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廉價奢藏(2):值得珍藏的書法彩色圖板

系列文《1、[2]》

2020年06月28日撰稿
2020年07月18日增補
看汪檔多少會看到一些舊時用語,譬如「嗜好」二字,說人有嗜好時指的意思類似「縱欲於某個領域的興趣、對某個領域的事物喜歡得非常陶醉」,意義上未必全為負面。惟愚於躉選史籍,嗜好既深,便不知係我庋書,抑書擁我了。

收藏之餘,順道囤些周邊產品,亦屬事理自然,無止境。介紹現代書法史的名家當推陳振濂先生,氏著《民國書法》、《書法學學科研究》、《中國書法發展史》、《中國書法理論史》、《書法美學與批判十六講》、《日本書法史》,洋洋灑灑。限於屋舍1間,予只敢貪看清單,不敢多收。

因緣際會,家中進存現代書法家吳吉晃先生手澤數紙,閒暇時偶一取閱,隨其筆韻而行,頗覺神清氣爽。至若古人書法,拜高科技彩色複印之賜,亦得諸數件,寓目養心。余所喜者乃形體飄逸而易於辨識字跡的名帖,計開:

(1)曾錦炎《鳥蟲書通考》,2014年6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9787532641512

(2)房弘毅(主編)、李逸峰(註釋)《秦石鼓文(十鼓全拓片本)》,2014年2月,新時代出版社,ISBN:9787504220356

(3)《王羲之蘭亭序》,2013年7月1版2刷,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ISBN:9787534033568)

(4)《王羲之十七帖》,2018年4月1版6刷,湖北美術出版社,ISBN:9787539469744

(5)《好大王碑》,2019年8月,江西美術出版社,ISBN:9787548072522

(6)《蘇軾《寒食詩帖》》,2007年6月,上海書畫出版社,ISBN:9787807255079

(7)《米芾 蜀素帖》,2016年12月,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ISBN:9787534054440

(8)《趙孟頫閑居賦 洛神賦》,2014年3月1版2刷,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ISBN:9787534033643

以上各冊,書值在人民幣25元至198元間,換算成新臺幣約乘以5倍到6倍間,亦可謂廉價奢藏之一趣矣!美不勝收。

藏書、買書、談書(6)

系列文《12345、[6]》

2020年06月28日撰稿
2020年07月09日增補
有些冊子沒有收集到,甚至忘了書名而無從查找,頗為遺憾。不過沒有遺憾就稱不上完整的人生了,倒該算是一喜吧。以下就稍微記記那幾本的書況,留作紀念。

(1)《奇門遁甲》1本
20年前曾在臺北市「三民書局」見過該書,紅皮,要價新臺幣1,000元,過於昂貴而作罷。已經忘記作者的姓名,但記得其作者敘以書中案例皆引周朝史事取證,並聲稱金史藝文志曰「子不語怪力亂神」乃默於無所知之事而非謂逕直排斥鬼神云。雖然金史本無藝文志,不過我至今仍頗好奇原作者是如何鋪排周代史寔扭轉乾坤的?

(2)中醫奇書1本
10年前曾在台北縣中和市「一全書局」見過該書,要價約新臺幣600元至800元,因躊躇過久而錯過。其作者敘以乘船過渡時,與同舟人沉吟醫理,皆家傳秘驗神效帖。止記得一個方子,略謂夫妻雲雨時,切莫因小兒嚎索即以母乳哺之,否則嬰孩必生大病。可惜我已忘卻書名,不曉得該如何再去找尋。

(3)《匈奴史論》1本
囊中藏有劉學銚先生所著《鮮卑史論》,但缺另1本《匈奴史論》。25年前常逛臺北市立圖書館(總圖書館),架上《匈奴史論》每令我愛不釋手。1年前曾在「露天」網站見到標售二手書1本,要價新臺幣998元,可惜我沒有露天的帳號,且沒幾天就結標賣出,只能嘆惜。

(4)《羅馬道路與羅馬社會》1本
作者為馮定雄,2012年9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ISBN:9787516113813。6年前曾在「三民書局」網站瞥見書目僅餘1本庫存,當時私以為《羅馬人的故事》塩野七生已盡數引用名家所談,羅馬道路方面的相關內容自無所遺漏,故不重複購置。現在回想,殊為不智。不過按照經驗法則,大陸書刊出版後約3年內即會售罄,絕版之書自不用太過執著於懷。

