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中國史(有虞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史(有虞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亳戎族屬猜想

2021年06月15日撰稿
壹、蕩社亳戎並非商王朝後裔

蕩社亳戎常為學界視作商朝遺落,其理由有二:
一、蕩係指商王湯。
一、亳係指商亳都。

然此說不能解釋兩點疑問:
一、蕩社亳戎何以追祖不及契?反而止及湯?
一、蕩社亳戎何以懷鄉不念眼前去國之殷都?反而遠臆傳說中迷濛數遷的亳都?

蕩社亳戎,實非商後。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2009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53112)下冊第1126葉,亳國:「舊籍或作『蒲』,或作『薄』。哀四年春秋『亳社災』,……顏師古曰:『杜即京兆杜縣也。此亳非湯都,不在濟陰。徐廣云,京兆杜縣有薄亭,斯近之矣。』……案本作亳,假作薄,蒲聲亦近,故三字往往互通。」又同書下冊第1128葉~第1129葉:「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集解:『徐廣曰:蕩,音湯。社,一作杜。』。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云: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今案『蕩社』,徐廣本作『湯杜』,是也。……此『湯杜』,即唐杜。杜國本唐堯後,以封于杜,故曰唐杜。唐,通作蕩,故曰『蕩社』。……杜與社形近,故譌作社曰『蕩社』。此湯杜與亳【靜案,殷商之亳】,本自二國。以地相毗連,故寧公伐湯社因與亳戰,非湯社即亳也。……以杜亳之亳為成湯之亳之說已始於史公,則後世以此亳為成湯之後之說,亦有所受之矣,而其實誤矣。……晉皇甫氏以亳為西戎之君,似矣,而云亳王號湯,則亦無稽之說也。」

貳、從陶唐氏到杜國

(1)陶唐氏堯帝本主有虞氏,其後人退出政權中樞。隨著虞夏商周的代換,陶唐氏為周成王遷國至杜。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冊第863葉:「襄二十四年左傳:『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杜解:『殷末,豕韋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

(2)陶唐氏在商代,允即「昜」伯之國
昜伯國的地望約在山西省南部一帶,位於商王畿的西部,參: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ISBN:9787500446705)第148面。又,商朝時期的某些卜辭錄有商王關心鬼方、昜國安危之問刻,可知昜國曾臣服於大邦商,參: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00489245)第293面~第295面。

(3)陶唐氏在西周為杜伯國,其地望在漢朝之杜陵。周宣王殺大夫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其國或衰。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冊第864葉引孫詒讓曰:「漢地理志亦云:京兆尹杜陵,故杜伯國,……是漢杜陵即杜伯國。……竹書紀年:宣王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奔晉。」

參、東周春秋時期,亳戎已入據杜國故地。由於杜國故地乃唐杜氏舊領,亳戎因號「蕩(唐)社(杜)」。

舒大剛《春秋少數民族分佈研究》(文津,1994年3月,ISBN:9576681820),第179紙:「一、亳 《史記‧秦本紀》:寧公二年(前714),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十二年(前704),伐蕩氏,取之。」第180葉:「亳王的住地,初在西北,至春秋之世,已入居關中。……杜縣,本西周杜伯國,春秋時人稱之為“唐杜氏”。地望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亳王曾占據其地,秦奪之,武公十一年(前687)縣杜、鄭,杜為秦縣之一。……離周都豐鎬之地不遠,說明亳戎早已移居關中,與周人雜處了。」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另論列「杜國」,相關內容與「亳國」有關,該書中冊第863葉~第864葉引孫孫詒讓曰:「秦本紀云: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殊不知此亳與湯都無涉……乃與唐杜接壤之國。……遂者,因事之辭。蓋亳與湯社同壤,秦初伐湯社未克,次年伐亳勝之,遂因此兵威,乘勢滅湯社,非亳即湯社也。……宣王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下距秦寧公二年,……凡七十三年,何得其時尚有唐杜?則疑宣王殺杜伯,不必即絕其祀,或別立支庶為唐杜君……皆未可知?」靜案,關於秦寧公所滅蕩社,究竟與亳戎為同一國?抑乃相異之貳國?蕩社地與亳地究竟是同一處?抑乃相異之貳處?復查: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下冊第1129葉引《集解》:「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可知秦寧公滅蕩社之頃,蕩社(唐杜)之地與亳地為同一處,蕩社(唐杜氏、蕩氏)即亳戎之國;周宣王殺杜伯,無論是否仍存陶唐氏之虞祀於杜,嗣後的短短73年間杜國舊境已2易其主,先為亳戎所乘,後為秦國所奪。范氏(唐杜氏、杜伯之後)在故土無論如何都不得主張,只能在晉國為人臣徐圖發展。

