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3):伯顏可汗時期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8年12月31日撰稿
2019年01月26日校補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25頁~第126頁:「到了562年,阿瓦爾人的勢力已經像閃電一般地擴張到了易北河(Elbe)。根據斯拉夫人的傳說,"歐伯爾人"(Obor,也就是"阿瓦爾"一詞的斯拉夫化發音)身材高大,力量驚人,兇猛無比,所向披靡。不過,現代考古發掘顯示,阿瓦爾男子的平均身高為1.68米,女子的平均身高為1.59米,都沒有同時代的斯拉夫人高。也許他們只有坐在馬背上時,才顯得那麼高大強悍吧。」

《柔然帝國傳奇》第126頁~第127頁:「征服斯拉夫人以後,阿瓦爾人繼續西進,不料這一勢頭卻被法蘭克人抑制住了。……561年12月的聖誕節前夕,剛剛登基的奧斯特拉西亞國王西格伯特一世(Sigebert I)突然得知,匈奴人(法蘭克人一直這麼稱呼阿瓦爾人)已經越過了易北河,於是趕緊出兵迎戰。雙方在圖林根(Thuringen,即魏瑪一帶)相遇,甫一交手,伯顏就感覺對方戰鬥力挺強,……謹慎起見,他引軍撤回易北河東岸,並派出使節向西格伯特一世道歉,……奧斯特拉西亞國王欣然接受致歉,同意與阿瓦爾汗國以易北河為界,雙方於是握手言和。……伯顏可汗停止向西方擴張,還有更深的考慮。他發現,中歐人煙稀少,經濟貧困,攻打當地無利可圖,不如轉向南方發展,以便與拜占庭帝國零距離接觸。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還必須解決盤據多瑙河北岸的兩個強勁對手,……佔據多瑙河下游的格皮德人,以及……多瑙河中游的倫巴第人(Langobardi)。」

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1997年2月1版4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23528)第217頁~第218頁:「562年時,阿佛爾人對羅馬領土舉行他們的第一次侵襲。斯拉夫人儘管好戰,而卻是尋求住所者,可是阿佛爾人,像他們的近族匈奴人一樣是單純的掠奪者。不久,斯拉夫人和阿佛爾人的侵襲變為越來越多,越來越狠」

《柔然帝國傳奇》第131頁:「563年,西突厥酋長阿悉結(Askel)派遣的使團經黑海抵達君士坦丁堡,……突厥人也因而得知,拜占庭帝國已經與自己的死敵"瓦爾匈奴人"結盟,還通過歲幣的形式予以資助。……在突厥使團的壓力下,拜占庭帝國與阿瓦爾汗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當年晚些時候,阿瓦爾使團也來到君士坦丁堡,在拿到歲幣後,就地向軍火商人購買了一些武器。拜占庭將領波努斯(Bonus)聞訊,不顧外交禮節與對方的抗議,強行予以沒收。查士丁原先準備同意阿瓦爾人在領土方面的要求,允許他們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的潘諾尼亞(Pannonia,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和摩西亞(Moesia,保加利亞),以防禦倫巴第人和格皮德人可能的入侵,現在也全都不算數了。」

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2006年6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37440)第128頁:「查士丁尼是拜占庭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但是他的後人卻一代不如一代。他沒有子女,去世後由其外甥查士丁二世(Justin II,565─578年在位)即位。查士丁二世……不僅沿襲舊制,而且對外也大舉興兵。但是,他缺乏治國才能,又無優秀將領輔佐,對倫巴底人和阿瓦爾人的戰爭屢屢失利」

《柔然帝國傳奇》第131頁~第133頁:「儘管發生了這麼多不愉快的事件,伯顏可汗依舊沒有打算放棄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盟。聽說查士丁尼駕崩了(565年11月14日),他立即派大臣韃吉帖(Targitios或Targites)率使團趕赴君士坦丁堡吊唁。……"韃吉帖"……是名地位很高的阿瓦爾貴族……此行的目的在於拿回拜占庭當局拖欠已久的歲幣。查士丁尼的繼任者查士丁二世(Justininus II)也有自己的算盤,企圖把阿瓦爾使團的來訪辦成顯示他自己聲威和政績的盛典。在登基後的第7天,查士丁接見了阿瓦爾使團。整個場面經過精心布置,目的就是顯示皇家的威嚴,讓蠻族感到震驚和敬畏。……覲見時,阿瓦爾使者被要求匍匐下跪,……公然侮辱來訪的使者,……韃吉帖的這次出使當然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拜占庭帝國史》第160頁:「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同年,貝利撒留和普羅柯比也撒手人間。……查士丁尼去世後,邊境地區的形勢急轉直下。……新興的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則從北面多瑙河一綫大舉南侵帝國腹地和希臘地區,形成了對首都君士坦丁堡直接的路上威脅。」第162頁:「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於568年攻擊拜占庭帝國西部防綫,打通了洗劫意大利的道路」

《柔然帝國傳奇》第134頁:「565~566年之間的那個冬天特別寒冷,中歐地區有5個月大雪封山,交通嚴重受阻。……伯顏可汗在風雪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率領阿瓦爾騎兵越過了冰封的易北河。西格伯特沒料到盟友會選擇在這一時機撕毀合約,匆忙迎戰,……法蘭克人這次是被徹底擊退了,連西格伯特國王也淪為了阿瓦爾人的戰俘。但他還算機靈,很快說服伯顏可汗,用大批糧食和牲畜喚回了自由。……伯顏大破西格伯特的消息傳來,整個歐洲為之震動。」第136頁:「在從萊茵河畔撤軍的途中,伯顏可汗迎來了倫巴第與格皮德的祝捷使團,他們都希望能夠與阿瓦爾汗國結盟,聯合消滅另一方。」最終,伯顏可汗選擇了與倫巴第人結盟,《柔然帝國傳奇》第137頁:「按照這份盟約,倫巴第人要立即向阿瓦爾人支付本國十分之一的畜群作為訂金,隨後兩國將聯合進攻格皮德王國,平分其的財產和人口,格皮德王國的土地則全部歸阿瓦爾王國所有。爾後,雙方應聯合進攻拜占庭帝國,……顯然,這份盟約明確了倫巴第人對阿瓦爾人的附庸地位。」

在阿瓦爾與倫巴底聯軍滅亡格皮德王國時,拜占庭將領波努斯趁亂佔領了格皮德首都西米翁城,此事引起了伯顏可汗的憤怒,《柔然帝國傳奇》第140頁:「567年底,伯顏率領勝利之師南下,逼近他自認為應該得到的西米翁城,把波努斯將軍包圍在那裡。」第142頁:「而伯顏也未能攻取西米翁城,只好無奈地撤退。……伯顏雖然未能成功地佔領西米翁城,但卻成功地牽制了一部份拜占庭軍隊……在阿瓦爾汗國的支持下,各個中歐民族相繼加入了南征的倫巴第大軍。……倫巴第國王在568年4月2日(復活節)率15萬之眾向意大利進發」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第127頁~第128頁:「倫巴人連續地移動,從他們被知道的時期直到568年進入意大利時為止。……在他們遷移的過程中,在某一地方,他們走到長著亞麻的一片綠野,錯誤地認為它是湖海。跟著,在多瑙河下游,他們和吉比德人發生了戰爭。那時,韃靼族阿佛爾人已衝過羅斯平原,侵入了多瑙河區,強迫倫巴人把他們牲口的十分之一交給自己。倫巴人從這危險的地位在568年侵入意大利,以求出路。」

