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韓國史(百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韓國史(百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漢、韓史籍所記夫餘、高句麗、百濟王室譜系的東明差別

2025年06月06日撰稿
依照漢人史籍所記,夫餘王室初自東明王【靜案,姑稱之為:東明1世王】,高句麗王室初自朱蒙王,東明王與朱蒙王不是同一人,兩人身處於不同之時代。至《隋書》所記,才開始另外有了第三個說法,百濟王室初自東明王【靜案,姑稱之為:東明2世王】,至東明王的後代,仇台王之際,立國於帶方,國號百濟。至新、舊兩《唐書》,則已雙雙略而不記其王室初自之事,無可查考。

依照韓人史籍所記,《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均謂高句麗王室初自東明王(帝)朱蒙王,百濟王室則初自朱蒙王,亦即認為東明王、朱蒙王實為同1人。

又,《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句麗」條均記:扶餘王解夫婁王的時代,解慕漱(天帝子)的兒子是朱蒙(天帝孫)。

而《三國遺事》「北扶餘」條則另記:北扶餘有2位王:解慕漱王(天帝)和其子解扶婁王(天帝子),後遷徙為東扶餘。至於原北扶餘則改為東明帝(即朱蒙王)統治,成為高句麗之始祖。亦即解慕漱(天帝)的兒子是解扶婁(天帝子),反而東明帝(即朱蒙王)與解慕漱沒有血緣關係。

簡言之,漢人史籍所記,夫餘王室(東明1世)與高句麗王室(朱蒙)有2個不同的起源,夫餘王室(東明1世)與百濟王室(東明2世→仇台)則擁有同1個起源。

韓人史籍所記,夫餘王室也與高句麗王室有2個不同的起源,只不過分成2套譜系,第1套是「夫餘:解夫婁。高句麗:解慕漱→朱蒙」,第2套是「夫餘:解慕漱→解扶婁。高句麗:東明」。而高句麗王室(東明朱蒙王,其後王缺乏扶餘王室血緣)則與百濟王室(東明朱蒙王→溫祚,其後王混有扶餘王室血統)有1個共同的起源,此則暗示了夫餘王室與百濟王室亦有2個不同的起源。但是《三國遺事》〈卷第二〉「南扶餘」條卻復明載了「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解為氏。」,也就是說,主張:夫餘王室、高句麗王室、百濟王室都是只有1個共同的起源。

鑒於漢人史籍所記較為嚴謹、一貫,以及紀載較早、較不易失真,所以可以確定這個說法較為可信:「夫餘王室與高句麗王室有2個不同的起源,夫餘王室與百濟王室則擁有同1個起源」。

惟韓人史籍所記3個王室之間關係紊亂,或同出一源、或將夫餘王室視作不同來源,又當如何解釋?箇中原因,大抵不脫3個王室之間有聯姻、攀比、結盟、利益衝突、交相仇視的複雜政治人際網絡有關。也就是說,姻親、擬制親屬(收養)的關係,如果擴大解釋便是同源,反之倘縮小解釋便是異源,隨著政局演變,遂將早期的王室譜系予以重新詮釋,就形成了韓人史籍所記的內容。

相關史料,權以漢川草廬、維基百科所錄,摘引如下:

王充《論衡》〈吉驗篇第九〉:
「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溷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借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餘。故北夷有夫餘國焉。

東明之母初妊時,見氣從天下,及生,棄之,豬馬以氣吁之而生之。長大,王欲殺之,以弓擊水,魚鱉為橋。天命不當死,故有豬馬之救;命當都王夫餘,故有魚鱉為橋之助也。」

《三國志》〈卷三十‧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之「夫餘傳」,其注引《魏畧》佚文:「魏畧曰:舊志又言,昔北方有高離之國者,其王者侍婢有身,王欲殺之,婢云:「有氣如鷄子來下,我故有身。」後生子,王捐之於溷中,猪以喙噓之,徙至馬閑,馬以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東明,常令牧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擊水,魚鼈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鼈乃解散,追兵不得渡。東明因都王夫餘之地。」