肆、亳戎為匈奴系、虞系、夏系的混合民族

(1)杜國遺民(虞民和夏民的混合體)
蕩社亳戎並非商後,所據亳地本為杜國故地(蕩社),可知其領民必有一部份的杜國遺民。杜國遺民,可概估為周成王時期自唐國遷徙至杜國而來的虞民和夏民;周宣王時期杜國國君杜伯見殺,嗣後短短70餘年間國土為亳戎接收,自當有不少的杜國遺民轉為亳戎麾下。

(2)匈奴人
時人和後人但知亳戎或屬西戎,惟西戎種落繁多,流動遷徙交錯,亦甚難考定源流。權從比較語言學入手,容闢新解。靜案,檢索「韻典網」(網址:https://ytenx.org/),「亳」字之先秦上古擬音(鄭張尚芳系統)作「*blaːɡ」,此字與漢代北族字「匈*flōŋ/攣*vlān /蘢*vlōŋ /龍*b•roŋ /允*lunʔ/狁*lunʔ」的對音頗類,或均係遠古北族字*abrag(h)的後繼變化(參:〈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如若是,則得據而猜想,亳戎亳王,實乃匈戎匈王。

准上所識,亳王所統,其族屬:本部為匈奴人(狄人),擴及杜遺之虞民、夏民,允為匈奴系、虞系、夏系的混合體。惟作為亳戎本部的匈奴人(狄人),並非秦漢時期的統一匈奴人,蓋亳戎其出現的時代更早(東周時期的匈奴人尚未統一),兩者之間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陶寺猜想:昜氏古國

2019年05月22日撰稿
2021年06月13日校字
壹、有虞氏
軸承時代〉選抄顓頊系統之王族,〈有虞堯事跡初探〉節錄堯伐前有唐氏,相關文字此不重覆,簡言之:

Guti人於公元前三千紀末離開波斯西部。首先東遷到四川地區,留蜀者與三星堆文明有關。自蜀遷魯者則為「有虞氏」,復自魯遷晉;此過程中當以堯為攻勢之先驅,於迥帝時攻破晉南古國「(前)有唐氏」,稱唐侯,再以諸侯即帝位。舜亦追隨有虞氏主力,自魯西遷至晉南媯汭,再以旁系繼堯即帝位。舜之後傳位予夏禹。夏后氏時期,有虞氏四散:
(1)一支遷往河南,為「陳」國之祖
(2)一支中經劉累,傳至劉邦,建立漢室
(3)一支北遷雁門,至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發展為「月氏人」
(4)一支西向進入河西,為「西虞」。公元前7世紀20年代末,西遷至伊黎河、楚河流域,和允姓Assi、大夏Tochari等部落混合成新的「塞種」民族。

前已概述有虞氏淵源、流散的史蹟,以下專記有唐氏。

貳、前有唐氏
(一)遠古時期:波斯西部的Tukri人
Tukri人於公元前三千紀末離開波斯西部,之後如何遷徙到晉南?不清楚。惟余太山先生認為晉南「(前)有唐氏」乃實沈所遷「大夏」,堯伐而據之轉成「唐侯(陶唐氏)」。「(前)有唐氏」之後西向遷徙,最終成為塞種4部之1部Tochari(吐火羅)人,合建「大夏國」。故可知吐火羅人源於遠古Tukri人。

(二)虞代(迥帝以前):晉南「昜氏」古國
靜案,「(前)有唐氏」未免拗口,不如改命之曰「昜氏」,更見簡易。查: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2010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00489245)第334頁:「殷代卜辭中除"昜"外,還有"唐"國("唐"字從庚從口)。叔虞的封地,亦即成王時消滅的唐是源自殷代的"昜",還是"唐"呢?……"昜"是本字本名,文獻中的"唐"是後出現的代替"昜"的通假字,……在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中,陶唐氏寫作"湯",多少表明昜國的源頭──陶唐氏本名是陶昜氏。」

(三)虞代(堯伐唐以後)~商代:「昜氏」離散
晉南「昜氏」古國為堯所滅亡後,部民分割云何?
1>一支西徙為「西夏」,堯即帝位主虞政,又興兵伐西夏。
2>一支仍居晉南,商代稱「土方」,其活動地區被後世稱作「夏墟」
在虞代,原昜氏部民留居晉南者,整合進入有虞氏的聯盟中。
商代,仍居晉南者,改稱「土方」,參:余太山《古族新考》(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01)第070葉:「證實卜辭所見土方便是大夏,……土方既在殷之西北,也就無妨認為土方在晉南之地。」第071葉:「禹之所治土方原為大夏之墟。《詩‧商頌‧長發》:"禹敷下土方。"又,《楚辭‧天問》:"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方。"而據《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夏禹都陽城……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平陽、安邑、晉陽均可能有大夏之墟。……殷征土方多在武丁時期,武丁以後十分罕見。……武丁封築大邑於大夏地而土方之侵叛大為減少,也說明土方便是大夏。……"土方"之"土"不妨視為"大夏"之"大","土[方]"是"大夏"的省稱。晉南的大夏便是土方,"土[方]"又可視為"吐火羅"最貼切的省稱」