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31頁~第32頁:「568年左右,阿瓦爾可汗伯顏派遣1萬庫提古爾人軍隊攻打拜占庭,並向拜占庭要求查士丁尼曾經給予烏提古爾人和庫提古爾人的歲貢。……翁烏古爾人原先生活的地方和薩比爾人很接近,他們住在高加索北部,黑海東海岸,在庫班河地區。翁烏古爾人先後遭到了阿瓦爾人和西突厥的攻擊,在很長時期一直處於西突厥汗國和阿瓦爾汗國兩大勢力的爭奪之中。」

《柔然帝國傳奇》第143頁~第144頁:「對阿瓦爾人來說,568年可謂是憂喜參半。雖然他們的屬國倫巴第在意大利所向披靡,但他們的天敵突厥人也在步步逼近。……就在568年底,西突厥可汗室點密派粟特王摩尼支(Moniach,……)出訪拜占庭帝國。」第145頁:「出於對突厥使者頻繁出訪君士坦丁堡的擔憂,伯顏也連續多年派韃吉帖等使者去與拜占庭人談判。……查士丁藉口身體不好,將和阿瓦爾人談判的重任完全交給禁軍將領提比略(Tiberios)。……伯顏聞訊後,也迅速請求換人,用年輕的保加利亞貴族阿布舒(Apsich,……)替代了年事已高的韃吉帖,……阿布舒不僅堅持韃吉帖提出過的所有要求,而且還得寸進尺地要得到整個潘諾尼亞」第146頁:「久拖不決的談判甚至令外交大師伯顏也感到厭倦,……在570年初再次揮師渡過多瑙河。提比略和波努斯竭盡全力,才將敵人趕了回去,但捍衛意大利的寶貴機會卻已經喪失。」

《柔然帝國傳奇》第144頁:「不久後,室點密就去世了,其子玷厥繼位,號稱達頭可汗(Tardus Qaghan),時間大約是在572年。幾乎同時,室點密的姪子、東突厥的木杆可汗也駕崩了,龐大的突厥汗國因而迅速分裂,從此開始了無休無止的內戰。」第149頁:「在波斯人勢不可擋地向西進軍的同時,偏偏又傳來室點密與木杆兩位突厥可汗死亡的消息,查士丁嚇得病情惡化,被迫委政於大臣。提比略……用卑辭厚禮求得波斯人的停戰,圖謀先集中力量征服阿瓦爾人,……574年,他採取魯莽的行動,親自率軍渡過多瑙河,直撲阿瓦爾可汗庭。伯顏可汗誘敵深入,採用兩翼包抄戰術,對拜占庭軍隊取得了壓倒性優勢。」第150頁~第151頁:「……提比略二世。新君登基之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與來訪的阿瓦爾使團達成協議,以歲賜8萬索利得金幣(相當於365公斤黃金)的條件,與伯顏可汗締結新的合約。……拜占庭人花費大量財力和物力,改善了與阿瓦爾人的關係,但也因此得罪了阿瓦爾人的宿敵突厥人。……很快,西突厥軍隊就真的出現在歐洲。原先附屬於阿瓦爾人的吳提吾爾酋長阿那蓋(Anagai,……)叛變伯顏,投入達頭的懷抱,引導突厥軍隊襲擊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拜占庭屬地,同時也對阿瓦爾汗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共同的敵人促進了雙邊的友誼。突厥人的來襲,使提比略和伯顏決心加強合作。兩位君主組成聯軍,原本準備到伏爾加河流域去抗擊突厥人,但因波斯人在575年入侵小亞細亞,……他們被迫轉向東南方進軍,與波斯人在梅利泰內(Melitene,土耳其馬拉蒂亞)展開會戰。」第153頁:「拜占庭與阿瓦爾聯軍不肯放棄追擊的良機,很快推進到裏海西岸,次年又蹂躪了底格里斯河兩岸,……短短3年之內,阿瓦爾汗國與拜占庭人和解,攜手取得波斯戰爭的勝利,再加上突厥人在克里米亞的要塞下損兵折將,無奈地撤回亞洲,伯顏可汗的統治得到空前的鞏固。這一新興帝國的版圖現已基本穩定,易北河、多瑙河、黑海與伏爾加河等四大水系組成它的天然邊界」

《可薩突厥》第11頁:「阿瓦爾人在短短的十多年間,迅速從北高加索地區遷徙到中歐,說明來自西突厥的壓力很大。西突厥人從6世紀60年代開始,一路追剿阿瓦爾人,很快就來到黑海草原,並占據了北高加索地區。先後征服了伏爾加河下游以西地區的烏古爾人、黑海東岸的翁烏古爾人、亞速海東部的烏提古爾人、北高加索的薩比爾人以及阿蘭人,到576年攻佔拜占庭在刻赤海峽東岸的重鎮博斯普魯斯城(Bosporus)後,突厥人已經控制了北高加索和克里米亞地區。……薩比爾人在此前阿瓦爾人進攻時遭到了重挫,突厥人到來後又一次遭受打擊」第13頁~第14頁:「576年拜占庭使者瓦倫丁第二次率使團出使西突厥……請求續訂查士丁二世經蔡馬庫斯與室點密所訂之條約,敦促突厥迅速與波斯開戰,協助拜占庭共同夾擊波斯。……咄陸設得知使者來意後勃然大怒,責罵羅馬人為騙子。原因是拜占庭皇帝背信棄義,與突厥人的奴隸阿瓦爾人結盟,而且還一直對突厥人隱瞞通往拜占庭的捷徑。在突厥人看來,拜占庭與阿瓦爾人簽約,是難以忍受的對突厥人的敵對行動。……惱怒之下咄陸設對拜占庭使者吼叫:"……我清楚地知道第聶伯河流過哪裡,也知道多瑙河和艾布洛河在哪裡,也知道我的奴隸瓦爾高尼泰(Uarkhonitai,即阿瓦爾人──引者)從哪裡進入羅馬領土。"」

《柔然帝國傳奇》第154頁~第155頁:「578年,年邁的查士丁終於在病痛中逝世。與此同時,十萬斯克拉文人突然渡過多瑙河,向拜占庭領土發動進攻。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正是阿瓦爾汗國的擴張。……因為拜占庭軍隊難以擊退南下的斯克拉文人,提比略只得向阿瓦爾人求援。……伯顏……立即帶領6萬騎兵,坐著拜占庭貨船渡過了自己一直無法逾越的多瑙河。斯克拉文人很快被擊潰,……轉眼一年過去了,伯顏卻仍並沒有回到多瑙河北岸的意思,……在巴爾幹半島上四處搶掠,……逼近了他們早就垂涎三尺的西米翁城。579年,韃吉帖按時來到君士坦丁堡收取歲賜,……但他剛剛滿載而歸,伯顏就把軍隊拉到薩瓦河南岸,準備渡過這條多瑙河的支流」第156頁:「薩瓦河大橋建成後,辛吉杜農在水陸兩面都被阿瓦爾人包圍了,…….不戰而降。接下來,阿瓦爾人在西米翁城的西郊如法炮製,又修建了一座木橋,西米翁便被……完全封鎖」第157頁:「西米翁被圍三年,……582年……阿瓦爾人兵不血刃地開進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西米翁城……整個多瑙河流域都落入了阿瓦爾汗國之手。提比略登時一病不起,幾個月後就駕崩了。……拜占庭皇位被授予……莫里斯(Mauritius)。」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第218頁:「皇帝摩里士(582─602年)曾拼命抵抗那聯合的敵人。……摩里士知道斯拉夫人和阿佛爾人的侵入威脅著帝國本身的完整,所以曾限制拉溫那總督軍隊的餉銀,因而觸怒了偉人格列高里;對後者來說,阿佛爾人和斯拉夫人的侵入巴爾幹半島,在和倫巴人侵入意大利相比之下,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