《梁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八‧諸夷〉:「高句驪者,其先出自東明。東明本北夷櫜離王之子。離王出行,其侍兒於後任娠,離王還,欲殺之。侍兒曰:「前見天上有氣如大雞子,來降我,因以有娠。」王囚之,後遂生男。王置之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王以為神,乃聽收養。長而善射,王忌其猛,復欲殺之,東明乃奔走,南至淹滯水,以弓擊水,魚鼈皆浮為橋,東明乘之得渡,至夫餘而王焉。其後支別為句驪種也。」

《魏書》〈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高句麗者,出於夫餘,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閉於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有一男破殼而出。及其長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餘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除之,......朱蒙乃與烏引、烏違等二人,棄夫餘,東南走。......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見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納衣,一人著水藻衣,與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因以為氏焉。

百濟:
百濟國,其先出自夫餘。......延興二年,其王餘慶始遣使上表曰:「臣建國東極,......」又云:「臣與高句麗源出夫餘,先世之時,篤崇舊款。其祖釗輕廢隣好,親率士眾,陵踐臣境。臣祖須整旅電邁,應機馳擊,矢石暫交,梟斬釗首。自爾已來,莫敢南顧。」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異域上〉:
「高麗:
高麗者,其先出於夫餘。自言始祖曰朱蒙,河伯女感日影所孕也。朱蒙長而有材畧,夫餘人惡而逐之。土于紇斗骨城,自號曰高句麗,仍以高為氏。其孫莫來漸盛,擊夫餘而臣之。

百濟:
百濟者,其先蓋馬韓之屬國,夫餘之別種。有仇台者,始國於帶方。故其地界東極新羅,北接高句麗,西南俱限大海。」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四夷〉:
「高麗:
高句麗,其先出夫餘。王嘗得河伯女,因閉於室內,爲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有一男破而出。及長,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餘人以朱蒙非人所生,請除之。......夫餘之臣,又謀殺之,其母以告朱蒙,朱蒙乃與焉違等二人東南走。......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見三人,一著麻衣,一著衲衣,一著水藻衣,與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因以高爲氏。......朱蒙死,子如栗立。如栗死,子莫來立,乃併夫餘。

百濟:
百濟之國,蓋馬韓之屬也,出自索離國。其王出行,其侍兒於後妊娠,王還,欲殺之。侍兒曰:「前見天上有氣如大雞子來降,感,故有娠。」王舍之。後生男,......王以爲神,命養之,名曰東明。及長,善射,王忌其猛,復欲殺之。東明乃奔走,南至淹滯水,以弓擊水,魚鱉皆爲橋,東明乘之得度,至夫餘而王焉。東明之後有仇台,篤於仁信,始立國于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遂爲東夷強國。初以百家濟,因號百濟。」

《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東夷〉:
「高麗:
高麗之先,出自夫餘。夫餘王嘗得河伯女,因閉於室內,為日光隨而照之,感而遂孕,生一大卵,有一男子破殼而出,名曰朱蒙。夫餘之臣以朱蒙非人所生,咸請殺之,王不聽。及壯,因從獵,所獲居多,又請殺之。其母以告朱蒙,朱蒙棄夫餘東南走。遇一大水,深不可越。朱蒙曰:「我是河伯外孫,日之子也。今有難,而追兵且及,如何得渡?」於是魚鼈積而成橋,朱蒙遂渡。追騎不得濟而還。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以高為氏。朱蒙死,子閭達嗣。至其孫莫來興兵,遂并夫餘。

百濟:
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其國王有一侍婢,忽懷孕,王欲殺之。婢云:「有物狀如雞子,來感於我,故有娠也。」王捨之。後遂生一男,棄之廁溷,久而不死,以為神,命養之,名曰東明。及長,高麗王忌之,東明懼,逃至淹水,夫餘人共奉之。東明之後,有仇台者,篤於仁信,始立其國于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漸以昌盛,為東夷強國。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四夷〉:
「高麗:高麗者,出自扶餘之別種也。
百濟:百濟國,本亦扶餘之別種」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東夷〉:
「高麗:高麗,本扶餘別種也。
百濟:百濟,扶餘別種也。」

