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農業史(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業史(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筆記】晚清西華用馬漸減

2021年3月27日筆記
隨時增補
中華民國首都數播,舉其大者得次第省曰:北華(北京)、南華(南京)與東華(臺北)。北華、南華容或合作西華。近現代中國受西方浸滲,引進科學機械,馬匹獸力的作用相形失色,今日遂為歷史所淘汰。以下摘抄晚清迄西華時期用馬漸減的史料,選錄如後:

一、晚清時期:

(1)清末郵傳部研擬裁撤馬館
《政府公報》第1冊/中華民國元年五月份(1971年,文海出版社,重新影印刊行)第175葉~第176葉,五月十一日第十一號,咨文:「〈交通部咨復密雲副都統請發車輛運送俸銀未便照辦文〉:為咨復事。准咨稱:『現值夏季,派員赴度支部請領俸銀,其裝銀車輛馱馬及沿途護送官兵並門單車票仍請由郵傳部照例辦理等情」到部。查國體現已變更,所有從前供應迎送等舊習近於滋擾者亟應一律改革,前郵傳部馬館事宜正擬裁撤,嗣後凡關於驛站車馬等項均應由需用之處自行僱覓以清界線而免擾累;至護送官兵及門單兩項尤非本部權限所及,除俟擬定辦法通行知照並先分咨財政部外,相應咨復貴副都統查照可也。〈交通部咨財政部密雲副都統請發車輛運送俸銀未便照辦文〉:為咨行事。准密雲副都統咨稱云云,除咨復外,相應咨行貴部查照可也。中華民國元年五月初九日。」

二、西華時期:

(1)民元裁撤各官署郵報處馬遞公文
《政府公報》第1冊/中華民國元年五月份,第237葉,五月三十一日第三十一號,公文:
「〈交通部{呈報 大總統/咨呈國務院}並通知各官署裁撤郵報處馬遞公文改由郵局寄送文〉:
為呈報事。查舊日在京各部署外發公文,概由前郵傳部所設郵報處接收簽票轉遞。現在本部成立,已將郵報處裁撤,自六月初一日起,所有從前京署外發公文改由各署自行送交北京郵政局掛號寄送。除登公報通知外,理合呈報 大總統鑒察。
為咨呈事。{云/云}除呈報 大總統並刊登公報外,相應咨呈貴院查照可也。」

(2)上海公共租界中央巡捕房僅設象徵意義之馬巡2員
陳恭澍《上海抗日敵後行動》,傳記文學,1981年11月初版、2019年4月二版二刷,ISBN:9789578506855,第151面~第152面:「閱及正中書局於六十九年【靜案,西元1980年】出版的『上海租界問題』一書,其中有一篇附錄,題為『上海英法兩巡捕小史』,註明係收自『上海研究資料』。資料中,有一段是『三個警政機關的現行組織』,包括『公共租界巡捕房』、『法租界巡捕房』及『上海市公安局』。茲摘錄其中公共補房、法補房兩部分,供為參照。……公共租界中央巡捕房,設於福州路和河南路江西路之間,坐南朝北一座新廈內,屬於工部局總辦處(間)管轄。……以上所列的官警員額,分配於下列的十個單位中,其名稱是:……馬巡(從前有騎警,此時可能還留下幾批象徵性的馬,因在編制上只有正巡長一人、巡長一人而已)。」第153面~第154面:「以上,公共租界部分較詳,法租界部分甚簡,均未註明時間。筆者從相關文字中推斷,此項資料,可能所指的是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間的狀況」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筆記】摘抄史上關於馬方面的紀錄