《柔然帝國傳奇》第161頁:「然而,自從583年開始,也就是伯顏智取西米翁城後一年,阿瓦爾君主的名字就不再被史料提起,伯顏是唯一一位我們了解其名字的阿瓦爾可汗。」【靜案,羅三洋此說不確。末代阿瓦爾可汗本名可考,即:凱揚(Kaia或Ka-iam)可汗,降法蘭克後受洗改名為亞伯拉罕(Abraham)。參: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第189頁附注2(2)。】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大臺北的街邊早、午餐


20181230日撰稿
據說逯耀東先生是現代治史者中最早投入我國飲食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已成經典。日本飲食方面,今(2018)年則有永山久夫《和食全史》作注。可惜前述2本都未得入手,阮囊羞澀故也。有時候滿喜歡看外國人燒菜的視頻,國外一位賣刀具的師傅申設了一個Youtube用戶號「AlmazanKitchen」,分享他的鄉間野味,看得我牙癢癢的,網址是:

大臺北南區的庶民路邊早、午餐,可以吃飽的那種,依我個人記憶所及,1990年左右流行的是山東麵食。當時頗有一些從部隊退伍的老伯伯開個小店舖販售饅頭、水餃和湯麵,由於都是當天現場手工揉製的,非常勁道。現在基本上已找不回原初的口味了,我打聽到的結果是因為酵母菌失傳的緣故。老山東饅頭的酵母菌是外省部隊士兵在軍中無意間養成的,後來只傳到臺灣來,隨著老成凋零,兵源換上了本省丁壯,這批菌種就散去了。目前僅少數店家仍保有珍貴的老麵糰,飽含山東部隊酵母菌子弟兵,不過麵團的硬度多予調降以符合現代人好軟的口感。

1998年左右流行的是蔥油餅,在公館轉車總會買來解饞,我記得半張新臺幣15元,全張30元的樣子。20年後的今天,2018的價格已漲到半張25元或30元,全張50元或60元,價錢視區域和店家略為不同。1998年那時的蔥油餅,厚度大概比現在的要多上20%30%,金黃香脆又頗耐嚼,素淨的蔥油餅已頗繞樑,再打包一顆蛋就是人間美味了。最讓我忘不了的是師大附中後門口蛋餅伯的蔥油餅,他的餅很小,巴掌大而已,但非常結實,裡面還塞滿了白蘿蔔絲,刷上蛋液和特製醬汁,兩餅夾一蛋就是最流行的吃法。

到了2005年許,一變為滿街的三明治,並逐漸連鎖店化。現在依舊常見的是美而美、加寶多、呷尚寶、麥味登、早安美芝城、拉亞、艾米果……等品牌的小舖子,大多採開放式廚房,烹製範圍從三明治、漢堡、煎餃、薯條、烤吐司、蛋餅、貝果、玉米濃湯、咖啡到奶茶,有些店家還搭售壽司、涼麵、包子、飯糰,應有盡有。

不過出了臺北我就一無所悉了。知名作家魚夫在他的Youtube用戶號「魚夫/yufulin」分享了許多美食紀錄,參網址:
他介紹的範圍遍及全臺,有一些臺南特色風味例如香腸熟肉,基本上聽都沒聽過。至於像是坑肉飯,從小到大沒什麼看過臺北人拿來當早餐喫的,很有意思。

阿富汗男歌手Mustafa Hunarjoo

2018年12月30日撰稿
§     Mustafa Hunarjoo     §

Mustafa Hunarjoo是阿富汗一位新銳的男歌手,他的演唱對於外國人來說非常清爽,極易接受。這可能是因為創作取向上結合了傳統樂器與西方流行樂的緣故,不過我也覺得和他本人自然而然散發出的高貴氣質不無關聯。

Mustafa Hunarjoo和Shamama Group合作的曲目有幾段視頻,在電視台中席地而坐,就像是中世紀蒙古人在草原上宴會的場景,竟又附加了現代科技投影光點所營造的夢幻感覺,值得推薦聆賞:
(1)標題:Kharidar To" By Mustafa & Shamama Group"

(2)標題:Jor Bashi Birar" By Mustafa & Shamama Group"

回到Mustafa Hunarjoo本來的表演風格,他主持的場合可謂滿載歡樂的氣氛,尤其渠衣飾多變,無論傳統服裝還是西服都顯得熠熠生輝:
(3)標題:Mustafa Hunarjoo - Dil Ma - AS13 - Top 8

(4)標題:Sami Aman & Mustafa Hunarjoo - Shikh Ali

(5)標題:Mustafa Hunarjoo - Shahdokht Herat New Performance

2018年11月04日發表在Youtube網站上的一支Awj E Shegoftan的MV很能展現Mustafa Hunarjoo典雅的嗓音,搭配著吉他琴聲,晚餐的時候何妨點播一曲,體驗一下阿富汗西餐廳的頂級享受呢~
(6)標題:Mustafa Hunarjoo - Awj E Shegoftan - New Song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印尼dangdut女歌手Putri Unyu

2018年12月27日撰稿
§     Putri Unyu     §

印尼為南島語族的大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譜系傳承,3部著名的史乘分別為:《Sejarah Melayu(馬來紀年)》、《Nagarakretagama(帝國史頌)》與《babad tanah jawi(爪哇史頌)》。唯知前2部有中譯本,但極罕見頗不易購藏。專門講授三佛齊、滿者伯夷的書也寥寥無幾,只能從東南亞國別史的著作挑出關於古代史的章節,勉強拼貼。

我滿好奇現代印尼的音樂究竟有哪些好聽的歌曲?經朋友推薦,原來他們有一種普羅音樂稱作dangdut或dangdot的樣子。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可以查到1篇2015年出版的論文〈社會文化空間移轉下在台印尼Dangdut音樂之發展〉,作者是謝首帆,參網址: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3TNCA5750001%22.&searchmode=basic
或論文永久網址:https://hdl.handle.net/11296/w2wa8n
由於我無法取得該論文的紙本或電子檔,所以僅就所公開之「摘要」欄文字進行節錄:「一九七〇年代以降,風靡印尼中下階層的流行音樂dangdut,已廣泛地使用於在台印尼移民社群的各種音樂活動之中。因此,dangdut不僅具有流行音樂的娛樂性質,亦是在台印尼移民建構文化的『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表達其文化認同與鄉愁的方式。」

亦即dangdut是印尼的流行音樂。網路搜尋的結果試聽了一下,感覺運用電子琴混音與罐頭音效的部分滿多的,氣氛上有點過於慵懶樂天,曲式頗類走五聲音階的流行歌,所以對於臺灣人來說可能接受度會稍低些。如果有興趣可以「hit + dangdut」、「hot + dangdut」、「top + dangdut」、「best + dangdut」作關鍵字自行檢索。