《三國史記》〈卷第十三‧高句麗本紀第一〉:「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先是,扶餘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流涙。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王……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爲太子。後其相阿蘭弗……勸王,移都於彼,國號東扶餘。其舊都有人,不知所從來,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及解夫婁薨,金蛙嗣位。於是時,得女子於太白山南優渤水,問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遊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於熊心山下鴨邊室中,私之。即往不返,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優渤水。」金蛙異之,幽閉於室中。爲日所炤,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炤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棄之與犬豕,皆不食。又棄之路中,牛馬避之。後棄之野,鳥覆翼之。王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於暖處,有一男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嶷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扶餘俗語,善射爲朱蒙,故以名云。金蛙有七子,常與朱蒙遊戯,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長子帶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為人也勇,若不早圖,恐有後患,請除之。」王不聽,使之養馬。……後,獵于野,以朱蒙善射,與其矢小而朱蒙殪獸甚多。王子及諸臣又謀殺之。朱蒙母陰知之,告曰:「國人將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而受辱,不若遠適以有為。」朱蒙乃與鳥伊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為友,行至淹淲水,欲渡無梁,恐爲追兵所迫,......於是,魚鼈浮出成橋,朱蒙得渡,魚鼈乃解,追騎不得渡。朱蒙行至毛屯谷,......至卒本川,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爲氏。時,朱蒙年二十二歲,是漢孝元帝建昭二年【靜案,西元前37年】,新羅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歲也。四方聞之,來附者衆。」

《三國史記》〈卷二十三‧百濟本紀第一〉:「百濟始祖溫祚王,其父,鄒牟,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扶餘王無子,只有三女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餘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來為太子。沸流、溫祚,恐為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十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遂至漢山,登負兒嶽,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於海濱。......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國號十濟,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也【靜案,西元前18年】。沸流以彌鄒,土濕水鹹,不得安居,歸見慰禮,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慙悔而死,其臣民皆歸於慰禮。後以來時百姓樂從,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扶餘為氏。」

《三國遺事》〈卷第一〉:
「北扶餘:
古記云。前漢書宣帝神爵三年【靜案,西元前59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訖升骨城。乘五龍車。立都稱王。國號北扶餘。自稱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婁。【靜案,解扶婁王】以解為氏焉。王【靜案,解扶婁王】後因上帝之命。移都于東扶餘。東明帝繼北扶餘而興。立都于卒本州。為卒本扶餘。即高句麗之始祖。

東扶餘:
北扶餘王解夫婁之相阿蘭弗。夢天帝降而謂曰。將使吾子孫立國於此。汝其避之東海之濱。有地名迦葉原土壤膏腴。宜立王都。阿蘭弗勸王移都於彼。國號東扶餘。夫婁【靜案,解扶婁王】老無子。一日祭山川求嗣。所乘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俠流。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王喜……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為太子。夫婁薨。金蛙嗣位為王。次傳位于太子帶素。至地皇三年壬午。高麗王無恤伐之。殺王帶素。國除。

高句麗:
高句麗即卒本扶餘也。......始祖東明聖帝姓言氏諱朱蒙。先是北扶餘王解夫婁。既避地于東扶餘。及夫婁薨。金蛙嗣位。于時得一女子於太伯山南優渤水。問之。云我是河柏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遊。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於熊神山下鴨綠邊室中知之而往不返。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于此。金蛙異之。幽閉於室中。為日光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卵。......置於暖處。有一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𡹉嶷異常。自作弓矢。百發百中。國俗謂善射為朱蒙。故以名焉。......長子帶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若不早圖。恐有後患。王不聽。......王之諸子與諸臣將謀害之蒙母知之。告曰。國人將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宜速圖之。於是蒙與烏伊等三人為友。行至淹水。......至卒本州。遂都焉。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時年十二歲。漢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歲。即位稱王。」

《三國遺事》〈卷第二〉:
「南扶餘:
北高麗□史本記云。百濟始祖溫祚。其父雛牟王。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州之王無子。只有三女。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餘州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恐後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遂至漢山。登負兒岳。望可居之地。......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國號十濟。是漢成帝鴻佳三年也。......後以來時百姓樂悅。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解為氏。

按古典記云。東明王第三子溫祚。以前漢鴻佳三年癸酉。自卒本扶餘。至慰禮城。立都稱王。」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漫談百濟之「濟」為孝

2025年01月26日撰稿
2025年05月30日校補
「百濟」國族號在其本族語之字音、字誼若何?前文〈漫談百濟之「百」為夫餘族〉已初步考索參酌諸家擬音,愚初步整合擬構「百濟/伯濟」之本族語發音為:*pak-tsiei(或*pak-tsiɛi),並釐斷前半部分「百/伯」之字誼「*pak(百/伯)」為夫餘族。然亦徒留一憾,即後半部分「濟」(*tsiei/*tsiɛi)要如何追還其原始字誼?

