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北、桃房租轉漲

2022年09月08日記
據聞,10坪套房月租看漲,漸與中戶人家月薪脫鉤,時價略以:
一、前(2020)年月租:大台北約新台幣10,000元~11,000元,桃園8,000元~9,000元。
二、去(2021)年月租:大台北約新台幣15,000元~16,000元,桃園10,000元~11,000元。
三、今(2022)年與去年略同。
愚因貸款購屋經年,不知租價幾何,姑錄備,待驗。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柔然音義再蠡

2022年09月15日撰稿
【筆記】柔然音義蠡測〉、〈何以匈奴:另一個「中國」〉等舊文已初步考察過「柔然」的北族音誼為何,不過相關分析過程尚未臻至圓滿。茲再重行審視釐清相關細節,在前說的基礎上予以微調校釋。

柔然乃北魏時期漢語的對音,其時離隋唐不遠;查「漢字古今音資料庫」可檢得漢語之隋唐對音:
柔然:
*ȵʑi̯ə̯u-ȵʑi̯ɛn(高本漢系統)
*ɽǐəu-ɽǐɛn(王力系統)
*ȵju-ȵjæn(董同龢系統)
*ȵiəu-ȵiæn(周法高系統)
*ńźjə̆u-ńź jän(李方桂系統)
*nʑǐou-nʑǐɛn(陳新雄系統)

此外,尚有其他名家的擬音可供參酌:
*(j)a-par(假阿瓦爾人,即:假柔然人。出自: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9月,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第183頁)
*ruan ruan(蠕蠕。出自: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5頁)

整理前述的比較語言學材料,我人可以將柔然、假柔然人的國族號分成2組:
(1)悅般*(j)a-par(假柔然)/阿拔(真柔然)*apar/阿瓦爾(假柔然)*avar
(2)柔然*ȵju-ȵjæn(董同龢系統)/蠕蠕、蝚蠕、芮芮、茹茹、柔然*ruan-ruan

如此,可以明確看到,(1)和(2)其實是同一個北族字的文讀和白讀,並且(1)是文讀單數型、(2)是白讀複數型,而這個北族字的意義就是匈奴人。

為了看清楚當中的關係,下面更細緻地展開柔然人關於自身國族乃「匈奴人」的柔然語發音:
(1)匈奴人(柔然語文讀,單數型):古狄語早期*(a)braŋ(h)>統一匈奴語*(a)braŋ(h)>柔然語*apar ≠>假柔然語(悅般語晚期/假阿瓦爾語,此部落並非柔然人的直系後代)*avar
漢語對音(隋唐的中原人):阿拔*apar
漢語對音(約西元563年):假柔然人/悅般*(j)a-par
突厥人稱呼柔然人為:apar

(2)匈奴人(白讀,複數型):古狄語早期*(a)braŋ(h)-nar>古狄語晚期*lun-nar>統一匈奴語*lun-nar>柔然語*lun-nar/*lun-lar
漢語對音(西周~東周):允姓* lunʔ
漢語對音(元魏):柔然*ȵju-ȵjæn(以董同龢系統之隋唐對音進行擬構)
漢語對音(北朝):蠕蠕*ruan-ruan
漢語對音(南朝):蝚蠕/芮芮*ruan-ruan

很顯然,由於元魏、南北朝在稱呼丘豆伐可汗之國(柔然汗國)的時候都是刻意採取了貶意辭去進行命名,所以才會有著柔然(柔弱的樣子)、蠕蠕(蠕動)、芮芮(像草一樣地柔軟)這些譯名。故而這些譯名的漢語對音無法嚴格地對應到柔然語的發音,只要聲音能夠相對地接近和足資辨識即可,所以漢字可以是相同的2個狀聲疊字,也可以是不同的2個字但卻充塞著貶損的惡劣意寓在。所以,柔然語的*l起首子音可以隨意地轉用*ȵ、*r、*n等發音接近*l的其他輔音來置換,在從漢語對音還原回柔然語本音的時候務要予以校正。

准此,既知柔然人本訓作匈奴人(柔然語發音:文讀*apar(-nar/-lar),白讀*lun(-nar/-lar),則應理解柔然君主係自承繼受了統一匈奴單于的正朔統緒。丘豆伐可汗的官號「丘豆伐」的意思是「駕馭開張」【靜案:《魏書》卷一零三•列傳第九十一〈蠕蠕傳〉:「丘豆伐」猶魏言駕馭開張也】,實際上就是柔然開國的始可汗。柔然即匈奴,夫唯聖朝,聖朝的第一位開國主君乃「聖始可汗」誠不待言,前可遠追「聖始單于(統一匈奴冒頓單于)」,比肩於「秦始皇帝」,元魏諸皇帝倘不在文字上予以鄙夷打壓,又該如何北處睨視呢?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關於上古時期環渤海灣文化震盪地帶的猜想