這邊我推薦一位演唱dangdut的印尼女歌手Putri Unyu,目前我只找到她的一首作品而已,大概是在2016年左右發表的,她的唱法略帶土耳其人唱歌的那種小花腔,與一般的dangdut不同,很好聽喔。

標題1:Putri Unyu - Sakarepmu ( Baper ) - Official Music Video - NAGASWARA

標題2:Putri Unyu - Sakarepmu (Lyric)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土耳其女歌手Gülden Mutlu

2018年12月25日撰稿
§      Gülden Mutlu      §

東先生曾在著作中說明現代土耳其人自認為他們是匈奴的後代,此說不虛,Turk(土耳其/突厥)本字當為中原文獻所記遠古時期之狄(*d’iek)或易(*iɛk)。不過鄙意以為土耳其人或祖述赤狄、丁零,而兩者又得上追鬼方,亦即赤狄、丁零乃北狄化之鬼方,後又續受匈奴(北狄直系後裔)影響,成為別具獨立特色的新興突厥民族。

現代土耳其設為鬼方、匈奴、希臘、阿拉伯等多元民族與文化混合的傑作,加之地近歐洲,因此他們的文化力雄積厚發,展延到音樂上遂呈現繽紛絢麗的樣貌。本文介紹另1位土耳其女歌手Gülden Mutlu,她在JoyTurk Akustik平台中的演唱最令我讚賞。Gülden Mutlu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掌握低音聲綫的能力絕佳,這在樂壇一般以炫耀高音域為主的基調來說,是非常特出的個人風格。

從室內演唱會的live錄影能夠見到Gülden Mutlu的左手臂上有3個刺青,有意思的是我竟然看得懂土耳其人的紋身藝術,斗大的符號允即中文的「你和我」是也。不用懷疑,各位可以和我一樣,一起揉揉眼睛看個真。因為我實在太喜歡Gülden Mutlu在JoyTurk Akustik的清唱,所以下面就只推薦她與該平台合作的視頻。話不多說,快點來欣賞吧~

(1)標題:Gülden Mutlu - Yatsın Yanıma (JoyTurk Akustik)

(2)標題:Gülden Mutlu - Unutamam Dedin (JoyTurk Akustik)

(3)標題:Gülden Mutlu - Bitti Mi (JoyTurk Akustik)

(4)標題:Gülden Mutlu - Değiştim (JoyTurk Akustik)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2):從悅般國到阿瓦爾汗國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8年12月24日撰稿
2018年12月30日校補
北匈奴主力西遷後,雖然統治核心在西段,但其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與民族向心力,仍及於中段的古爾(gur)諸部,和留守東段的悅般國。然而Atilla崩殂後北匈奴遭遇到軍事挫敗與人口驟減,北匈奴皇室被迫號召中段的古爾(gur)諸部西遷以強化西段統治核心區的實力,匯合重整後的聯盟並將國族名稱由Hun(匈/杭/屠各)調整為Bulgar(聯合之意)。隨著時間遞延,即使改組後的Bulgar(保加爾)也遭遇到了頓挫,最終反而一度臣服於東段留守部悅般國所建的「偽Avar汗國(Pseudo Avares)」。

北匈奴西遷之初,老弱者留在東段,稱為悅般國。經多年慘澹經營後,眾達20萬。悅般國在外交上與柔然人不洽,雙方關係惡劣,由於有北匈奴本部的支持,柔然國無法完全壓服悅般國。552年突厥反抗柔然,自柔然西疆發跡,並迅速攻滅柔然與嚈噠。悅般國鑑於內亞形勢的鉅變,其主力只能趁著嚈噠覆亡前夕先一步西遷,轉往高加索、歐俄草原奔襲而去,旋為歐洲人誤認作Avar(柔然/真阿瓦爾)人。Sabir人(西部鮮卑諸部,後來的可薩突厥)、東哥特人、西哥特人、Bulgar人……等都受到這支「偽Avar」人的壓迫,或避或附,演出歐亞大陸上有名的1場蠻族大遷移。

西元5世紀末葉北匈奴對多瑙河流域的侵擾,導致了當地的人文環境由農業退化為游牧。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1997年2月1版4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23528)第135頁:「阿提拉在453年死去,因此多瑙河流域被奴役的人民獲得了解放,但是,他們已陷於絕境。……匈奴人對東哥特人所產生的退化影響……東哥特人也倒退到游牧生活,竟至這樣的地步,以致他們已把農業忘了。因為這個區域已被掃蕩得像打穀場一樣地光滑,居民已陷於飢餓狀態,……《聖塞維立那傳》生動地描寫了這種淒涼景象,這一景象由於阿佛爾人、保爾加人和馬札兒連綿的襲擊,延續了五百多年之久。多瑙河交通路綫仍然是一個封閉的道路,直到十字軍東征時期為止。」北匈奴第1波大規模西遷與其後續的Bulgar人的數度暴起暴落使得黑海草原、多瑙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與政治不穩定,遂為繼進的悅般國(偽Avar,Pseudo Avares,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所乘。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06頁:「早在463年,……拜占庭史學家普里斯庫斯就在他的著作中談及了這個強悍的東方游牧民族。按照普里斯庫斯的說法,阿瓦爾人原先住在離中國洋(Oceananus Sericus,羅馬人稱太平洋為"中國洋")不遠的地方,他們之所以向西擴張,是因為當地氣候惡化,並時常遭到猛獸格里芬的襲擊。格里芬長著鷹頭、鷹翼、獅身,……據希臘古籍記載,格里芬在遙遠的北方山林裡看守著無盡的黃金寶藏(指的大概就是盛產黃金的阿爾泰山區)。在出土的阿瓦爾藝術品中,格里芬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這一文化傳統至少可以上溯到其匈奴祖先。」

《柔然帝國傳奇》第117頁:「終年白雪覆蓋的高加索山區,自古就是戰敗民族的天然避難所。558年造訪君士坦丁堡的阿瓦爾使團,正是由此出發的。」第118頁紀錄阿瓦爾使團係由「坎迪士(Candich)」率領,覲謁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

西元6世紀中葉,悅般國西遷,不過10數年即對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造成鉅大威脅。桂寶麗《可薩突厥》(2013年1月,蘭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1040277)第10頁:「西突厥在積極向中亞的河中地區擴張的同時,也沿著歐亞草原向西推進。當時不甘臣服於西突厥的阿瓦爾人被迫西遷,大約有2萬阿瓦爾士兵攜帶家眷和錙重背叛了突厥人一路西逃。……557─558年左右,阿瓦爾人到達北高加索地區,迫使阿蘭人帶領他們的使者去覲見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阿瓦爾首領派遣了以坎迪赫(Kandikh)為首的使團前往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一世雖然對使臣的傲慢非常不滿,但是鑒於阿瓦爾人來勢洶洶,而且阿瓦爾人的鐵騎已經橫掃了北高加索地區和黑海草原,出於拜占庭黑海防綫的安全考慮,被迫與阿瓦爾人結盟。」

《可薩突厥》第30頁~第31頁:「560年左右,阿瓦爾人背叛西突厥人,向南俄草原遷徙,攻打了翁烏古爾人、札里人(Zali)和薩比爾人,之後一路向西,先後征服了烏提古爾人和庫提古爾人。在庫提古爾人的勸說下,又征服了斯拉夫人的安塔耶(Antae)部落。到562年的時候,阿瓦爾人已經到達多瑙河下游。庫提古爾人隨阿瓦爾人西遷,並在阿瓦爾軍隊中發揮重要作用。」

