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庚子十一月高鐵北沿橋景4對

2020年11月29日撰稿
補附11月20日照片。
上週五搭乘高鐵,由臺北站轉往臺中站,劃位幸在窗邊,沿途拍攝逾兩百張。然因車速飛快,致畫面常模糊不清,電線桿入鏡亦多,結果極不理想。少數較佳者其底部、兩側物件則呈斜飄狀,無解,止能審酌裁去。割餘照僅存8張,未想竟自成主題,均為橋梁造景,頗詫異,造化之功也。
拍攝時間: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上午10時55分~11時14分
拍攝地點:臺灣高速鐵路臺北站至臺中站沿線(車廂右側窗外景致)








庚子十一月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4幅

2020年11月29日撰稿
補附11月20日照片。
上週五隨友赴921地震教育園區參觀,建物、地景保存災損原貌,臨視頗感鎮悟。惟物色多零落,檢非唯美矣。依己意精擇4幅,以樂心陶。
拍攝時間: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下午13時18分~41分
拍攝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臺中市霧峰區新生路192號)




庚子十月西本願寺廣場7揭

2020年11月29日撰稿
補附10月8日照片。
是午偕妻與至交芳兄餐敘,返程先經西本願寺,隨光影周旋取景,選幅7揭。
拍攝時間:2020年10月08日(星期四)下午15時03分~09分
拍攝地點:西本願寺廣場







庚子十一月中正紀念堂11張

2020年11月29日撰稿
補附11月6日照片。
治史者倘得就人盡皆知的史料中別有所得,方見良史。攝影師若能自舉世聞名的風景裡另闢新意,誰曰不宜?可惜我不是頂級的攝影師,差堪良史而已。順路拾取中正紀念堂剪影11張,為生活增添點樂趣,如是文。
拍攝時間:2020年11月06日(星期五)上午10時12分~58分
拍攝地點: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揣測幾條匈奴語的聲律

2020年11月25日撰稿
尚待校補
匈奴語的聲律,目前我個人推測,可能有如下幾條規則。

一、*tr->*dr-/*t- 聲律
繼受:*tr-(統一匈奴語)> *dr-(南匈奴語)
借詞:*tr-(統一匈奴語)> *t-(突厥/回紇/蒙古語)
*tr->*dr-/*t- 聲律:「起首子音在早期為*tr-,到了後期有在南方(華北地區)變化為*dr-、在北方(塞北)變化為*t-的現象。」

我於〈天字的匈奴語發音(附:單于的字義蠡測)〉文內,曾經整理過「天」字在北族語言中的繼受或借用情形:
(1)統一匈奴語:rtraːŋril(漢朝),可能最前面的r輔音或可去除而作traːŋril
(2)南匈奴語:draːŋril(晉朝)
(3)突厥語:täŋri、tängri、tärim(唐朝),隋唐之際的文獻對音作ḍraŋril
(4)回紇語:tängridä(唐朝),唐中後期文獻對音作:登里邏/囉
(5)蒙古語:tängri(金朝以降),現代漢語常見譯作:騰格里

可以明顯看出,在匈奴語本民族的繼受關係中,前後期有1條聲律:
(1-1)*tr-(統一匈奴語,漢朝,塞北)> *dr-(南匈奴語,晉朝,華北)
這條聲律所反映的變化,約莫是發生在早期匈奴語的南部方言中。
例子就是「天」字:
*traːŋril(統一匈奴語)> *draːŋril(南匈奴語)

另外,在匈奴語借至其他北族語言時,內外之間(同時也有前後時序)則有1條聲律:
(1-2)*tr-(統一匈奴語,塞北)> *t-(突厥/回紇/蒙古語,塞北)
例子一樣是「天」字,語音變化則是:
*traːŋril(統一匈奴語) = *täŋri(l)(突厥/回紇/蒙古語)

二、*( )d( )->( )t( )- 聲律
繼受:*(i)d(i)-(古匈奴/狄語)>?(統一匈奴語)>*(a)t(i)-(西遷匈奴語)
借詞:*(i)d(i)-(古匈奴語/狄語)>?(統一匈奴語)>*(a/i)t(i/u/o)-(突厥語)
*( )d( )->( )t( )- 聲律:「字詞首起元音省略之規則中,為兩個母音所夾的子音,有由前期的d轉換為後期的t之現象。」此聲律有可能會干擾到該子音的前母音跟後母音,不見得能維持住原本i母音的型態,而有可能被干擾為別的母音如a、u或o。

