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莫何考(4):伯考

系列文《123、[4]、56789

2019年04月09日撰稿
2019年04月18日校正
「伯」字本事,或即「心輪」,蓋遠古之人認「心為身之主」故也;考其本字古音,余試擬作*abrag(h)。倘人熟習脈輪並正確運動,其周迴軌跡若蛇行蠕轉,不僅能強身健體,並得溝通天地,大放光明。以之*abrag(h)的派生字乃有「胸部/肋骨/心臟/胸部、神聖/光明/太陽/白色、旋轉/蛇/蠕動/蟲、排序第一/上國/主君/兄長/領袖」等衍義,前論請見〈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等篇,此不重文。

遠古時期流傳的*abrag(h)一字,進入後續諸語言中,變化出許多新字:

甲、保留起首a元音的系統
(1)進入古日語,轉作:Ɂabara,意指肋骨。
(2)進入古希臘語,轉作:Apoll,意指太陽神(阿波羅神)。
(3)進入北狄諸語(匈奴、柔然等是),轉作:(j)a-par(柔然國號/悅般國號)或Avar(假阿瓦爾汗國國號),意指光明、蛇、蠕動。
(4)進入塞種語,轉作:Asii(允姓之戎),意指光明。西域塞種由Asii、Gasiani、Tochari、Sacarauli所共同組成,4部之一部的部落名稱即Asii部。此外,烏孫(a-siuǝn)、焉耆/焉支(ian-tjie(tjiei)、Argi、Ark)等國的國號亦得視為Asii的異譯。說詳:余太山《古族新考》第135頁~第138頁(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01)。

乙、遺失起首a元音的系統
(1)進入古匈奴語,轉作:*flōŋ(匈),意指上國、首善之國、光明國,係匈奴人的正統國號。或轉作:*vlān(攣)/*vlōŋ(蘢)/*b•roŋ(龍),指神聖祭祀、光明祭祀或單于廷。
(2)進入古印歐語,轉作:*bherek,意指「變白,使明亮」。或轉作詞根*bhrāt-,如原始印歐語原詞*bhrāter意為兄弟。
(3)進入古藏語,轉作:braŋ,意指胸。
(4)進入古漢語,轉作:*braak(白/帛)、柏*praak,保留光明的意思,後因光明即白色轉而指代白色的絲織品或白色的樹木。
又轉作:*braak(伯),意指領袖、宗族長、兄長、排序第一。晚商周初的諸「方伯」,方即國、伯即主。按之楊寬《西周史》(1999年4月,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570515279)第318葉~第323葉,其文略以:「西周時期逐漸發展為『公、伯』兩等爵,『公』為執政大臣太保、太師、太史的爵稱;其他朝廷大臣由畿內諸侯進入為卿者稱『伯』,由四方諸侯進入為卿者稱『侯』。」復經戰國秦漢的長期發展,才成為後世習見的「公侯伯子男」5等爵。今日則指父輩排行第一的男性親人為大伯,次之者為二伯;或用以稱呼無親屬關係的老人家,喚作某伯、老伯或阿伯。

丙、一併遺失起首a元音與後繼b輔音的系統
(1)進入古匈奴語,轉作:*lunʔ(允)/*lunʔ(狁),乃單于皇族的專屬姓氏。
(2)進入塞種語,轉作:*liong(龍),乃漢代西域的焉耆王家專屬姓氏。參:余太山《古族新考》第141頁。

丁、一併遺失起首a元音與第二個r輔音的系統
(1)進入古匈奴語,轉作:*bʱug(h),意指神聖;表示神聖之意的*bʱug(h)一字,在秦代匈奴成為冒頓單于的官號。該字於中世的柔然(莫何官號)、鐵勒、突厥語則續作bagh-a,喀喇汗朝改作bugh-ra,金代蒙古語則作bogh-da,意思均仍為神聖。元代以後借入晚近藏語成為Bogh-da,意思是聖賢;借入清代滿語成為Bogh-da或Bogh-do,意思是聖者。
(2)進入鮮卑語,轉作:Bag(跋、發),意指貴人、領袖。更往後進入突回語言、阿拉伯語或土耳其語,成為Bek(伯克)、Bey(貝伊),有團體首領的意思。

「伯」字演化,略要如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