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我對宗教的看法(二)

系列文《1、[2]》

2023年09月28日記
世界上的宗教雖然紛雜繁多,但其實可以歸納成3大類:

甲、承認至尊主並順服的宗教:一神教

一神教可包括嚴格的一神教(只能有一個神),以及有一個至高主神的多神教(鬆散的一神教)。各種各樣的一神教都崇奉相同的一神,即至尊主。一神即至尊主,至尊主之本質名為「我即我之所是」之絕對概念,此絕對概念以各族語言來發音則如古希伯來語之耶和華。此絕對概念若延伸為至尊主的行動外衍則為權柄名,例如印度教之Visnu、Shiva、Brahma、Krishna、Rama等神名。亦可以人們對神的敬仰為其名之形容詞作為指代,此種避諱名率若各種太陽神信仰(表示光明之意)、阿拉伯語之安拉(表示真主之意)、歐亞大陸遠古時期初民所祈之「巴力神(Baal-Habad)/盤神(*baan-havate,盤古*baan-*gaad)」等等均如是。

(1)直接途徑:直接與至尊主取得聯繫的法門
大部分的一神教都屬之,例如:猶太教、古代基督教阿利安異端教派、穆聖時期的伊斯蘭教、錫克教、真正的印度教(遠古婆羅門教,以及現代印度教但擁有秘密口傳傳承的派別如Krishna派)、良渚宗教「反山轉移(主神轉移為王族始祖)」前之太陽神信仰、錫克教、蒙古長生天信仰、古埃及阿吞神改革宗教思潮、佛教禪宗(呵祖罵佛、直追本心,不認經義然後才有機會勘破誤區)均屬之。

(2)間接途徑:透過中介力量來與至尊主取得間接聯繫的法門
大部分的多神教亦屬之,只是將上帝的權柄切割細分為眾多的從神,例如:印度教Brahma派、Vishnu派、Shiva派以及性力派、匈奴宗教(透過單于來間接溝通蘢神*braŋ神,*braŋ在統一匈奴語裡表示中央之意)、薩滿思想(北族、印加之薩滿思想)、上古漢地信仰(遠古華夏之上帝信仰,發展到商周時期已退化為只能由大王透過其先公先王來接通明明上帝,更往後則衍生出“天明”思想而殘留在《逸周書》中)、道教(上古漢地信仰的末流,中世時期受到佛教刺激而有所模仿和異化)、新世紀(New Age)運動(包含提供揚升訊息的一些管道)。

乙、承認至尊主但反抗的宗教:

這些宗教的深層其實應該是一神教,不過由於某種因素導致了雖然是一神教但在表層卻看起來不像,並有人試圖製造出中介者地位以利僭奪神之權威(介於信徒和神之間居中用事)。

(1)一神架構:
例如:羅馬帝國基督教(三位一體:抬高埃及方面的扭曲教義後,再由羅馬皇帝壟斷詮釋權)、晚期婆羅門教(思想浮濫成祭祀萬能的迷思,結果導致了大量犧牲獻祭的歪風)、惡魔崇拜(即使是惡魔,也都知道至尊主的絕對權威不容侵犯,所以惡魔只敢以欺騙的手法來誤人行惡而不敢親自為惡)……等屬之。

(2)雙神架構:
例如:摩尼教(二宗三際)、祆教(善惡二本源)。這些宗教或者是將一神貶低為雙神中的善本源,又或者是將一神隱藏起來而另立善惡雙本源。

(3)多神架構:
例如:現人神形式的信仰(古羅馬尊皇帝為神之政治傳統)、拜物教(亞述神信仰、偶像崇拜……等)。

丙、不承認至尊主的宗教:遺忘神之權威,或甚否定神之權威

佛教、科學、共產主義,以及哲學中各類無神論思維皆屬之。無神論離一神教的距離最遠,亦最難達到回歸至尊主的究竟解脫之境。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神論(6):神的名字

系列文《12345、[6]》

2023年09月20日撰稿
2023年09月29日校補
陸、神的名字

一、本質名:其數量只有1個

神的名字是以神的本質來命名,從至尊主(唯一真神、至尊本我)的角度來作自我認知的話,神名的本質就是「我即我之所是」的概念。「我即我之所是」如果用古希伯來語發音,即為耶和華(Yehovah/Yehowah/Yaheh)。

耶和華見證人網站〈耶和華是誰? | 聖經問答〉一文,網址:https://www.jw.org/cmn-hant/%E8%81%96%E7%B6%93%E8%88%87%E7%94%9F%E6%B4%BB/%E8%81%96%E7%B6%93%E5%95%8F%E7%AD%94/%E8%80%B6%E5%92%8C%E8%8F%AF%E6%98%AF%E8%AA%B0/,談及「耶和華」一詞在古希伯來語中的文法意思為何,引文如次:「聖經透露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這個名字是獨一無二的。(出埃及記3:15;詩篇83:18)「耶和華」這個名字源自一個希伯來語動詞,這個動詞的意思是「成為」。不少學者認為,耶和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他使……成為」,意即他是「成事者」。.......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יהוה相當於英文的YHWH,在中文裡譯作「耶和華」。雖然上帝名字的古希伯來語正確讀音目前無從考究,但在中文聖經裡,「耶和華」這個譯法的歷史相當悠久。」