(四)西周:晉南夏墟與河西大夏
1>晉南「夏墟」
西周初期,晉南地區尚見大夏人活動的紀錄。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7葉:「河西及臨夏的大夏即吐火羅人遷自晉南。……《左傳‧昭元年傳》:"昔高辛氏有二子,……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唐叔虞所封夏墟當在翼城。……翼城有大夏之墟。」第068葉:「《史記‧鄭世家》"正義"引《地記》……《地記》以為唐叔虞所封在安縣即安邑,蓋安邑亦有夏墟。」第069葉:「太原晉陽亦有夏墟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指為唐叔虞所封卻未必可靠。與此相對,平陽既可能是大夏之墟,又可能是唐叔虞所封。果然,"河、汾之東"、"汾、澮之間"的翼城祉是大夏之墟,並非唐叔虞所封也未可知。……安邑有大夏之墟,虞仲所都因在安邑南而夏墟,則大陽(今平陸縣)之夏墟亦得為大夏之墟。綜上所述,晉南曾有大夏人活動殆無疑義。晉南的大夏人,與河西乃至西域的大夏人一樣,同為吐火羅人的可能性自然也不能排除。」
2>似有一支遷往晉北或河套以北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2葉:「晉南的大夏人何時遷往河西不得而知,但至遲在前七世紀五十年代末河西已有大夏人。除了遷往河西外,似乎還有一支大夏人自晉南遷往晉北或河套以北。」

(五)東周(春秋時期):吐火羅人遷至河西、河套地區
河西及臨夏的大夏即吐火羅人遷自晉南,至遲在前七世紀五十年代末河西已有大夏人,春秋時人稱之為「西夏(氏)、泰夏、大夏」。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4葉:「伊黎河、楚河的大夏即吐火羅人來自河西乃至河套地區。……《管子‧小匡篇》載齊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於西河,……踰太行與卑」下接第065葉:「耳之豁,拘泰夏,……"同書"封禪篇"亦稱:"西伐大夏,涉流沙,……上卑耳之山。"……這幾則記載中的"大夏"(或"泰夏")無疑同在一地,……卑(辟)耳山應即《漢書‧地理志下》所載北地郡之卑移山(今賀蘭山),"流沙"應即賀蘭山西北的騰格里沙漠。桓公乃由今山西北境西行,經陝西北部,至寧夏渡河,過"卑耳山",復西行,經"流沙"之南,抵達大夏。......漢代"敦煌"[tuǝn-huang]郡應得名於"敦薨"[tuǝn-xuǝng]。"敦薨"與"大夏"得視為同名異譯,……知直至河西走廊西端均曾有大夏人活動。……《穆天子傳》卷四載:"自宗周……以西北,至於……」第066葉:「自陽紆西至於西夏氏,……"」其中,"西夏一般認為指大夏。"……西去崑崙之丘二千又二百里的"西夏",當在河西地區。之所以稱河西之大夏為"西夏",很可能是因為大夏之故地更在其東。《穆天子傳》……成書年代當早於公元前三世紀,所描述的時代至遲為春秋,故所載"西夏"或即齊桓公所征討的大夏。……托勒密《地理志》所載Thaguri人、Thaguri山和Thogara城均應位於河西地區,業已由對藏語、和闐語有關文書的研究得到了證實。Thaguri、Thogara均得視為"大夏"的對譯,可見河西地區的大夏人亦即吐火羅人。……不僅河西曾見大夏亦即吐火羅人活動,更東南的臨夏地區亦有其遺跡。……這說明大夏更可溯源於河西以東。」

(六)公元前521年:吐火羅等4部混合成塞種,居於塞地(伊黎河、楚河流域)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2葉:「大夏國的吐火羅人來自伊黎河、楚河流域。……斯特拉波《地理志》記載,……滅亡希臘巴克特里亞的Asii、Tochari等4部"來自Iaxartes(藥殺水即錫爾河)彼岸,與」下接063葉「Sacae和Sogdiana相毗連、被Sacae佔領的地方"。(XI,8)……Sogdiana指錫爾河以南、阿姆河以北、以澤拉夫善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Sacae指Sacae即塞種的原居地,亦即伊黎河、楚河流域(《漢書‧西域傳》所謂"塞地")。……滅亡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包括Asii、Tochari在內的四部塞種來自"塞地"與索格底亞那之間的地區。塞種佔領這一地區的時間不能確知,但最早可能在公元前六世紀二十年代,亦即阿喀美尼朝波斯大流士一世即位(前521年)之前。」