(5)《曹丕傳》1本
20多年前曾於臺北市的「公館舊書城」二手書店看見過,深綠皮。當年以為曹操、曹植的傳記才值得閱讀,曹丕則一點意思也沒有。如今回想起來,滿替曩歲的自己感到啞然失笑的。該書作者大抵為國故學究型的大人物,惟予已無任何可追緬的線索了。

(6)《太平天國史》1本
健公嘗謂,民國38年政府撤退來台,許多大學教授逃避國難,到台灣時因大學教職僧多粥少,只得降一求之,轉往各地高中(高等中學、高級中學)任教,致仕後或將畢生藏書捐贈給校內圖書館。以故台灣各地的老中學裡面仍收藏不少珍稀史籍,多為民國30年代上旬在大陸印行的寶貝,由於只限在學的中學生借閱,所以流通不廣且各大學圖書館亦甚罕有。約25年前余學生時期曾在師大附中圖書館見過《太平天國史》1本,深綠皮,乍看以三民主義為太平天國事寔作解,至為突兀,然筆鋒頗健,乃不可多得的佳餚。是書如今或仍在架上也說不定?

就先擱筆吧,省心。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略記《計部奏疏》2種

2020年06月27日撰稿
以《計部奏疏》為題名的古籍,知有兩部,均為明人著作。計部即戶部,史上曾否他人主戶計者嘗撰過異部《計部奏疏》?莫須有,不可考。

一係汪應蛟所撰《計部奏疏》4卷,此書流傳稍廣。汪應蛟尚存《海防奏疏》2卷、《撫畿奏疏》10卷、《古今彝語》12卷、《中詮》、《蜀語》等書傳世。今人趙振鐸倚《蜀語》治成《中上古蜀語考論》(ISBN:9787101122879)一書,私心甚盼來日得將趙著納入彀中。

一係李起元所撰《計部奏疏》10卷,2007年6月由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目前在大台北仍甚稀罕,愚幸得而饗友。據是書鄭偉章〈影印《計部奏疏》說明〉乙文所云,《計部奏疏》實以《計部奏議》10卷為底參酌《南和縣志》3種(康熙、乾隆、光緒3朝各1種)校成,故其題名本作《計部奏議》。

2022年07月23日補記
元先生嘗謂,略以:
一、汪應蛟氏撰《計部奏疏》所記為明熙宗天啟朝事錄。
一、李起元氏撰《計部奏議》所記為明末閱歷。
一、明代任戶部尚書者多,遺文題冊各不相同,未必皆標以《計疏》傳世,容或散諸戶相個人文集,需一一探詳。
一、戶計要項,前人稍有迻錄,載入《皇明經世文編》,甘旨允備。惟苛細之資則仍應遍案另究,方得具檢史文。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史自習書目(1):史前時代

系列文《1

2020年06月26日撰稿
臺灣史的質地很複雜,極難以準確定性。眼下的臺灣史倘非統派史觀,順即獨派史觀,以論黛史,看了每每生厭。臺灣史就不應該總是悲傷地談些日本的屠戮或黨國的肅殺,臺灣史研究更應該回歸快樂的主旋律。為何要放任統、獨史觀干涉我們正常看待臺灣史事的健康角度呢?

以文字史料的有無,以及撰寫者的內(外)生來做判斷,可以很寬泛地區分臺灣史為3個時間軸序列:
(1)史前時代:
在史前時代,臺灣史主要是南島語族的考古文化展現,相對於中國史來說,乃係外國史。若繼續深究,則南島語族從未在臺灣建立過單一國家,而為諸多的社或酋邦,相對於中國史來說可謂為「域外」,相對於各社、各酋邦則為「國際社會」。
(2)原史時期:
在原史時期,臺灣成為漢人海盜、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日本競逐的場所,有時候是中國史,有時候則是外國史。實質上臺灣島全境甚少遭外來勢力統整為一,因此又既不能說是中國史抑無法說是外國史,乃為中國與外國交錯在同樣的臺灣島嶼上。
(3)歷史階段:
在歷史階段,臺灣漢人擁有自主書寫歷史紀錄的能力和自由,且具有壓倒性的人口比例,此階段迄今都屬於中國史。這個階段的起點,我個人認為始自1945年。此後,臺灣的南島語族原住民也較能發展、完善本民族的文字,進而撰寫母語史書,徹底突破原史時期而正式走向歷史階段。按照現行國際法體系的架構,歷史階段的臺灣史沒有成為外國史的餘地,無疑就是中國史的一部分。