關於「濟」(*tsiei/*tsiɛi)之本誼,解題思路試申如下:

一、參酌百濟王族出自夫餘族,而夫餘族前身薄姑族實為廣義之匈戎,故其文化自然會有一部分與匈奴人相仿,蓋匈奴族實乃廣義匈戎內之另一支。

二、匈奴人的4種傳統國族號之中,最為人知者為匈奴(*brangh-nar)。故百濟的國族號其用字遣詞模式興或有類於匈奴此一國族號,濟(*tsiei/ tsiɛi)可能該當於名詞複數型字尾變化的地位。但鑒於奴(*nar)音與濟(*tsiei/ tsiɛi)音並不相同,無法等而視之。

三、退而度之,再觀察一下匈奴人國族號和君主單于家族姓氏之間的關係,單于家族顯係以國為氏。單于姓氏原為匈奴語發音,在漢代以漢字記載時,西漢時人記作「攣鞮」,東漢時人則記作「虛連題」,蒲立本先生對於這2個字彙的發音擬作(參另文〈【筆記】蒲立本先生談匈奴龍庭〉):
(1)攣鞮:*li̭wen-tei< *vlān-(或*vlōn-)teɦ(《漢書》94A,p.0595.4)
(2)虛連題:*hi̭o-li̭en-dei(《後漢書》119,p.0907.1)

靜案,西漢上承周朝,得參酌上古音為輔:
(1)攣鞮之「攣」、虛連題之「虛連」,均為「匈」之漢語對音字。
(2)攣鞮之「鞮」、虛連題之「題」,則為匈奴語的「孝」字。(參另文〈【筆記】匈奴語中的「孝」〉

匈奴單于固已以國為氏,百濟君主何妨不得以氏為國?百濟之「濟」,倘若約當攣鞮之「鞮」、虛連題之「題」,可彙聚如次:

時代

語種

漢字

本族語發音

(漢語對音)

本族語字誼

備註

西漢

匈奴

鄭張尚芳系統:

*teː

發音以上古音(周音)擬構

西漢

匈奴

蒲立本:

* tei< * teɦ

 

東漢

匈奴

蒲立本:

*dei

 

唐朝

百濟

彙整諸家:

*tsiei

*tsiɛi

(孝)

 


透過設問法,可推導得知百濟語中,百濟之「濟」發音為*tsiei/*tsiɛi,字誼為「孝」,實緣於百濟君主以氏為國故爾。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漫談百濟之「百」為夫餘族

2025年01月12日撰稿
一、《隋書》所載之百濟源流

《隋書》〈卷81、列傳第四十六、東夷〉「高麗」條:
「高麗之先,出自夫餘。夫餘王嘗得河伯女……感而遂孕,生一大卵,有一男子破殼而出,名曰朱蒙。……及壯,……朱蒙棄夫餘東南走。遇一大水,深不可越。……朱蒙遂渡。追騎不得濟而還。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以高為氏。」

《隋書》〈卷81、列傳第四十六、東夷〉「百濟」條:
「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其國王有一侍婢,忽懷孕,……後遂生一男……名曰東明。及長,高麗王忌之,東明懼,逃至淹水,夫餘人共奉之。東明之後,有仇台者,篤於仁信,始立其國于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漸以昌盛,為東夷強國。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

依《隋書》所載,高句麗是從夫餘分裂出來的國家,而百濟又是從高句麗分裂出來的國家,因此百濟的核心族群也自當是夫餘系移民無疑。

二、《三國史記》所載之百濟源流

《三國史記》〈卷13、高句麗本紀、第一〉: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先是,扶餘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 爲太子。......金蛙嗣位。於是時,得女子於太白山南優渤水,......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有一男兒,破殼而出,......扶餘俗語,善射爲朱蒙,故以名云。......朱蒙乃與鳥伊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為友,行至淹淲水,......行至毛屯谷,......倶至卒本川。......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爲氏。......是漢孝元帝建昭二年,新羅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歲也。」