2022年09月14日札記
壹、 從各部族遷徙途徑可窺見上古環渤海區域存在一個特殊的文化帶

這幾天研究的感覺,在上古時期,沿著渤海灣有一個文化帶,對後來的東亞和內亞以及日韓影響很大。對於這個文化帶的體認是後設的,當時的人可能自身都沒有感覺到有此一現象存在;但是從後世的眼光來看(亦即我們現代人在21世紀去回望上古歷史的角度來看),通過後設的角度可以觀察得到,進出上古環渤海灣地帶的各部族,在遷徙和戰爭的長程時段作用下,確實影響並形成了東亞、內亞與日、韓的民族文化基礎。

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事例推斷出環渤海灣地區的確存在著一個模模糊糊的文化帶:
一、現代韓國人是夫餘、匈奴等多種民族的混合體。夫餘前身是商代薄姑,位於山東一帶。
二、上古時期,子姓的商人則是從遼東或河北的東部地區進入中原的。
三、有虞氏是從四川轉往山東,再進入四川的。
四、南島民系在上古有一支北支進入華北的東部,然後又遭驅逐,轉復退回華南沿海。

貳、上古環渤海文化帶對於各部族的接納和推斥作用

如果承認歷史上真的有這個文化帶,那麼,環渤海灣區域包括著兩股力量:

一、吸力:
(1)主動吸力:
第一股力量是吸力,吸引各部族進入環渤海灣地帶。吸力尚可細分為主動吸力,例如吸引著有虞氏的東進,也吸引南島北支的北進。

(2)被動吸力:
吸力還包括被動吸力。例如獨目人系統的鬼方。鬼方在中原馳騁的爭戰中敗給商朝,被移封到東方,其後裔輾轉遷徙淮河流域一帶;雖然鬼方人的活動範圍離環渤海灣區域較遠,但考量倭奴(*gol-nar)國很可能是鬼方系的移民為主體,而部落名稱或國家名稱擁有「那/奴(-nar)」後綴的狗奴(*kam-nar)國、任那國、高句麗國5部之1的灌奴部(kuan-na)等都是分布在環繞著渤海北沿延伸出去的環日本海地帶,仍可以將鬼方視作是被吸引到環渤海灣區域的泛化現象。

二、推力:
(1)被動推力:
另一股是推力,並且通常是被動的。被驅逐推出環渤海區域的薄姑人,其後代成為東北亞的夫餘、高句麗、百濟的先聲。南島語系先民的北支南退,也影響了現代南島語族從3大分系演變為4大分系。匈戎先後遭到夏朝、商朝的擠壓,最終改居於內亞並轉型為游牧型態。

(2)主動推力:
例如有虞氏主動由山東出發,將其政經核心移往山西、河南肆行擴張,兼併了陶寺文化的人群。

參、上古環渤海文化帶的功能定性:震盪與增幅

上古環渤海文化帶大約是具體存在過的歷史現象,該文化帶對於各部族的影響是什麼?是成為地著化的中心嗎?還是文化元素互相介接的場域?我們可以斟酌一下有虞氏的發展作為思考的切入點。

有虞氏對於陶寺文化的元素不是全盤接受,而是篩選過後的簡化版本,這個簡化版才成為續後夏、商、周三代所繼承的基底。可以看出,上古環渤海文化震盪地帶,對於有虞氏的進化,具有部分的影響力存在,惟並不具有完全的影響支配性。

由而可知這個環渤海灣文化震盪地帶並非文明的核心起源,而是類似一種催化劑或生長激素的作用。除了匈奴可能是起源於該地帶以外,其餘的華夏,日本,韓國,南島,都是在進入環渤海文化帶之前,或離開之後,在別處擁有自身另外的起源中心。亦即環渤海灣文化帶雖有助於各民族在其他地區完善他們各自的地著化進程,但並非具有終局決定性的一處。

也就是說,環渤海灣文化帶的功能定性,並不是地著化的第一起點,也不是文化轉型的搖籃,它更像是一種不穩定態的文化環境。這個文化環境的名稱應該命名為「上古時期環渤海灣文化震盪地帶」,可以震盪、增幅穿行過該地帶的各部族,互相交換一部分的文化元素給其他部族,也讓自身接取一部分其他部族的文化元素。這個震盪增幅的過程不會達到文化轉型的程度,更不會進而產生新的地著化;但此一震盪增幅的潛在效應和反饋母群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也能夠對後代子群產生打下暗樁的培底效果。

匈奴可能是起源於該地帶的南段,是在「上古時期環渤海灣文化震盪地帶」初始地著化的部族;然即便是匈奴,也是到了塞外才真正完善了其民族的文化套件,轉型為統一的遊牧行國。商朝猶或可能是起源於該地帶的北段,其狀況亦與匈奴人頗類。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北族語境中的「羲和」、「翕侯」與「葉護」

2022年09月12日撰稿
2022年09月13日校補
壹、北族字Yabɣu其漢譯對音作:羲和、翖侯、葉護

一、北音:從羲和到翖侯

余太山《古族新考》,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ISBN:9787100084901,第085面:「羲和是陶唐氏的重要職官。而據《漢書‧西域傳》,西域的大夏國有職官曰“翖侯”[xiəp-ho],與“羲和”[xia-huai]讀音近似;翖侯源自羲和也未可知。」