6世紀初期的阿瓦爾人,在軍事上擁有優良的裝備,《柔然帝國傳奇》第121頁~第122頁:「鐵馬蹬與重型鐵甲的結合,形成可怕的戰鬥力,使保加利亞人在近戰中完全居於下風。在遠程武器──弓箭方面,保加利亞人也佔不到絲毫便宜。出土文物顯示,阿瓦爾人的弓比匈奴人或保加利亞人的弓略小,但更便於在馬背上操作。阿瓦爾人普遍使用三棱箭頭,它能提供比歐洲匈奴人使用的雙棱箭頭更好的穿透效果。阿瓦爾弓箭手……一次拿出十幾支箭,……擺在弓背上,一支接一支地發射,形成驚人的火力,……略帶弧度的阿瓦爾彎刀取代了匈奴人的直劍,這種武器起源於收割穀物的鐮刀,早就在斯基泰等古代歐亞民族中流行,……阿瓦爾人進入歐洲後,……將斯基泰彎刀加長,使之在馬背上運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經過幾次交手,保加利亞人終於承認了阿瓦爾人的軍事優勢,紛紛放棄故土,向西南方逃逸。559年初,庫提吾爾酋長札伯干(Zabergan,……)率七千將士越過冰封的多瑙河,長驅直入巴爾幹半島。……很快,札伯干就逼近了君士坦丁堡。此時,阿瓦爾使團尚未離開這座帝都,查士丁尼……他只得下定決心,用重金與阿瓦爾人結盟。」拜占庭名將貝利撒琉擊敗札伯干後,123頁:「札伯干剛剛消失,吝嗇的查士丁尼便立即派出近臣瓦倫丁(Valentinos),帶著巨款前往阿瓦爾人位於高加索山北麓的營地,催促他們遵守協議,立即向保加利亞人發難。」

Judith M. Benner、C. Warren Hollister(著)、楊寧、李韻(譯)《歐洲中世紀史》(2007年11月,上海科學院出版社,ISBN:9787807450825)第75頁~第76頁:「對拜占庭人來說,基督教信仰是一種引人注目的身分,是他們作為拜占庭人的根本性標誌之一。6世紀時,他們抵抗了來自北方的阿瓦爾人(Avars)、斯拉夫人(Slavs)和保加利亞人(Bulgarians)的侵犯」第83頁:「查士丁尼統治的最後幾年並不順利。……查士丁尼發現,要保住他重新統一起來的帝國已經非常困難。由於軍隊的作戰重心在西側,他無法擋住從東側湧來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無法防止他們進入巴爾幹地區。好戰的阿瓦爾人(Avar)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在561年,他們在多瑙河畔定居,繼而開始統治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於是,拜占庭兩面受敵:一邊是虎視眈眈的阿瓦爾人,一邊是擴張之中的波斯帝國」

《可薩突厥》第11頁:「阿瓦爾首領伯顏自稱可汗,建立了阿瓦爾汗國,經過一系列征服,使其汗國成為中歐的強大政權。」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124頁~125頁:「拜占庭將"伯顏"寫作"巴彥諾斯(Baianos)",……他是一位很有趣的人,頗具幽默感,知識廣博,在外交場合表現得極為世故。更獨特的是,伯顏與其他遊牧民族君主不同,既無嗜血的愛好,也無善戰的天賦,但依舊對擴張領土興致勃勃,而且居然成果豐碩。……伯顏之所以採取相對非暴力的擴張方式,……也是因為他看到,阿瓦爾人的數目太少,和敵人硬拚,純屬死路一條。按照突厥人的說法,西遷的阿瓦爾人僅有兩萬」。

559年拜占庭帝國擊退庫提吾爾(保加爾人諸部之一)酋長Zabergan的攻勢,到561年的短短幾年中,偽阿瓦爾汗國(Pseudo Avares)卻在伯顏(Baianos)可汗手中迅速膨脹。《柔然帝國傳奇》第125頁:「見錢眼開的吳提吾爾人首先宣布臣服,庫提吾爾、奧諾吾爾人和各個斯拉夫民族接連吃了幾回胡蘿蔔和大棒,也打消疑慮,欣然雲集在伯顏可汗的大旗之下。只用了兩年時間,阿瓦爾人的營帳就從高加索山北麓綿延到了喀爾巴阡山北麓,人數也飛速增長至二十萬之眾。」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現代地方學初探:臺北學

2018年12月21日撰稿
嘗接觸過鄉鎮區志的收尾工作個把月,所以對方志編纂略知一、二,大概最後一招就是商請地方文史工作者慨助了,因此我在方志學方面勉強算得上是一枚邊緣的圈內人吧。偶爾注意一下現代方志的編纂進度,大陸對此道仍頗熱衷,利用三民書局網站檢索「方志」二字,可以找到近3年內新編成的現代地方志書甚至探討史學理論的專著。至於臺灣現代方志,榮師云當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早年指導的首批方志最為出色,此後脫鉤改由各地方政府自洽,續編的品質就良莠不齊了。

10年前逛過臺北市政府官網,能連結到一份刊物,簡介文字標舉「臺北學」方面的內容,當時不以為意,過目即忘。上週見新書書目1本名曰《屏東學概論:無論歸人、過客,地方是每個人的起點和歸宿……》,忽憶起曾自思索過「臺北是否值得立一門學?」的問題,遂回臺北市政府官網再訪臺北學,未料首頁改版,於今已無法尋原路檢得。無奈下試想既有臺北學與屏東學,那麼是否存在其他的地方學呢?轉檢三民書局網站與Google網站,結果頗意外,臺北學、桃園學、苗栗學、屏東學、金門學……什麼都有,猶如彩色拼盤般可打包裝入食盒中,攜往雪霸公園露營區野餐。

初步索引到的「臺北學」資料如下:
(1)作者待查《第一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ISBN:9789860023633)
(2)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第二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0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ISBN:9789860067835)
(3)第三屆臺北學資料闕漏,待查。
(4)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創意城市  第四屆臺北學成果專輯》(2010年12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ISBN:9789860262322)
(5)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第五屆臺北學:DESIGN CITY x TAIPEI》(2012年11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ISBN:9789860346800)
(6)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第六屆臺北學:記憶與地景-臺北城市變遷的多重詮釋》(2015年2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ISBN:9789860443288)
(7)第七屆臺北學資料闕漏,待查。
(8)李志清、顏忠賢、林盛豐、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台北學:幸福城市的風格地景》(2011年5月,馬可孛羅文化,ISBN:9789861207285)
(9)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16年10月,大塊文化,ISBN:9789862137420)

多年來推動臺北學研討會的似乎是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故上網搜尋「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經Google引導到「臺北市立文獻館」,網址:https://www.chr.gov.taipei/。我才知道在臺灣常用的網域是「.tw」,除外竟還有「.taipei」的,真特別。點選首頁的「機關介紹>歷史沿革」欄位說明:「本館前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成立於民國41年6月,最早時期任務乃職司臺北市市志之編纂,組織採委員會制,初期直屬臺北市政府……後因市政經緯萬端,市長難以親為兼任,層級修正為市府二級機關,民國62年7月改隸民政局,88年11月改隸文化局,主任委員依時序先後由民政局長及文化局長兼任……103年2月配合文化局組織修編,著手進臺北市立文獻館之組織規程修編,由委員會制修正為首長制……104年12月4日臺北市政府明令頒布『臺北市立文獻館組織規程』,105年2月2日舉行揭牌典禮,正式更名為臺北市立文獻館。」另連結「第八屆臺北學:城市考現活動」的頁面,可知2018年12月01日至02日剛辦畢「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研討會」,臺北學依舊是現在進行式。