2019年05月10日撰稿
2019年06月12日校補
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苦苦鑽研單一領域的歷史總是無法解開一些難題,直到東跨西跨從別的領域無端找到了正確的材料方休。例如研究古大原地望,須先理解匈奴源流;而研究匈奴源流,則無法脫離比較語言學。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馬的歷史上,從未想過武術史竟然會和馬有甚關聯?試從萬籟聲氏著《武術匯宗》開始節選迻錄起,陸續充補關於馬方面的史料: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2012年3月,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329783)第13葉:「根據地層中的骨骼化石,馬的祖先可追溯到5500萬年以前。當時的馬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2000萬年後,前後趾【靜案,趾應作肢】均各具有三趾,以後再退化為一趾(分為兩節),體軀變大,牙齒發達,可以有效地磨碎食物。……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如在接近法國里昂的Solutre發掘證明當時馬是作為食物,……其中大部分是年輕的馬,當時可能沒有被馴化,被獵捕以作為食物。馬主要適應空曠的草地,隨著新石器時代森林的增多,它【靜案,它應作牠】們明顯地變得稀少。」第14葉:「馬可能為家畜中被人類馴化最遲者,其演化在歐亞兩洲分別進行,在亞洲可能較早。哈薩克斯坦北部挖掘的大量證據表明馬是公元前3700年~前3100年的銅器在該區域被馴化的(Ols-en et al.,2006)。目前認為可能有三種野生馬為今日家馬的祖先。一種為原野馬(steppe horse),即今天所見Przewalski馬的化石。原野馬的體軀小而強壯,腿短,但具有中等長而笨重的頭。另一種為沙漠馬(desert horse),站立時如原野馬,但不如原野馬粗壯,頭亦較短。第三種馬山林馬(forest horse),四肢長而強壯,頭長而窄,體亦長。……大約公元前2000年,希臘人開始用馬挽車,而埃及有關馬馴養的最早紀錄是在公元前1600年。在此後歲月中,馬在波斯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體格亦漸行變大,至公元前750年以後,馬開始供人騎乘。公元前648年,奧林匹克大會中開始有騎馬競賽。」第13葉:「近期更多的研究表明,重型馬形成於公元1000~1200年。在新石器時代馬骨頭十分罕見,但青銅時代的沉積物包括有韁繩和其他裝備,從而證明了當時已經開始馴化。」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第14葉:「在中國,……公元25~220年,東漢時期已出現陶馬【靜案,以陶土燒製出馬的形象】。公元618~907年,唐三彩的馬已經出現了馬鞍。」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第14葉:「中國的馬可以分為三大類,即蒙古馬,華南小型馬與西康馬或小型馬。蒙古馬分布於華北、西北、東北與蒙古等地區,體高約130cm,骨骼較細,頭頸低垂,臀部內側,腿骨纖細,後腿內彎者極多,是為一大缺陷。蹄大而形佳,質堅耐磨,毛色很雜。西南馬也稱為南番馬,為蒙古馬的分支,分布在甘肅西南部與青海東部,……蒙古馬與鄰近體型較大的俄羅斯馬雜交後,產生若干亞型,如伊犁馬、海拉爾馬、三貝子馬等。其中以伊犁馬為最大,體高約138cm,宜作騎乘之用。海拉爾馬產於安徽省西部。三貝子馬產於蒙古東部,也有說產於東北西部。華南小型馬分布於南部各省,品種多以產地命名,如四川馬、貴州馬等,……體高約115cm。西康馬產於四川西部與西藏東部,體力優良,尤善攀登,……體高自111~130cm不等,平均為121cm。」

萬籟聲(編著)《武術匯宗附原式太極拳圖解》(2009年1月,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ISBN:9789866699665,影印中華民國廿一年湖南國術訓練所刊本)第一百七十九面至第一百八十面:「馬之種類雖多,在我國概為三種,一為伊犁馬,軀幹高大,一為蒙古馬,軀幹中庸,一為川馬,軀幹最小,其產東三省者,不無良馬,惟不甚輸出,供其本土之用,未為不可,即其佳者,亦多自蒙古運去者也。惟川馬利於本土使用,因該省多山,他馬不良於行,此種馬不釘蹄鐵,亦耐勞任重,惟駕車嫌小耳。伊犁馬雖佳,運輸較難,在中土多用蒙古馬,最為適宜,產快馬之處,在外蒙庫倫東北之三貝子為最有名,次為多爾貝子,馬場快馬,多購於此!是為我國產馬之大概情形也。……馬一日平均飼量,為三斤麩子三斤料(指黑豆高粱),與十斤乾草,或六七斤乾草,亦視馬而論,以水拌勻即可!」第一百八十一面:「馬在八歲口以上,即算老馬,但在我國稱八歲口,則已十餘齡矣,六歲口為正當年,但用馬之時,總須過三歲口以上為宜!馬之歲數,如好飼之,可活二三十餘齡」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筆記】摘抄史上關於駱駝方面的紀錄