拋開前述我個人對於臺灣史分期的遐想,還有一個問題顯得更見重要,那就是研讀臺灣史的時候,宜選用哪些書籍作為自習的參考,較為精當?以下初步選摘鄙意所喜好的幾種書籍,限於學養不裕,僅初步臚列史前時代台灣史之藏目如次:

※史前時代台灣史推薦清單:
一、專著
(1)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2009年2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56830
(2)李壬癸《珍惜台灣南島語言》,2010年1月,前衛出版社,ISBN:9789578016354
(3)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2003年3月1版4刷(1997年3月1版1刷),常民文化,ISBN:9789578491085
(4)何傳坤《台灣史前文化三論》,2002年11月,稻鄉出版社,ISBN:9789867862075
(5)經典雜誌(編)《發現南島》,經典雜誌(出版),2004年6月,ISBN:9789579772648
(6)曾思奇(主編)《台灣南島語民族文化概論》,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ISBN:9787105072125
(7)許紅艷《南島語民族的起源及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與演變》,2014年6月,四川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1478059
(8)焦天龍、范雪春(合著)《福建與南島語族》,2010年5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074055

二、散論(部分內容超出史前時代,及於原史時期和歷史階段)
(1)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臺原出版社,1998年10月,ISBN:9789579261852
(2)李祖基(主編)《臺灣研究新跨越‧歷史研究》,2010年6月,ISBN:9787510804458。是書第第1面~第8面收錄:林仁川、黃俊凌〈從古地理學和考古學論大陸與台灣的地緣關係〉
(3)何光岳《百越源流史》,1992年4月1版2刷(1989年12月1版1刷),ISBN:7539208023/G‧789。該書第149葉~第158葉,第12章「外越的分布和遷徙」

三、參考(內容未必為南島語族,但屬性上可互相參酌)
(1)陳澤泓《廣州古代史叢考》,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3月,ISBN:9787511732064。是書第1面~第6面〈珠江三角洲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
(2)Max Quanchi、Ron Adams(合編)、蔡百銓(譯)《太平洋文化史》,麥田,2000年,ISBN:9789574692279
(3)張至善《樹皮布文化與太平洋構樹親緣地理研究》,2017年11月,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ISBN:9789860543469。該書分析太平洋地區各島嶼的構樹(一種植物)起源於台灣。
(4)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2016年1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19559
(5)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2017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79116

前開目錄僅止於自習的成分,多有遺漏,日後當再校補一番。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受審篇什非堪天下第一流文章

2020年06月25日撰稿
2023年05月20日校補
依從社會主流意見而行的人,充其量只能是中等之材,蓋上乘的發明在一開始都不被看好甚至為眾所鄙棄,頂級學者的青年時光遂常遭學界老成持重者的群體壓抑而沒沒無聞。亦或可以這麼說,接受主流評價體系並獲得認可的新創內容其實都是第二流的,因為他們都是被審查過和被編輯過的,缺乏真正粗邁質渾的原始律動感。那些被主流平台所刷落的物件中,一定有著不少的第一流作品,是人類最寶貴的睿智結晶,可惜卻被貼上「垃圾」的負面標籤,弗見天日。

在這邊談一下我對於學術的看法。有不少人誤以為基於學術學位、學術經歷、學術職位、學術論文、學術平台、學術研討會、學術專案獎助,所發布出去的篇什才具備專業價值;卻忽略了學術群體其實是一種具有政治性的利益群體。此一群體固因具備較社會平均水準來得高的專業能力而深獲社會信賴,但並不表示該群體就只會不斷追求進步而沒有僵化退步的空間。實際上不少研討會背後都有政府官方、大企業商團贊助的影子,某種程度來說依稀有著不可見的非獨立性──即其實然乃是半附從性的。

我個人認為,學術職位和評價機制不應該成為一種區別高下、尊卑的器械。不過案諸簡冊,人類的史實過往顯非如此符合理想型。漢代今文經、古文經之爭其實就反映了這點,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今文經、古文經都具備著某種史學研究的價值,但在漢代時人來看則包括了社群義理之爭、學術聲望之爭、官職利益之爭等政治面向,只能尊今斥古,至鄭玄揉合今古文為一家已是很晚期的事了。 

同樣的情況在清末也發生過。清代主流官員群體掌握著歷史知識的詮釋權,因此對三皇五帝的舊說習而不疑,對這些既官復儒的士紳來說,三皇五帝的一整套學問就是信史,乃中華學人千百年間客觀學術考定的主流成果,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只有很少數如崔述、廖平等人才隱約感到不妥而提出新說,使得他們提出商榷的時候面臨到主流官員群體的巨大阻力,如非西學的引進和政體的劇變,新說很可能僅係曇花一現而毫無著根之機。