(七)公元前140年:塞種南下帕米爾或退縮至塞地和索格底亞那之間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3葉:「大月氏被匈奴擊敗,西遷至伊黎河、楚河流域時,將該處的塞種逐走。於是一部分塞種南下帕米爾,另一部分則退縮至塞地和索格底亞那之間的地區。」
1>南下帕米爾的塞種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3葉:「南下帕米爾的塞種中,有一部分進入西北次大陸【靜案,即進入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另有一部分則可能東向進入塔里木盆地諸綠洲,後者之中亦有吐火羅人」
2>退縮至塞地和索格底亞那之間地區的塞種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3葉:「很可能由於繼續受到來自東方強鄰的壓力,包括若干Tochari人在內的部分塞種終於在公元前140年左右南渡錫爾河,經索格底亞那,侵入希臘人治下的巴克特里亞,佔領了主要位於阿姆河南岸的後來被稱為吐火羅斯坦的地區,《史記‧大宛列傳》所見大夏國於是成立。……另有一支以Tochari人為主的塞種進入費爾干那盆地,建立了《史記‧大宛列傳》所見大宛國。"大宛"[dat-iuan]亦得視為Tochari之異譯。」

(八)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0年:塞種大夏國,立國於阿姆河流域
伊黎河、楚河的大夏即吐火羅人(Thaguri)來自河西乃至河套地區。公元前140年左右滅亡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建立「大夏國」的塞種人,其4部中之1部Tochari部(吐火羅人)即來自伊黎河、楚河流域。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60葉:「"大夏"(dat-hea)可以視為Tochari的確切對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亡於公元前140年左右,……斯特拉波《地理志》記載,"從希臘人手中奪取了巴克特里亞的"是來自錫爾河彼岸的游牧的塞種(Sacae)諸部"Asii、Gasiani、Tochari和Sacarauli"。(XI,8)《史記‧大宛列傳》"無大君長"云云,」下接第061葉:「也許正反映了進入巴克特里亞的塞種各部互不統屬的局面。至於張騫稱塞種諸部治下的巴克特里亞為"大夏",則可能是因為當時吐火羅人是諸部名義上的宗主;否則,便是吐火羅人佔壓倒性多數的緣故。……大夏國的四至可以從大月氏國的四至推知,……西徙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所據有者主要為原大夏國領土。……北與康居(當時領有索格底亞那),東北與大宛、西與安息(即帕提亞朝波斯,東界為木鹿城)、南與罽賓(喀布爾河中下游,北界為興都庫什山)、東與無雷(小帕米爾)和難兜(Gilgit河下游)。其地望與《大唐西域記》卷一所載"覩貨邏國(Tukhāra)故地"相符……既然大月氏立國的"大夏地"即"覩貨邏國故地","大夏"則應」下接第062葉:「係Tochari(Tukhāra)之對譯,大夏國應亦係吐火羅(覩貨邏)人所建」

(九)公元前130年:大月氏統治時期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59葉:「西漢使臣張騫於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到達阿姆河流域……當時大夏已被大月氏征服,即所謂"臣畜大夏"。」第060葉:「約公元前130年,伊黎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受到烏孫的攻擊,被迫再次西遷,抵達阿姆河流域,擊敗主要位於河南的大夏國,設王庭於河北,統治跨有阿姆河兩岸的大夏地。」

參、陶寺猜想
許宏《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2016年5月,三聯書店,ISBN:9787108056832)〈解題〉第3頁:「大體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大河以東的晉南地區,輝煌一時的陶寺文化由勝轉衰;幾乎與此同時,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帶,在"逐鹿中原"的躁動中逐漸顯現出區域整合的跡象,新砦集團開始"展露頭角"。」

關於陶寺文化,其存在的時間點,許宏《何以中國》本文第29頁~第30頁:「陶寺遺址的重大發現,令學界興奮不已。……而按當時的碳素測年認識,陶寺文化的年代概算為公元前2500~前1900。」〈解題〉第2頁~第3頁:「一般認為,夏王朝始建於公元前21世紀,"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為公元前2070年左右,也有學者推算夏王朝始年不早於公元前2000年。總之,在以傳世文獻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公元前2000年是一個便於記憶的年數。」

陶寺文化的定性,許宏《何以中國》本文第30頁~第33頁概述學界的2種學說,均無法成為定論,略以:
(一)陶寺文化為夏文化
(二)陶寺文化為唐堯文化

靜案,陶寺文化的時間點約當虞末夏初,但又難直斷囑虞抑夏。考慮陶寺文化為四處抄襲、吸納各方優點的文化(許宏《何以中國》本文第16頁所謂拿來主義),且其「陶寺"前銅禮器"群」大不同於後是殷商的禮器組合而有文化傳統的中斷(許宏《何以中國》本文第15頁),可推估與夏朝的關係較為薄弱。又考量陶寺古國的京畿位於塔兒山以北(參:許宏《何以中國》本文第19頁地圖),而非塔兒山以南(堯都翼城一帶),非有虞氏之核心區域,不甚吻合,故亦得推估與虞代較無關聯。

既非虞、又非夏,那麼,陶寺文化究竟是什麼?由於史上此處能相印證的戰事僅係堯伐有唐,所以愚以為陶寺文化古國當即斯「有唐」,余太山先生謂之「(前)有唐氏」,林歡考之本字曰「昜」氏,此乃本文之主旨:陶寺猜想。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有虞堯事跡初探

