場生態災難或戰爭浩劫。此後,一直到2012年~2016年的期間,發生了人類第4次大分裂,人類走向2條完全不同的時間線,1條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揚昇時間線,另1條是別人所在的毀滅時間線。目前2條時間線已經徹底岔開了,所以要想轉軌已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回到灰人版本的平行宇宙地球。灰人是超高科技的人類,一頭栽進種族滅絕的困境,好在他們已向外星球各界尋求幫助,由黑翻紅,完成轉軌走向揚昇時間線。不過他們的揚升時間線要在很多年以後才會慢慢地與我們的揚昇時間重合,因為現在輪到我們要作功課了。我們的未來史走向,乃全面性的人類集體揚昇。

有一個問題:人類集體的潛意識從未體驗過毀滅時間線,即使是超高科技的灰人也受不了而逃出生天。那麼,該由「誰」去承擔?2012年~2016年走上毀滅時間線的另一批現代智人肩負起了這個項目,極為勇敢,他們不該被貼上負面標籤,我們應報以熱烈的掌聲。

哈,也不曉得我為何會知道這些。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筆記】除非黃河乾

2019年01月24日筆記
「機不可失」乃我國現代史上知名的趣譚,據云係與陳濟棠之失勢有關,不少學者私底下每喜言之。不過我對此事細節不甚清楚,未明所以。惟預言決事的奇蹟,尚有別樁可談,以下抄錄雪癡神僧之禪機1則,出處為:孫震《八十年國事川事見聞錄》(中華民國68年1月初版,四川文獻研究社)。

《八十年國事川事見聞錄》第92葉:「民國十一年十二月中旬,劉成勛在成都就四川臨時省長職後,民十二年一月,熊即指揮第一軍、第三軍、邊防軍、各部在渝發難,圍攻在重慶的鄧錫候(第三師)陳國棟(第七師)兩師。鄧陳兩師不知熊(克武)劉(成勛)之事前已有協商,自重慶突圍向成都西退,尚欲依傍成都新任川均總司令劉成勛求其掩護,主持公道。……鄧陳兩師西退至簡陽,欲入成都向劉成勛申述時,劉成勛應熊氏電請,以緊閉成都城門拒之,並陳兵在龍泉驛截阻。鄧陳兩師不能西進,後面熊軍追兵又至,不得已自簡陽經金堂北退,……不得已由德陽向東北退入『中江』、『三台』二十一師田頌堯防區,至此鄧、田、陳三部,遂會合於川西北一隅。一(軍)三(軍)邊(邊防軍)追擊各軍,亦繼續追擊入川西北田頌堯中江三台防區內,從中江、德陽、梓潼、三方面包圍攻擊,企圖將鄧、田、陳、三部同時殲滅。在三(鄧)七(陳)二十一(田)各師方面,陳鄧兩師被敵軍由重慶至成都長途追擊,此時彈藥、糧食均缺,幸以田部尚餘存有彈藥,以之供給三個師,可勉強作最後之拼鬥戰。」

第93葉:「鄧、田、陳三師作戰部署,擬定左翼的中江以左即依托於『順慶、蓬溪、守中立的何光烈師』,右翼方面擬奪得『梓潼』、『綿陽』後,即可依託於『安縣、什邡、守中立的劉斌(眷藩)(季昭)第十師』,後方即與王鴻恩旅連繫。……在(一)(三)邊追擊大軍方面,共為六個師。其在右翼由梓潼方面進攻者,為第一軍之第一師,及邊防軍(賴心輝)、第三軍(劉成勛)各一師共三師,由賴心輝任前綫總指揮親自到梓潼督戰。……民十二年春季,熊氏以(一)(三)邊各軍圍攻(三)(七)(二十一)各師之總兵力:計第一軍為喻華偉部(川軍第一師),第三軍為藍世鉦部(川軍第四師)、張成孝部(川軍第十二師)兩師,邊部軍為賴心輝……之邊防第(一)(二)(三)各師,共計六個師。熊之第一軍主力尚在東道,繼續由重慶追擊西上,由熊派『賴心輝』為攻擊鄧、田、陳三部前敵總指揮。賴心輝氏四川三台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第94葉:「進取心甚強,善謀略,有作戰能力。惟因急於求功名之一念,遂不擇手段,兼之言語亦好誇大,因屬砲兵,遂有賴大砲的外號。此次受熊命其指揮(一)(三)邊各軍,在熊一人之下,志得意滿,但極關心未來若殲滅鄧、田、陳、三部後,自己前途如何。因新任川軍總司令劉成勛薄其為人,視之淡漠,熊又翻雲覆雨,轉變甚快,對熊毫無信心。當時什邛縣北門外有千餘年歷史之古剎叢林名羅漢寺,……寺中有前任住持方丈已八十餘高齡之『雪癡神僧』,自辭方丈後,住寺中修持,夏裘冬葛,人稱瘋和尚。據聞佛法高深,極有道行,已擅佛家之天眼通,……賴氏在德陽指揮作戰,以一倍以上之『眾』擊『寡』,持久不下,極為焦慮。德什相距甚近,因赴什邡羅漢寺晉謁神僧,請示個人前途如何。聞神僧對之熟視甚久後,始微笑告以:『總指揮官定要多積德,自然前途光明無量,我看數年內尚可望步步高陞,若要問總指揮事業何時失敗,除非黃河乾』云云,賴氏大喜回營。默計『鄧、田、陳、三部轉瞬覆亡,自己已建大功,熊氏眼光不只一省,自己前途當然不可限量。且自古只知黃河數百年清一次,未聞黃河乾,當然可以作個『不倒翁』了』。不過以吾人事後論之,一切事當然不能盡如人意。鄧、田、陳、當年並未失敗,熊氏反失敗出川。但賴氏自叛劉又繼以叛熊氏後,因民國八年入北京與段祺瑞氏部下保持有聯絡關係……,民十四年二月北方政府由段氏重握政權,段氏撤銷鄧錫候省長職,任命賴氏為四川省長,總算神僧所謂說步步高陞。惟最後則因賴氏的直系部隊黃、何、甘三位師長,受外力引誘,聯名」下接第95葉:「通電請賴下野,賴氏部隊自此解體,以至最後為劉湘繳械消滅,始知神僧所謂黃河乾者,乃指未來黃、何、甘、三位師長,請其下野事。」

靜案,黃:黃毓英。河:河音何,何濟民(麗生)。乾:乾音甘,甘澤震(德明)。民國十六年八月瀘洲兵變後,第二十二軍第一師師長黃毓英、第二師師長何濟民、第三師師長甘澤震聯合通電請賴下野,賴心輝自此一蹶不振(參:《八十年國事川事見聞錄》第121葉、133葉)。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保加利亞女歌手Neli Andreeva

2019年01月23日撰稿
§     Neli Andreeva     §

狄人脫離華夏聯盟之後,因為與夏、商、周、秦的長期對抗,終於北泊大漠,完成文明的游牧化,成為新生的匈奴民族。兩漢時期匈奴人與漢人和戰不定,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人西遷後,其直系後裔成為西史中的匈人,在其名王Atilla崩後轉頹,因此又聯合中亞的古斯(Guz/Gar)諸部(匈奴別種)組成保加爾國。保加爾國繼而又一度衰弱,受到偽Avar人(悅般人,北匈奴直系留守東方之部)的支配。偽Avar汗國進入東歐時,在其羽翼下遷徙了許多斯拉夫人到巴爾幹地區,遂致保加爾人與斯拉夫人大量混合。保加爾人擺脫偽Avar重獲獨立以來,吸收了北匈奴、古斯、斯拉夫與羅馬(希臘化的拜占庭)……等多元傳承,終於形成今天的保加利亞國家。

由於保加利亞人立定東歐的過程非常曲折,所以他們的現代文明面貌與歷史上的北亞匈奴人大相逕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晚期治下的保加利亞人已被外界普遍視作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沒有誰會認為他們的祖先主脈源出中國華北的冀、豫交界一帶。對我們臺灣人來說,保加利亞是一個經受過共產鐵幕的遙遠異域,使用的書寫文字又是偏俄式西里爾系統的架構而非英文的介面,從而感到極端陌生。所幸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利用Youtube和google可以檢索到少數有益的資訊,稍可解釋長距離的面紗。究竟保加利亞的音樂聽起來感覺如何?以下介紹一位保加利亞國寶級的女歌手:Neli Andreeva。

Neli Andreeva的歌喉天生麗質,她與保加利亞Philip Koutev樂團的合作曲目,堪稱天籟。我聽到的第一首歌是「Malka Moma」,曲名透過google翻譯,意思是「小母親」:
(1-1)標題1:Malka Moma by Georgi Genov & Neli Andreeva (Philip Koutev choir)

(1-2)標題2:Malka Moma (Official Video) - Neli Andreeva & Georgi Genov

Philip Koutev(或Filip Kutev)樂團是1支保加利亞的國族民歌樂團(Bulgarian National Folklore Ensemble),由Georgi Genov先生領銜指揮,他的Youtube用戶號為「Georgi Genov」,用戶網址為:
裡面收藏了許多演出實況,非常值得點閱。Neli Andreeva搭配Philip Koutev樂團的演出得到國際肯定,2010年即已受邀至南韓粉墨登場:

(2)標題:Filip Kutev in Korea " Vecherjai, Rado"- Neli Andreeva, Milena Stavreva, Tanja Purvanova

(3)標題:" Filip Kutev" in Korea - Neli Andreeva -" Subrali mi se, nabrali"

不難看出Neli Andreeva + Philip Koutev的作品融合了濃郁的民族風、東正教與古典樂背景,豐富的文化資源底蘊加之以天使般的合聲,誰曰不宜?衷心推薦給各位,祝福心曠神怡的又一天:

(4)標題:Gospodi-Neli Andreeva.avi

(5)標題:Нели Андреева - Родопска китка /// НФА "Филип Кутев"

(6)標題:НЕЛИ АНДРЕЕВА - " СТЪПИЛ ДОБРИ "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香醇之湖

編號:01
2019年01月22日上傳

〈香醇之湖〉    天成靜

恬靜如安靜的藍色湖面
輕輕地窩在清爽的角落
無憂無慮伴著暖暖陽光
享受甜美的滋味

淡淡撥開垂落面前的長髮
讓光影清澈地映照在眼簾之中
再進一步就是海闊天空了
白色的落地窗顯得俏麗自信

暫停一切紛紛擾擾的思緒
看心情沉澱在何處
蓄意凝結於誤會的小波紋
細細品嚐優雅的時分

究竟是什麼樣神妙感覺呢
夢在可預見的將來將越發容易實現
倘佯在初生的斜陽下
等待與期待交織的容顏

風在耳邊偷偷地低聲呢喃
悸動只在過往的一瞬間
熟悉的朦朧的記憶堆疊在一起
最和煦窗明几潔的小木屋


2000年11月10日初稿
2001年11月12日定稿

如果新詩像是一朵小花

編號:00
2019年01月22日上傳

    〈序:如果新詩像是一朵小花〉    天成靜

如果新詩像是一朵小花,那麼徐志摩就是美麗浪漫的花瓣,食指(郭路生)就是鮮綠但帶些憂愁的葉子,聞一多則是緊緻的花萼。也許席幕容是永遠青春的花蕊吧!而卞之琳、廢名、鄭愁予等則是花叢中點點的花粉或小蜜蜂。至於一些斷句怪異、囑文詭譎的持筆者,稱作專門啃食花之美感的橡椿蟲再也不過了──姑且不論是否真的有橡椿蟲這種東西。