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裡已初步抄錄「大河」1字在北族語言中的相關資料,此處再進一步清理一下其繼受或借用情形:
(1)*(i)dilk(*idilk:有易氏,商代古匈奴語,河北 / *dilk:狄族,春秋狄語,華北)
(2)*(a)til或*(i)til(Atil/Itil:阿得水,唐代突厥語,西域)
(3)*(i)Turk(Turk:突厥,唐代突厥語,塞北)

茲再假設Hun王阿提拉(Atilla)的名字也是衍生自「大河」1字,追加進去的話:
(4)*Atil(la):(Atilla:阿提拉,西遷北匈奴語,東歐)

則可以明白得出,在匈奴語本民族的繼受關係中,前後期尚別有1條聲律:
(2-1)(i)d(i)-(古匈奴/狄語)>?(統一匈奴語)>(a)t(i)-(西遷匈奴語)
其例「河」字:
*(i)dilk(古匈奴/狄語)>?(統一匈奴語)>Atil(la)(西遷匈奴語)

從匈奴語借入其他北族語言時,此聲律於內(前)、外(後)之間的變化亦是相同的,一樣為:
(2-2)(i)d(i)-(古匈奴語/狄語)>?(統一匈奴語)>(a/i)t(i/u)-(突厥語)
同樣舉「河」字為例:
*(i)dilk(古匈奴/狄語)>?(統一匈奴語)= Atil/Itil阿得水/Turk突厥族名/Tola河(突厥語)

限於匈奴字的資料太少,以上的聲律僅屬極初步的臆測。未來倘能研究得到更多的匈奴字,合當再行追加比對。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筆記】西元544年Kardost主教曾以匈奴語著述1本

2020年11月24日筆記
統一匈奴語由於缺乏直接的第一手寫本文獻,僅剩下異民族的對音資料,以及本民族後繼混血部落的後期語音,使得現代的人們極難還原統一匈奴語。不過今天看書找到一條資料,如果能設法在歐洲的某個地窖中發現一部西元544年的古書,則或許問題可以解開一半。

耿世民《內亞文史論集》,2015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6009517第143葉:「從6世紀20年代起這個位於黑海北岸的匈 ─ 布勒加爾(即Onogur)國在拜占庭政治中曾起過很大的作用。為此拜占庭的傳教士很快就出現在那裡。通過其中之一的卡爾多斯特(Kardost)主教我們得知他在學習7年匈語後用匈語寫了一部書,該書在7年後即在544年完成。

可知在西元544年,羅馬人Kardost主教寫了一本Hun-Onogur語體的書籍。Hun-Onogur語大抵為北匈奴語和古斯語的混合語言,如果將統一匈奴語視為早期匈奴語,那麼Hun-Onogur語則可視為中期匈奴語的西部方言。只是這本匈奴語的第一手著作何在?倒是令人傷腦筋。只能祈禱明天。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尼泊爾搖滾樂團Kush

2020年11月18日撰稿
§      Kush      §

不是很清楚尼泊爾這幾年究竟是發生了些什麼事,總之,應該是好事。上次介紹過1支尼泊爾搖滾樂團Albatross,現在再推介1支我剛剛發現的團Kush。

Kush這個單字有好幾種意思,可以是古埃及歷史中尼羅河上游的庫什(Kush)王朝,也可以是現代世界地理意義上的興都庫什(Hindu Kush)山。不過我不清楚Kush樂團的命名緣由是否和後者有關?畢竟我不懂尼泊爾語。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留給別人代填了。

在網路上可以查到2支同名的Kush樂團,1支是美國團,另1支是尼泊爾團。本文介紹的是尼泊爾搖滾樂團Kush。他們為了與其他團體做區隔,在Facebook網站上使用的用戶號是Kush band Nepal,做出明確的國籍限定。參其官方FB網址:
從FB的資料來看,Kush樂團可能是在2014年2月開始展開樂團表演。另外一個參考點是Shaurav Bhattarai在Youtube的用戶號,網址:
由其簡介:「Singer/Songwriter Vocalist/Guitarist : Okhar (2003-2005) , Kush (2014-2017) , Kaagaz (2017 - Present)」可知Kush樂團約莫似是在2014年起變得比較活躍的。