2019年05月18日撰稿
關於吐火羅人源流,余太山先生認為起於陶唐氏,並與前有唐氏(虞代)、土方(商代)有密切關係。參:氏著《古族新考》(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01)第059葉:「《史記‧大宛列傳》所見"大夏"可溯源於《左傳》所見"大夏"亦即陶唐氏。」

由於當中問題極為複雜,此處先將吐火羅源流問題按下,集中臚列有關堯的事蹟。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2008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1915)與《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2011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51804)兩書所談大致類同,本部落格舊文〈閒聊上古四代〉曾簡略帶過,不妨參閱。

一、陶唐氏帝堯係屬有虞氏之天子
古代中原有4個朝代,亦即:「虞→夏→商→周」。而陶唐氏則不是一個朝代,乃為有虞氏的地方諸侯。有虞氏帝位的順序,為:「幕..(系譜遺失)..某(簡文已缺)氏 → 有虞『迥』 → 堯 → 舜」,此一順序不是單純的父傳子子傳孫,而有點類似是在有虞氏貴族各分支中遴選推舉的。

郭永秉《帝系新研》第78葉:「通過我們對《容成氏》相關簡文的編連、考釋,可以證明"虞、夏、商、周"四代系統是戰國時代普遍的古史觀念」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第121葉:「《容成氏》所紀載的舜以前的古帝王即位次序是"遠古帝王(包括簡35B的"□"氏)"→有虞迥→堯→(虞)舜"。有了這個系統,我們可以對不少的古史傳說研究中的問題作出判斷和解釋。」第122葉:「"有虞迥"是舜之前的一位有虞部族首領,顯然說明在"幕"和"舜"的有虞氏君王世系中是有缺環的,根據《容成氏》提供的古史傳說信息,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系補充為"幕"…→迥…→舜(這個系統不是以父子相生為原則排列的,詳下)。」第122葉:「虞幕"是戰國古史傳說有虞氏一位有重要作為的先王,甚至很有能……就是虞的始祖"」

二、堯非帝嚳之子,且在帝位上堯係繼迥位而非摯位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2葉:「晉南的大夏可溯源於陶唐氏,亦即以堯部落為宗主的部落聯」下接第073葉:「合體。……《國語‧晉語八》亦載陶唐氏之裔"在周為唐杜氏"。……視唐、杜為二國者非是。"唐"、"杜"[da]猶如"陶"、"唐"皆得視為同名異譯。」第075葉:「堯伐有唐,禹服有苗」,……不妨認為"伐有唐"在嚳或摯在位時。堯伐唐後,被封於唐土,故稱"唐侯"。嗣後,……因摯"不善",堯始得繼位。……繼位之初,堯可能以帝嚳、帝摯之號為號;更號陶唐氏,很可能是從嚳或摯所都之地遷往唐土的緣故。」

靜案,堯繼摯位1節不確,堯所號陶唐氏亦屬虞代,堯的帝位乃得之迥帝而非受諸摯帝。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15葉談到〈帝嚳的相關問題〉:「我們至今為止還沒有在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發現帝嚳之名。但從可靠的戰國文獻中看,帝嚳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第118葉:「裘錫圭先生根據《子羔》篇的敘述認為,在此篇的著作年代"作為大一統帝王世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契和后稷皆為帝嚳之子"的說法尚未興起。……因此,帝嚳和商周先祖降生傳說發生關係不應很晚,但是帝嚳最終人化為商周二代之父的說法,則應該是較晚才產生的,而大一統帝王世系的完全形成當然要更晚於此。」第63葉~第64葉:「雖然堯為帝嚳子的說法起得晚,但不能排除這種說法是在戰國以來關於堯的某些傳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唐虞之道》也只籠統地說堯生於天子,並沒有明確指出其父是誰。不少學者都已經指出,先秦文獻對於堯以前的世系是語焉不詳的,《唐虞之道》雖然也講到堯的出身,但也並沒有講清楚其世系來源,……《唐虞之道》並未說明堯之父就是"帝嚳"……在《容成氏》的傳說系統中,堯當然是在有虞氏的統治下為諸侯的。」

三、堯先為有虞氏的地方諸侯,再升為有虞氏之天子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第126葉:「從《容成氏》提供的傳說中透露的信息,雖然從整體上堯也屬於有虞氏的統治範圍,但他應該是類似於諸侯國君或方國首領性質的人。……《容成氏》的堯先為諸侯再升為天子」

四、諸侯時期的堯,應即古文獻所載之「唐侯」或「陶唐氏」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第126葉引古籍中關於唐侯堯登帝位的史文:
「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引《帝王記》)
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遂以為號。或謂之即陶唐氏。(《論語‧泰伯》邢昺《疏》引《書傳》;參見《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引孔安國曰)
是以堯發於諸侯(顏師古注:"謂從唐侯升天子之位。"),……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漢書‧董仲舒傳》)
堯以唐侯嗣位。(《論衡‧正說》;參見《論衡‧恢國》)」