2019年02月22日撰稿
2019年04月06日校補
以前曾在二手書店見到過約莫是廬山時候的泛黃講義,詳列了理想的軍隊組織編制,當中有一項兵科是駱駝兵。由於索價半萬新臺幣,沉吟未決,終於放手。回想起來頗覺扼腕,否則即可立馬翻揀民國20年左右許的駱駝兵了。駱駝和馬乃古代重要的軍事動物,馬的資料較易取得,駱駝則甚難。以下初步抄錄關於駱駝方面的史料,倘再有發掘將隨時補充之。

【日本】田家康(著)、歐凱寧(譯)《氣候文明史》(2012年8月,城邦文化,ISBN:9789862352038)第61頁~第62頁:「上一章提過阿加西湖曾經潰堤三次。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後,一萬一千三百前與八千二百年前的氾濫,也造成了規模比新仙女木事件稍小的短期寒冷化。兩者分別稱為『前北方震盪』(Pre-Boreal Oscillation)與『八二○○年前事件』(8.2 ky event)。前北方震盪造成兩百年的溫度下降,八二○○年前事件造成長達四百年的溫度下降。八千二百年前,阿加西湖最後一次潰堤,造成十六萬三千立方公里的淡水,在半年內以每秒五十萬立方公尺的流量注入北大西洋。……八二○○年前事件,是末次冰期的紀念品阿加西湖所帶來的最後一次寒冷化事件,之後便進入長久而安定的溫暖時期。」第73頁:「一萬年前,非洲大陸北部的季風比現在更強,來自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暖濕空氣不斷流入。現在從阿拉伯半島到非洲北部一帶是一片沙漠,但當時有河川流過,湖泊水面也更高。從新仙女木期結束到八千五百年前為止,查德湖的面積增加到三十萬平方公里,與當今的裏海相比也毫不遜色。當時衣索比亞高原降雨量更多,尼羅河流量也更大。而分析結果顯示,八二○○前事件過後,亞洲南部的季風也增強,比現在更為濕潤,氣溫也稍高一些。撒哈拉地區的沙漠化起於六千五百年前,全新世最佳氣候期的後半。從五千五百年前全球氣候寒冷化的時代開始,沙漠化特別明顯。直到一千五百年前,撒哈拉沙漠才成為人煙罕至的乾燥世界」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2012年3月,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329783)第23葉:「單峰駝(Camelus dromedarius)可能在5000年以前的阿拉伯半島的東南部被馴化,其野生祖先已經滅絕。雙峰駝的馴化可能發生在現在的伊朗及土庫曼斯坦等地,或向東的哈薩克斯坦南部,蒙古西北部和中國北部地區(Bulliet, 1975; Peters and Drie-sch, 1997)。最早的有關家養雙峰駝的證據來自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中部Salrwi Sokta地區,在這個地區發現的雙峰駝的骨骼、糞便的毛纖維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2600年(Meadow and Zeder, 1978)。……近幾十年,……又在內蒙古黃河流域的鮮新世晚期地層中,出土了名為"諾氏駝"的化石,形狀與現代駱駝很相似,據考證,這很可能就是現代雙峰駝的野祖。」第24葉:「野駝經人工馴化成為家畜後,由於人工選育以及生存環境的變化,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變異。例如,以野駝和家駝相比可發現,野駝具有頭較小、頸較長、前膝無角質墊、兩峰較小、兩肢較長、毛較短而稀等特點。」

【美國】David C. Conrad(著)、李安山(譯)《中世紀西非諸帝國》(2015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07174)第30頁邊注:「單峰駱駝最先是在公元前5000年在南部阿拉伯開始被馴養.......並於約公元前3000年引入到東北部非洲。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時最先將駱駝從非洲東北部帶到撒哈拉地帶。結果,有規律的穿越撒哈拉貿易成為可能。」