名家作詩如天才般行雲流水,無法敘述福至心慧的須臾。為何這個句子要如此寫?是由著什麼從而聯想到那份感覺?是怎樣想表達心中的寄託?或者只是個惡趣味?生活週遭的領悟、人生的際遇、閱讀新知的震盪、旅行的美景,以至於拾輟他人牙慧,都可以註解創作的素材,反覆斟酌至凝斂之境。

發展作品通常需要一條主線,偶爾需要兩條,有時候則需要印象派的朦朧美,甚至故意口語化。創作可以做出多種多樣的表態,表態的本身、慾望與技巧,以至於不表態,都可以,無須特地解釋其原因。我也可以只做個風情畫的巧匠,沒有任何的態度,偏重於素描上的擬真,不揉雜一絲理念。

初步撰稿之後通常得作潤飾,句子的前後調換,用語的修正,格律排比的發展,主題的強化或隱藏,音韻的調性工程,在在能豐富詩作益臻飽滿。縱使是天才,三步成詩、渾然天成,他們的手澤亦總是禁得起仔細推敲,追尋其造化路徑與思維痕跡,並非難事。惟彼等創意多半乃屬多面向的,雖可試著解釋他們的心境、背景、意象、理念、技巧、翻新──縱與他們的原初發想有違──這種外生給定的解釋對我們自己而言,也總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我們對自己的作品,又有何不能言說的呢?

我認為一首新詩必須兼具幾項特質,才能稱得上一幅佳作:
(1)優雅的意境。
(2)流暢的音樂性。
(3)用字遣辭的合理性。
(4)貼近人心的共鳴。

標準如斯,實在是非常嚴苛呀!但品質永遠比數量來得重要,對品味的堅持絕不允許纖毫放棄。偶爾到文學的花園來逛逛,誰不想品嘗新詩之芬芳?如果新詩像是一朵小花,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一粒花謝後散發香氣的漂亮果實,集其大成,隨著風推波逐瀾,讓世界──容光煥發!

2006年07月24日初稿
2019年01月22日定稿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清史、北洋史專家:吳向之先生

2019年01月20日撰稿
在清末以降的百年亂世之中,凡夫俗子想要置身化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楊寬先生能夠返鄉專心讀書,已屬奇蹟。然天外有天,歷史上竟更有人能入淤泥而不染,反為各色政權競相徵聘,聲望恆常優隆。吳廷爕先生為晚清大員,入民國後自由行走於北洋幕府、汪偽政權和戰後自重慶復員南京之中央政府。一般人倘曾在汪政權任過官,戰後每遭清算歧視苦不敢言,惟吳向之先生之官職乃由逆轉正,絲毫不受任何負面影響。可知史學通人,上天必備加禮遇,無慮外境變化。茲試臚列其生平事蹟,謹為憑弔:

吳廷爕【注1】,字向之【注2】,又字次夔,晚號景牧。江蘇江寧人,1865年(清同治4年)生於山西榆次。清季歷任太原府知府(1902年署)、度支部參議(1910年)、內閣法制院副使(1911年署)、弼德院參議(1911年兼)。入民國後,1914年(民國3年)任北洋政府主計局局長和清史館總纂;「北伐統一後,閻錫山聘為顧問,尋應張學良之聘,出關任瀋陽萃升書字【靜案:原文如此,「字」應作「院」】主講。」【注3】。吳廷爕邃於表譜之學,著有《東三省政略》、《歷代方鎮年表》、《清十二朝繫年要錄》【注4】、《合肥執政年譜初稿》等書傳世,吳相湘評他:「是紀傳體史書撰志製表的名家,《清史稿》中若干『表』即出其手」【注5】。汪兆銘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吳廷爕於1942年(民國31年)1月31日任監察院監察委員【注6】,1943年(民國32年)8月19日任國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二戰結束後,重慶國民政府復員南京,又於1947年(民國36年)1月應聘國史館纂修【注7】,同年12月17日卒於南京【注8】。

小注:
【注1】吳廷爕,或作吳廷燮,因爕、燮為異體字。
【注2】沈雲龍(主編)《最近官紳履歷彙編》(1970年2月,文海出版社)第122頁。本書係重刊本,原由敷文社於1920年(民國9年)7月出版。
【注3】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50頁所錄「吳廷爕」條。
【注4】金毓黼《靜晤室日記》(1993年10月,遼瀋書社)第9冊第6519頁~第6521頁所錄〈吳先生傳〉,吳先生指吳廷燮。
【注5】吳相湘〈合肥執政年譜(影印本)前言〉,《合肥執政年譜》(1962年6月,文星書店)第2頁。
【注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1991年8月,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冊第287號第11頁。
【注7】參: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50頁所錄「吳廷爕」條。另參:伏傳偉〈進入民國──清史館的機構與人事〉(廣州:中山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11月)第65頁~第66頁轉引大陸時期《國史館館刊》第1卷第2號。
【注8】金毓黼〈吳先生傳〉,《靜晤室日記》第9冊(1993年10月,遼瀋書社)第6520頁~第6521頁。

京華雅集

2019年01月20日撰稿
抗戰期間,汪兆銘出走河內,終於在南京開辦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南京國府/京方)。此前中國各種政權林立走馬,互相攻訐呵斥對方為匪偽,今人但知南京國府被貶作「汪偽」,殊不知重慶方面也被京方稱作「渝偽」。汪兆銘主持的國民政府處在下游,但位居京華,文化環境和資源自是較為理想。為求攏絡人心,頻頻招睞文化活動,並善用私人聯誼作為潤滑。很有些人摻和進南京國府並非出於真心,係因脅迫不得已而從之;也有人試圖與政治保持距離,但無意間遭哄騙拐入。亦有人積極投身和平運動之中,致晚年飽受附逆之累。

南京國府時期的騷人墨客,有過那些文化活動?撇開官樣文章的1~3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不談,對我們後人比較有意思的是文士、教授、官員們私底下惆悵和抒情的聚會,名之曰:「雅集」。潘益民、潘蕤,《陳方恪年谱》(2007年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60頁:「(1943年(民國32年))十月,為日本侵華鼓吹吶喊的東洋詩人安岡正篤等人來南京,梁鴻志、江亢虎、繆斌、李宣倜、吳廷燮、陳柱尊、錢萼孫、龍沐勳、陳歗湖、林霜傑、何嘉、陳世鎔、李景剛等在北極閣舉行雅集,先生(先生指陳方恪)亦應邀參加……」,此乃北極閣雅集。

尹奇嶺對南京國府文化活動的盛況,有著精闢的分析:「在汪偽時期的南京,比較著名的雅集有西園雅集,橋西草堂雅集等……西園雅集是以梁鴻志為中心……橋西草堂雅集以李釋戡為中心……每逢周末,李釋戡都在橋西草堂舉行雅集,稱為”星飯會”。陳方恪與龍榆生、陳道量、高子濩、郭楓谷、陳柱尊、黃燧、何嘉、潘其璇、湯澹然、湯無恙、張次溪、冒孝魯、錢仲聯、陳伯治以及日人今關天彭等均是常客。”星飯會”實際上是由汪精衛、梅思平開支經費,以李釋戡出面,聚集、拉攏寧、滬一帶淪陷區的學者文人;同時,以《學海月刊》支付稿費形式,給予生活津貼……主要以研討詩藝,增進創作水平為主要功能的雅集可以龍沐勛為中心的”治城吟課”為代表……上行下效,吟詠之風一時繁盛。」,參:尹奇嶺,〈1940年代南京汪偽統治時期古體詩詞的回潮〉,《東方論壇》2010年第4期(山東青島:青島大學學報部,2010年),頁89。

簡言之,京方的古典詩詞活動,主要是透過傳統的「雅集」來進行,其中尤以梁鴻志「西園雅集」、李宣倜「橋西草堂雅集」、龍沐勛「治城吟課」為盛。淹留於華中「和平區/淪陷區」的名士,無論有無公職在身,彼此相互間的公、私往來頗見頻繁,交誼甚篤,結成關係緊密的文化社群。其中尤以陳羣(陳人鶴)主持史政、李宣倜(李釋戡)出面舉辦雅集,影響力最為顯著。

掌故名家:徐一士先生

2019年01月20日撰稿
清末民初掌故家頗有可觀,高伯雨、包天笑、徐一士、劉禹生、瞿兌之……等人尤負盛名。此外當不乏他人,惟我所學不精,歉難一一。近3、5年來,蔡登山先生積極在港蒐整編刊許多文獻,使社會得以重溫一些掌故耆碩、民國舊事和汪政府故寔。他寫了1篇〈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凌霄漢閣筆記》:《多少樓臺煙雨中》選摘(2)〉放在網上,文裡談道:「徐彬彬原名仁錦,字雲甫,號簡齋,筆名彬彬,凌霄漢閣主等,......他是江蘇宜興縣人,在清朝時代,寄籍順天宛平縣。……彬彬先生一共七兄弟,他排行第四,一士第五。」參原文網址:

由於我尚未研究徐彬彬先生,就不班門貽方了。至於徐一士先生,因著興趣,曾略考過其生平事蹟,迻錄如次:

徐仁鈺,字相甫,號蹇齋【注1】,筆名一士、亦佳盧主、未冉盧主【注2】。文學教育家、近代史學家、掌故學家和辭典編纂家【注3】。祖籍江蘇宜興,1890年(清光緒16年)11月生,早歲居魯【注4】。1913年(民國2年)遷居北京,為《新中國報》編輯、《報界同知會》編輯主任【注5】。1924年(民國13年)任北洋政府礦政司科員、主事。1928年(民17年)為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纂員【注6】。1929年(民國18年)7月7日至1937年(民國26年)8月9日與其兄徐凌霄合作在《國聞周報》連載〈凌霄一士隨筆〉,為影響深遠的近代掌故巨秩【注7】。抗戰前期,因替香港《大風》雜誌撰稿有反日內容,1937年(民國26年)秋遭日本憲兵逮捕下獄近3閱月【注8】。汪兆銘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任國史編纂委員會纂修(1944年(民國33年)5月在職)【注9】,陸續出版掌故著作《一士類稿》(1944年(民國33年)刊行)和《一士譚薈》(1945年(民國34年)6月刊行)【注10】。國共易幟留在大陸,1955年自中國大辭典編纂處退休;後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71年11月卒【注11】。近年經各方整理,重新彙刊《亦佳盧小品》、《一士類稿》、《一士譚薈》、《曾胡譚薈》、《近代筆記過眼錄》、《凌霄一士隨筆》等書【注12】。