由於我尚未仔細搜索各縣市地方學刊物與研討會資料,所以無法判斷此一新型態的「地方學」是否濫觴於臺北學。不過單就臺北學來說,很可能2005年、2006年之交是從傳統中國方志學中脫胎新生的關鍵時段也說不定。現代臺灣的地方學在內容上究竟與傳統方志學相仿?抑乃一種獨立的新學科?兩者間差異為何?我滿好奇的,以後倘若得閒,設或聚攏資料考考。

回到傳統方志學。現代方志學要從哪本入手?允從當代《雲陽縣志》開始閱讀。朱世鏞(修)、劉貞安(纂)的這套《雲陽縣志》,1968年臺灣學生書局重刊本計4冊,是書編修極為精良,北洋太史涂鳳書也曾參撰幾段,《雲陽縣志》中關於烈女、方言等部分均為涂太史手澤。涂太史另遺有《石城山人文集》(2011年9月,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2261445),洛陽紙貴,市面上已不多見了。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筆記】北匈奴第2波大規模西遷(1):悅般國西遷

系列文《[1]、2345678
參考文《+1

2018年12月20日撰稿
第2波匈奴大規模西遷的主導,為北匈奴留守部之悅般國,入歐洲即為知名的偽阿瓦爾人。說詳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本與《嚈噠史研究》2012年本所言,其論可從。本篇彙抄相關研究成果,試排比其梗概。

一、北匈奴留守部建立悅般國
北匈奴(North *flōŋ-naɦ)西遷,2世紀中期後其核心區域在塔拉斯河和伊塞克胡一帶。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1981年5月初版、1992年5月再版,三民書局,ISBN:9789571406756)第118葉:「第一:先循額爾濟斯河上游進入中亞細亞,在巴勒喀什湖周圍分兩股,一部分人留建『悅般國』,其餘的繼續西進。……其嬴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陳序經《匈奴通史》(2017年5月,新世界出版社,ISBN:9787510462207)第393頁:「悅般國建立約六十年後,鮮卑族檀石槐佔有匈奴全部故地……檀石槐的西侵,我們推想又必促使好多匈奴人逃到烏孫之西。而且他們可能與西漢時郅支所留下來的匈奴人以及東漢時已在悅般建國的匈奴人會合。這構成匈奴西遷過程的一個重要歷史時代。」詳參另文〈【筆記】北匈奴第1波大規模西遷〉,此不贅。

二、悅般國即偽阿瓦爾人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2012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18。引用代碼:【嚈2】)第37頁:「就漢譯名而言,"嚈噠"和"悅般"對音並不吻合。具體而言,……以"般"對"噠"……是不行的,無論"般"讀若pat還是pan。當然,如果就對音而言,將"悅般[jiuat-peәn]"看作Ephthal、Abdel、Hebdel的對譯也未嘗不可。祇是不能僅憑對音,斷"悅般"和"嚈噠"為同一名稱的不同漢譯。更何況,名稱相同不等於實質相同。」第38頁:「要之,現有史料表明,悅般和嚈噠並不能作同一認定。悅般在448年以後消息中斷,確實是西遷了,西遷的悅般便是西史的阿瓦爾;對此,我已有文專論,這裏就從略了。[54]」第52頁注[54]:「同注53。」第51頁~第52頁注[53]:「余太山"柔然─阿瓦爾同族論質疑──兼說阿瓦爾即悅般",注49所引書,pp.163-192。」第51頁注[49]:「參見……余太山"柔然與西域關係述考",《嚈噠史研究》,齊魯書社,1986年,pp.193-216。」

回檢: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9月,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引用代碼:【嚈1】)第183頁~第184頁:「扼要談談我贊成阿瓦爾即悅般說的理由:1.悅般,見於《魏書‧西域傳》。悅、閱,古音同。王舍城(Ra-jagrîha,Rajagaha),《水經注》引支僧載《外國事》作"羅閱祇瓶沙國",《增一阿含經音義》作"羅閱祇伽羅",是"悅"可譯外國音ja,而ja,a通;又,Mahâ-parinrvâṇa-sûtra,法顯、曇無讖均譯作"大般涅槃經",panna舊譯"般若",是"般"可譯外國音par或pan。故"悅般"應即"(j)a-par的音譯。阿瓦爾(Avar)拜占庭史料又作Abar,古突厥碑文(闕特勤碑)又作Apar,乃v,b,p可轉。由此可見,悅般和阿瓦爾對音完全一致。2.據《魏書‧悅般傳》: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嬴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松田壽男作過比較周密的考證,他的結論是:悅般原居龜茲以北,由於烏孫西徙,北上佔領了烏孫舊地,成為天山北側的大國,其領土東起裕勒都斯河谷,西至納倫河谷,主力則在納倫河谷,佔據著聯係天山南北的要地。我認為松田氏上述結論基本可信,只是應該指出、納倫河以北的伊犁河流域,當時很可能也在悅般的勢力範圍之內。因此,只要結合上引普里斯庫斯的記載,就不難發現,悅般人所處的這一地理位置,正是阿瓦爾人西遷前最可能處的地理位置。」

三、悅般國的東、西離散
(1)主力西遷
【嚈1】第184頁~第185頁:「悅般和柔然西境毗鄰,開始和柔然接觸可能在大檀可汗即位(414年)之前。嗣後一直與柔然為仇讎,相征討。另一方面,悅般和北魏則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曾一再朝獻,並企圖和北魏東西夾擊柔然。但是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以後,悅般國的消息便中斷了。所謂"自後每使貢獻",按之《魏書》"本紀",未能落實。這樣一個大部族忽然消失,當然是不可思議的,祇能是西向遷徙了。我認為,悅般在448年以後西遷不可能去索格底亞那,因為該地早已為嚈噠人所控制,悅般祇能沿著所謂"草原之路"西去。這顯然同根據上引普里斯庫斯的記載推斷出來的阿瓦爾人可能的西遷時間和西遷路徑完全符合。……所謂全部斯基泰民族,很可能僅指黑海和裏海北部草原的騎馬游牧部族;如所週知,這一帶在西史中一直是"斯基泰人"的聚散之地。悅般有眾二十萬,西遷後雄視Sabir諸族、聲威遠播西方,與拜占庭關係最為直接,被視作最強者,是完全可能的。」

(2)餘眾東逃,往依Taugas和Murki
【嚈1】第186頁:「悅般雖然由於柔然的威脇,早在460─465年間就開始西遷,但事實上很可能沒有全族離棄在伊犁河流域乃至裕勒都斯河谷的根據地。……可能西遷者僅其主力,尚有相當數量的悅般人或其嬴弱留在原地,正如北單于西遷時把悅般人留在龜茲以北一樣。因此,當西部的主力被突厥擊破後,東部的悅般人便逃往中國和僕骨。這樣推測的主要理由在於,悅般主力西移後,柔然人未必接踵而至佔領納倫河、伊黎河流域,正如烏孫不堪柔然侵擾、西遷蔥嶺後,其故地也沒有被柔然佔領。否則原在龜茲北的悅般就不可能北上,形成"地方數千里"的大國了。」

