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單于考(5):「蚩尤」官稱乃北語「單于」古字音誼考

系列文:系列文《1234、[5]》

2023年7月31日撰稿
待潤
壹、先炎社群在河套、冀北、晉一帶分化出蚩尤社群

李琳之《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2021年9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98134)結合漢籍古典文獻學和地下考古學,校訂勾勒炎帝、蚩尤、黃帝之間乃屬同源分化以至於相互爭戰的史蹟。由於逐字繕引頗為耗時,此中權暫節要簡述之,略以:

一、公元前5,000年許,先炎(陝西寶雞北首嶺下層文化)

先炎社群【靜案,先炎之名乃予任意定之】於渭水上游、漢水上游出現,考古遺存為陝西寶雞北首嶺下層文化。先炎社群為炎帝社群之前身。

二、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500年,炎帝(半坡文化)

先炎社群所居區域整體進步成為仰韶文化早期,而其核心領域中的渭水上游出現仰韶文化最早的1支次文化型態即半坡文化,半坡文化為炎帝社群的起源地。

靜案,半坡文化起源地限於渭水上游,而不包括漢水上游,顯示先炎社群朝向炎帝社群進化時有著一定程度的權力集中。

三、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500年,炎帝分化出蚩尤(後崗1期文化)

炎帝社群疆域擴張,伸展到河套、冀北(張家口)、晉……等地。在河套、冀北(張家口)、晉……等地,形成仰韶文化早期第2支次文化型態即後崗1期文化,後崗1期文化為蚩尤社群的起源地。

四、公元前4,500年,炎帝擊走蚩尤

蚩尤遭到炎帝的攻擊,逃離其起源地(河套、冀北、晉)。蚩尤社群的核心地區轉移到豫北、冀南。

五、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200年(?)

此後,蚩尤社群重新以豫北、冀南為根據地,重起爐灶,其文化內容漸漸拋棄原有半坡文化的傳統因素,而與當地土著、北辛文化融合,形成新的獨特文化風貌。並在豫北、冀南站穩腳跟之後,開始向四方擴張:
(1)東向:影響北辛文化,使之轉變為大汶口文化
(2)南向:使豫中地區變成後崗1期文化之地方類型(大河村1期文化)
(3)北向:影響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使之轉變為後崗期紅山文化
(4)西向:在內蒙中南部、晉西北、冀西北一帶與炎帝(半坡文化)爭持不下,兩者之間碰撞出的文化類型為魯家坡類型。魯家坡類型中,後崗1期的因素比半坡的因素較多,顯示出戰局裡蚩尤較炎帝略佔上風的情形。

六、公元前4,200年,炎帝分化出先黃(仰韶文化東庄類型)

仰韶文化早期逐漸走入仰韶文化中期。炎帝社群驅趕蚩尤社群之後,晉地重回炎帝社群的掌握。在晉南,出現仰韶文化早期的第3支次文化型態即東庄類型,東庄類型為先黃社群的起源地【靜案,先黃之名亦予任意定之】。先黃社群在炎帝社群的統治下,朝東北方向擴張,將冀西北、晉北一帶的蚩尤社群納入統範圍,並同化為大同馬家小村類型。

七、公元前4,000年,黃帝(西陰文化)

先黃社群在炎帝社群的統治下,發展壯大,終於轉而自立為黃帝社群,考古遺存為西陰文化。

黃帝社群(西陰文化)先戰勝蚩尤,實力大振,引起炎帝的猜忌。

此後,黃帝社群(西陰文化)與炎帝社群(半坡文化史家類型)相攻戰,相關征戰流傳到後世的史影則為阪泉之戰的神話傳說,結果是黃帝社群戰勝。【靜案,阪泉之戰地望在晉南運城一帶,該地為黃帝起源地,故炎黃戰釁應是由炎帝一方所挑起】

八、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300年,黃帝興衰

西陰文化向各方擴張:
(1)核心:關中東部(原半坡文化核心區域東部)、晉南、豫西北
(2)向西:影響關中西部(原半坡文化核心區域西部),產生西陰文化泉護類型
(3)向東北:影響冀中冀西北,產生西陰文化釣魚台類型
(4)向北:影響晉中、內蒙中南部,產生西陰文化白泥窯子類型
(5)向南:影響豫西南、鄂西北地區,變為西陰文化八里崗類型

以及輻射其文化影響力:
(1)向東:與大汶口文化社群的上層有交流往來
(2)向南: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長江中游社群(大溪-屈家嶺文化)、長江下游社群(清蓮崗-大汶口文化、馬家濱-崧澤文化)

西陰文化的衰弱,是從東往西逐步衰弱。西陰文化遭受到外敵的2面夾擊:
(1)東面:大汶口文化
(2)西面:半山-馬廠文化

貳、「蚩尤」乃北族語「單于」之古字

李琳之先生結合文獻學和地下考古文化,鏡論匈奴是從蚩尤社群分化出來的子集團(《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第30葉)。靜案,如此則不妨探究「蚩尤」一詞與北族語言之間的關聯為何。由比較語言學著手,蚩尤既屬首領名,故得試與匈奴首領「單于」官稱來做比對。