以上試槀難免錯漏,尚祈識者諒涵。

小注:
【注1】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第1頁。
【注2】徐禾〈徐一士與掌故學〉,《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亦佳盧小品》(2009年9月中華書局)第355頁。
【注3】徐禾〈徐一士與掌故學〉,《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亦佳盧小品》(2009年9月中華書局)第360頁。
【注4】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1頁。
【注5】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2頁。
【注6】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1頁。
【注7】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3頁。
【注8】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3頁。
【注9】劉國銘(主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誌》(1989年3月春秋出版社)953頁。
【注10】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4頁。
【注11】徐澤昱〈整理說明〉,《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2007年10月中華書局)1頁。
【注12】徐禾〈徐一士與掌故學〉,《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亦佳盧小品》(2009年9月中華書局)360頁。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蒙古喉音樂團Khusugtun

2018年01月17日撰稿
§     Khusugtun     §

喉音是北族的特殊聲樂方式,蒙古人、阿爾泰突厥人、哈薩克人都有樂團採行。按照阿爾泰突厥人樂團Altai Kai的官網(網址:http://www.altaikai.ru/),「Страницы」項下的「Горловое пение」欄,點選連結產生的新頁面上說明喉音細分成12種:「Всего алтайцы выделяют до двенадцати стилей горлового пения. Базовых стилей два: кыргыраа и кхомей, из них рождаются все остальные.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ая уникален для каждого исполнителя, равно как и е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и.」。原文是俄文,利用google翻譯成中文後略予調整:「阿爾泰人完全辨識出了喉音的12種風格。喉音有兩種基本款式:吉爾吉拉(кыргыраа)和霍梅(кхомей),從而衍生出其他種類。對於每位音樂家來說,喉音的能力(阿爾泰語稱喉音為Kai)和獲得途徑都是獨一無二的。」

初步試聽一些喉音演唱團體的視頻,我發現喉音樂曲對臺灣人而言不是很容易接受,除非演奏者是頂尖的樂團,抑或聽眾本身精通蒙古語。目前我覺得蒙古喉音樂團有2支滿不錯的,一是Nair band,二是Khusugtun;阿爾泰突厥喉音樂團首推Altai Kai;哈薩克喉音樂團則應注意Hassak。

蒙古喉音樂團Khusugtun的成員為5男1女,他們的音樂風格偏向傳統型,所以我想華人不一定每首作品都能聽得進去。不過Khusugtun有場室內演唱會,會中多邀請了1位蒙古女生搭唱,幫忙敲木魚打節拍。這首歌保證好聽,就像是在草原上躍馬奔馳一樣享受。這首歌的編曲很可能取資於12生肖的文化背景,讓我回想起以前曾收藏過1篇《青溪雜誌》的文章,作者稱已破解12生肖起源問題,寫得很好,可惜被家人當廢紙丟掉了。由於今早我著了涼,沒力氣再去查校漢、藏、蒙古和突厥等族古代有關12生肖的資料,以下就直接分享這首Khusugtun + 1的美妙聲姿吧:

Youtube用戶號:Төгөлдөр Баяраа(google翻譯,蒙文,意指鋼琴)
標題:Хөсөгтөн - 12 жил / Khusugtun - 12 Years /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8):凱揚可汗(Kaia或Ka-iam,教名Abraham)與阿瓦爾汗國的滅亡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9年01月10日撰稿
2019年01月26日校補
773年6月,查理曼大帝攻陷帕維亞城,倫巴底王國滅亡。光復書局編輯部《新編圖說世界歷史》(光復書局,2002年3月5刷,ISBN:9574207056)第4冊第64葉:「查理曼大帝結束了統治倫巴底王國之後,想把基督教和法蘭克王國的控制範圍向東方擴大。……後來征服了歐斯特發里亞、西發里亞、恩格魯三個異教部族所住的薩克森地區,使王國的領土擴至易北河。查理曼大帝自772-804年遠征薩克森」第65葉:「法蘭克王國占領了日耳曼全境之後,接著企圖與阿瓦爾人及斯拉夫各族接觸。」第66葉:「阿瓦爾人於八世紀末被查理曼征服,改奉基督教,成為法蘭克的屬國。」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第189頁附注2(2):「796年阿瓦爾新可汗Kaia(Ka-iam)帶著他的Terkhan,到卡爾大帝麾前投降。這Terkhan無疑就是柔然和拓跋鮮卑的高官名Tarkan(塔寒、達官或達幹)。」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205頁:「可汗投降後僅僅一年,……中歐的阿瓦爾移民與薩克森人、斯拉夫人聯合起來,展開了反抗法蘭克王國統治的暴動,……到了799年,阿瓦爾暴動達到了高潮,……799年8月在塔爾薩提卡(Tharsatuca,克羅地亞里耶卡)取得大捷,並陣斬……弗留利公爵埃里克。」第216頁~第217頁:「查理被迫御駕親征,在800年初再次來到雷根斯堡指揮,總算扭轉了戰局。……800年12月23日,……教皇利奧三世(Leo III)加冕法國國王查理為羅馬皇帝,……但在稱帝之後,查理大帝仍然沒能取得對阿瓦爾人的決定性勝利,……到了803年,阿瓦爾人的形勢卻急轉直下,……保加利亞可汗克魯姆(Krum)從東方向他們發動了進攻。……次年,多瑙河中游的阿瓦爾政權徹底瓦解,保加利亞軍隊一直推進到蒂薩河,不願意接受保加利亞統治的阿瓦爾人則再次向法蘭克王國臣服。」

650年前後,大保加爾國瓦解之際,庫布拉特第3子的走向,參: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33頁:「三子阿斯帕魯奇(Asparouch)則率領著自己的部屬越過第聶伯河和德聶斯特河,到達多瑙河流域的奧格羅斯(Oglos)。」其後建立了多瑙河保加爾汗國(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可薩突厥》第34頁:「9世紀初,保加爾汗國國勢強盛,可汗克魯姆(Krum)先與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結盟,聯手滅掉了殘存的阿瓦爾汗國(803年)」,在興兵征討阿瓦爾汗國的過程中,克魯姆可汗獲得隨庫布拉特第4子逃入阿瓦爾汗國的保加爾人後裔之助,《可薩突厥》第35頁:「在阿瓦爾汗國的潘諾尼亞地區生活的保加爾人還參與了803年保加爾汗王克魯姆攻擊阿瓦爾人的戰爭,最終導致了阿瓦爾汗國的滅亡。這些保加爾人後來都歸屬保加利亞王國,融合形成了保加利亞人。」

《柔然帝國傳奇》第205頁:「……805年,末代阿瓦爾可汗及其部下前往亞琛,在盛大的凱旋式後接受了洗禮,時為9月21日。……教名──亞伯拉罕(Abraham)。此後,查理大帝在原阿瓦爾汗國的版圖上設立了阿瓦里亞汗國(Avaria Khanate),仍由亞伯拉罕可汗統治,……到了811年,隨著法軍隊斯拉夫人取得完全勝利,亞伯拉罕可汗及大批阿瓦爾貴族被"邀請"到亞琛……阿瓦里亞汗國也隨之被取締,改設為由法國官員管理的阿瓦里亞郡。……虔誠者路易繼承了皇位以後,在828年取締了阿瓦里亞郡和幾個尚存的阿瓦爾貴族領地,將它們併入新設的"東馬克"(Ostmark)」

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紀經濟社會史》(1997年2月1版4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23528)上冊第295頁~第296頁:「所有向東南歐的進展曾受到阿佛爾人阻止,甚至很多被他們破壞了。而在第八世紀末期之前,日耳曼人佔領的範圍已經遠達恩斯河畔。在791、793和796年,查理曼曾三次征討這些兇猛的劫掠者。以後還在803和811年兩次討伐阿佛爾人,終於征服了他們。803年在累根斯堡會議上,皇帝曾正式組織"東方駐防區"……與此同時,對阿佛爾人,……行使了強制改變信仰的辦法並加上了什一稅的重負,為的要使他們完全屈服。」

賴麗琇《德國史(上)》(2003年11月,五南,ISBN:9571134376)第148頁:「到了八○三年方將阿瓦爾人征服,並在阿瓦爾人的土地設立邊區」第151頁:「在重要的帝國邊界建立特別行政區(Mark,意為一個邊區),……例如在帝國東南邊的疆界設有邊區阻擋阿瓦爾人」此一邊區的名稱,參照:郭恆鈺《德意志帝國史話》(2001年2月初版2刷,三民書局,ISBN:9789571419084)第8頁「卡爾大帝治下的法蘭克王朝」地圖所繪,與Awaren分布地西段重疊的邊區名為Pannon Mark。

《柔然帝國傳奇》第220頁~第221頁:「保加利亞可汗克魯姆接管了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匈牙利東部和羅馬尼亞西北部)的阿瓦爾人和馬其頓的保加利亞人之後,……809年,克魯姆可汗率領保加利亞與阿瓦爾聯軍,以及大批……斯拉夫人南下,攻陷索菲亞等多座拜占庭城重鎮」

賴麗琇《德國史(上)》第164頁~第165頁:「八九五年,……馬札兒人從烏爾河(Ural)地區遷移,抵達匈牙利平原,先屈服斯拉夫人並在那裏加入了阿瓦爾人的殘部,八九六年占領了現今匈牙利的潘諾尼亞」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曼德拉效應

2019年01月08日撰稿
來篇怪力亂神。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指的是「一部份人群」的集體記憶和親身經歷,明顯不同於世界主流人群的集體記憶和親身經歷。這「一部份人群」的數量很可能高達數百萬至數億人以上,而世界主流人群的總數約為75億人上下。

關於曼德拉效應此專有名詞的創設,始於Fiona Broome,渠人在2010年突然發現她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已歿於獄中的曼德拉(Mandela),竟然還活著並成為南非總統。她將此事發表到網路上,引起很多人共鳴,因為他們都同感不可置信!詳細請見:「神祕學研究Study into the Esoteric」部落格的介紹,網址:

當然,我所知道的史實的確是曼德拉度過了獄中的艱苦歲月,所以沒什麼好驚訝的。不過,除了曼德拉活得精采以外,還有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說,人體骨骼從188塊變成206塊、白令海峽由寬變窄、臺灣本來是雙重內陸國被包圍在蒙古裡面金蟬脫殼搬到西太平洋,對於那「一部份人群」來講,種種變化光怪陸離,讓他們有恍非人間之慨。

實際上,曼德拉效應並不難解釋。通過數學的角度,一個平面可以畫出無限多條線,而時間只是一條單向不可逆的線,以四維(長寬高時)時空的架構而言,再堆疊出1個新維度(也許是或然率)變成5維時空的話,就可以隨便擁有無限多條單向不可逆的時間線了。我們都習慣只在某條特定時間線上體驗人生,但如果偶然間換線了,必然會感到史實和現實都會有些跳躍式的違和感。

原則上我從小到大學到的都是人體骨骼206塊、臺灣在閩東海中、曼德拉當選南非領袖的世界觀,所以我大概沒有調適困難,有點小壞掉的是皮卡丘尾巴的顏色變了,嘖嘖。不過對於切換時間線的人來說,很多人事物的轉變,應該是像變魔術一般,所有變化自始至今一律系統內調和,從任何文獻、錄像、器物與訪談中都無由尋出絲毫矛盾處,唯一有矛盾的就是自己的親身經驗是千真萬確的,但卻在取證時通通變成假的!