亦即,古希伯來人係使用古希伯來語字誼為「成為」的動詞,來勉強表達「我即我之所是」此一概念。由於至尊主是用「我即我之所是」的概念來作為自身的本質名,故而古希伯來人指出上帝的名字只能是「耶和華」的認知是非常正確的見解,而這種運用「動詞」屬性來勉強表達的作法也從側面展示了上帝的「行動權柄」,重點強調了「我即我之所是」的主觀能動性。

二、權柄名:其數量大於1

神不僅可以用其本質來命名,也可以用神的活動來命名。前者是本質名,後者則是權柄名。神的本質名只有1個,但權柄名則有很多個。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āda《博伽梵歌原義》(巴帝維丹達書籍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新譯第一版,ISBN:9628011022)第51葉,詩節15要旨:「在本節詩的梵文詩節裡,主奎師那Krishna被稱為慧希凱施(Hrsīkeśa,希斯克沙),因為祂是感官之主。生物全是祂的所屬部分,因而生物的感官也是祂的感官的所屬部分。……主寓居於所有生物的心裡,指導著生物的感官。然而,主指導的程度全視乎生物對祂的皈依程度而定。對於一個純粹的奉獻者來說,主直接控制他的感官。在庫茹之野戰場上,聖主直接控制著阿爾諸那的超然感官,因此主便被稱為慧希凱施(Hrsīkeśa)。根據不同的活動,主有不同的名字。」第54葉,詩節21-22要旨:「在任何場合下,奎師那Krishna都是至尊人格首神,是所有感官之主(Hrsīkeśa)。」第55葉,詩節24要旨:「無論是醒是睡,主的奉獻者絕不會不想著奎師那Krishna的聖名、形體、素質和逍遙時光。」

三、形容詞指代(避諱名):其數量大於1,但數量上比起權柄名遠遠要少

(1)伊斯蘭教使用「安拉」一詞來指代至尊主,該詞的意思是「真主」。

(2)歐亞大陸遠古時期初民們曾以「巴力神(Baal-Habad)/盤神(*baan-havate,盤古*baan-*gaad)」來做為稱呼至尊主的一種形容詞指代,該詞的意思是「接受祈求的至大者」。參:舊文〈Baal猜想:巴力與盤古〉。

(3)匈奴人以「蘢(abragh)」一詞來指代至尊主,該詞的意思是「心輪」。參:舊文〈釋匈奴「龍」祭:論匈奴宗教的本質乃屬一神教〉。

(4)中國上古時期使用「帝」一詞來指代至尊主,該詞的意思是「上天」。

4-1、帝字的上古發音和意義
周及徐《戎夏探源與語言歷史文化研究》,2015年5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08782,〈華夏古“帝”考 ── 黃河文明探源之一〉,第13葉:「上古華夏的帝卻是居於自然、人類和眾神之上的最高神,已是宗教信仰的高級階段。」第15葉:「上古漢語的“帝”與古印歐語的“上帝”一詞極為相似……帝*tees【靜案,帝字在上古漢語發音為*tees】……」第16葉:「拉丁語deus,神,(晚期拉丁語)上帝。同源詞:希臘語dios,神似的,上帝般的;拉丁語diēs,白晝;梵語dyaús,白晝,天空。」第18葉:「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記載,天界諸神中,第一位就是光天,名帝奧斯【靜案,梵語dyaús】,同希臘語的宙斯Zeus(*Deus)應是同一來源,與黃河文明的“帝(*tees)對應”。《梨俱吠陀》至晚成書於公元前1200年,早於荷馬史詩約400年。希臘語Zeus(*Deus)與梵語dyaús的對應,可以把這個詞的存在追溯到尚未分裂的原始印歐語時期,即公元前2000年以前。」

4-2、帝字的古文字字型和Mandala圖示意涵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1997年5月,五南圖書,ISBN:9789571113791)第37頁:「在人類早期文明中,存在著一個十分普遍的文化現象,學者們稱之為『曼達拉』(Mandala)。所謂『曼達拉』,是指在人類文化史上和人類大腦記憶體內存在著一種圖式,……這種圖形的外圍或是一圓形圈,或是一方型圈;在其中央部分,或作對稱的『十』字形,或作對稱的『米』字形。」第41頁:「『米』表示宇宙萬物的起源和始點。」第42頁:「因此,從甲骨文、金文中『帝』字的整體分析,它表示著蒼穹之上的宇宙起點,或天上的創造世界的最高神靈。」第43頁~第44頁:「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中國古代文字中和巴比倫古文字中的『米』字形的深刻涵義了。曼達拉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歐洲文化中的『米』字形(英國國旗圖案),『十』字形(十字軍徽號)……都可以從曼達拉中得到解釋。……『十』字(或類十字)型式古代文化中的一種象徵,是人類心靈中的一種『原型』,它象徵著宇宙生成和演變模式,暗示著人類對那造就宇宙的『絕對精神』的嚮往。遠古的聖賢們在創造『帝』字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利用了這一人們共同的心理模式,用以表示創造和主宰世界的最高神靈。這大概應該是『帝』字所『會』之意的真實內涵。『帝』字來源於中國(甚至世界)遠古文化的一種『原型』,……這一原型由來已久,在『帝』沒有產生之前既已存在。隨著人類文明的光臨和人間王的產生,『社會原型』與『文化原型』激烈撞擊,直接導致了『帝』字的產生。『帝』既是現實社會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的結果。如果說『道』(或『理』)體現了中國中世紀的文化精神,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帝』體現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化精神。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伴隨著中華文明的誕生,影響了中國上古時代的燦爛文明和輝煌文化。」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朝野