《三國史記》〈卷23、百濟本紀、第一〉:
「百濟始祖溫祚王,其父,鄒牟,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未幾,扶餘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來為太子。沸流、溫祚,恐為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十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國號十濟,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也。沸流......慙悔而死,其臣民皆歸於慰禮。後以來時百姓樂從,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扶餘為氏。」

《三國史記》所記和《隋書》所載有所出入,反映在王室譜系的差異上。不過相同的是也敘述高句麗是從夫餘分裂出來的國家,而百濟又是從高句麗分裂出來的國家,因此不管是《隋書》還是《三國史記》都認為百濟的核心族群是夫餘系的移民。

三、百濟國族名在百濟語中的發音和意義初探

「百濟」之國族號在百濟語音、誼如何?首先從漢語中古音的對音來探討其百濟語本族發音。中世漢語史籍所錄「百濟」國號,計有4種:

(1)十濟
依據韓國方面的《三國史記》〈卷23、百濟本紀、第一〉,百濟最初的早期國號為「十濟」。

(2)伯濟
依據中國方面的《三國志》〈卷30、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韓傳」:
「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馬韓在西。......有爰襄國、……伯濟國、……、楚離國,凡五十餘國。」

韓國之內分屬50多個小國,其中1個名為「伯濟國」的小國很可能就是百濟國,當時的百濟國國勢頗弱小尚無法與高句麗匹敵。

(3)百濟
百濟是該國最為通行的國號,見於韓國方面的《三國史記》《三國史記》〈卷23、百濟本紀、第一〉,以及中國方面的《隋書》〈卷81、列傳第四十六、東夷〉「百濟」條。

(4)南扶餘
依據韓國方面的《三國史記》〈卷26、百濟本紀、第四〉:
「聖王,諱明襛,武寧王之子也。智識英邁,能斷事。武寧薨,繼位,國人稱為聖王。......十六年,春,移都於泗沘,......國號南扶餘。」至少在百濟聖王乙朝的末期,曾將國號改作南扶餘。

百濟國早期是否曾使用過「十濟」國號?不無疑問。倘有,則「十濟」國號可能是其初起小部落的部落號,隨著國家規模擴張之後,再改採用「百濟」國號來指代更大的統治範圍。「南扶餘」國號是百濟聖王後期一度改用的國號,南是方位,扶餘則是種族名。鑒於「十濟」號的可疑難辨,以及「南扶餘」顯為種族名,這2種國族號暫置不論。

茲集中比較「伯濟」號與「百濟」號,相關之漢語中古對音如下:

漢字中古音擬構系統

伯濟

百濟

備註

白一平、沙加爾系統

Baxter Sagart OC by GSR 2014-09-20

*paek-tsejX

*paek-tsejX

X不表示音素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隋唐音)

高本漢

*pɐk-tsiei

*pɐk-tsiei

 

王力

*pɐk-tsiei

*pɐk-tsiei

 

董同龢

*pɐk-tsiɛi

*pɐk-tsiɛi

 

周法高

*pak-tsiɛi

*pak-tsiɛi

 

李方桂

*pɐk-tsiei

*pɐk-tsiei

 

陳新雄

*pak-tsiei

*pak-tsiei

 

還原擬構

*pak-tsiei

*pak-tsiɛi

*pak-tsiei

*pak-tsiɛi

 


清晰可見的是第一個漢字「伯/百」對音*pak(或*pak)所對應的是「夫餘」族名,因為百濟語和高句麗語相仿且高句麗語「夫餘」族名之突厥語對音作*bök(單數型*bök,複數型*bök-li,參:〈闕特勤碑記高句麗作「bökli」係因其核心種族為夫餘族〉),兩相對照一望即知:

時代

國族

漢語對音

突厥語對音

本族語發音擬構

商末周初

薄姑

鄭張尚芳系統:

*baːɡ-kaː

(缺)