【嚈1】第185頁~第186頁:「忒俄費拉克圖斯稱阿瓦爾人在被突厥擊破以後,餘眾部分逃入Taugas,部分逃入Murki。Taugas乃指中國,早有定論。如前所述,悅般同北魏關係甚好,餘眾在國破後來奔不是不可理解的。至於Murki,……很可能是僕骨。"僕",音pok,而p,m可轉;Kirghiz,《周書‧突厥傳》作"契骨",《隋書‧鐵勒傳》作"紇骨",是"骨"可譯外國音gi,而g,k可轉;故僕骨即Murki之異譯。據《隋書‧鐵勒傳》,僕骨,鐵勒之一部,居"獨洛水北";又據"新唐書‧僕骨傳",僕骨,"在多濫葛之東","俗梗鷔",勝兵萬餘,勢力也不小;阿瓦爾餘眾東逃,也許正是進入僕骨之中。《隋書‧長孫晟傳》:『〔仁壽〕三年(603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十餘部盡背達頭,請來降附,達頭大潰,西奔吐谷渾。』阿拔即阿瓦爾,早已由沙畹指出,內田氏也贊同此說;從對音來看,確實相符。我認為阿拔又與悅般同音,當亦是同名異稱。阿拔(即東逃的阿瓦爾餘眾)和僕骨等獨洛水北鐵勒諸部共叛達頭,可見彼此居地接近。」

四、悅般國主力西遷,成為「偽阿瓦爾Pseudo Avares」,亦即假的柔然(j)a-par
【嚈1】第163頁~第164頁:「阿瓦爾(Abaroi,Avari,Avares)的事蹟主要見於拜占庭史料。據載,公元六世紀中葉,Türk(突厥)擊破了騎馬游牧部族阿瓦爾,其餘眾部分逃亡Taugas,部分逃亡Murki。接著,突厥又擊破騎馬游牧部族Ogor,其餘眾西逃,避難來到拜占庭境內,由於他們冒用阿瓦爾名義,故西史亦稱為阿瓦爾或偽阿瓦爾。」

【嚈1】第186頁~第187頁:「據忒俄費拉克圖斯記載,西逃歐洲的偽阿瓦爾原係Ogor的兩個部落,一為Ούάρ,一為Xoυννί。內田氏指出:Ούάρ即Avar,Xoυννί即Hun,我認為是正確的。但是,……不能把他們看成是由真阿瓦爾人和Huns兩部分組成,而只能認為Ούάρ和Xoυννί這兩個名稱……是西逃的Ogor餘眾所冒用的名稱。又,彌南曾稱這些餘眾為Ούάρχωνι̂ται,可見兩者本為一種。質言之,只有一個冒稱,而不是一部份冒稱Avar,一部份冒稱Hun……全稱實應為:Ούάρχωνι̂ται,可譯為"阿瓦爾匈人"。……悅般不僅為匈奴之一部,而且曾自稱為"匈奴",故涼州人稱之為"單于王"。因此悅般人又可稱為"悅般匈奴"。這"悅般匈奴"譯成希臘語,便成了Ούάρχωνι̂ται。」

【嚈1】第182頁:「拜占庭史料所見阿瓦爾的習俗,多與忒俄費拉克圖斯【案,第164頁,拜占庭史家忒俄費拉克圖斯‧西摩卡塔Theophylactus Simocatta】命名為偽阿瓦爾(Pseudo Avares)的部族有關,但這些習俗也可以看作真阿瓦爾的習俗。因為這偽阿瓦爾是一個被周鄰部族當作真阿瓦爾的部族,他們也自稱阿瓦爾;而且構成這一部族的種族是Ούάρ和Xoυννί即Avar和Hun。因此,所謂偽阿瓦爾可以理解為柔然(阿瓦爾)之一支,在向西方移動之際,合併其它種族而形成的部族聯合體。」

【嚈1】第164頁:「正是這些西遷的阿瓦爾人,於558年向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 527─565年)請求,被允許居住在今天匈牙利的東部。嗣後,勢力逐步增強,征服了格庇迪(Gepidi)人和倫巴德(Lombard)人,566年並擊敗了法蘭克王西吉貝特(Sigibert),一度統治了以多瑙河流域為中心,東至黑海,北至波羅的海,西至易北河的廣大地區,直至790─796年被庇品(Pipin)和卡爾(Karl)大帝征服為止,一直是拜占庭帝國和西日耳曼人最大的威脅。」

靜案,我在〈【筆記】柔然音義蠡測〉一文中猜測柔然古字本誼為光明之意。此字可能在北族傳統中多所運用,故北匈奴留守部自稱為悅般jiuat-peәn,與柔然自稱(j)a-par剛好雷同,其巧合當與字訓光明、容或為一北族常見之美稱有關。兩者在發音上略不一致,差異當源於各別方言(或各部族語言)的使用習慣。職是之故,原居於歐洲、高加索的古人不明究理,誤將域外的柔然人(真阿瓦爾人)與悅般人(北匈奴人,假阿瓦爾人)相混淆,視為同一國族,乃屬勢理自然。至於偽阿瓦爾人(悅般人)入歐洲後的情況,則須檢索拜占庭史、柔然史方面的專著,日後再探。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庫德樂團Nishtiman

2018年12月18日撰稿
§     Nishtiman     §

庫德(Kurdistan)音樂很特別,有的一派輕鬆詼諧,例如Koma Çarnewa樂團的作品。有的則演唱得慷慨激昂,如掛名Koma Azad(恕我無法確認是人名、樂團名還是某個反抗組織的名稱)的這首Ax Kurdistan:
發布用戶:Kewa Rash
標題:Koma Azad - Ax Kurdistan

還有的樂團更將傳統延伸出多元感受,即本文介紹的主角:Nishtiman樂團,從雍容的神祕聽覺到奔馳曠野的歡欣,都是他們擅場的地方。關於庫德(Kurdistan)是什麼樣的國度?Youtube網站上有1則推廣影片,不妨參看:
發布用戶:Explore Kurdistan
標題:Visit Kurdistan

Nishtiman樂團的音樂理念是結合不同的樂器、旋律、風格來推廣庫德音樂到世界各地。在Youtube上有1段訪問視頻,成員們清晰闡述了他們的創作理念:
發布用戶:ChraTube
標題:Nishtiman
Youtube網址:
由於Nishtiman在訪談過程中使用英文對話,因此利用Youtube自帶的字幕顯示功能和字幕中譯功能即可輕鬆瞭解其人想要徹底地、完整地詮釋庫德音樂的初心。Nishtiman的現場演唱會真的很別緻,頗引人認同庫德乃一支有著深厚歷史積蘊的人文群體。以下推薦幾首Nishtiman的音樂視頻,體驗一下遙遠異邦的民族風:

(1)標題:Urmiye Urmiye - Nishtiman

(2)標題:Nishtman Group Ghasam

(3)標題:Nishtman Group Ay Vi Yu

(4)標題:NISHTIMAN PROJECT - "AJWIJU"

(5)標題:Nishtiman - ALL AUSTRİA CONCERT(KURDİSH FOLK MUSİC)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人類文明歷程研究綱要草