揚升訊息方面的資料顯示2012年~2016年人類集體進入了大分裂,1批人走向當前我所處的(揚升)時間線,另1批人走向了毀滅時間線,有為數頗眾的人們因為無法承受毀滅時間線的震撼體驗而緊急轉軌到了揚升時間線。揚升時間線和毀滅時間線之間還有很多條略有差異的分支線條,同樣都有數量不等的人群在那裏享受他們的人生。不過在其他時間線的人們,對我而言,他們的存在概率已經從1調整為0,所以原則上是無法直接接觸到他們了,即使動身登門拜訪,對方也一定另有急公而相錯開。

我猜測古瑪雅人預言2012年是世界毀滅的開始,指的是毀滅時間線的歷史(未來史),而非揚升時間線的歷史(未來史)。無論如何,信者恆信,反之亦然,所有的預言書都只能當作是一種參考,喜歡的話不妨拭去封面的灰塵翻一翻看,不喜歡的話就擺回架上吧。

現在看得到我寫的文章嗎?哈。我們站在同一條線上喔。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現代阿瓦爾樂團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2019年01月07日撰稿
§     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

西元6世紀中葉,悅般國在突厥的壓力下,迅速西遷,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10頁:「557─558年左右,阿瓦爾人到達北高加索地區,迫使阿蘭人帶領他們的使者去覲見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阿瓦爾人的鐵騎已經橫掃了北高加索地區和黑海草原」西遷後的悅般國偽託為柔然(j)apar,成為西史中有名的偽Avar汗國,盛極一時。

然至7世紀中葉,阿瓦爾汗國國勢陡衰,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95頁:「630~631年間,圍繞著誰應當繼承汗位的問題,阿瓦爾國內爆發了激烈的爭鬥。伯顏的孫子……雖然在選舉中險勝,但保加利亞人指責他舞弊,要求重新計票。結果,保加利亞人遭到阿瓦爾軍隊的鎮壓,……阿瓦爾汗國這場內亂持續了大約5年,……喪失了大部分的領土,統治範圍被侷限在喀爾巴阡山脈與薩瓦河之間。還有一部份阿瓦爾人喪失了與可汗的聯繫,躲進高加索山區避難。」

遁入高加索的那一部分阿瓦爾人,其蹤跡何在?阿拉伯旅行家和史學家Masūdī於943年~947年所撰《黃金草原》書中散見相關紀載,氏著《黃金草原》(耿昇(譯),1998年11月,青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5015828)第231頁:「高加索是一個大山脈,在其遼闊的地域中有相當數量的王國和民族。……山區附近部族……包括可薩人、阿蘭人、各部突厥人、阿瓦爾人(賽里爾人)和其他不信基督教的部族。」第261頁:「不必懷疑格魯吉亞人、阿蘭人、阿瓦爾人、突厥人……的國王們侵犯貝爾賽葉、阿蘭、拜萊干、阿塞拜疆、贊占、艾卜赫爾、卡茲文、赫邁山、迪奈韋爾、尼哈宛徳和庫法及巴士拉附屬地邊緣的水域,最後一直到達伊拉克。」

另案:徐文堪《歐亞大陸語言及其研究說略》(2013年12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2950)第141頁介紹高加索諸語,隸於東高加索語族之「阿瓦爾─安迪克語群」派下,有「古阿瓦爾語」和「阿瓦爾語」2種,後者似指現代阿瓦爾語。或謂現代阿瓦爾語乃舉世難學的語言之一,和漢語一樣被外國人視為畏途。現代阿瓦爾語字母發音可參下段視頻:
Youtube用戶號:Aisha Avar
標題:Avarian Alphabet, one of the hardest languages

現代阿瓦爾語有些字母類似感冒後才會發出的鼻音或喉嚨音,還有幾個字母我個人分不出任何區別,所以我應該是不可能學會的。不過阿瓦爾音樂倒是很好聽,Yotube上有一個用戶號「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大概是2018年11月申設的,裡頭收錄了一批阿瓦爾歌手們的清唱,不曉得是否為宗教歌曲?他們的創作採取多部和音的方式,沒有樂器卻著富震撼交織的美學,就像是喝了一碗清雞湯,卻意外飽嘗了人蔘、鹿茸、松露、干貝之類的多種滋味般,餘韻再三。推薦給大家:

(1)Youtube用戶號: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標題:«ДЫЛЫМ» - АЛЛАГЬАСУЛ КАЛАМ [НА АВАРСКОМ]

(2)Youtube用戶號: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標題:«ДЫЛЫМ» - ИНШААЛЛАГЬ ХЬУЛ БУГО [НА АВАРСКОМ]

(3)Youtube用戶號: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標題:«НУРУЛЬ ИРШАД» - НАШИД 01 [НА КУМЫКСКОМ]

(4)Youtube用戶號: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標題:«НУРУЛЬ ИРШАД» - НАШИД 03 [НА КУМЫКСКОМ]

(5)Youtube用戶號:ДАГЕСТАНСКИЕ НАШИДЫ
標題:«ДЫЛЫМ» - ТАВБУЯЛЪУЛ ХИРАЛЪИ [НА АВАРСКОМ]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不存在的亞歷山大焚毀祆教Avestā古經事件

2019年01月06日撰稿
Avestā聖典之編纂,依照祆教宗教文獻與古代史籍的記載,至少分成5次:
(1)阿契美尼德皇朝Vishtāsp帝時期
元文琪《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1997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7-5004-2174-5B‧457)第2葉~第3葉:「據《丁‧卡爾特》記載,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0─前331)的《阿維斯塔》分為二十一卷,八百一十五章。這部卷帙浩繁的古經,遵照維什塔斯普(Vishtāsp)國王的御旨編定而成,後來用金汁將其抄寫在一萬兩千張牛皮革上,一式兩份。一份保存在甘杰‧希皮岡(Gaj-Shīpīgān),即位於阿塞拜疆烏爾米耶(Ourmīeh)湖(今雷札耶湖)附近的希茲(Shīz)城內阿札爾‧戈沙斯布(Ādhar-Goshasb)拜火神廟圖書館;另一份珍藏於戴日‧納帕什塔克(Dezh-Napashtak),即塔赫特‧賈姆希德(又稱埃斯塔赫爾)皇宮內的帝王圖書館。後者在亞歷山大東征時連同王宮一起被付之一炬,前者奉亞歷山大之命運回國內,翻譯成希臘文,然後將原本銷毀。」

(2)安息皇朝Volakhsh I帝時期
《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第4葉:「據《丁‧卡爾特》第三卷記載,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4)時期國王沃拉赫什(亦作貝拉什)曾下令搜集散失於民間的波斯古經的斷簡殘篇,或根據祭司口述的經文加以整理編輯……Volakhsh……多數學者認為當是沃拉赫什一世(51─78年在位),……安息時期《阿維斯塔》最終是否編輯成書?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流傳至今只有薩珊時期《阿維斯塔》的一部份。」

(3)薩珊皇朝Ardashir I帝~Shapur I帝時期
《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第4葉~第5葉:「薩珊王朝的創始人阿爾達希爾(224─240年在位),……登基後,……極力扶植瑣羅亞斯德教勢力,……授命宮廷大臣兼祭司長坦薩爾收集、整理和重新編定《阿維斯塔》。阿爾達希爾之子沙普爾一世(240─270年在位)下令將《阿維斯塔》有關醫學、星相學、哲學和地理學方面的內容,從希臘和印度等地收集起來,增補到聖書中去。」

Will Durant(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1974年10月,幼獅文化)第222頁~第223頁:「Ardashir於戰爭中擊敗Artabanus(二二四年),成為『萬王之王』(二二六年)。他把Arsacid王朝所採取的那種放任式的封建統治換成雖然集權於中央卻又分權於地方的官僚政治之強大皇家權力;藉著恢復祆教的聖秩制度與信仰的方式來獲得教士階級的支持;他激起人民自尊心的方式如下:宣布他一定摧毀亞歷山大東征後留給希臘的影響,與亞歷山大的繼承人對抗,以為大流士復仇,……Shapur(一稱Sapor一世)(二四一─七二)【靜案,西元241年~272年】繼承了乃父的能力與技術。……他一面繼續編纂Ardashir那本火教經(Avesta),一面說服傳教士們在這本波斯的『聖經』中把大部分抄自印度與希臘的那些與俗世有關的形上學、天文學和醫藥等方面的作品容納進去。」

(4)薩珊皇朝Shapur II帝時期
《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第5葉:「沙普爾二世(309─379年在位)時期,……國內瑣羅亞斯德教各派系鬥爭激烈,……對聖書經文的理解和闡釋產生嚴重分歧。……大祭司長阿札爾帕德‧梅赫拉斯潘丹(Ādharpād-Mehrāspandān)奉旨重新修訂《阿維斯塔》。他代表官方麻葛的觀點,在審定聖書時對《萬迪達德》卷改動很大,……沙普爾二世欽定新編《阿維斯塔》為瑣羅亞斯德教的聖書,全體國民必讀的寶典,並再次確認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為方便教徒的日常使用,阿札爾帕德又選編出聖書的簡本,即《胡爾達‧阿維斯塔》(Khorda-Avestā),詞意為"小阿維斯塔"。」

(5)薩珊皇朝Cosroes II帝時期
Ervad Ramiyar Parvez Karanjia《Avesta Language》(2005年6月)第5頁:「The Avestan script that we use today was developed either in the 5th century A.C. during the reign of Sasanian king Cosroes II (Khushru Purviz), or in the 4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Shapur II (309-379 A.C.) This script is also known as the Dīn Dabireh “the script for religious (purposes)”」

祆教聖典既經寫定,為何後世仍須重新纂輯數次?舊說其主因在於原始經典的佚失。亞歷山大大帝攻破波斯帝國後,銷毀了祆教聖典Avesta的原本,致使後代的祆教經文都無完本,此事見諸各類紀載:

(1)Masūdī(著)、耿昇(譯)《黃金草原》(1998年11月,青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5015828)第294頁~第295頁:「瑣羅亞斯德……是祆教徒的先知,為他們帶來了大眾們稱之為《宰姆宰邁》的一部書,但它在祆教徒中的真正名字是《阿維斯陀》(貝斯塔赫,波斯古經)。……這本書是用一種波斯人無法模仿的語言寫成的,他們不懂其意。……該書全文用金字寫成,共形成1‧2萬卷。書中包括有諾言、威脅、要求和禁令以及其他法律性和宗教性的條文。一直到亞歷山大殺死大流士之後將該著的一部份投入火中的時代為止,此書一直為波斯國王們的法典。」