2017年不曉得是什麼原因,5月份起Kush樂團在FB突然中斷發布訊息,直到最近2020年的7月才又見更新,真真不錯。感覺Shaurav Bhattarai一個人參加了好幾個團,而每個的風格都不太一樣,當中我喜歡的是他參與Kush樂團時的作品。

Kush的音樂風格基本上一整個是完全西化的硬式搖滾樂團,好聽,尤其是Kitaadu這首歌,明明是重搖滾,卻像是洗腦神曲般百聽不厭。他們把歐美搖滾樂的各種零組件都予以精心安排,充分發揮巧思,聽來非常流暢、非常舒服 ── 以至於令人不禁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這麼好聽的標準版搖滾樂,竟然是尼泊爾人的?西方人去哪兒了?

搖滾樂顯然不死,只是已經出走英美,擴散到全世界。

以下推薦3首Kush的作品,沒有之三。

(1)曲名:Kitaadu
Youtube標題:Kitaadu - Kush (Official Lyric Video)
Youtube發布用戶號:Shaurav Bhattarai

(2)曲名:Wasalpana
Youtube標題:Wasalpana-Kush
Youtube發布用戶號:Shaurav Bhattarai

(3)曲名:Harayeko Graha
Youtube標題:Harayeko Graha - Kush (Official Video)
Youtube發布用戶號:Shaurav Bhattarai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大臺北30年間廚房牆面防汙設計的歷史變化

2020年11月16日撰稿
小時候我居住在深山老家,烹飪時使用的灶檯是大型磚爐,若欲生火需投送木柴或煤炭,煮飯的炊煙總是瀰漫整間廚房。當年因為生活貧乏,並沒有特別在意牆面沾染油汙的問題,原因是石牆的表面頗粗糙,縱無油黏附也都顯得不夠潔淨。

隨著台灣經濟的逐步發達,傳統鄉下磚石砌的老房子迅速被水泥公寓、鋼骨大廈給淘汰,新型建築的適居性和整潔度大幅提升,烹飪油煙累積到灶前牆面的問題就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樁煩心事。

出社會工作之後,某日與鄰居王先生閒聊,得知他為室內裝潢師傅,他說為了防範廚房牆面煙燻油汙難於清理的困擾,業界不斷改良廚房裝修的設計理念,每隔一陣子流行的配備內容都有所改變,得隨時重新學習最新款式的裝配技巧,師傅們的壓力自是不小。不過我沒有細問王先生究竟改變了些什麼,想來有點遺憾。

後因緣又遇到另一位老師傅閻先生,便趕緊詢問他細節。閻先生說,依他記憶所及,為了便於清理廚房髒汙,靠近瓦斯爐檯的牆面其施作方式約每隔10年更換過一次,狀況概略如下:

(1)鋁板
距今(2020年)大約30年前,有錢人家不再只是單純在牆面粉刷油漆,轉而開始流行以鋁板鑲接在牆上,如此,更便於清潔油汙。施作的工序,首先在牆面嵌一片木板,然後在木板上加貼一片鋁片,廚房用久了出現油埃就將鋁片擦一擦。窮一點的人家則自行買鋁箔紙貼在牆壁上作為替代方案,髒了就撕下來換貼一張。

(2)玻璃
到了20年前,流行的工法一改,變成在牆面上加裝一片強化玻璃。因為玻璃的色質頗有質感,且又耐熱不會破裂,污垢用濕布擦拭也更為簡易。至於那些喜歡省錢的家庭,能省則省,就不改裝了。

(3)矽酸鈣板或水泥板
10年前又一改為當今(2020年)的式樣,在牆面上黏合一片矽酸鈣板或水泥板,汙垢很容易清理。講究一點的會在水泥板上拼貼磁磚,並選擇印有Logo(圖示、紋路)的磁磚來增添廚房高貴的氣氛;或者是選擇花樣為可愛圖片的磁磚,讓小孩子喜歡。