中華民國初期積極衝破這個主流限制的是顧詰剛先生等人,他和同道乾脆自己創辦刊物,累積成《古史辯》的巨著,拒不接受清望儒者的審查譏諷,以徹底推翻「層疊壘造的古史」。試想,如果將顧詰剛先生挪到21世紀接受現代學術審查,而審查群體是晚清各部院尚書諸公,則顧氏會落得如何下場?自然是一篇論文都發表不出來,沒沒無聞一輩子。

現代史學在西方已經發展400年左右,在東方也稼接100多年了。在打破晚清「層疊壘造的古史」之餘,也業已擁有了充分的時間來製造「層疊壘造的新史」。這種情況並不會因為台灣是民選社會而有所趨避(如台獨史觀言必稱「清領」、「日治」,台灣非得是南島語族起源地),也不會因為大陸高度經濟發展而擺脫掉陰影(如多元一體、馬列主義、蘇秉琦所質疑的兩個怪圈、史學附和各地文創商機......等干擾)。歐、美、日各國的史學界更難保不會有類似的問題,畢竟他們層疊累積新史的時間更長──反對他們的學者也不乏倡議「東方主義」、「去歐洲中心主義」的異調──所以別用無謂的字句強制要求別人凡事都必須符合學術文獻回顧、每必依靠學術高標的套路,將之作為攻訐的標語。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史實就是史實,史實不會因為研究工具的美化而改變,畢竟粗糙的徒手勞動亦可耕耘出一片茂盛的花園,沒有誰能規定學術範式(或學術平台)就等同於史實本身。

【英國】Tony Becher、Paul R. Trowler(合著)、唐躍勤、蒲茂華、陳洪捷(合譯)《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2015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236338,第102葉~第103葉:「專家評審體系在維持了整體水平的同時也認可了個人的成就。然而,和許多有用的社會體制一樣,這種評審小組也存在弊端。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投訴。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那些已經享有聲望的人往往以犧牲那些沒有名氣的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自己的特權。另一個問題是,在那些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廣泛公平的評價是非常有限的,因為評審人員的選擇有時候只能從那些相關專業的熟人中來選……或者從有限的幾個專家中來選,這些人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而抵抗對手的學術觀點。還有另一個弊端是,有些人認為專家評審具有不可靠性。專家組意見不統一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在"科研的邊緣領域",在這裡"獲得科研資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會"。先不管可靠性的問題──即評審一致性問題──評審的有效性都值得懷疑,因為他們往往不能正確預測優勝者:在我們研究的一個領域(代數學)中,被拒絕的科研提案(申請國家科學基金)實際上比那些獲得資助的提案更具有可行性。」第104葉:「實際上,專家組的評審,就算是在純科學領域,都不是一個仔細的、重複驗證他人工作的過程,而是一個帶有偶然性的過程」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0月7版4刷,ISBN:957150050-X,第5葉〈三版改名自序〉:「我有一個經驗,凡考證某一問題,不可能把所有有關的材料,一次搜羅盡淨,勢必有所遺漏。但若引導的方向錯了,便常繼續發現與自己結論相反的材料,此時只有對自己的結論,重加考慮,加以改正或放棄,而應以近百年來一些『權威者』所經常採取的文過飾非的態度為大戒。……首先立說的權威,假定繼續做學問,則對自己立說的漏洞,必能有所發現。假使由立說者自己把漏洞親口親筆表達出來,這該可以減少一般人少走許多冤枉路。但近百年來的風氣決不如此,不僅絕少自己發現自己錯誤之事,並且對他人所指出的錯誤,要便是『概不答辯』,以保持自己的身分。要便是運用以『游辭』為『遁辭』等方法,使問題更陷入魔瘴。甚至促使受到卵翼的幫派後生出來為他吶喊,或運用政治力量給對方以打擊;這是中國在傳統歷史文化的研究上,經常陷於泥淖之中的重大原因之一。」

部分令人景仰的史學名家,在他們青年時期亦面臨同樣的遭遇。老成學者賜給他們的是毫無道理的挫折,對學術進步製造了阻礙。很難想像那些處在學術巔峰的學人為何不願提攜後進,反倒是壓制晚生,這與我們對於學問通達必致心性寬仁的常識大相逕庭。以下摘錄相關書序、日記、年譜的相關紀錄,如果我以後真的能有點微末的一、二成就,理當時刻引自省察,匡正己缺:

(1)賈鵬濤《楊寬先生編年事輯》,2019年10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139419,第9頁:「1930年庚午 先生十七歲……將《墨經校勘研究》一文投寄《燕京學報》,但此文並未發表。關於此事原委,先生在自傳中這樣寫道:……學報主編容庚(一八九四 ─ 一九八三)親筆回信,大意是:這篇論文很有見解,切中時弊,準備採用,只是學報下一期改由顧詰剛先生主編,已將論文轉交……我自己畢竟是個中學生,學術的根基還差,……因而立即寫信給顧詰剛,誠懇地說明接到容庚先生覆信,十分高興,但我是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發表時如見有不妥之處,請即刪削改正。」第10頁:「等到新一期《燕京學報》出版,不見我的文章,……長期得不到回信,這是我第一次投稿,也是我第一次和學者通信,使我感到很失望,……直到抗日戰爭初期童書業從北平來到上海,論及這件事,他說:顧詰剛先生一直為扣押我投寄《燕京學報》文章的事感到抱歉,當委託他編輯"古代地理專號"時,曾談到這點,要他出面寫信給我約稿,並且說有機會請代為表示歉意。我推想,一九三○年春天顧詰剛剛接手主編《燕京學報》,可能他顧慮到發表一篇中學生的論文評論不少名家的失誤,怕出什麼問題,因而就遲疑拖延下來。」

(2)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2014年6月2版1刷(1998年1月初版),東大圖書公司,ISBN:9789571930947,第4頁:「進了新亞研究所,拜在牟潤孫先生門下。……所謂研究所月會,由錢穆先生親自主持。……輪到我報告,提出的報告是〈試論漢匈間之歐脫〉,文章以文言文寫成,兩週前已分送諸導師與同學。不過,想想有所不妥。因為和錢先生的《國史大綱》有相左之處。錢先生對歐脫的解釋,取其原始義,即韋昭所謂『界上守屯處』,……我則取丁謙《漢書‧匈奴傳地理考證》的引申義……擴大為『農業與草原民族間的緩衝地』。因此,我請示師父牟潤孫先生,是否要刪去與錢先生牴觸之處。牟先生說錢先生不一定會記得。但錢先生不僅記得,而且記得很清楚,並且很堅持。對我作了非常嚴厲的批判。……這次月會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六點多,是新亞研究所月會空前絕後的一次。老夫子真的生氣了。以後在新亞研究所的幾年,我不敢 再見錢先生。直到他定居外雙溪素書樓,才再親近錢先生,多所請益。月會的第二天,一位沒參加月會的學長,走進我研究室,怒沖沖地指著我說,我不該冒犯錢先生。」

(3)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增訂版)》,2020年2刷,香港城市大學,ISBN:9789629374020,第73葉~第74葉:「八十年代初開始了關於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的討論,並且在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上出現了一些分歧和爭論。為了維護這兩者的歷史地位,陳雲提出加寫共和國成立前『歷史的回顧』。……在這種號召下,一些老同志寫共和國成立前如長征、抗戰、解放戰爭等地回憶錄,以及理論界和史學界有關的研究,就空前繁榮起來……正是在這個時候,發現了陳雲的所謂遵義會議《傳達提綱》,他也寫出對有關調查的《答覆》。從此就出現:張聞天的總書記變成了負總責,《遵義會議決議》是根據毛澤東發言起草,毛澤東會上的發言『就是中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等等。雖然沒有看到有關總書記變成負總責的正式文件,但遵照黨史研究中的『人治』、『只惟上』的不成文規定和『與中央保持一致』的紀律,史學界照例聞風而動,迅速跟了上來。連一些學者才發表文章論證張聞天被推舉為總書記的原因和經過,再寫文章時已是論證負總責了。一些史書和領導同志的回憶錄,已出版的只好算了,此後的基本上都照改。包括一些不同意的人,或者只好改,或者被審查和出版機關給改了,否則也許出不來。……張聞天從總書記變為負總責,恐怕就是不『惟實』、只『惟上』的結果。而且為了圓此一說,在正式黨史上竟然否認向忠發和博古當過總書記,還製造了其他不少矛盾。」