(2)《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第1葉:「從公元前十一世紀算起,瑣羅亞斯德教迄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初創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該教的聖書《阿維斯塔》形成初步的規模;發展時期(公元前七世紀─前4世紀末),最早編定的波斯古經被舉兵東征的亞歷山大付之一炬;在經過百餘年的"希臘化",由復興而後達到的鼎盛時期(3世紀初─7世紀中葉),《阿維斯塔》得以重新編定,並湧現出數量可觀的旨在闡釋聖書的帕拉維語文獻。七世紀中葉以後的伊斯蘭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大勢已去,日暮途窮,《阿維斯塔》及其帕拉維語文獻損失慘重,所幸並未全部散亡。」

(3)Michael Wood(著)、顧淑馨(譯)《亞歷山大東征傳奇─從希臘到印度的帝國之夢》(2001年10月,馬可孛羅文化,ISBN:9578278926)第115頁:「亞歷山大的劣跡在伊朗從未被遺忘,波斯古宗教祆教(亦稱拜火教)的守護者至今仍保存著。……目前伊朗祆教徒只剩下幾千人。……為見見他們,我們從波斯波利斯繞道西行,越過札格羅斯山,來到大鹽沙漠(Great Salt Desert,又作Dasht-e-Kavir)上的亞茲德(Yazd)。……當地傳說亞歷山大曾把亞茲德當作牢獄,發配政治流放者。……亞茲德有個教徒對我說:」下接第117頁:「他對希臘人還有你們歐洲人而言,或許是偉人,但我們叫他惡魔。因為他燒毀我們的廟宇,殺害我們的僧侶;強迫我們的子女與希臘人通婚,使他們失去自己的根;又摧毀我們最珍貴的聖書,即我們的聖經《阿維斯陀》(Avesta),那是在一萬二千張小牛皮上以金字寫成。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稱他為大帝?對我們而言他是惡魔。因此稱他為遭詛咒的亞歷山大。」

惟:【伊朗】阿卜杜勒‧侯賽因‧札林庫伯(著)、張鴻年(譯)《波斯帝國史》(2014年1月,崑崙出版社,ISBN:9787802390348)抒異,是書第188葉~第189葉:「大流士把阿胡拉‧馬茲達稱為大神,但沒有說是唯一的神,這也說明他沒有否認其他神應有的作用。這種情況,即阿爾達希爾二世銘文中提到這兩個神,可能表明他個人與這兩個神的關係。他祈求阿娜希塔和密特拉保佑,……密特拉和阿娜希塔像阿胡拉‧馬茲達一樣,並不只是皇家的神,而且是全體波斯人都膜拜的神。」

《波斯帝國史》第190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王們有自己的墳墓,他們也宰牲祭神。大流士在銘文中,提到殺死高瑪塔後,如何修復被他破壞的神廟。而且一些神廟遺蹟和其中一些神的塑像……表明國王們的宗教觀念與瑣羅亞斯德教觀念並不相符。……而且沒有歷史文獻能證明這一時期的穆護與瑣羅亞斯德教有聯繫。在《阿維斯塔》裡,僅有一處(而且還是在相對後出部分)提到穆護是神職人士。因此把穆護與瑣羅亞斯德教相聯繫值得商榷,甚至是無法接受的。特別是在希羅多德有關這一時期的記述中,也沒有提到穆護的觀念和習俗與瑣羅亞斯德教有關。」

《波斯帝國史》第192葉:「不管怎麼說,與波斯普通民眾宗教觀念一致的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宗教儀式,像普通民眾一樣,在這一時期,是由神職人員"穆護"主持的。按希羅多德所述,他們的任何宗教儀式,沒有穆護參與都不會舉行。這就證明米底波斯各部族和阿契美尼德皇族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在這種信仰中,阿胡拉‧馬茲達是最大的神。密特拉和阿娜希塔與"其他的神"一道,在波斯米底兩族由穆護主持的儀式上也受到膜拜。」

《波斯帝國史》第191葉~第192葉:「……考慮到穆護在波斯人的宗教儀式上的作用,考慮到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宗教信仰不可能與平民百姓的宗教信仰完全不同,顯然,在這一時期,瑣羅亞斯德教還沒有在波斯人中產生影響。……這一時期的銘文中,沒有提起瑣羅亞斯德這個名字。這讓我們設想在阿契美尼德時期,瑣羅亞斯德教的學說在米底和波斯地界以外傳播。也就是說,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領域以外,即東部各族傳播。而在後來,最早應該是在賽琉古王朝時期由東方才傳到米底和波斯地區的。……在這種情況下,瑣羅亞斯德教的傳統說法,即亞歷山大在這裡把寫在成千上萬張牛皮上的《阿維斯塔》焚燒,也是不實的傳說。這只是波斯人和穆護在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之後,為了證明瑣羅亞斯德教是一種古教而杜撰出來的說法。」

可知舊說所謂亞歷山大大帝焚經事件,乃屬謬偽。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從匈奴西遷問題開始漫談一些想法(2)

2019年01月05日撰稿
2019年01月06日補充
研究匈奴西遷過程需要大量涉獵相關書籍,所以自覺適來有點匈奴化了,現在滿腦子都期盼能早點見到古匈奴文字的考古報告中譯本。目前我覺得吳安其先生從比較語言學切入所得的分析,頗可印證到「北狄─匈奴」與南島語族方面的遠古史影,亦即華南農業發明事件對現代人類的語言界線的確有著莫大的型塑能力。由於李葆嘉、徐文堪等學者關於比較語言學的研究也與吳安其先生的成果相吻合,所以參考價值非常高。

網路上輾轉流傳著一篇文章:馬利清〈關於匈奴文字的新線索〉,原文出處找不太到,文中引述蒙古科學院(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考古研究所的圖爾巴特(Ts.Turbat)很可能在2009年左右已發掘到匈奴古文字:「近幾年來,蒙古考古學家在蒙古境內發現多處匈奴墓穴,並從中挖掘出約2000多件文物。據《世紀新聞報》報導,蒙古科學院考古學者圖爾巴特說,從匈奴墓穴中挖掘出的文物中有屬於中國東漢時期的銅鏡、弓箭、樺樹皮畫、銅鍋、石硯以及鑲有寶石的裝飾品等。他說,從蒙古布爾干省呼特格溫都爾縣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來考證,匈奴人當時已有自己的文字,類似於Orhon(鄂爾渾)文的字母。如果消息確切,將是匈奴研究的一個歷史性大突破,我們有望期待未來的匈奴文字、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將邁向一個嶄新的天地。」

網路上還流傳著另一篇文章:馬健〈匈奴考古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同樣出處難尋,文中說明Ts.Turbat曾在2008年參加過一場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2008年10月16至18日,由絲綢之路(SilkRoadFoundation)基金會出資舉辦的"匈奴考古國際研討會"在烏蘭巴托舉行。......本次會議彙集了蒙古、中國、俄羅斯、美國、德國、韓國等國長期從事匈奴時期的一線考古工作者和動物學、遺傳學、體制人類學、社會政治學等領域的專家。會上有近35位學者發言。...... 蒙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圖爾巴特(Ts.Turbat)從墓葬形制、葬儀出發,通過比較,推測匈奴葬儀可能源於從當地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以來的石板墓文化。」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篇〈安徽南溪古寨:大山裡的"匈奴部落"〉,文章見於「中國文明網」,發表時間為2013年03月18日,原文網址:
該文報導稱:「距安徽池州市東至縣城25公里的花園鄉南溪村,一個群山懷抱的深山峽谷裏,生活著180多戶、780多人,他們是匈奴休屠王後裔,......據記載,村民們的祖先來自蒙古大漠,唐朝末年為躲避黃巢之亂從徽州黃燈(今屯溪)遷居於此,至今已有1135年,傳世60餘代。......村裏還保有很多源自草原匈奴部落的習俗,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三和一些重要節日,村民們都會進行祭祀活動,......匈奴人沒有自己的文字,語言依靠一代代的口口相傳,但目前正在漸漸消失。"祖父輩平時說話有2/3是匈奴語,父輩能有1/3,到我這一輩只能說一些常用語,年輕人基本都不會說了。"金長志說。」

匈奴人起源興許與華夏集團不無關聯,即他們很像是從華夏聯盟中分化出來的游離支系,並進而將北亞、內亞和東歐很多部族予以同化或涵化,突厥人大約就是北狄化的新興文化集團。不過突厥人起源包括了2個不同的成分,一是匈奴因素,一是古斯(Gus/Gur/Gar)因素。至於何謂古斯(Gus/Gur/Gar)?這是我眼下面臨最棘手的幾個問題之一。因為古斯一詞,影響到後來北匈奴西遷部族和回紇(Uyghur)部族的幾個次級的部落名稱與群體認同,如Saragur、Kutrigur、Bulgar、Onogur等是。甚至西遼的君主稱號為菊兒汗(Gurkhan)是否也與古斯一字有著不為人知的意義在?為何鐵木真棄用菊兒汗而改選成吉思汗為頭銜?越晚解決古斯問題,就越是耽延解決突厥起源等一系列問題的時間。

波斯薩珊朝起源或亦牽涉到古斯問題,Will Durant(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1974年10月,幼獅文化)第222頁敘述薩珊皇朝開國君主Ardashir帝的祖先譜系:「根據波斯的傳說,Sasan是Persepolis城的傳教士;他的兒子Papak是Khur國的小王子;Papak殺死了Peris省的統治者Gozihr,自立為該省之王」,Khur國可能就是古斯國。同書225頁:「Sasanian國王Bahram五世(四二○至四三八年),這個因為打起獵來一無反顧而被稱為Gur─『野驢』─的國王很順利地擊敗這些人;不過在『野驢』死後,這些一面作戰一面繁殖的烏拉阿爾泰人建立了一個帝國,版圖從Caspian延伸到印度河,並以Gurgan為其首都」,Bahram V帝的Gur(野驢)渾號、白匈奴的首都Gurgan城等均來自古斯一字。蒙古人起源問題更為複雜,一般認為蒙古人來自東胡系統。惟此說過於簡單,蒙古人恐怕是一支複合民族,比如說汪古部的領袖是景教貴族。蒙古人初期進據北族京師之地的過程也是在回紇殘部的默許下達成的。也就是說,蒙古人起源問題多少亦須考慮到古斯問題,非常關鍵。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7):阿瓦爾可汗與葉護分權時期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9年01月04日撰稿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201頁:「阿斯巴魯赫的成功和阿瓦爾汗國的衰弱,深深刺激著依然臣服於阿瓦爾人的各個民族。683年,忽必烈的四子庫伯在投奔阿瓦爾人約20年之後,被部下擁立為執政官(Archon),並宣布獨立。阿瓦爾可汗……發起猛烈反擊,經過六次會戰,庫伯最終取得慘勝。阿瓦爾汗國喪失了多瑙河南岸的全部土地,而庫伯也被迫……率領七萬人……南遷到馬其頓,向拜占庭帝國臣服」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35頁:「那些追隨庫布拉特四子的保加爾人逃到了阿瓦爾汗國,在阿瓦爾汗國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685年,阿瓦爾汗國的一個保加爾高級軍官庫貝爾(Kuber)率領他的部落進入巴爾幹地區,定居在馬其頓。」此後阿瓦爾汗國國力衰微,改採守勢,一直到787年才又見出兵援助盟邦巴伐利亞,《柔然帝國傳奇》第208頁:「一百多年來,阿瓦爾軍隊極少參加戰爭,阿瓦爾使團極少訪問別國(679年最後一次出訪拜占庭,693年最後一次出訪法蘭克王國),阿瓦爾商團也不再出國貿易。……變成了……閉關鎖國的守成民族。」