檢索韻典網(https://ytenx.org/)的上古音系字表(https://ytenx.org/dciangx/dzih/),以鄭張尚芳系統來擬構上古漢語:

時代

對音字

古語種

擬音

備註

炎黃

蚩尤

蚩尤語>匈戎語

*tʰjɯ-ɢʷɯ

*tʰjɯ -ɢʷɯ 擬音可校正為*tʰjɯ(r) -ɢʷɯ

三代

淳維

匈戎語>北狄語

*djur-ɢʷi

 

秦漢

單于

北狄語>匈奴語

*djar-ɢʷa

 


可知匈奴語中的「單于」一字,實際是來源於蚩尤社群首領共名的「蚩尤」一詞。職是之故,我人能回推「蚩尤(*tʰjɯ(r) -ɢʷɯ)」一詞本誼與單于相同,均為「四方之眾」。至於後世《說文廣義》將「蚩」解釋為「蟲」(《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第48葉),頗誤,蓋「蚩」乃炎帝時人蓄意選用貶意諧音字所致,蟲訓固非其本誼。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漫談我對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一些看法(1)

系列文《[1]、2

2023年07月23日記
漢語的古今音,對於研究北族語言以及歷史有著莫大的幫助,這是因為北族自身的語音紀錄較少,尤其是上古時期的北族,從而使得漢語、藏語的對音成為研究北族語言的重要輔助材料。

因此,既要援引漢語的古音作為北族語言的對音材料,就必須對漢語本身的發音演變規律有所投注。如果漢語本身語音變化的規律無法獲得確證的話,那麼,援引錯誤的漢語古今音也就會導致後繼北族語音研究產生錯誤。

以下漫談一下我對漢語古今音研究的一些看法:

一、上古漢語不完全都是一字一音,而是一字一母音、一字一母音外加單輔音、一組符一母音外加多輔音,這3種狀況並存的情形。

此點在鄭張尚方先生的上古漢與擬構系統中多所反映,其他諸家的擬構系統也差不多。由於有些字是一字一母音或一字一母音外加單輔音的情形,所以上古華夏社群在以音譯方式來比定異族的發音時,偶爾會省略異族字的單輔音,偶爾則會用類似的或變化的單輔音來表示異族字的單輔音,偶爾甚至會用類似的或變化的母音來表示異族字的母音。這就使得我等後人在探討北族古語發音時,必須在擬構過程中對上古漢語發音做適切的調整才能夠還原北語古音。這個調整的過程是否得當就決定了史家功底的高下。

二、上古漢語很可能不是一組符一字,而有可能是混合式的用法,大部分的字是一組符一字,但也可能是一組符一型態(亦即其實是多組符一字,乍看卻像是多個字)。

上古漢語是使用甲骨文、金文作為書面語,甲骨文、金文的單字則是用數個符號來組成一個單字。這些符號有的是有特定的意思,有的是有著特定的發音,有的則有指示限定功能的作用存在。單個或多個符號組成一個單字,形成組符文字。每個組符文字就是實際上在使用的單字。

按照通常的理解,一個組符就代表著一個單字,不過,由於上古漢語部份地保留著更早期遠古漢藏祖語的3時1式語法型態的削弱結構,所以有部分單字的不同型態不僅是用同一個組符來表示的,而是用多個組符來表示的。例如,以「別/裂/裂/悖」來分別表示「別」這個字的3時1式語法弱化型態,但實際上這3個不同的組符所表示的是同1個單字,卻也可以同時看成是3個不同的單字。

三、上古漢語很可能不是一組符一誼,而有可能只是音譯字。

比如說:

(1)商人的首都經過多次遷徙之後,最終移到了「殷地」。「殷地」除了稱「殷」外,也稱「衣」,所以大多數時候商王也可以稱殷王,少部分時候商王也可以稱衣王。亦即,最初「殷」組符字用於指代「殷地」的意思並非字面意義上的「紮實、富厚」的意思,而是一個音譯字或狀聲字。這個地名詞來源於原住土著社群的發音,然後轉而音譯進商人的語言中改以「殷」、「衣」這兩個組符字做為商式的新地名詞。

(2)古斯族(獨目人)有一部份社群在人數繁衍擴大之後,分出了分支部落南下中原發展。這批南下的分支部落在商代形成了一個重大的北患,在商代刻辭書面語中稱為「鬼」方或「貴」方。當中原古斯族與商人敵對的時候,商人就稱他們為「鬼」方;而當中原古斯族臣服於商人的時候,就商人就稱他們為「貴」方;雙方到了商代更晚期的時候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商人在文獻學中又改稱他們為「九」侯,他們的某任君主為商紂王時期3大賢臣之1,而與「西伯(周文王)」、比干齊名。