劉文鎖《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2015年4月,中華書局,ISBN:9789888310999)第104面:「在一些特定地理區,例如沙漠地區的綠洲,駱駝很早就被馴化用來牽引車輛。在土庫曼斯坦南部的定居聚落遺址裏,發現了馴養駱駝的跡象,以及用粘土製作的輪式車輛的模型。這是在銅石並用時代的公元前四千紀末至三千紀初。到青銅時代的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在科佩特‧塔格山(Kopet Tagh)山麓綠洲的聚落,人們還塑造了駱駝拉車的赤陶(燒土)像,藉以表達他們生活的景象。這種古老景象直到今天,還能在中亞的乾旱區綠洲看得到。」

國洪更《亞述賦役制度考略》(2015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59026)第85頁(頁面下半):「從中亞述時期起,nāmurtu雖然可以指亞述向附屬國徵收的一種貢賦,但是,它仍然可以指亞述官員向國王進獻的禮物。阿淑爾城發現的一些中亞述時期的帳目清單紀錄了臣僚進獻nāmurtu的情況。其中一份帳單提到"來自行省的綿羊",這表明亞述國王收到的覲見禮物不僅來自附屬國,而且來自行省總督,此間nāmurtu仍然可以指代不具有強迫意義的禮物。在第一次戰役中,辛納赫里布宣布:"在我的戰鬥過程中,我收到了駐守哈拉拉提的官員納布-貝爾-舒馬特的厚重nāmurtu(是)金、銀、穆蘇坎努(musukannu)木、驢、駱駝、綿羊和山羊。"納布-貝爾-舒馬特係哈拉拉提總督,其奉獻國王的nāmurtu也是一份禮物,而非附屬國的貢賦。」

國洪更《亞述賦役制度考略》第85頁(頁面上半):「直到新亞述時期,nāmurtu仍然可以指亞述與其他國家交換的禮物。薩爾貢二世在一篇銘文中寫道:"我收到的埃及國王皮魯、阿拉伯女王薩姆西、伊塔馬拉、薩布等海中和沙漠中的國王的nāmurtu是金、山貨、寶石、象牙、楓樹的種子、各種草藥、馬匹和駱駝。"薩爾貢二世時期,亞述並未征服埃及,因此,這裡提到的埃及nāmurtu顯然是兩國之間交換的禮物而非附屬國的貢賦。」

【美國】Albert Ten Eyck Olmstead(著)、李鐵匠、顧國梅(合譯)《波斯帝國史》(2010年9月,上海三聯書店,ISBN:9787542632647)指出,波斯阿開民(Achaemenes)皇朝大流士(Darius)帝時期的蘇薩(Susa)城,駱駝已然絕跡。該書第202葉:「後來,大流士將整個建築工程轉到了蘇薩。」第203葉:「蘇薩遺址土丘位於平原上。這個平原是由巴比倫沖積平原發展而來,但在外形上不大像巴比倫平原。……土壤的產出非常豐富,土壤的肥力幾乎用之不竭。古人聲稱大麥與小麥一般產量是100倍【原注1:『指與種子相比較而言──譯注』】,有的時候可以達到令人吃驚的200倍。」第204葉:「大象、駱駝、野牛、野驢很早以前就被殺光了。獅子……現在已經很難發現,而且只能在河邊茂密的樹林之中。熊、豹、野豬、狼、猞猁、狐狸和豪豬的數量雖然已經減少,但仍存在著。」大流士帝定都蘇撒、建設皇宮的年代,參:【伊朗】阿卜杜勒‧侯賽因‧札林庫伯(著)、張鴻年(譯)《波斯帝國史》(2014年1月,崑崙出版社,ISBN:9787802390348)第142葉,為公元前521年。