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紀經濟社會史》(1997年2月1版4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23528)上冊第167頁:「盧易特普蘭(712─744年)即最偉大的倫巴國王,頒布了一個新法典。……從整個來說,倫巴人在這個時候對貿易觀念很少發展,那不是因為他們的政治局勢不利於這一方面。當時,他們的王國被虎視眈眈的敵人包圍著:拉溫那總督、教皇、阿佛爾人以及阿爾卑斯山外的法蘭克國王。」

《柔然帝國傳奇》第203頁~第204頁:「查士丁尼二世之死,標誌著……伊拉克略皇朝覆滅。……新皇帝巴爾達尼斯(Bardanes)為了趕走保加利亞人,從亞洲前線召回駐軍,但這些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部隊……發動政變,推翻了巴爾達尼斯。……阿瓦爾汗國乘機擴張,於713年洗劫了……羅爾希(Lorch),……716年,備受內憂外患之苦的拜占庭帝國為求自保,……割讓給保加利亞一些領土,……保加利亞汗國因而成為巴爾幹半島最強大……的政權,在多瑙河流域的勢力也完全壓倒了阿瓦爾汗國。」

《柔然帝國傳奇》第207頁:「768年法王矮子丕平駕崩,……長子查理很快得益於弟弟卡洛曼(Charloman)的暴崩,成為全法蘭克王國之王,……"查理大帝"(Carolus Magnus或Charlemagne或Karl der Grosse,……)……奉行擴張路線,……陸續征服了東北方的薩克森人,東南方的倫巴第王國和東方的巴伐利亞公國。」賴麗琇《德國史(上)》(2003年11月,五南,ISBN:9571134376)第147頁~第148頁:「查理曼尚有其他方面的兵事,使他不斷在戎馬倥傯之中。帝國南邊的巴伐利亞由塔西羅三世(Tassilo III.,約七四一至七九四)統治,……七五七年成為矮子丕平的附庸,但這個公爵國基本上還是獨立的。查理曼決心將它合併,……於七八七年入侵巴伐利亞。翌年七八八年塔西羅三世欲密謀與拜占庭皇帝及東鄰阿瓦爾人(Awaren)結盟反抗查理曼,事跡敗露,……巴伐利亞落入法蘭肯人手中,這樣阿瓦爾人又成了法蘭肯的新鄰國了。」

《柔然帝國傳奇》第207頁:「倫巴第和巴伐利亞都是阿瓦爾的傳統盟友,……787年,巴伐利亞公爵塔西羅(Tassilo)……派他的倫巴第妻子柳特貝嘉(Liutberga)前往阿瓦爾汗國,請求盟友的支援。……阿瓦爾汗國終於決定為巴伐利亞的獨立而與法國開戰。」第208頁:「阿瓦爾援軍戰敗,……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因而擴張至奧地利中部,直接與阿瓦爾汗國接壤了。……奧地利中部的恩斯河(Enns)一直構成巴伐利亞公國與阿瓦爾汗國之間的天然邊界,……阿瓦爾人在援助巴伐利亞失敗以後,……在790年派使團前往法蘭克王國,要求按照傳統習慣劃分雙方的疆界,但遭到強硬的拒絕。」

《德國史(上)》第148頁:「阿瓦爾人居住在匈牙利平原和今之奧地利人的領土,長期騷擾拜占庭。查理曼在七九一年從雷根斯堡率領二支大軍與他們作戰,迫使他們退到了多瑙河流域。他的兒子丕平則從北義大利率領倫巴底人騎兵對阿瓦爾人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柔然帝國傳奇》第211頁~第215頁:「10月31日,在出發後52天,法軍在占領了奧地利全境以後,推進到今匈牙利西部的拉巴河(Raba),……德拉瓦河以南的克羅地亞人也都表示臣服,……多瑙河以西的原阿瓦爾汗國領土都被併入法蘭克王國。……遠征軍回國後不久,就在792年秋天,查理的太子駝背丕平(Pepin the Hunchback)……對阿瓦爾遠征後的局勢判斷失誤,導致政變失敗,……自792年起,薩克森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都重新向法蘭克王國發難,並向阿瓦爾人求援,……法國的內亂本來給阿瓦爾人提供了報仇雪恥的機會,但……法軍撤退之後,阿瓦爾汗國內部也開始分崩離析。一些阿瓦爾人確信,法軍過於強大,根本無法戰勝,而另一些人則把戰敗的責任全歸到實際負責國軍政事務的葉護身上,要求可汗仿效可薩突厥,罷免葉護的職務,……全國分裂為兩派,相互攻殺。內戰持續到795年底,……可汗與葉護都喪了性命,……弗留利公爵埃里克......突然渡過多瑙河,襲擊了阿瓦爾汗國的心臟地帶,……多數阿瓦爾人已經對本民族的政權喪失了信心,……既然沒有力量自保,最佳的方案就是與最強的對手合作,當時的一位阿瓦爾吐豆登就是這麼想的。……796年初,吐豆登如約來到亞琛,……吐豆登的投降,成為壓倒阿瓦爾汗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查理……立即命令意大利國王丕平和弗留利公爵埃里克向東進發,……可汗在796年的投降,標誌著阿瓦爾汗國的覆亡。……不過,……法軍只推進到蒂薩河就撤退了,所得只不過是阿瓦爾汗國的半壁江山而已。蒂薩河以東的阿瓦爾人並未向法蘭克王國臣服」

Judith M. Benner、C. Warren Hollister(著)、楊寧、李韻(譯)《歐洲中世紀史》(2007年11月,上海科學院出版社,ISBN:9787807450825)第114頁:「查理曼花了大量精力擴張東部國境。……8世紀90年代,查理曼繼續向東南進軍,摧毀了富饒的阿瓦爾王國。阿瓦爾王國一直在東歐為非作歹,不是四處搶掠就是強征重稅。查理曼運氣不錯,實實在在地獲得了阿瓦爾王國的部分財寶;據傳,他一共動用了15輛用四頭公牛來拉的貨車才將這些金銀財寶運回法蘭克。從阿瓦爾人那裡得來的戰利品極大地豐富了查理曼的國庫,也使他能夠擴大後來的建築工程,順便還能贊助更多人。」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第284頁:「阿佛爾人失敗以後。阿佛爾人的龐大寶庫,儲藏著兩百年來從巴爾幹和北意城市得來的擄掠品,數量驚人,……據編年史家的記載,勝利的法蘭克軍隊曾帶走十五貨車的黃金、白銀、寶石和絲綢。」第295頁~第296頁:「所有向東南歐的進展曾受到阿佛爾人阻止,甚至很多被他們破壞了。而在第八世紀末期之前,日耳曼人佔領的範圍已經遠達恩斯河畔。在791、793和796年,查理曼曾三次征討這些兇猛的劫掠者。」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長安小泉李偽周圜錢

2018年01月03日撰稿
我個人非常敬佩幾位大學者,他們能夠專意史學而出世亂於不染。一是楊寬先生,他在對日抗戰時期返回安徽鄉下老家,潛心治理西周、戰國史;又與童書業先生相約合作,由後者負責梳通春秋史。二是朱希祖先生,同樣是在二戰戰局當中,他西行避居重慶山城,接濟親友之餘尚以最高標準庋玩古錢。三是楊小凱先生,他在文革期間獲罪繫獄,別人下鄉憂苦喪志,他則在囹圄之際向獄友學習英文、微積分等大學課程,實同深造,轉成專攻連續性假設的知名經濟學家。

朱希祖先生是南明史專家,戰時頗預文獻圖籍的保存。有幸忝藏1套《南京圖書館藏朱希祖文稿》(全7冊,2010年4月,鳳凰出版社,ISBN:9787807297260),逖公手書眉飛色舞,躍然紙上。其日記經中華書局諸君妥善整理,排印繁體中文刊行《朱希祖日記》全3冊,甚惠讀者(2012年8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087482)。靜案,中冊第511葉至512葉1935(民國24)年6月5日條可窺見彼氏藏書之富:
「是日接梁嘉彬由日本寄來古錢書七種:
《古錢圖錄》(日本中川泉壽撰,安政六年刊)二冊
《錢幣考遺》(日本久野克寬撰,文化四年刊)一冊
《珍錢圖錄》(日本久野克寬撰,文化四年刊)一冊
《奇鈔百圓》(日本河邨羽積撰,寬政元年刊)一冊
《寬政孔方鑑》(日本流石庵羽積撰,寬政六年刊)一冊
《改正珍貨孔方圖鑑》(日本小澤辰元撰,天明五年刊)一冊
《孔方圖鑑》(日本中谷顧山撰,享保十四年刊)一冊」

此外,逖公亦頗好於古泉收藏,購買時以新穎、全套、價廉為度,否則不收。但凡作偽,均難逃法眼,再案之《朱希祖日記》下冊第1314頁~1315頁,1942(民國31)年9月24日條:「大兒帶古錢一枚來請鑑別,系季華族叔所得於成都者,為周圜錢,右肉有古文"益"字,乃持至國史館同王獻堂鑑別其真偽。觀其文字、銅色皆似真,且圜錢之有"益"字,未見於前人各錢譜,惟古布文有之。獻堂則謂此銅質鑄後似經時未久,蓋粗糙而未純熟,恐係長安小泉李□□為之。彼為造偽錢名手,用古銅而善摹刻古文,劉燕庭、鮑子年輩尚為所蒙,則其技之精可知。」

