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莫何考(9):葉護與伯同源

系列文《12345678、[9]》

2023年08月03日
近日展讀鄭毅《遼朝的建立及其邊疆經略 ── 契丹與漠北、中原、東北的地緣政治變遷》(2019年3月,東北大學出版社,ISBN:9787551721172)第8面:「唐顯慶五年(660),…..契丹聯盟長窟哥之子阿卜固,聯合奚族發動叛亂。.」驟覺契丹名「阿卜固」實即承轉突厥舊制「葉護(Yabɣu/ Yabghu)」官稱而來。復感突厥語「葉護(Yabɣu/ Yabghu)」字與上古漢語「伯(*braak)」字乃同源字,但乍看之下差異頗大,特須用思。

一、「首起元音省略」規則

劉義棠《突回研究》(1990年1月,經世書局)第289葉~第291葉有提到突回諸語有一種「字詞首起元音省略」的規則,如果一個北族單字的第一音節(無子音)與第二音節(有子音)有相同母音的話,即可省略第一音節的母音;如果第一音節與第二音節有相同子音與母音的話,可以省略掉整個第一音節(包含母音和子音),例示如下:

(1)第一音節(母音)+第二音節(子音+母音),可省作:第二音節(子音+母音)
例如:idilk,可省作:dilk

(2)第一音節(子音+母音)+第二音節(子音+母音),可省作:第二音節(子音+母音)
例如:Qakhan,可省作:khan(此際Q與k的發音頗類,故能視為相同子音)

將匈奴語的「匈(*braŋ)」字放進「字詞首起元音省略」規則來談,是為: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蚩尤語*abrag(h)>遠古狄語*abrag(h)>匈奴語*braŋ-nar(靜案,後綴-nar表示複數型,下同不贅)>突厥語bäg-lär)>金代女真語(借詞)*bok-lie/beik-lie

上古漢語的「伯(*braak)」字也享有同樣的「字詞首起元音省略」規則,其歷程:
遠古華夏語*abrag(h)>炎(黃)帝語*abrag(h)>上古漢語(周、秦)*braak

二、「仲繼元音省略」規則

但如果將「葉護」這個字放進「首起元音省略」規則來套用,則會顯得非常生硬和不合理: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蚩尤語*abrag(h)>遠古狄語*abrag(h)>統一匈奴語*braŋ>突厥語Yabɣu/ Yabghu>契丹語(大賀氏時期):阿卜固(漢語對音字)

因此,不妨合理假設,其實有另外一個規則存在,即「仲繼元音省略」規則:
如果一個北族單字的第一音節(無子音)與第二音節(有子音)有相同母音的話,即可省略第二音節的母音;如果第一音節與第二音節有相同子音與母音的話,可以省略掉整個第二音節(包含母音和子音)。

準之,改將「葉護」這個字放進「仲繼元音省略」規則來套用,就會出現非常合理、令人信服的狀況:
(1)中原系統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炎(黃)帝語*abg(h)uai【靜案,*abrag(h)省略第2個音節(r)a,成為:*abg(h),但省略後該字字尾因有3個子音bg(h)變得頗為拗口,故說話時可能自動追加uai母音作為補助,而成為*ab(g)huai】>上古漢語(陶唐氏)*xia-huai漢語對音/*yabhuai北語校正(羲和)【靜案,*ab(g)huai出現方言變化,字首增加y子音,成為:羲和*yabhuai>大夏語、貴霜語(可能也包括大月氏語)*xiəp-ho 漢語對音/*yabhau北語校正(翖侯)【靜案,大夏與陶唐氏之祖先為共伴部落】

(2)北族系統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蚩尤語*abrag(h)/*abg(h)uai>遠古狄語*(y)abg(h)uai/*(y)abg(h)au/*(y)abg(h)u【靜案,此時期北族使用該字時可能受到大月氏的影響而在第一音節補上*(y)子音】>統一匈奴語*(y)abg(h)u>漠北匈奴語*(y)abg(h)u【靜案,鮮卑、元魏統治漠北時期,漠北匈奴餘部所使用的語言】>突厥語Yabghu(葉護)【靜案,可能在突厥民間保有較古舊的發音*abg(h)u,該發音在第一音節沒有補上*(y)子音,使得此後大賀氏契丹在借用該字時發音作*abgu,兩者較為接近】>契丹語(大賀氏時期):阿卜固*abgu(借用)

三、規則校正:「首起元音省略」為主、「仲繼元音省略」為輔
彙整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北族語言其實在第一、二音節有相同母音時,其發音方式有3種規則。並且更令人驚異的是,這些規則在遠古華夏語也是通用的:
(1)保留本字
*abrag(h),不作任何省略,仍發音作:*abrag(h),此為北族雅言的用法

(2)「首起元音省略」規則為主
1、中原系統: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炎(黃)帝語*abrag(h)>上古漢語(周、秦)*braak(伯)

2、北族系統:
*idilk,省作:*dilk(遠古狄語)
Qakhan,省作:khan(蒙古語)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蚩尤語* abrag(h)>遠古狄語*abrag(h)>匈奴語*braŋ(匈)>突厥語bäg>金代女真語*bok/beik

(3)「仲繼元音省略」規則為輔
*abrag(h),省作:*abg(h) (炎(黃)帝語、蚩尤語),然後視情況追加其他音變:
1、中原系統: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炎(黃)帝語*abg(h)uai>上古漢語(陶唐氏)*yabhuai(羲和)>大夏語、貴霜語*yabhau(翖侯)

2、北族系統:
遠古華夏語(先炎)*abrag(h)>蚩尤語*abrag(h)/*abg(h)uai>遠古狄語*(y)abg(h)uai/*(y)abg(h)au/*(y)abg(h)u>統一匈奴語*(y)abg(h)u>漠北匈奴語*(y)abg(h)u>突厥語Yabghu(葉護)/*abgu>契丹語(大賀氏時期):阿卜固*abgu

四、北語「葉護(Yabghu)」字與漢語「伯」字乃同源字,但在發音上卻分屬於不同的省略規則

前敘可證,遠古華夏(炎黃集團和蚩尤集團)共享著*abrag(h)一字,該字的意思是「心輪」;在人們冥想觀察內心、透過心輪接通上帝時,會看到非常明亮的光芒,因此該字又衍生出「光明」、「蠕動旋轉」、「領袖」、「中央」的意思,這些相關衍義隨之派生出一些新字,諸如:
(1)遼太祖之名阿保機即很可能就是遠古華夏語*abrag(h)的契丹式發音,其派生規則是保留本字
(2)*braak(伯,上古漢語,意思是宗族長、國君、霸主)、*braŋ(匈奴國號,匈奴語意思是中央)、*bʱug(h)(匈奴語意思是神聖)等字,其派生規則是省略首起元音。
(3)*yabhau(翖侯,大夏語、貴霜語意思是諸侯)、Yabghu(葉護,突厥語意思是三翼制下主持一翼的長官),契丹大賀氏王子之名阿卜固*abgu、其派生規則是省略仲繼元音。

也就是說,北語「葉護(Yabghu)」字和漢語「伯(*braak)」字都是衍生自遠古華夏語的「*abrag(h)(心輪)」古字,兩者間乃係同源字,只是在發音上分別屬於不同的省略規則所演化出的新字。隨著時序向後遞移,炎黃集團和蚩尤集團的後裔分化成相互攻戰不休的漢族和北族(匈奴、突回諸族),這2個字的同源關係遂為人們所遺忘,而莫知情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