可知堯為諸侯時,封號為唐侯,乃唐地之方國首領。至於唐侯堯所宗之有虞氏天子,則為迥帝(有虞迥)。

五、堯為諸侯時征伐有唐氏(前有唐氏)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5葉:「「《呂氏春秋‧古樂篇》列於堯之前的"陶唐氏"不妨認為就是堯所伐有唐氏,或可稱為"前有唐氏"。前有唐氏所在應即《左傳‧昭元年傳》載實沈所遷"大夏"。1.一般認為,《左傳‧昭元年傳》所謂"遷實沈於大夏"的"後帝"指堯。果然,實沈所遷為堯所征服的前有唐氏之居地;其時大概在堯"從唐侯入嗣帝后之位"後不久。蓋"唐"[dang]無妨視為"大[夏]"或"吐[火羅]"的省譯。2."大夏"之於唐人,猶如"商丘"之於商人」第076葉~第077葉:「堯即陶唐氏之胤,堯既在即位後遷都唐土,更號陶唐氏,其後裔自然被稱為唐人。……至於堯遷都於唐,何故不稱"有唐氏",而稱"陶唐氏",……一種可能性是堯或其後裔據唐土後,曾有遷徙之舉,所遷居之地因而亦得名為"唐";否則,便是前有唐氏在晉南時曾有遷徙之舉,居地皆因此得名"唐";不明真相者或譯稱為"陶"[du],或譯稱為"唐",其實均係"大夏"之略譯;"陶唐氏"一號或由此而生。陶唐氏之胤有"唐杜氏","唐"與"杜"亦同名異譯,皆"大夏"之省稱,……另一種可能性是"陶唐氏"之"陶"指陶丘。也就是說堯在伐有唐氏,封唐侯之前據有濟陰定陶之地。......堯伐有唐氏後,改號陶唐氏,……從此領有唐土,……以堯部落為核心與前有唐氏形成了一個新的地緣政治集團。……所謂"陶唐氏",實際上是指以堯部落為宗主、包括前有唐氏即大夏在內的部落聯合體。」

靜案,諸侯堯之所以建號「唐侯」,當以統治「唐」地有關。故余太山先生所言:「實沈所遷為堯所征服的前有唐氏之居地;其時大概在堯"從唐侯入嗣帝后之位"後不久。」時間點似應校正,堯征伐有唐氏(前有唐氏)之時機自應更早,進據唐地、方稱唐侯,此後才以諸侯身分升任帝位。

六、堯為帝時征伐西夏(前有唐氏西逃的一支)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6葉:「《逸周書‧史記解》:"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西夏以亡。"……此處"唐氏"亦指堯無疑,故"西夏"應該就是遭伐後西徙的大夏即前有唐氏之一支。"唐氏伐之"乃指前有唐氏的這一支再次遭到陶唐氏之討伐。」

靜案,一部分的「前有唐氏」西徙後,成為「西夏」,復遭堯的再度討伐。堯伐西夏的時間點,其身分是唐侯抑或是虞帝?愚以為較可能是在踐天子位之後。查《古今本竹書紀年》(2010年9月4版7刷,世界書局,ISBN:9789570603125)影印: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一》,第15葉:「帝堯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翼。……十二年、初治兵。十六年、渠搜氏來賓○新書曰:堯教化,西及大夏、渠搜,北中幽都及狗國、焦僥。」第16葉:「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依照今本竹書的紀載,堯即帝位居翼後,方厲兵秣馬,張聲教「『西』及大夏」。職是之故,西夏應該是在堯主虞政之後遭到第二次攻擊,斯時之堯合已即帝位了。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軸承時代

2018年09月16日撰稿
2018年09月18日潤稿
我喜歡蘭克史學,凡得單純鋪排史料策展史事者,最為上乘,何復多言?古人著述多不錄出處,但期讀者自行檢校原典,習以為常。不過國故博大精深,西學又淹如瀚海,治上古史時每望興嘆。

一、顓頊系統之王族
查漢室、大月氏、貴霜之王族,均出自伊朗西部。秦代釐訂曆法,命名為顓頊曆,可知對顓頊帝推崇備至。顓頊帝的事蹟為絕地天通,但從秦曆名稱得推估亦與時政利民思想有關。余太山《古族新考》(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01)分析:
(1)按之年代,Guti與Tukri要早於小亞的赫梯人。這兩者一起於公元前三千紀末離開波斯西部……Guti和Tukri可以分別和"月氏"和"大夏"勘同(34頁)