今人亦當注意及之。惟「李□□」為誰?闕字應如何補入?不知王獻堂先生日記中有無記載?以後再設法查對吧。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6):伯顏孫子稱汗時期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8年01月02日撰稿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95頁:「伯顏的幼子死後,也就是630~631年間,圍繞著誰應當繼承汗位的問題,阿瓦爾國內爆發了激烈的爭鬥。伯顏的孫子因缺乏團結汗國內各個民族的聲望,居然與一位保加利亞貴族競選起了阿瓦爾汗位!雖然在選舉中險勝,但保加利亞人指責他舞弊,要求重新計票。結果,保加利亞人遭到阿瓦爾軍隊的鎮壓,被迫四散逃命,從此開始了他們與阿瓦爾人的長期對抗。」第196頁:「有九千名保加利亞成年男子攜帶家眷,西遷到當時受法蘭克人控制的巴伐利亞地區,……但到了次年,法蘭克人即在阿瓦爾人的壓力下,向他們發動襲擊,結果只有七百人在一個叫"阿濟格"(Alzeco或Alcioucus,……)的帶領下,逃到阿爾卑斯山東部,與統治當地的斯拉夫貴族瓦盧克(Walluc)相依為命。法蘭克人這一系列支持阿瓦爾人的行動,也導致他們與薩莫國王反目成仇。……阿瓦爾汗國這場內亂持續了大約5年,最後伯顏的孫子保住了阿瓦爾可汗的頭銜,但卻喪失了大部分的領土,統治範圍被侷限在喀爾巴阡山脈與薩瓦河之間。還有一部份阿瓦爾人喪失了與可汗的聯繫,躲進高加索山區避難。……從此以後,阿瓦爾汗國便淪為歐洲的二流政權,不能再對拜占庭和法蘭克王國……形成威脅。」

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31頁:「西突厥汗國陷入內亂之後,原先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翁烏古爾人的首領庫布拉特(Qubrat)把四分五裂的烏古爾人部落統一起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史稱"大保加爾國"(Magna Bulgar)。大保加爾國佔據著南俄草原,其勢力西接阿瓦爾汗國,東部與可薩突厥人相鄰,成為可薩突厥向西擴張的最大威脅。」第32頁:「西突厥勢力退出南俄草原後,庫布拉特為了積蓄力量,曾一度依附於阿瓦爾汗國,接受阿瓦爾汗王的統治。臥薪嘗膽數年後,庫布拉特在635年起兵反抗阿瓦爾可汗。此時的阿瓦爾汗國四面楚歌,已經無力來干涉南俄草原的事務,只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此後再也沒能踏足此地。阿瓦爾的勢力退出後,大保加爾國迅速崛起,成為西喀爾巴阡山,東抵黑海草原的大汗國。庫布拉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主動派遣使節晉見希拉克略,希望與拜占庭訂立盟約。……此時大保加爾人公開對抗阿瓦爾人,對拜占庭來說正是一個牽制阿瓦爾汗國的絕好機會,於是他欣然同意結盟」

《可薩突厥》第33頁~第34頁:「庫布拉特在650年前後去世,可薩突厥人抓住了這一良機,向大保加爾國發動猛烈攻擊,迅速向西擴張。面對可薩突厥汗國強大的攻勢,庫布拉特的5個兒子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四子臣服於阿瓦爾汗國,居住在潘諾尼亞地區」第35頁:「那些追隨庫布拉特四子的保加爾人逃到了阿瓦爾汗國,在阿瓦爾汗國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阿瓦爾汗國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柔然帝國傳奇》第197頁:「大保加利亞汗國的創始人名叫忽必烈(Kubrat、Kuvrat或Quetrades,……)」第198頁:「660~670年間,忽必烈的長子巴顏(Bayan或Batbayan)在亞速海輸給了卡班可汗【靜案,可薩突厥的卡班(Kaban)可汗】,他的政權隨即滅亡,……四子庫伯(Kuber)率眾西遷到多瑙河中游,向阿瓦爾人臣服,史稱"多瑙保加利亞人"」第199頁:「662年,已經取得貝內文托公爵頭銜的格里莫爾德起兵造反,殺死倫巴第國王歌德佩特(Godepert),並自立為王,歌德佩特的弟弟佩克塔里特(Perctarit)濤奔阿瓦爾汗國避難。……此時已大為衰弱的阿瓦爾汗國不僅無法再號令以往的屬國倫巴第,反而經常有求於它,……就秘密安排佩克塔里特逃往法蘭克王國。……格里莫爾德的篡位行為,激起了一批倫巴第貴族的義憤,……包括……弗留利公爵盧普斯(Lupus)。663年,格里莫爾德……向阿瓦爾汗國派遣使者,請可汗去攻打盧普斯。……阿瓦爾軍隊經過三天苦戰,再度攻陷弗留利,並殺死了盧普斯公爵,幫格里莫爾德鞏固了王位。這也是阿瓦爾軍隊最後一次向境外發動大規模進攻

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1997年2月1版4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23528)第220頁:「在希拉克略統治時期,保加利亞人叛離了阿佛爾人,把阿佛爾人從他們在老達謝所占的地區逐出」;約當拜占庭皇帝昆斯坦斯(663─668年)統治時期,《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第164頁:「另有一個保加利亞人的殖民地,他們隨後被阿佛爾人逼迫,而由貝尼溫陀公爵引入他的公爵領內原已荒蕪的空地上居住的。」

《柔然帝國傳奇》第199頁~第200頁:「670年左右,忽必烈的小兒子阿斯巴魯赫【靜案,保加利亞君主】突然度過多瑙河南下,在征服了七個斯拉夫部落後,很快推進到喀爾巴阡山,定都於黑海西岸……的海港瓦爾納(Varna)。他有意把七個斯拉夫部落安置在喀爾巴阡山區定居,用以抵禦山脈西麓的阿瓦爾汗國。隨著保加利亞汗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崛起,拜占庭帝國的實力遭到削弱,阿拉伯人於是在678年大舉圍攻君士坦丁堡」。對此,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年在位)全面調整國防,抗擊伊斯蘭哈里發國度的傾攻。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2006年6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37440)第198頁:「為了有效地反擊阿拉伯海軍,君士坦丁四世……得到了"希臘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據史料記載,"希臘火"是由佳利尼科斯(Callinicos)發明的。」678年6月25日雙方決戰,《拜占庭帝國史》第200頁~第201頁:「百餘只阿拉伯戰船浩浩蕩蕩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海軍事先布置大量小船在城下海面上噴灑希臘火,等到阿拉伯艦船駛近,便施放帶火的弓箭,點燃海面上漂浮的油脂,進而使阿拉伯海軍的木船被大火燒毀,阿拉伯艦隊近2/3的船隻被毀。……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勝利在東歐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阿瓦爾人汗王和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領紛紛前往君士坦丁堡請求和平和友誼,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宗主權。」《柔然帝國傳奇》第200頁:「幾個月後,阿瓦爾可汗就像君士坦丁堡派來使節,祝賀拜占庭軍隊取得的勝利,並請求加強雙邊關係,以便聯合對付阿斯巴魯赫。但沒過多久,阿瓦爾汗國內部再次發生政變,導致可汗失勢,葉護坐大,汗國從此陷入更深層的內鬨之中,……679年的使團於是成為最後一支拜訪拜占庭國的阿瓦爾使團。戰勝阿拉伯人,大大增強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os IV)的信心。680年,他不顧阿瓦爾汗國因內亂而無法派遣援軍的不利局面,率領大軍御駕親征,企圖把新興的保加利亞汗國扼殺在搖籃之中。……次年,拜占庭帝國便被迫割讓大片領土給新興的保加利亞汗國,……拜占庭和阿瓦爾……此後不再接壤。」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5):伯顏幼子稱汗時期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9年01月01日撰稿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241頁611年大事記:「應倫巴第國王阿吉烏夫的邀請,阿瓦爾可汗率軍討伐弗留利公國,殺死背叛阿吉烏夫的弗留利公爵吉蘇爾夫」

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2006年6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37440)第169頁~第171頁:「伊拉克略王朝(610─711年)是由伊拉克略一世(Herakleios I,610─641年在位)創立的。……他仿效迦太基總督區,在帝國推行軍區制。……611年,……波斯軍隊奪取了敘利亞首府安條克,……波斯軍隊於619年占領了埃及首府亞歷山大城。……在波斯人攻城掠地的同時,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大舉入侵巴爾幹半島,……在其汗王的指揮下屢次取勝,多次洗劫帝國在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的各省份,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甚至一度攻破首都外城。阿瓦爾人的戰爭幾乎將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防務體系全部摧毀,多瑙河各渡口被破壞,巴爾幹半島各戰略要塞被平毀。這使得斯拉夫人各部落得以順利遷移到巴爾幹半島各地。」

《柔然帝國傳奇》第183頁:「可汗從意大利凱旋歸國以後,聽說拜占庭帝國正在遭遇大麻煩。波斯沙皇庫薩和發動了新的一輪攻勢,並且所向披靡:613年占領敘利亞,614年占領以色列。……新皇帝伊拉克略屢戰屢敗,……拜占庭帝國的滅亡看來指日可待,……614年之後,可汗便撕毀與福卡斯皇帝簽訂的和約,讓南斯拉夫人打頭陣,一路向希臘挺進。……在615年左右,巴爾幹半島上的大部分拜占庭城市都被攻陷,而當南斯拉夫人的奇襲在希臘北部門戶薩洛尼卡(Thessalonica)失效以後,可汗便親自率領阿瓦爾大軍底達城下。這次圍攻發生在617年秋季,持續了33天,……耗盡糧草的阿瓦爾軍隊最終在索要了一筆撤軍費後返回北方,……619年,波斯大軍在將拜占庭人完全趕出亞洲以後,終於又佔領了埃及和利比亞。聽說阿瓦爾可汗正在再次南下,即將與波斯部隊在君士坦丁堡城下會師,……伊拉克略決定首先同阿瓦爾人和解。」第184頁:「619年6月5日,在君士坦丁堡西郊的伊拉克萊亞(Heraklaia),伊拉克略……準備與阿瓦爾可汗簽訂城下之盟。」第241頁619年大事記:「伊拉克略要與阿瓦爾可汗和談,卻在伊拉克萊亞遇襲,幾乎被俘,君士坦丁堡險些陷落」第184頁:「……在這一天內,有27萬人淪為阿瓦爾人的奴隸,他們被強行遷徙到多瑙河下游,為阿瓦爾人種田紡織,其後裔與當地原住民通婚,……這塊土地因而得名叫"羅馬尼亞"──羅馬人的國家。它與多瑙河上游的日耳曼人、阿瓦爾人及保加利亞人的政權連成一體,將斯拉夫民族切割成南北兩部,……伊拉克萊亞事件之後,伯顏的幼子不給拜占庭人任何喘息之機,迅速帶領全軍開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第241頁619年大事記:「伊拉克略被迫把給阿瓦爾人的歲賜提高到20萬枚金幣。」

《柔然帝國傳奇》第185頁:「此時,拜占庭與法蘭克王國的關係已經改善,在教會的斡旋下,雙方決定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阿瓦爾人和倫巴第人。同時,由於阿瓦爾人生活放蕩,越來越令臣屬民族不滿,暴動的火焰開始四處蔓延。620年後不久,一個名叫"薩莫"(Samo)或"薩諾戈"(Sanonago)的法國商人被斯拉夫人中的文迪(Vendi)部落推選為國王,這個居住在今捷克一帶的部落很快被判阿瓦爾汗國,倒向法國。……可汗多次派兵前去鎮壓,全都無功而返,……可薩與薩莫一東一西的兩場叛變,牽制了大量的阿瓦爾兵力。於是,伊拉克略在622年左右終止了對阿瓦爾汗國的進貢」第186頁:「在此後的5年內,伊拉克略的軍隊往返於愛琴海與裏海之間,不斷擊潰數倍於己的波斯敵軍。……伯顏的幼子欣然接受了波斯沙皇的提議,召回討伐可薩與薩莫的軍隊,全力進攻拜占庭帝國。625年左右,他攻佔了包括薩洛那(Salona,克羅地亞斯普利特)在內的許多拜占庭領地,並將原先居住在今波蘭和烏克蘭西部的克羅地亞人遷到那裡,從而使巴爾幹半島的西部形成了塞爾維亞人佔內陸,克羅地亞人佔沿海的局面。還有一些克羅地亞人依然留在北方的故鄉,被叫做"白克羅地亞人"。完成遷徙南斯拉夫人的工作以後,可汗馬不停蹄,在626年夏季向君士坦丁堡進軍。……6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從陸地上封鎖了。」