【美國】David C. Conrad(著)、李安山(譯)《中世紀西非諸帝國》第30頁~第31頁:「在公元2-3世紀,北非的柏柏爾人很快開始使用駱駝。到公元4-5世紀,西部撒哈拉的桑哈賈人獲得了大量的駱駝。結果,他們開始發展並不斷控制了沙漠中繁忙的商道。穿越撒哈拉沙漠(一條稱為"跨撒哈拉"的道路)的商隊可包括少至六頭多至兩千頭駱駝。商隊一般從4月到5月離開北非,由那些可以發現散布在沙漠的井或水坑的桑哈賈專業嚮導帶領。危險的旅行長達兩個半月到三個月,根據商隊的規模和路況而定。」

Will Durant(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11: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1974年10月,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第250面敘述西元3世紀至7世紀期間的阿拉伯半島:「約有六分之五的居民是屬於貝道維(Bedouins)人,他們依靠季節及冬季降雨情形,趕著羊羣逐水草而移牧。貝道維人愛馬,但在沙漠地區,駱駝則成為他們的密友。駱駝步履緩慢,形體笨重,每小時僅能走八里路程,但是在沙漠中,牠能在炎夏無水的情形下,連走五天,冬天則能走二十五天;牠的乳房可供奶水,而牠的尿水可作洗髮水使用,而牠的糞可做為燃料;死後其肉可食,其毛及皮革可製衣服及帳篷。因其有這麼多的維持生命的材料,貝道維人才能在廣袤的沙漠裏行走,其堅忍、勇毅也因而有如他們的駱駝,……能依靠少許棗子及駝奶,日復一日的在沙漠中渡過;他們利用棗子釀酒,酒精的力量使他們從塵土飛揚的沙漠中,昇華到一種充滿幻想的境界裏。

Clive Pontine(著),王毅、張學廣(譯)《綠色世界史》(200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041516)第192頁:「駱駝是在19世紀後期作為一種運貨的動物引入到澳大利亞中部沙漠的,但這種試驗沒有成功,駱駝也就放任變野了。如今,比起阿拉伯來,澳大利亞有著更多的駱駝,但被視為是有害之物。」

【德國】Eno Beuchelt(著)、上海外國語學院《馬里》翻譯小組(譯)《馬里》,(1976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統一書號:11171‧111)第178頁:「馬里【靜案,Mali】共和國的大部分國土被用作牧場,牧民中一部份是定居的,一部份是游牧的。」下接第179頁:「在北部地區,幾乎所有的畜群都掌握在摩爾人、圖阿累格人和頗耳人手中。畜群的牧場隨著季節從北到南往返移動。雨季時,牲畜散布在北方的草原地帶,雨季後又集中趕到河塘的兩岸,在持續八個月的旱季時則遷移到南方。雨季一開始,它們又回到自己北方的家鄉。」第180頁:「北部和中部這兩個地區家畜主要有:牛、綿羊、山羊、驢和馬。此外,北部還有駱駝,有定居居民的地區還有家禽和豬。當然在虔信伊斯蘭教的地方是沒有家禽和豬。」第181頁:「我們觀察一下,就可知道各種牲畜分布的重點如下:……駱駝分布在加奧【靜案,Gao】,……牲畜的用處已擴大到做活,如牛、驢、馬和駱駝用以取水和提水,用以乘人和載物,也少量地用於耕田。」

David Attenborough(著)、張琰(譯)《地球生態史》(1991年05月1版3刷,ISBN:9575510224)第164頁:「在沙丘沙漠上居住的人不多,……不過倒有人穿越這些沙丘,就是圖阿瑞(Tuareg)人。圖阿瑞源自撒哈拉沙漠北邊,他們定期率領駱駝商隊穿越撒哈拉,……但是圖阿瑞人沒有動物的幫助,也無法穿越沙漠完成他們的旅程這種動物就是駱駝。駱駝的起源迄今仍然未明,雖然在中亞沙漠仍有少量真正的野生雙峯駝羣,但是撒哈拉的單峯駝卻沒有野生的。即使如此,真正的野駱駝也不太可能和圖阿瑞人的駱駝有很大的區別。」第165頁:「駱駝最有名的特徵,當然是可以好多天在沙漠中行走卻不用喝水。……在出發之前,牠們先喝下大量的水,然後貯存在胃部。同時牠們也能將脂肪的一部份轉化為液體,因此可以長途跋涉而不喝水,耐渴的時間是驢子的四倍,人類的十倍。然而駱駝還得有人類的幫忙,才能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地帶。如果沒有圖阿瑞人從井裏打水上來,倒入水槽裏,駱駝根本找不到水,那麼度過沙漠就是超出牠們耐渴的能力了。」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筆記】家牛引進現代新幾內亞