校之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2016年1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19559)第256頁:「漢民族自稱"漢",是漢代之後的稱呼,春秋時中原民族自稱"夏",或稱"諸夏",是繼承夏商中原傳統文化或認同中原文化諸民族的自稱。藏文中漢人叫rgja < *gra,……壯語武鳴話漢人叫pou4kun1 < bu-kun,……漢語"夏"古音*gras,與藏文紀錄相符合。......壯語武鳴話漢人kun1相當於壯語龍州話的"人"kən2 < *gun。」余太山之說可從。

續抄余太山《古族新考》:
(2)Guti和Tukri在東遷後早已分道揚鑣……遷徙路線:Guti和Tukri(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在東遷的途中,首先到達今中國四川地區,這便是傳說中有虞氏始祖顓頊之由來。三星堆高度發展的青銅文明,與中近東文明有某種聯繫是十分明顯的。(35頁)
(3)有虞氏乃顓頊部落自蜀遷魯之一支(94頁)
(4)有虞氏之一支復自魯遷晉(98頁),有虞氏即高陽氏,最初可能得名於魯北之空桑山(105頁)
(5)舜率所部有虞氏自魯西遷至晉南媯水之汭,將"空桑"一名也搬到了晉地,舜亡後,有虞氏逐步遷離晉地(105頁)。其中一支遷往河南,其後裔後來又被封於陳【案:舜子商均的一支,受夏封】(107頁)……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高祖為劉累之後……劉邦與西域大夏人體貌特徵的一致,正說明西域之大夏即吐火羅人的前身主要是以堯部落為宗主、可能包括前陶唐氏在內的部落聯合體(84頁)
(6)在商均受封的同時,另有一支北遷雁門。至遲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這一支有虞氏已經西向伸張其勢力達到阿爾泰山東端(107頁),即月氏人(109頁)
(7)在一支有虞氏北遷的同時,另一支有虞氏則經北地、安定等地西向進入河西,即西虞(110頁),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20年代末,復西遷至伊黎河、楚河流域……在該處組成的部落聯合體被……稱為Issedones;其中,有虞氏可能就是……Gasiani人,允姓之戎和大夏分別為Asii和Tochari。……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20年代末,Issedones向西擴張至錫爾河北岸,逐走了原居該處的Massagetae人【案:古波斯人稱之為Saka,《漢書》紀載為塞種】(111頁)
(8)由於大月氏人西徙,塞種即包括有虞氏在內的四部組成的部落聯合體放棄伊黎河、楚河流域,除一部分退縮至錫爾河北岸外,餘眾南下蔥嶺,散處帕米爾各地。(111頁)上述散處於帕米爾地區的一些禺氏即有虞氏後來還東向進入塔里木盆地諸綠洲,建立了一些城郭小國【案:高昌、姑師、車師、龜茲等小國】(112頁)
(9)由於大月氏人西徙,塞種即包括有虞氏在內的四部組成的部落聯合體……紛紛離開錫爾河北岸,其中一支渡過阿姆河,侵入並滅亡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成立了……大夏國。(111頁)約10年後,大夏國復被來自伊黎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征服(112頁)
(10)大月氏領有大夏地後……通過所謂"五翕侯"控制東部山區。"五翕侯"均係原大夏國人……後來推翻大月氏……中亞史上盛極一時的貴霜帝國,可以說也是西徙有虞氏建立的(112頁)

二、突厥阿史那系統之王族
再查突厥之王族阿史那(阿史德)氏可能出自鹹海或裡海一帶。芮傳明《內陸歐亞風雲錄》(2013年10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2813)分析:
(1)有關阿史那氏突厥人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突厥人是母狼後裔"的傳說在中國古代比較流行【案:此說為西海起源說】(9頁)
(2)然而,另一個也很神奇的傳說則提供了不同於此的線索,這即是……"突厥為夏神、冬神之後裔"的故事【案:此說為北方起源說】(11頁)
(3)或許可歸納阿史那/阿史德突厥人興起之前的部分遷徙地如下:在相當古老的某個時期,阿史那/阿史德氏突厥部落居住在鹹海或裡海地區。嗣後,遭到某個游牧部族的迫逐,遂向東方遷徙,輾轉來到貝加爾湖以北地區(16頁)

三、小結
由於王族的流動方向與屬民的擴散方向並不一致,所以在探討漢民族與突厥民族的形成過程時,須考量到更多更複雜的因素。王族的部分如前引,屬民的部分則須參酌楊聖敏《回紇史》與吳安其、何光岳的著作繼續進行大量分析工作。基本上可推估中亞地區在西元前2100年~西元500年之間,往東對於北亞、東亞、南亞施加過不可估量的影響。此次中亞思潮的向外輻射是第2波,其餘韻就是所謂「軸心時代」的儒學、沙門思潮與基督宣教。

第2波中亞思潮的外溢,我個人稱之為「軸承時代」,為「軸心時代」的真正核心。至於在更遠古之前,還有另一波(第1波)中亞文明的外擴,目前尚未研究清楚,以後再談。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閒聊上古四代