另,閻先生也談及現在很流行的收納方式:系統櫃。依他實際施作的經驗,系統櫃是晚近才出現在大臺北的新品項,在室內裝修中運用此一辦法的歷史,距今的上限最多不會超過20年。

靜案,室內裝修、水電、泥作等技術類工作,因其作業內容係屬重勞動、高噪音環境、有毒材料……等負面因素,所以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為畏途,不願從事,有的人甚至會瞧不起他們,認為是勞苦、沒有價值取向的工作。但事實上,這類工作對於師傅個人的技術要求頗高,工法的日新月異也使得他們必須隨時學習新科技和新觀念,亦步亦趨,與時俱進。隔行如隔山,每一種職業都有其時代追求,高科技並非科技業、白領職員的專利,倘誤以為工人都屬於社會底層缺乏競爭力,說穿了有這個想法的人不過反映出自己有多麼無知罷了。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伊朗男歌手Mohsen Yeganeh

2020年11月15日撰稿
§      Mohsen Yeganeh      §

一首好歌的產生有3個要件,一是Vocal先天要有絕佳的歌喉,二是編曲要有精良的結構,三是歌手要勇於嘗試而不害怕失敗。也許沒辦法每首作品都能臻至經典,但只要能產生一、二結晶,便能在世界音樂史上立定寶貴的里程碑。

伊朗男歌手Mohsen Yeganeh的歌喉沉穩而清亮,使得他很容易就滿足前述3個要件。對於單純只會聽歌的閱聽大眾而言,這更是幸福不過的事情了。Mohsen Yeganeh在Youtube上的同名用戶號網址為:
裏頭分享了不少他的音樂動態,可以很好的讓局外人認識到他的天賦和辛勤。其所演奏的曲目多半輕鬆詼諧而不失貴族氣息,充滿精粹的質感卻又與平民相接,通達無礙,聽來非常舒服。以下選附幾首好聽的流行歌,推薦給各位:

(1)發布者:Mohsen Yeganeh
標題:Mohsen Yeganeh - Behet Ghol Midam ( I promise you )

(2)發布者:Mohsen Yeganeh
標題:Mohsen Yeganeh - Khodkhah ( محسن یگانه - خودخواه )

(3)發布者:Silva Zadoorian Petrossians
標題:Mohsen Yeganeh - Nashkan Delamo - (نشکن دلمو)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備忘:2本訂不到的書

2020年11月11日記
作為一個史學愛好者,我還真是倒楣透鼎。最近訂書有點不順利,有2本已經絕版,無從取得。為了避免以後忘記,先做個紀錄,備忘如下:

(1)朝克,《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史論.第二卷:南方卷》,全二冊,ISBN:978751611904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03月01日出版。

朝克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幾位比較語言學名家之一,參酌三民書局網站介紹這本書的網頁:
該書第6章為「中國南島語系語言研究史」,對於研究南島語族歷史頗有參考性,理得據以延伸檢尋諸多引用文獻。可惜我福澤未足,一時間無由寓目。

(2)趙永複,《鶴和集》,ISBN:9787208119628,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03月01日出版。

三民書局介紹網頁為:
該書對於研究古斯(guz/gar)起源問題,當有所幫助。對我個人探討古斯問題的需要來說,值得注意的有2篇:〈關于盧水胡的族源及遷移〉、〈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徙移〉。可惜今天亦不能一睹其墨彩,有待方來了。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如何看待汪政府的歷史屬性?

2020年11月08日撰稿
順一下日來探索汪政府歷史的隨想。

大陸學者對於汪政府的看法,大抵是負評如潮,常見徵引各項史料來闡證汪日勾結所引發的禍害。台灣的老輩學者也基本秉持相同的態度,認為汪政府是偽政權,務須大力批判,甚至強辯說要仿照「戰後德國處理納粹德國的轉型正義論式來析論汪政府的附日行為」。這種將汪政府視作「偽政府」的負面定性,為相關研究中的一個基調。