名詞單數:*baγ

名詞複數:*baγ-lar

南北朝

夫餘

鄭張尚芳系統:

*ba-la*pa-la

(缺)

名詞單數:*bak

名詞複數:*bak-lar

唐朝

高句麗

(缺)

闕特勤碑:

bökli

名詞單數:*bök

名詞複數:*bök-li

唐朝

詳前表

(缺)

名詞單數:

伯:*pak

百:*pak


至於第二個漢字「濟」對音*tsiei(或*tsiɛi)的字誼為何?尚不明瞭。俟候再探。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漫臆《日本書紀》或受百濟書記影響而來

2023年04月23日撰稿
一、朝鮮古代三國時期的「記/集」

(1)百濟近肖古王時期始有「書記」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正中書局,1961年11月初版,1999年10月第8次印行,ISBN:9570905263,第93葉:「……百濟開國以來,並未使用漢文記事;至第十三代近肖古王朝,得博士高興,始有書記云云。這僅僅說明了至近肖古王時,始有史記」第94葉:「百濟史記的編撰,即在高興以後,亦曾屢次進行;這由日本書記所引用『百濟記』、『百濟本記』,【靜案,原文誤作逗號,應為頓號】『百濟新撰』等書,可得證明。但其編撰年代與撰者姓名,惜均失傳。」

(2)高句麗於600年刪修《留記》為『新集』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第93葉:「高句麗似曾經屢次進行國史的編修。後來出現的,有不詳其年代與作者的『留記』百卷;又相傳於嬰陽王十一年(西元六○○年)曾命太學博士李文真刪修該『留記』為『新集』五卷。不過『留記』和『新集』,現在均已失傳,實是一大憾事。

二、日本古代的「記/紀」

(1)奈良朝於711年~712年編修《古事記》
太安萬侶(著)、周作人(譯)《古事記》,商周、城邦,2020年2月5日初版2刷,ISBN:9789864775385,第25紙:「奈良朝七代天皇,自元明女帝和銅三年(公元七一○)遷都平城,至桓武天皇延曆三年(公元七八四)再遷,七十四年間以現今奈良為首都,所以有此名稱,……安萬侶奉敕編纂《古事記》,在和銅四年九月」

李永熾《日本史》,水牛出版社,1972年6月15日初版,2003年3月31日4版1刷,ISBN:9575991192,第56面:「大化革新後,天武天皇曾下令編修史書。此一編史事業,此後遂為歷代朝廷所承繼。七一二年(和銅五年),由大安麻呂【靜案,安麻呂,或作:安萬侶】撰成『古事記』,是日本現存最早的史書」

(2)奈良朝於681年~720年編修《日本書紀》
舍人親王《日本書紀》,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ISBN:9787220111105,編者前言第2頁:「《日本書紀》之編纂,則據本書卷第二十九天武天皇十年(681)紀:
丙戌,天皇御于大極殿。以詔川嶋皇子、忍壁皇子、廣瀬王、竹田王、桑田王、三野王、大錦下上毛野君三千、小錦中忌部連子首、小錦下阿曇連稻敷、難波連大形、大山上中臣連大嶋、大山下平群臣子首,令記定帝妃及上古諸事。大嶋、子首親執筆以録焉。
全書三十卷並系圖一卷(今佚),……編撰時間長達四十年,直至養老四年(720)始由皇子舍人親王主持編修完成。」

李永熾《日本史》,水牛出版社,1972年6月15日初版,2003年3月31日4版1刷,ISBN:9575991192,第56面:「『日本書紀』於七二○年,由舍人親王總編撰成,除帝紀舊辭之外,尚用朝鮮紀錄,官府紀錄及各氏族譜牒等材料,並參考中國典籍,傲中國正史體裁,用漢文寫成」

三、日本國編修《日本書紀》可能是受到百濟國高興博士以降編修書記的範例所影響

靜案,日本古代《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的「記/紀」歷史著作,其遠因固為紹沐西漢《太史公書》的遺風,但其近因則很可能是模仿韓國古代三國時期的各類「記/集」而來。而當中《日本書紀》又尤以係模仿百濟國的書記最有可能,蓋日本以百濟為與國且雙方海上交通亦甚近便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