2023年09月14日口占
2023年09月16日上傳

〈朝野〉    天成靜

蟲蛻隨風轉
花香和鳥鳴
新履拾階走
舊閣蔭溪行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漫臆第一漢民族或非單一起源

2023年09月04日隨筆
2023年09月05日校補
關於漢民族的成分,可以分成第一漢民族(西漢)與第二漢民族(現代),我曾於〈從第一漢民族與第二漢民族的角度來談「國族」定性問題:入主中原的異族皇朝能否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朝代?〉一篇中析述。關於前言第一漢民族,近來思之,頗覺有再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第一漢民族以陶寺文化廣泛吸收、有虞氏剪裁收納的文化模型為基底,成為漢民族在華北地著化的顯著特徵。而此一第一漢民族與夏、虞、炎、黃的關係若何?復需深論。華、夏連稱,乃後世習語,遠古則或非同源。也許第一漢民族的起源,乃是多元分合的複雜結構,而非同一起源的單調範式。

遠古漢民族的神話體系,一般認為分成南、北兩大系統,再綜合雜揉而成。這應當反映了漢民族起源本來就不是同一起源的單調範式,而是多元分合的複雜結構;繼而可從神話學領域推而廣之,來談談民族起源的問題。

靜案,第一漢民族的起源,可以概分為三:

一、本土秦晉的先炎系統(華族,以花為政治宣傳符號)

先炎系統起自渭、漢流域,後來權力收束到渭水流域,成為炎帝。此一中央集權化的代價是新開發邊緣地區(黃河以北、以東的河套、晉地)的疏離化,疏離地區形成了與中央地區(渭水流域)長期抗衡的局面,游離出了蚩尤集團。蚩尤集團後來脫離炎帝集團,續而分化成為苗、良渚、匈戎等新興民族。

蚩尤集團是較早脫離炎帝集團的子集團,黃帝則是較晚從炎帝集團派生出去的分支並後來居上。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是起自於先炎系統,後來都成為第一漢民族的基底成分。至於蚩尤集團,則是脫離自先炎系統,後來異化為其他民族,成為三苗系統和匈戎系統等新興民族的先聲;這些新興民族們在中國中世與第一漢民族又有大幅度的接觸,成為第一漢民族朝向第二漢民族潛變的外生因子。

二、外來的虞、夏系統(夏族,以禪讓和治水為後世所傳頌)

虞、夏是伴生部落,起源於伊朗西部。東遷之後,很可能是通過藏彝走廊進入四川。然後再由四川進入山東,最終先後到達晉地。考量陶寺文化是東夷西進的產物,而陶寺文化又是夏部落所建,以及陶寺文化又為虞所滅,可以推估虞、夏進入中原之後依然是伴生部落,遷徙路徑是基本相同的,只不過一先一後互為依傍,最終由於雙方關係破裂而出現了征伐,結束了長期的共伴關係。

三、環渤海灣文化震盪地帶的伏羲系統

北辛文化等東夷部族在遠古歷史上曾經強盛過,其中佼佼者為顓頊帝。這個系統的先祖可能是伏羲,故此將其系統的名稱姑冠作伏羲。伏羲系統對於蚩尤系統的分化,以及顓頊帝留在遠古漢族傳說三皇五帝的史影,表明了整個東夷集團對於漢族形成第一漢民族和分化出北族(蚩尤、匈戎後裔的匈奴民族)的進程中,有著莫大的催化作用。伏羲系統並非漢族和北族的文化母核,但卻是一種重要的外生變量或添加劑。亦即,考究第一漢民族的呈色時絕對不容忽視東夷的影響力。

亦即,漢代第一漢民族的起源,是以本土秦晉先炎系統後代的炎、黃部落為核,再凝以伊朗西部外來的夏、虞部落串起川、魯、晉、豫為心,經過環渤海灣文化震盪地帶伏羲系統的添增提純之後,終於在西周時期以同姓封建加大取代異姓封建的陸域殖民態勢形成了華夏民族思維,這個極為長程的華北地著化過程,其產物便是西漢時期已然嶄露頭角的第一漢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