靜案,查「韻典網」可檢得漢語之上古對音:
羲和:*hŋral-ɡoːl(s)(鄭張尚芳系統)
翖侯:*qʰrub-ɡoː(鄭張尚芳系統)

羲和、翖侯在語音的比較上的確相似,故而余氏推估「翖侯源自羲和也未可知」之說可從。

二、北音:從翖侯到葉護

【德】夏德(Friedrich Hirth)(原著)、陳浩(譯)〈跋《暾欲谷碑》──以漢文史料為中心的東突厥汗國史〉,譯文選入:《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商務印書館,2020年10月,ISBN:9787100183024,第136葉~第137葉:「既然說到Yabɣu這個官稱,下面我【靜案,Friedrich Hirth】把所有可能的漢字音譯羅列出來,可能有些字的現代讀音與Yabɣu差別甚遠了。這些異譯是譯自不同的突厥語民族:
1)翕侯,粵音yap-hau;【靜案,粵音當指現代漢語粵方言,較大程度地保有中世漢語的舊發音,故為Friedrich Hirth所援用】
2)葉護(古音Schep-hu),粵音yap-hu;
3)侯倍,粵音hau-p’ui。
以上三個官稱都是位高權重之職。“翕侯”,存在於匈奴、烏孫、月氏……、康居。“葉護”常見於漢文突厥傳,沒必要多做說明了。“侯倍”相對於其他兩個音譯來說,只能說可能是Yabɣu的音譯,主要是因為讀音相似。“侯倍”是回鶻人的官稱。」

查「漢字古今音資料庫」可檢得漢語之隋唐對音:
葉護:
*0i̯ɛp-ɣuo(高本漢系統)
*jǐɛp-ɣu或*ɕǐɛp-ɣu(王力系統)
*0jæp-ɣuo或*ɕjæp-ɣuo(董同龢系統)
*0iæp-ɣuo或*ɕiæp-ɣuo(周法高系統)
*jiäp-ɣuo或*śjäp-ɣuo(李方桂系統)
*0ǐɛp-ɣu或*ɕǐɛp-ɣu(陳新雄系統)

鑒於翖侯(上古漢語對音)、葉護(隋唐對音)在語音的比較上亦頗相似,夏德氏開列翕侯、葉護皆為Yabɣu但可能是「譯自不同的突厥語民族」的論點也是可以接受的。

貳、北族字Yabɣu其北誼為「珍」

【德】夏德(Friedrich Hirth)(原著)、陳浩(譯)〈跋《暾欲谷碑》──以漢文史料為中心的東突厥汗國史〉,譯文選入:《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商務印書館,2020年10月,ISBN:9787100183024,第100葉:「我【靜案,Friedrich Hirth】提出一個設想,暾欲谷和阿史德元珍是同一個人。」

一、「ton」的北語本誼為「第一、頭生」

夏德的設想應屬正確,此處不必贅言。以Tonyuquq為人名的事例,除了暾欲谷(阿史德元珍)之外,還有統葉護可汗,以及吐谷渾國家的始祖吐谷渾;至於Tonyuquq並非一個字,而是2個字組成的詞,包括了Ton和yuquq這兩個部分,「ton」的突厥語意思為「第一、頭生」,參: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年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9850,第218葉。舊文〈莫何考(7):冒頓單于名號音義再蠡〉已轉引之。

二、Yabɣu的北語本誼為「珍」

承前,既已瞭解:
(1)Tonyuquq乃複合詞,係由Ton + yuquq所組成。
(2)以Tonyuquq作為名字的暾欲谷(阿史德元珍),阿史德是姓,元珍是名,而能與其名元珍做對應的顯然是Tonyuquq(暾欲谷)。亦即,Tonyuquq的突厥語意思是元珍。
(3)已知ton的突厥語意思為「第一、頭生」,文言文可簡化作:「元」。

那麼:
(1)那麼,Tonyuquq扣除掉ton的剩餘部分是yuquq(隋唐漢語對音:葉護),則Tonyuquq的突厥語意思(元珍)扣除掉Ton的突厥語意思(元)所剩的就該是yuquq的突厥語意思(珍)。
(2)因為北族語彙的字音和字義具有強固性,可以長期進行族內傳承和跨族借用而保持不變,所以可以據以推定下列諸字的本誼都是表示「珍」的意思:
葉護Yabɣu/Yuquq(突厥、回紇)<翖侯*xiəp-ho /*yap-hau(貴霜、大夏)<羲和* xia-huai(陶唐氏)
(3)准此,可知北族系統內的「翖侯、葉護」之官稱,其源流可上溯至陶唐氏的「羲和」之官。上古時期的匈奴和華夏,相互間可能共享了一部分的文化概念,目前能夠知道的至少有兩項,其一是「伯*(a)braŋ(h)」,其二則是「羲和* xia-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