(4)【澳洲】Trevor Bryce(著)、蔣家瑜《譯》《安納托利亞勇士 赫梯人簡史》(商務印書館,2022年4月,ISBN:9787100207386)第16頁:「一位更早的學者曾在15年前就把該語言視為印歐語,……阿瑪納泥板中有兩篇是法老和一位國王之間的往來信件,……不同於大部分的阿瑪納泥板,它們所用的語言並非阿卡德語,而是當時的一種未知語言。1902年,挪威學者J. A.克努特松(J. A. Knudtzon)在未能翻譯信件的情況下宣稱,它們的語言是印歐語中的一支。他當時顯然並不知道它是赫梯人的語言。因為那時的赫梯人只是從近乎3000年的默默無聞中剛剛重現。遺憾的是,克努特松失去了深信不疑的勇氣。他在學術同行們持續不斷的反對聲中妥協了。他們聲稱這個想法過於荒謬。畢竟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已知語言都屬於閃米特語族,……一種與拉丁語、希臘語、英語和法語等相關的語言在如此早期的歷史上就出現在世界的這片區域,這種想法非常荒唐與牽強。因此克努特松迫於壓力,放棄了他的主張,赫羅茲尼不得不重新開始。」第14頁:「此項工作由捷克學者貝德日赫‧赫羅茲尼(Bedřich Hrozn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終完成,……儘管哈圖沙泥板上的未知文字所記錄的語言依然晦澀難懂,但它們在字面上是能夠看懂,或者可以發音的。……在研讀文本時,赫羅茲尼偶然間遇到一個句子,……」第15頁:「他的發現的真正意義在於這句話所得出的結論──赫梯語屬於一個非常龐大的語系,我們稱之為印歐語。」

(5)劉豐《開啟你的高維智慧》(2017年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ISBN:9787515346649)第3頁,劉宏毅〈推薦序一 指月之手,指點文明的方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發表到被學界接受用了三十年,其原因不是大咖們提升了自己的認知,而是那些反對者都去世了。可見,人類要走出自己的認知侷限,超越現有的低維狀態,不再孜孜汲汲於無謂的物質積累,關鍵在人類自己。」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台史傳聞數語

2020年06月23日記
真偽待考

數年中頗悉傳聞數語,與現行通識不合,惜曩時聆聽之際未詢及文獻出處,殊不智。今皆不知如何下手驗駁,大嘆己讀書之闕。姑錄存,願俟來日得見史料新刊,一釋宿惑。

輝先生云,略謂:
1.日軍攻台至竹苗地境,為官軍大敗。今人乃泛稱義軍烏合,日軍勝績。
2.清代官府聘用隘丁,蕃勇常側錄其間。蕃漢關係多合好,非直漢害蕃也。

恭先生云,略謂:
1.蔣總裁目明公為偽而銜之,遷台遂不著意傾運汪政府史料,致今日大陸方面存底猶豐、多所刊露。惟古往修史均須涉勝朝及同時競聘英豪,此誠自視正統偶卻失察耶?
2.老總統於台獨事件,處置實分內外。政府內部商議均不置可否、亦不賞罰以存彈性,政府之外則問罪法辦以求鎮靜。

志師云,略謂:
登公總統轉變遠望統一之國策,改重台灣自主,此係出之於經公總統遺策,非登公總統自專云。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庚子五月蘇澳舟車9楨

2020年06月16日撰稿
補附05月31日照片。
大舅性喜熱鬧,交遊四海,是日馭虎西行。予因奔赴久違家鄉,道次蘇澳暨蘇澳火車站,存影9楨。
拍攝時間:2020年05月31日(星期日)上午09時19分~中午12時54分
拍攝地點:宜蘭縣蘇澳、蘇澳火車站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頻道(史學):彩色老照片

2020年06月13日蒐集
隨時更新

網站:Library of Concress
標題:Prokudin-Gorskii Collection
說明:英文網頁。Sergei Mikhailovich Prokudin-Gorskii (1863-1944)於西元1909年~ 1912年所攝的俄國老照片。

網站:The Big Picture – The Boston Globe
標題:Russia in color, a century ago
說明:英文網頁。Sergei Mikhailovich Prokudin-Gorskii (1863-1944)於西元1909年~ 1912年所攝的俄國老照片。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素三明治擺盤

2020年06月05日記
終於熬到了星期五下班,意興闌珊,周末得好好休息,隨意製作三明治犒賞自己。先以苦茶油塗抹托盤,平放幾片吐司,夾進配料堆疊成落,其中1片吐司挖洞倒入蛋汁。送電鍋加熱後,對切成2份再直立於盤中,香味四溢。

今日選材:
吐司、未來肉、新豬肉、雞蛋、蒜頭、九層塔、苦茶油。

拍攝時間:2020年06月05日(星期五)下午20時22分16秒


近現代蒙古史專家:紀伯庸先生

2020年06月05日撰稿
《蒙古秘史》、拉施特《史集》、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沙─馬赫穆德‧楚刺思《編年史》等史乘,乃校對古代蒙古史的重要典籍,不可不備。藏書愛好者倘能得諸一、二全本,至謂幸福。現代蒙古史亦有一本好書《察哈爾與綏遠》,極為稀罕,愚歷今亦素未之見。是書作者為紀伯庸先生,謹將所閱相關資料略予籌集,試排比其生平簡歷如下:

紀庸,原名紀國宣,字伯庸,筆名果庵【注1】。散文家、史學家【注2】。祖籍河北獻縣,清朝宣統元年 / 西元1909年生於河北薊縣【注3】,後遷至北平【注4】。中華民國22年 / 西元1933年畢業,赴宣化省立師範執教,先後為國文教員、教務主任等職【注5】,撰有《察哈爾與綏遠》一書,為內蒙古史名著【注6】。

紀伯庸於汪兆銘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受知於樊仲雲,樊氏時係汪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中央大學校長;紀氏因出任教育部秘書、中央大學教授【注7】,累遷教育部秘書(民國30年 / 西元1941年3月7日免)【注8】、國史編纂委員會纂修(民國33年 / 西元1944年4月17日在職)【注9】、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主任(民國33年 / 西元1944年4月17日在職)【注10】。民國33年 / 西元1944年4月20日任立法院第3屆立法委員【注11】,民國34年 / 西元1945年3月28日任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委員【注12】、民國34年 / 西元1945年3月29日任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蘇北分會委員【注13】。

先生於民國31年 / 西元1942年3月創刊學術性刊物《真知學報》,經常在《古今》、《風雨談》、《藝文雜誌》等刊物發表文章【注14】,民國33年 / 西元1944年出版散文集《兩都集》,為汪政府時期知名作家【注15】。中日暨國共戰後,時序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榮辱反是,終不屈而別。

小注:
【注1】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6頁~第357頁。
【注2】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9頁。
【注3】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6頁~第357頁。
【注4】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1980年5月20日,成文出版社,第108頁。
【注5】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6頁~第357頁。
【注6】紀英楠〈序〉,《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v頁。
【注7】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8頁~第359頁。
【注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3冊,第147號第12頁。
【注9】靜案,原文作「編修」,應校作「纂修」,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7冊,第497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34次會議記錄〉報告事項四附件之〈立法院第三屆立法委員簡明履歷表〉。
【注1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7冊,第497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34次會議記錄〉報告事項四附件之〈立法院第三屆立法委員簡明履歷表〉。
【注1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7冊第456頁、第493頁~第495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1冊,第633號第2頁。
【注1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9冊第198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3冊,第784號第7頁。
【注13】蔡德金、李惠賢(編)《汪精衛國民政府紀事》,1982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69頁。
【注14】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1980年5月20日,成文出版社,第108頁。
【注15】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3月,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9頁~第360頁。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達延考(3):再探「塔陽、達延」官號的發音

系列文《12、[3]》

2020年06月04日撰稿
乃蠻部君主塔陽汗的官號「塔陽」在《蒙古秘史》中的發音為「Tayang Khan」,語出: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聯經,1979年12月初版,2006年5月初版3刷,ISBN:9789570808421)第193葉註1。再查《蒙古秘史》又名《元朝秘史》,其成書年代據《蒙古秘史校勘本》上冊(校勘者:額爾登泰、烏雲達赉,2006年8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4083695)第3葉:「《元朝秘史》自明代洪武年間成書問世以來,已經六百多年了,但明版《秘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現存的三種版本都不是明代的原版本,而是以明版為藍本,經許多人互相輾轉影抄下來的不同抄本的翻版。」故《蒙古秘史》所載塔陽汗(Tayang Khan)發音,為洪武年間(西元1368年~1398年)追記1206年成吉思汗斡難河源建國以前的蒙古舊語,利用漢字進行特殊標音。可知塔陽官號的發音,至遲在13世紀中葉,從蒙古本土流傳到明朝境內的紀錄為*tayang。

在拉施特《史集》(又名《集史》)記錄塔陽汗的官號更見詳盡,全部的官號為「nārqīš-tāyānk」,這實際上應係2個字所組成的複合詞組,第1個字是nārqīš(納兒乞失),第2個字則是tāyānk(太陽/塔陽),參: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1997年,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15295)第222葉。同書第6葉~第7葉說明《史集》於伊斯蘭教曆710年(1310-1311年)全部編成,進呈完者都汗御覽,可知塔陽官號的發音在14世紀初葉的伊兒汗國轄下,紀錄作tāyānk。