2018年07月05日潤稿
自古以來,學者多半認為中國上古乃三代遞嬗:「夏→商→周」。而在此之前,則認為是「唐堯→虞舜」2位帝王的禪讓政治。然而,地下考古的新發現,有若西藏傳承中的「伏藏」般,把上古史的陳舊思路給重重敲擊了。隨著中原古史的逐步浮現,日後對照5代蜀王、徐匽王等的新出研究資料,說不定會很有趣。

此間先節引張顯成先生《簡帛文獻學通論》(200410月,中華書局,ISBN139787101039535)第68頁:
「子羔:共14枚簡(沒有完整簡),計395字。該篇記述了孔子答子羔所問堯、舜、禹、契、后稷之事,分為兩段,關於堯、舜為一段,關於禹、契、后稷三王為一段。此篇所排列的五位遠古帝王系統,為傳世先秦儒家著述中所未見。……

容成氏:共存53枚簡。亦即"莊子"所述上古帝王中的第一人"容成氏"。簡文講有關上古帝王的傳說,全篇內容分七部份:第一部分講容成氏等最古的帝王(估計約21人);第二部分講帝堯以前的一位古帝王(因簡文殘缺,失去其名);第三部分講帝堯;第四部份講帝舜;第五部分講夏禹;第六部分講商湯;第七部份講周文王和周武王。……

這批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楚竹簡被稱為『上博簡』,對於中原上古史的重構與復原,具有極大的價值。」

書肆目前可見針對此進行討論者,為郭永秉先生的《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2008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139787301141915)。他針對上海博物館藏簡〈子羔〉、〈容成氏〉、〈唐虞之道〉等篇什進行初步分析,提出了幾點看法,大意約略如下:
1)古代至少係有4代,而非3代,亦即:「虞→夏→商→周」。而(陶)唐則不是一個朝代,而是虞代的地方諸侯。
2)有虞氏似乎是一個廣泛的、由數個「部落─氏族─城邦」所組成的大型聯盟,其始祖帝王是「幕」帝。
3)堯、舜之前,至少還有2位帝王,其系譜為:「幕..(系譜遺失)..某(簡文已缺)氏 有虞『迥』 舜」。
4)堯乃「有虞」之帝王,即不存在「唐」朝,只存在「虞」朝。堯乃迥帝在位時,地位高貴的地方(陶唐氏)諸侯,後來入繼成為有虞的帝王。
5)舜乃有虞之旁支,而非有虞之本支。其地位在各個地方諸侯之間,也算是實力、聲望上較為次要的,跟堯的高貴出身是不能比。
6)有虞氏大部落聯盟的君長,大致上是以君主推舉制作為繼任的原則。

《帝系新研》談的大抵是古代黃河流域的上古4代。至於長江上游的情況,則可對照段渝先生《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政治結構與文化模式》的看法。《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段渝,199912月,學林出版社,ISBN9787806167915)內容概要在談長江上游的文明核心,為前後更迭的「5代蜀王」,亦即表現為:「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5氏的政治變化,最終止於贏氏之「秦」。不過巴國與蜀國是不同的兩個文化系統,巴國主要是被楚國逼迫,漸將核心由湖北轉移到川東,逐而與蜀國敵對。

站在前面幾位學者的影子後面,我個人小小的心裡是這麼看的:

1)古代黃河、長江流域的文明勢力分布,係呈現多元分佈。在黃河中游地區,是以「虞、夏、商、周」4代的遞嬗為政治外表。在長江上游地區,則以「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秦」6代的更迭來表示。在長江中游流域以及黃河下游地區的政治變革情形雖然不是很清楚,不過參酌李白鳳先生《東夷雜考》、楊寬先生《西周史》的敘述,大致上可以知道情形也是非常複雜。這種多元文化中心的視野,不應該侷限在「西戎、夏夷、苗蠻」的三元論,而應該更加擴大成複數多元中心的觀點,才能夠仔細作出古史原貌的有限重建。

2)黃河的「中夏」文明核心,與長江上游的「5代蜀王」文明核心,其政治變遷模式可以說是很類似的。亦即外來部族侵入了本地(侵入之初可能與本地王權並行不悖,或甚臣服過一陣子),擊敗了當地王權之後,建立了新的王權。也許新、舊王權的首都位置不同;但是後來者所控有的領土,大部分是以前王權的範疇為基底去做增減。不過,在長江中游的情況,則值得我們去做差異比較,因為長江中游整合成為楚國的過程,似乎是比較像是一群有同源關係的分支部族邦國,為楚國所吸收的態勢。也就是說這種整合模式的向心力不太像是「只」經歷征服戰爭、「僅」遭遇外來強勢武力壓制的態勢。長江中游的「楚」文明核心其發韌模式,或文或武,與黃河中游、長江上游與長江下游的模式是很不一樣的。在黃河下游、淮河流域、山東半島一帶,區域的文明核心還有包括非商朝系統的東夷、徐舒(虎方)等的其他力量,而不可以片面地用單一的「夷」族來統稱,那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