當然,有基調即有變調,台灣稍晚進的學者們改變了態度,認為凡事應當「客觀中立」,並拋棄掉「意識形態」的包袱,不再認為汪政府為偽政府,而認為汪政府是一個歷史上的中性客觀現象。實際上,這種變調的隱含理路與台獨思維暗合,不願恣意施加負評,在實際操作上過於偏向正面定性,反倒讓人覺得汪政府才是對的,以大陸現行與台灣老輩斥汪為「逆」的說法才是錯的。這又顯得有點矯枉過正了。

前述的分法說穿了只不過是遊走在光譜的兩個極端罷了,充滿了二元性。如果只看到汪政府的負面,那麼,那個偽政權當時為何能夠存在數年呢?如果只看到汪政府的正面,那麼,那個中性政權的影響力為何又快速消散呢?事實上無論是強調負面定性抑或中性定性,是乃都不過係反映了2撥學者們自身的當下需求罷了。相關定調的立足點都依唯著今人的時空背景來對古人做注,而不是純倚史料所反映的時代氛圍來申述之。

最值得懷疑的一點就是近幾年汪政府史料的大量刊露。這些新出史料在過往多半屬於政治禁臠,或者湮沒於窖藏,從而未被學界逐一仔細清理過。沒有史料,就沒有史學研究,究竟各路人馬是如何長期在缺乏史料的狀況下取得對汪政府的認知甚至形成「學術主流看法」的呢?很多老人家是以中日戰爭中切身的個人慘痛經驗來著述的,但這種經驗的個人特質仍非普遍觀察,無法替換掉汪政府新出史料的全面性整體價值。同樣是在史料匱如的情況下,採行中立思維的操作方式依然是無根之舉,沒有史料,何談客觀訓史?

汪政府研究在兩岸都屬於令人忽視的一塊園地,不過最近我發現如果不徹底弄清汪政府的史事,則對於分析兩岸的現況與提供未來指引方面有著莫大的不利影響。台灣戰後50年內的文化蓬勃發展似乎脫離不開國愁、香江、汪系和本土文學的範疇,大陸戰後也頗得益於汪政府保全東南數年的成果。近代中國史設若不將北洋、國府、汪偽、中共、台灣、日滿6大塊的內容拼合起來,將很難理解我們自身在21世紀的生活定位。

很高興近幾年中有著許多的汪政府史料面世,包括了中政會會議錄、各類政府公報、汪政府中人的回憶文集與當年文刊,以及一些大陸早歲編成的史料彙編,在台灣陸陸續續可以找到資訊了。比較為難的就是限於個人資力的不足,無法一本一本逐一購全,工作之餘亦缺乏閒暇來疏通之。未來倘使能進一步大量清閱汪政府史料,作為一個出發點,我個人應如何看待汪政府的歷史屬性?我認為當比照三國魏蜀吳的方式來予以勘釐,先認為汪政府是一個自認正統的行動主體,揣摩如果我是汪政府的話我會怎麼樣表現?然後再輔以同時期的中共、渝府、日方對待汪政府的各種態度,來了解汪政府的處境與對家互動。接著參酌戰後汪政府消散後,人們對於汪政府的後設評價為何?最終再以我自己深入第一手史料的感覺,擇要抄錄參列,方敢斟酌為言。

來日猶長,就勉強為之吧。

編號:27
2020年11月08日上傳

〈我〉    天成靜

從雲端滑落
照映滋溢的分水洋
我是一道區隔的光束
切割日與夜

從山巔滑落
抵達饒沃的黑土地
我是一襲報時的信風
左右春與冬

從冰原滑落
澤被廣袤的礫漠
我是一截間歇的伏流
藝植枯與榮

從樹冠滑落
探索茂密的灌木叢
我是一只率性的蚱蜢
融入且觸動

從肌膚滑落
駐蹕纖柔的鹿毛筆
我是一管七彩的羽翎
譜寫是與非

從海平面滑落
我是睿智的鯨豚
從地平線滑落
我是高臥的長老

薪柴一束又一束
火焰一波又一波
從心裡和指尖滑落
看著我

2018年11月05日乙日稿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洗眼偏方1則

2020年11月05日記
今(2020年11月05日)得傳聞1則。據云,約50年前,鄉間民人倘目偶不適,或摘芭樂嫩葉尖心數把,泡熱水靜置待涼,再睜眼以此涼水輕滌,稍可紓化。余未曾試過,不知其真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