另〈達延考(2):塔陽汗官號「塔陽」字義考抄〉已轉引各學者考抄《黃史》、《水晶鑒》、《蒙古黃金史譯注》、《阿勒壜汗傳》、《恆河之流》所見達延官號,相關發音包括:Dayan(g)、Dayon、Dayun,相關紀錄的撰寫時代為17世紀,推估通行區域為蒙古、青海、北京等地。

建立了文獻資料的時間序列和地理方位之後,得進一步將「塔陽/達延」該字在蒙古語發展史中的狀態彙製下表:

時代
發音
通行區域
13世紀中葉
tayang
北元、明國
14世紀初葉
tāyānk
伊兒汗國
17世紀
dayan(g)dayondayun
蒙古各地、清國

上表直觀地顯示出蒙古語「全體」一字的語言學歷時性變化,自明初到清代其演變過程概括如下:

(1)西部蒙古的用法:
*tayang(13世紀中葉) > *tayank (14世紀初葉)

(2)東部蒙古的用法:
*tayang(13世紀中葉) > *dayang(?)> *dayan(g) (?) > dayan(g)、dayon、dayun(17世紀)

可以看出蒙古語「全體」的本字最初發音應為*tayang或*tayank,該字擁有字尾輔音g或k,在蒙古人往西擴展的時候仍將此字帶到了伊兒汗國(今之伊朗、伊拉克)境內使用。同樣在蒙古人往東、往南擴展的時候,蒙古本土以及華北、青海等地的人們則將此字的起首輔音由t改成d,並逐漸遺失了字尾的g/k輔音,進而將*dayan的第2音節a元音依方言的不同改念作a、o、u,其中只有第2音節發音作a元音的系統在部分文獻中保留有字尾g輔音。這表示清代蒙古人菁英知道dayang是比較古老、文言、標準的講法,dayan、dayon、dayun則是比較當代、通俗、方言的講法。

*tayang/*tayank和*dayang分別代表了早期和晚期的不同唸法,往西走的蒙古人大致保留了舊腔*tayang/*tayank,留在東方本土的蒙古人則將發音改作*dayang。這兩種唸法的分化很早,大抵在元朝就展開了,用法上的地理分界線很可能是乃蠻部故土,包括乃蠻部故土以西的西域和西方領地仍舊唸作*tayang/*tayank;扣除乃蠻部故土以東的蒙古本部和漢地則改發*dayang的音,並漸漸遺失字尾g輔音,進而連第2音節元音都出現了方言分化。蒙古語「塔陽/達延」官號的發音,試析若斯。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心照不宣

編號:24
2020年06月03日上傳

〈心照不宣〉    天成靜

蝴蝶是花的信使
植被是大地的嫁衣
毛茸茸的鬼針草信手拈來
答應貪玩的百褶裙

替仙人掌戴高帽
道貌岸然地童心未泯
照慣例給段評語吧
肩搭著肩打勾勾

害羞是蜷曲的含羞草
怕生是依偎在身後的寄居蟹
惱羞成怒像是現在正拍打沙灘的西子灣
追逐搖頭晃腦的綠頭鴨

浪花淘洗潤濕的腳丫子
沾蘸如歌的行板
啟封青澀而懵懂的女兒紅
調製莞爾的箴言

任海潮吹皺臨摹的素描
用圍巾包覆即興的隨筆
琥珀代表杜鵑雋永的端倪
緊握著報聘的楓葉的格式

2006年05月22日定題
2006年06月08日定稿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素義大利麵併未來肉擺盤

2020年06月02日記
未來肉原價499元,每盒2片素牛絞肉排,店家多降至3盒998元或999元。最近2周偶遇全家便利商店促銷,單盒299元,逢低買進6盒。未來肉可油煎亦可蒸煮,惟務須佐以麵包、白米飯或義大利麵方顯美味,否則如同咀嚼老牛肉般,浪費此一高級食材。

今晚心血來潮,選購便利商店所售素青醬野菇義大利麵作為主食,乙盒68元。添進未來肉、冷凍青花菜和雞蛋等副食配料,以電鍋蒸熟,盛至鯛魚碗中。桌布為新豬肉4包躉購附贈之粉紅色桌墊,並沖調黑咖啡1杯,頗有在家上高級小館的感覺。

今日選材:
素青醬野菇義大利麵(桂冠牌)、未來肉、雞蛋、紅蘿蔔丁、玉米粒、青豆仁、冷凍青花菜、泰國薑黃粉、義大利香料(小磨坊牌)、水。

拍攝時間:2020年06月02日(星期二)下午20時54分~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