四、研究中古漢語發音對校正上古漢語發音有著不小的輔助作用,但是由於中古漢語發音受限於辭書,目前仍較少見完整的拉丁化拼寫字庫而是用方塊漢字註記其切音法。此外,縱使是有拉丁化拼寫的中古漢語字庫,也隨著研究者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拉丁化擬構。所以,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大概有幾:

(1)中古漢語的擬構應以拉丁化拼寫為主、舊辭書漢字切音法為輔。

(2)中古漢語的擬構應將諸家擬構方案進行統整,校正出一個相同一致的方案。

(3)中古漢語是有官話跟方言的區別的,對於官話跟方言在發音上的異同也應予以標明。

(4)中古漢語的拉丁化字庫應進行大規模資料庫化,並將拉丁拼寫的方式予以統一。資料庫本身也應該有錄音資料,讓每個字、每個音素、每個聲調都可以點選出發音。

(5)中古漢語的拉丁化字庫也應標註中古時期的字誼,才能徹底掌握這些字的實際用法。

(6)中古漢語完成拉丁化拼寫字資料庫之後,應據以向上調整上古漢語,也應該借鑑上古漢語的研究成果來校正中古漢語拉丁化拼寫字資料庫。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漫臆黨奉決戰時局勢之凶險

2023年07月09日臆記
國民政府北伐進展迅速,最終演成雙雄決戰格局。教科書和史論多以為北洋軍閥如同朽木般被擊潰,實則不然。參考當時政府公報,可知雨帥試圖指令晉軍並嚴密偵候其動向是否變節,以及廣納直系其餘敗兵引為己資;而北伐軍則頗顧忌日軍會否自山東進兵干涉,以及援引晉軍為側翼。故而黨、奉決戰態勢並非勝券操諸在黨,乃係勢均力敵。奉系南向進兵,右翼為反奉之晉軍而有危,左翼則為友奉之日軍;黨軍北向而伐,右翼為嫉中國統一、時或舉兵助奉之日軍而有危,左翼則為黨與之晉軍。黨、奉決戰,兩者布陣相同而方向相反,當日實未可底知鹿死誰手。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時人對孫文的敬稱

2023年07月08日起記
2023年09月20日增補
一、他人對孫文的敬稱

(1)孫公
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沖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ISBN:7208002770/K‧64,第3葉,1924年05月13日:「……十時後至大元帥府謁孫公,知近體稍有不適,因略談十餘分鐘而出,…..」注5:「孫公,即孫中山。」

(2)先生、孫先生
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沖日記》,第6葉,1924年05月17日:「……午前九時至帥府,晤彭巨川、詹大悲諸君,並與先生及孫夫人少談。」第8葉,1924年05月20日:「……五時半散,偕蘆隱至中央執行委員會,校閱孫先生民權主義講義。」

(3)帥座、大元帥、鈞帥
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沖日記》,第16葉,1924年06月06日:「……接夏素蘭書,言追恤其父事,日內當約介石等請 帥座明令表彰之。」第16葉,1924年06月07日:「……又作上大元帥呈,為次岩請求表彰優恤。」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民國14年,8(14.03.20),大元帥訓令第101號:「為令行事。據財政委員會主席委員胡漢民、古應芬呈稱:……抄錄廖部長原函,呈請鈞帥鑒核施行……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六日。」
(出處: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s://gaz.ncl.edu.tw/index.jsp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https://gaz.ncl.edu.tw/browse.jsp?p=G79005022

二、孫文的自稱
(1)南洋小學生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史料指引》,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12月,ISBN:9571718858,第084面:「許多文獻,用筆名發表,應查出原名,如孫中山在《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曾以『南洋小學生』為筆名,如引用,不能說『南洋小學生曰』,必查出原名。」

待補。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漫臆商周封建之差別

2023年07月06日錄備
真偽待考
商、周兩代封建諸侯為數頗夥,然前、後朝舉措未必蕭曹依如,忖度思付或若有別。玄王廣納異姓方國為諸侯,各方國仍保留其舊君姓族,但須崇祀大邦先公先王。天王亦泛收異姓方國為與從,然較之殷季則更見夷易原主,轉封諸姬,王子王孫得國者遂寖多。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癸卯7月台南孔廟25幅

2023年07月03日撰稿
補附07月01日、02日照片。
周六偕妻女赴台南一遊,道次孔廟,意猶未盡,周日復往視,合影25幅。
拍攝時間:2023年07月01日(星期六)17時48分~07月02日(星期日)09時47分
拍攝地點:台南市孔廟

























癸卯7月台南武德殿并忠義國小9張

2023年07月03日撰稿
補附07月01日照片。
趁周末偕妻女赴台南一遊,道次武德殿。忠義國小與武德殿並構,合影9張。
拍攝時間:2023年07月01日(星期六)17時39分~20時13分
拍攝地點:台南市武德殿、忠義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