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6):伯顏孫子稱汗時期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8年01月02日撰稿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95頁:「伯顏的幼子死後,也就是630~631年間,圍繞著誰應當繼承汗位的問題,阿瓦爾國內爆發了激烈的爭鬥。伯顏的孫子因缺乏團結汗國內各個民族的聲望,居然與一位保加利亞貴族競選起了阿瓦爾汗位!雖然在選舉中險勝,但保加利亞人指責他舞弊,要求重新計票。結果,保加利亞人遭到阿瓦爾軍隊的鎮壓,被迫四散逃命,從此開始了他們與阿瓦爾人的長期對抗。」第196頁:「有九千名保加利亞成年男子攜帶家眷,西遷到當時受法蘭克人控制的巴伐利亞地區,……但到了次年,法蘭克人即在阿瓦爾人的壓力下,向他們發動襲擊,結果只有七百人在一個叫"阿濟格"(Alzeco或Alcioucus,……)的帶領下,逃到阿爾卑斯山東部,與統治當地的斯拉夫貴族瓦盧克(Walluc)相依為命。法蘭克人這一系列支持阿瓦爾人的行動,也導致他們與薩莫國王反目成仇。……阿瓦爾汗國這場內亂持續了大約5年,最後伯顏的孫子保住了阿瓦爾可汗的頭銜,但卻喪失了大部分的領土,統治範圍被侷限在喀爾巴阡山脈與薩瓦河之間。還有一部份阿瓦爾人喪失了與可汗的聯繫,躲進高加索山區避難。……從此以後,阿瓦爾汗國便淪為歐洲的二流政權,不能再對拜占庭和法蘭克王國……形成威脅。」

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31頁:「西突厥汗國陷入內亂之後,原先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翁烏古爾人的首領庫布拉特(Qubrat)把四分五裂的烏古爾人部落統一起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史稱"大保加爾國"(Magna Bulgar)。大保加爾國佔據著南俄草原,其勢力西接阿瓦爾汗國,東部與可薩突厥人相鄰,成為可薩突厥向西擴張的最大威脅。」第32頁:「西突厥勢力退出南俄草原後,庫布拉特為了積蓄力量,曾一度依附於阿瓦爾汗國,接受阿瓦爾汗王的統治。臥薪嘗膽數年後,庫布拉特在635年起兵反抗阿瓦爾可汗。此時的阿瓦爾汗國四面楚歌,已經無力來干涉南俄草原的事務,只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此後再也沒能踏足此地。阿瓦爾的勢力退出後,大保加爾國迅速崛起,成為西喀爾巴阡山,東抵黑海草原的大汗國。庫布拉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主動派遣使節晉見希拉克略,希望與拜占庭訂立盟約。……此時大保加爾人公開對抗阿瓦爾人,對拜占庭來說正是一個牽制阿瓦爾汗國的絕好機會,於是他欣然同意結盟」

《可薩突厥》第33頁~第34頁:「庫布拉特在650年前後去世,可薩突厥人抓住了這一良機,向大保加爾國發動猛烈攻擊,迅速向西擴張。面對可薩突厥汗國強大的攻勢,庫布拉特的5個兒子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四子臣服於阿瓦爾汗國,居住在潘諾尼亞地區」第35頁:「那些追隨庫布拉特四子的保加爾人逃到了阿瓦爾汗國,在阿瓦爾汗國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阿瓦爾汗國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柔然帝國傳奇》第197頁:「大保加利亞汗國的創始人名叫忽必烈(Kubrat、Kuvrat或Quetrades,……)」第198頁:「660~670年間,忽必烈的長子巴顏(Bayan或Batbayan)在亞速海輸給了卡班可汗【靜案,可薩突厥的卡班(Kaban)可汗】,他的政權隨即滅亡,……四子庫伯(Kuber)率眾西遷到多瑙河中游,向阿瓦爾人臣服,史稱"多瑙保加利亞人"」第199頁:「662年,已經取得貝內文托公爵頭銜的格里莫爾德起兵造反,殺死倫巴第國王歌德佩特(Godepert),並自立為王,歌德佩特的弟弟佩克塔里特(Perctarit)濤奔阿瓦爾汗國避難。……此時已大為衰弱的阿瓦爾汗國不僅無法再號令以往的屬國倫巴第,反而經常有求於它,……就秘密安排佩克塔里特逃往法蘭克王國。……格里莫爾德的篡位行為,激起了一批倫巴第貴族的義憤,……包括……弗留利公爵盧普斯(Lupus)。663年,格里莫爾德……向阿瓦爾汗國派遣使者,請可汗去攻打盧普斯。……阿瓦爾軍隊經過三天苦戰,再度攻陷弗留利,並殺死了盧普斯公爵,幫格里莫爾德鞏固了王位。這也是阿瓦爾軍隊最後一次向境外發動大規模進攻

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1997年2月1版4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23528)第220頁:「在希拉克略統治時期,保加利亞人叛離了阿佛爾人,把阿佛爾人從他們在老達謝所占的地區逐出」;約當拜占庭皇帝昆斯坦斯(663─668年)統治時期,《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第164頁:「另有一個保加利亞人的殖民地,他們隨後被阿佛爾人逼迫,而由貝尼溫陀公爵引入他的公爵領內原已荒蕪的空地上居住的。」

《柔然帝國傳奇》第199頁~第200頁:「670年左右,忽必烈的小兒子阿斯巴魯赫【靜案,保加利亞君主】突然度過多瑙河南下,在征服了七個斯拉夫部落後,很快推進到喀爾巴阡山,定都於黑海西岸……的海港瓦爾納(Varna)。他有意把七個斯拉夫部落安置在喀爾巴阡山區定居,用以抵禦山脈西麓的阿瓦爾汗國。隨著保加利亞汗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崛起,拜占庭帝國的實力遭到削弱,阿拉伯人於是在678年大舉圍攻君士坦丁堡」。對此,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年在位)全面調整國防,抗擊伊斯蘭哈里發國度的傾攻。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2006年6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37440)第198頁:「為了有效地反擊阿拉伯海軍,君士坦丁四世……得到了"希臘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據史料記載,"希臘火"是由佳利尼科斯(Callinicos)發明的。」678年6月25日雙方決戰,《拜占庭帝國史》第200頁~第201頁:「百餘只阿拉伯戰船浩浩蕩蕩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海軍事先布置大量小船在城下海面上噴灑希臘火,等到阿拉伯艦船駛近,便施放帶火的弓箭,點燃海面上漂浮的油脂,進而使阿拉伯海軍的木船被大火燒毀,阿拉伯艦隊近2/3的船隻被毀。……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勝利在東歐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阿瓦爾人汗王和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領紛紛前往君士坦丁堡請求和平和友誼,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宗主權。」《柔然帝國傳奇》第200頁:「幾個月後,阿瓦爾可汗就像君士坦丁堡派來使節,祝賀拜占庭軍隊取得的勝利,並請求加強雙邊關係,以便聯合對付阿斯巴魯赫。但沒過多久,阿瓦爾汗國內部再次發生政變,導致可汗失勢,葉護坐大,汗國從此陷入更深層的內鬨之中,……679年的使團於是成為最後一支拜訪拜占庭國的阿瓦爾使團。戰勝阿拉伯人,大大增強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os IV)的信心。680年,他不顧阿瓦爾汗國因內亂而無法派遣援軍的不利局面,率領大軍御駕親征,企圖把新興的保加利亞汗國扼殺在搖籃之中。……次年,拜占庭帝國便被迫割讓大片領土給新興的保加利亞汗國,……拜占庭和阿瓦爾……此後不再接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