2019年02月06日撰稿
平素閒暇時收看「關鍵時刻」節目,常見來賓與主持人談論哥貝克力巨石陣,以及分析古文明神秘密碼都指向12,000年前與北緯30度線,言者鑿鑿,玄之又玄,雲夢所以。我總想倘使國外有考古專題報告譯進,能夠一覽為快就好了。今日終於圓夢,覓得1本《哥貝克力山丘石器時代的宗教:從狩獵到馴化,從戰爭到文明》。不過按說《哥》書應該火力全開專門解釋12,000前的哥貝克力文化,未想竟然還順道介紹了一下現代新幾內亞引進家牛作為畜力的農業史。史料總是隱藏在令人莞薾的角落,古史云:「沙裡掏金」,誠為至理。以下摘錄之,備忘:

【美國】卡爾‧W‧盧克特(著)、張佐堂、馮春波、賈榮慧、馬宗保(合譯)《哥貝克力山丘石器時代的宗教:從狩獵到馴化,從戰爭到文明》(2017年11月,寧夏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7067320)第150面:「作者隨感:哥貝克力山丘的文化過渡(普通的獵人可能並沒有預見到),讓我想到我的一位好朋友漢斯雅克布‧威德霍爾德(Hansjakob Wiederhold)的工作,是他把家牛引入了新幾內亞。那些考慮轉行作農戶的人們會接受一些培訓,還會飼養一頭母牛。支付這頭母牛價錢的辦法是把她產下的第一頭小牛歸還給牧場用以重新分配。母牛以及其以後產的小牛就留給農戶。做為報酬的小牛被養大之後,會送給另外一家農戶候選人。這就是整個計畫。」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說說駱駝與撒哈拉偉大的貿易路線

2018年05月20日潤稿
關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通道,有一張地圖叫做「撒哈拉偉大的貿易路線」, 原文圖名為:「Grandes Routes Commerciales du Sahara」,作者大概是par E. Blane,繪製時間為1889年。這些貿易通道的開端即是駱駝的引進撒哈拉。這張地圖我個人最早是在騎馬與砍殺中文站(網址:http://bbs.mountblade.com.cn/forum.php)的歷史討論區看到的;後來,在世界數字圖書館(網站:https://www.wdl.org/zh/)也有看到,圖檔網址:https://www.wdl.org/zh/item/100/,意者可自行點閱。

將駱駝引進撒哈拉的人究竟是誰?令人意想不到的竟然是羅馬人。【美國】康拉德(原著)、李安山(翻譯)的《中世紀西非諸帝國》(ISBN:9787100107174)第30頁說明駱駝馴養的擴散情形:

「單峰駱駝最先是在公元前5000年在南部阿拉伯開始被馴養.......並於約公元前3000年引入到東北部非洲。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時最先將駱駝從非洲東北部帶到撒哈拉地帶。結果,有規律的穿越撒哈拉貿易成為可能。」

駱駝的引進,以及採掘販售班布克、布雷...等撒哈拉沙漠南方西段的金礦,使得迦納帝國得以興起。隨著貿易量的發展,撒哈拉貿易路線由西段開始往中段擴展,最終拓展到東段。這也反映為「迦納帝國→馬利帝國→桑海帝國」的階段性興替與取代。

一般教科書談到羅馬人的影響,只會認為其流風及於東北方向的日耳曼人與達西亞人、正東方向的亞美尼亞人和波斯人,而忽略了其實羅馬人也對西南方向的西非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影響──引進駱駝──這個影響使得跨越薩哈拉的長途沙漠貿易變得更容易,最終促成了後進西非諸帝國的興起和遞嬗,這大概就是成語所謂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