Judith M. Benner、C. Warren Hollister(著)、楊寧、李韻(譯)《歐洲中世紀史》(2007年11月,上海科學院出版社,ISBN:9787807450825)第84頁:「查士丁尼的繼任者別無選擇,只能放棄他收復帝國的雄心壯志。……而奴役了保加利亞人和斯拉夫人的阿瓦爾人則已奪取巴爾幹的絕大部分地區。……在626年,波斯人和阿瓦爾人聯合猛攻君士坦丁堡,帝國之都險些陷落。」

《柔然帝國傳奇》第186頁:「伯顏的幼子對這次出征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上千艘斯拉夫船隻滿載著東歐武士,與他本人率領的8萬主力部隊水陸並進,……而在與君士坦丁堡僅有一水之隔的卡爾西頓(Chalcedon),十餘萬波斯大軍在主將沙巴拉斯(Shahrbraz)的統帥下,也已經整裝待發。」第187頁:「8月1日清晨,可汗下達了攻城的命令」第189頁~第190頁:「最終,阿瓦爾人的車輪攻勢無功而返。同時,伊拉克略在東方戰場大破沙巴拉斯的副將薩辛(Sahin),波斯人遭到東西兩面夾擊,軍心開始動搖。8月7日,可汗……以全部力量發動最後一次總攻。……隨著金角灣海戰的結束,以及伊拉克略的捷報傳來」第191頁:「阿瓦爾人並沒有攻入君士坦丁堡,而是從城外退卻。……君士坦丁堡圍城戰的結束,標誌著阿瓦爾與波斯兩大帝國崩潰的開始。」

《拜占庭帝國史》第184頁:「軍區制的推行對穩定拜占庭局勢,緩解外敵入侵的威脅起了重要作用。這種制度使拜占庭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的疆域逐步穩定,……憑藉逐步恢復的經濟實力和外交活動,實現了與阿瓦爾人等其他民族之間的和平。」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御駕親征,終於628年4月3日與波斯國王Kobad II簽約議和,《拜占庭帝國史》第188頁:「伊拉克略在取得波斯戰爭勝利的同時,還對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進行反擊。其中,阿瓦爾人造成的威脅更加嚴重,他們曾與波斯人結盟,進攻君士坦丁堡,……只是由於守城的拜占庭部隊的堅決抵抗,阿瓦爾人對君士坦丁堡的近兩個月的進攻方以失敗告終。在626年的反擊戰中,阿瓦爾人遭到慘敗,其汗王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受其控制的斯拉夫、匈奴和保加利亞人部落紛紛獨立。」

《柔然帝國傳奇》第193頁:「精心準備的遠征以潰敗告終,造成的影響既惡劣又深遠。隨可汗南下的人員超過20萬,能夠活著回到家鄉的不足5萬,其中很多人都帶著終身無法痊癒的傷病,……大量僕從民族相繼獨立,數量有限的阿瓦爾人根本無力鎮壓。僅僅過了不到3年,伯顏的幼子便在眾叛親離中抱恨離開了人世。」第242頁,約630年大事記:「伯顏的幼子去世,阿瓦爾貴族與保加利亞貴族競選可汗,保加利亞貴族失敗後認為阿瓦爾貴族在選舉中舞弊,遭到武力鎮壓。......阿瓦爾汗國四分五裂。」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4):伯顏長子稱汗時期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9年01月01日撰稿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61頁:「583年5月,拜占庭使者提奧范(Theophanes)出訪阿瓦爾汗庭時,覲見的阿瓦爾可汗應當是伯顏的長子。後來,伯顏的小兒子還會繼承兄長的位置,這與其他史料說伯顏有兩個兒子相繼稱汗吻合。所以,伯顏可汗駕崩的時間不是602~610年,而是583年初。」

《柔然帝國傳奇》第165頁:「伯顏的長子繼承了乃父……他很快就向拜占廷人提出,要將歲賜從8萬枚金幣提高到10萬枚。莫里斯皇帝用沉默表示拒絕,可汗於是向君士坦丁堡進軍……佔領了黑海港口安夏洛(Anchialos,在今保加利亞東部)。」第166頁:「離開安夏洛港以後,阿瓦爾人繼續向南推進。……因為多座城鎮不戰而降,阿瓦爾騎兵只花了一個季度,就從貝爾格萊德推進到了君士坦丁堡西郊。」但因謠傳突厥人大舉西征,前鋒已渡過頓河,於是阿瓦爾和保加利亞騎兵北返,僅留下斯拉夫步兵。第第166頁:「據拜占庭史書記載,就在583~585年,三個被拜占廷人稱為"瓦爾匈奴"的部落,也就是塔尼支(Tarniach)、科札吉爾(Kotzagir)和哲本德(Zabender)擺脫突厥人的統治,到歐洲來加入了阿瓦爾汗國,總數達三萬人。……585年春,莫里斯皇帝與阿瓦爾可汗簽訂新的合約,同意將歲賜提高到10萬索利得金幣……阿瓦爾人從薩瓦河與多瑙河南岸撤軍。……莫里斯認為阿瓦爾人故意縱容斯拉夫人攻城掠地,於是在當年秋天拘捕了前來收取歲賜的阿瓦爾使者韃吉帖,……兩個月後,阿瓦爾人就再次南下,洗劫了整個色雷斯,並配合斯拉夫人擴張,一直推進到阿德里亞堡(Adrianopolis,土耳其埃迪爾內)。……586年夏季再次渡過多瑙河,對巴爾幹半島展開了規模更大的攻勢。……當年秋天,阿瓦爾軍隊再次推進到阿德里亞堡北郊,……只有冬季的大雪才令阿瓦爾人畏懼,他們的戰馬找不到充足的草料,只能返回多瑙河流域過冬,再次把巴爾幹半島交給斯拉夫步兵去蹂躪。」第170頁:「592年3月19日,莫里斯……率大軍從君士坦丁堡出發,向正在被阿瓦爾人包圍的安夏洛港挺進。……莫里斯的遠征半途而廢,大大增強了阿瓦爾人的信心。當年晚些時候,可汗再次渡過了多瑙河,斯拉夫人也重新圍攻早已被拜占廷軍隊收復的辛吉杜農。」第240頁:「莫里斯派普里斯庫斯將軍迎戰可汗,屢戰屢敗,被迫求和。」

《柔然帝國傳奇》第171頁~第172頁:「可汗撤兵後的第二年,普里斯庫斯帶兵北上到多瑙河,去援助已經被斯拉夫人包圍了一年多的辛吉杜農城。」第240頁593年大事記:「普里斯庫斯渡過多瑙河,襲擊臣屬阿瓦爾人的斯拉夫國王阿達伽斯特,導致阿瓦爾可汗的抗議。」第172頁:「阿達伽斯特戰敗後,阿瓦爾可汗只得親自出馬,……阿瓦爾與斯拉夫聯軍因而被分割在多瑙河兩岸,被敵軍各個擊破,可汗被迫求和。…...594~596年的巴爾幹半島繼續狼煙四起,……通過一連串游擊戰,普里斯庫斯漸漸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於是每年都要來往於多瑙河兩岸,打擊阿瓦爾人的臣屬斯拉夫人。作為報復,阿瓦爾、保加利亞和斯拉夫聯軍也數次南下,掃蕩亞得里亞海東岸。這時,一個叫"巴伐利亞"(Bavaria)的日耳曼人政權依靠法蘭克人的幫助,在中歐興起。……它在595年被阿瓦爾可汗征服,此後百餘年都一直保持著對阿瓦爾汗國的從屬地位。打敗巴伐利亞後,伯顏的長子……又繼續向法蘭克人興師問罪,再次進入圖林根地區,兵臨萊茵河。時任奧斯特拉西亞國王……提烏德(Theudebert II)。此君當時還年幼,他的祖母龍悉爾妲太后花了很多錢,才把這些來自東方的不速之客請出國門。」

598年3月30日,《柔然帝國傳奇》第240頁598年大事記:「可汗在復活節給物資匱乏的拜占庭軍隊送去食物。莫里斯派科們帖洛去援助普里斯庫斯,反而被阿瓦爾軍隊擊潰,12000人被俘。莫里斯拒絕花錢贖回戰俘,可汗怒而將其全部處死,後因瘟疫北返。」第173頁:「阿瓦爾軍營爆發了瘟疫,可汗的七個兒子及上萬將士竟然在同一天病故。再加上莫里斯同意將歲賜提高到12萬枚金幣,可汗於是……在簽署和約後撤回了多瑙河北岸。但是,吝嗇的莫里斯……它看到阿瓦爾人的實力已經因瘟疫而嚴重削弱,於是命普里斯庫斯乘機北伐,……次年(599)春季進底貝爾格萊德東郊的維米納金(Viminacium),準備從那裡渡過多瑙河。」第241頁599年大事記:「普里斯庫斯渡過多瑙河北上,先後殺死了伯顏的四個孫子、5萬名阿瓦爾人和3萬名格皮德人,俘虜17200人。阿瓦爾人幾乎崩潰,可薩突厥和一些斯拉夫部落相繼獨立。」

《柔然帝國傳奇》第177頁:「阿瓦爾可汗迅速調整好心態,採取正確的戰略,一面鎮壓國內各地的暴動,一面派使者出訪法蘭克和倫巴第,建立反拜占廷聯盟。601年秋季,……派阿布舒帶兵南下」第241頁601年大事記:「莫里斯的弟弟彼得與阿瓦爾將領阿布舒在鐵門關對峙,彼得坐失良機,誘發軍隊不滿,莫里斯剋扣軍餉,更加深了矛盾。」第241頁602年大事記:「防禦阿瓦爾人的拜占廷軍隊譁變,推舉福卡斯為帝,攻入君士坦丁堡,……福卡斯把支付給阿瓦爾汗國的歲賜提高至15萬枚金幣。」第179頁:「這時,伯顏的長子大約已經在憤懟中身故,……伯顏的小兒子繼承了阿瓦爾可汗寶座。……拜占庭人將歲賜提高到15萬枚索利得金幣,作為阿瓦爾人不侵犯拜占廷邊疆的代價。……阿瓦爾人拿到鉅額歲賜之後,遵守和約,多年不曾南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