2018年12月16日撰稿
2011年、2012年許,幸聞淵師講授現代化與後現代化之間關係,師說略以:
(1)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關係前後相承,現代化為第1階段,後現代化為第2階段。
(2)後現代化概念有3個淵源,而非只有1個淵源,故此概念之內部交互錯綜複雜,理論未必整齊劃一,眾說紛紜。
(3)後現代化思潮湧現後,十數年內又歸於沉寂,迄未有接續性發展的新說,後繼衰乏,與世勢的混沌同一表現。

師說惠我良深,開啟我對於人類整體文明歷程的思索,惟幾經空想,仍無法徹底解決。祇好先記下初步想法,草撰綱要1則,庶備方來。

(0)前言
靜案,人類的文明歷程向為東、西史家所重視,泰西哲人尤有創獲。古往或以神學做宗教式之揣釐,近來則名家輩出勘明各色各樣之歷史模型。如湯恩比的《歷史研究》、華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杭亭頓的《文明的衝突》,又如非常流行的舊大陸古代史「軸心時代」說、解釋東亞中世史以降的「征服王朝」模型、白描北非近東現代史戰亂頻仍的「不確定之弧」觀念,在在都彰示了人們對於自身文明歷程的廣思博索。先學們的看法壘成煌煌巨著,率皆後人豐饒的資糧。

關於人類的起源,Richard Wrangham、Dale Peterson合著的《雄性暴力──人類社會的亂源》(1999年2月,胡桃木,ISBN:9789578320116)一書第92頁~第107頁指出,在距今500萬年前,人類與猿、猴等物種有著共同的祖先。此一祖先物種居住在非洲的雨林地帶,但因非洲氣候環境不定期地乾旱和潮濕,一小撮祖先物種發現可取用植物的地下莖來度過乾旱期。食用地下莖讓祖先物種在天擇作用下,促成了牙齒琺瑯質的增厚,以及學會了直立行走。

時至21世紀,人類社會整體已臻牽一髮動全身的狀況,再也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或煢然獨立。許多難題如果想要得出一、二有益的解方,非從人類上萬年的文明歷程著手不可。全球規模的人類社群何以走至現今的複雜與慌盲?未來究當何去何從?我想答案應從正確地去認知人類過去的文明歷程為首要開端,可此一歷程的真實面貌到底是什麼?

(1)始祖人群的起步:由非洲到跨有紅海
目前可探知最早的文化中心:西南非
直立的體態:地下莖、魚類
心智的成熟:學會用腦、用火
根據地的出現:終於有「家」的觀念
經濟的展開:形成「原始採集、漁、獵」文化(早期經濟的第1階段)

(2)軸承時代的形成: 
廣域的薩滿思維(擴及新、舊大陸,缺乏標準操作程序的薩滿思維)
形成「早期複合經濟型態」文化(早期經濟的第2階段)
(「早期複合經濟型態」文化為粗放經營的農業+畜牧+漁、獵+採集)

中亞北段:軍事技術的策源地
中亞南段:人性思維的策源地

華南農業文明在新、舊大陸的擴散,獨目人游牧文明的特化與在舊大陸的影響,終於開枝散葉

(3)理性化的軸心時代:
古希臘:數學神祕主義(諾斯底宗派、畢達哥拉斯學派)
近  東:基督改革+穆聖改革
伊  朗:祆教改革
印  度:沙門思潮
中  原:孔子(儒家)
  本:三善清行

農業文明分成2階段:
中國:第1階段:柴周以前(唐型文化,漸融並蓄)
中國:第2階段:柴周以後(宋型文化,內斂於漢文化)
日本:第1階段:唐風文化
日本:第2階段:國風文化
羅馬:第1階段:多神教(接納多元的同化政策)
羅馬:第2階段:基督教(以希臘文化為傲)
伊朗:第1階段:帕提亞帝國(接受異族文化)
伊朗:第2階段:薩珊帝國(獨尊本族、祆教文化)

農業文明第1階段在中國秦朝嘗試過將人以法治來機械化的嘗試,但此一機械專制帝國失敗了

游牧文明則只出現第1階段,即純游牧、行國的型態

(4)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結合:廣域帝國
農業文明第2階段的普遍呆滯
游牧文明產生豐沛的活力注入沉悶的農業文明(第2階段)諸國度

游牧文明第1階段:純游牧、行國
游牧文明第2階段:入侵農業文明,游牧(商業)+農業的混合形成了古代專制帝國

(5)人類文明的再機械化:從歐洲到全球
游牧文明第2階段+海洋漁業文化因素的異勢成長→西歐海外殖民帝國
工業革命→人類文明的機械化:第1階段(機械動力)→西歐海外殖民帝國
伊斯蘭革命→古代專制帝國的市場化傾向:蒙兀兒帝國在印度(可惜過度擴張導致瓦解)

機械文明第1階段:(機械動力)
海外殖民帝國→市場化→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再帝國化(法西斯)→有「邊界」的現代民主國家(民主有等差,邊界內部強調民主、邊界外部則可以不民主)

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再帝國化的結果均可統合納入:「現代化(現代性)→後現代化」的連續體概念中予以解釋
現代化(現代性)、後現代化都屬於人類文明機械化的第一階段(追求機械動力)

(6)人類文明的未來?(未來史)
幾個可能的方案:

方案a:
人類機械文明的深化:走向機械文明的第2階段(機械智能)
盲目追求AI(人工智能),加強對動植礦物與人類社群的操控,導致地球更適合機械的生存,而不利於人類的生存
認為人定制天,人可以操控物質自然,人-機結合(一種錯誤的高傲思維)

方案b:
人類文明的全體揚升:逐漸中止機械文明的走勢,轉向心智智能文明
人類集體終於憶起對於:自然、地球、生物、宇宙、他人的「一體性」,轉向互相尊重、沒有匱乏的新時代。

方案c:
人類文明的毀滅:人類文明尚來不及走進機械化的第2階段,地球環境劇變、工業汙染與戰亂即已導致人類消失於地表

方案d:
人類文明的退化:馬爾薩斯困境爆發,人類產生大規模戰爭。戰後人類的經濟、文化、知識、技術和社會型態大致退化,走回中古時期的農業經濟。

波蘭搖滾樂團Luxtorpeda

2018年12月16日撰稿
§     Luxtorpeda     §

自從歐美迸發出搖滾樂這個新樂種之後,日本人很快就追了上來,出現了日系搖滾。我的觀察是,歐美搖滾很重視主唱的嘶吼和吉他技巧,而日系搖滾則更強調Bass低音的運用。拜Youtube網站無遠弗屆之賜,終於可以進一步接觸全球範圍的搖滾樂發展現況,個人認為波蘭、伊朗(Persrock)、土耳其樂壇在輕度、中度搖滾樂方面已屬繁榮,不輸給歐美日。而作為原生種的歐美搖滾則在重搖滾方面仍保持領先地位,一時間尚難撼動。

昨天又發現1支波蘭搖滾樂團:Luxtorpeda。他們音樂充滿實驗性質,程度上為中度偏重,令我很有重返搖滾樂初生之際的感動。在Youtube網站的官方用戶號是:「OFFICIALLUXTORPEDA」,英文wiki百科「Luxtorpeda (band)」詞條介紹該團是由吉他手Robert Friedrich發起的,Luxtorpeda自2010年起,迄已成軍8年。Silnalina這首歌的MV很有意思,大概是到波蘭各地旅行取景:
(1)標題:LUXTORPEDA - SILNALINA (oficjalny teledysk)

他們的作品,我初聽覺得現場live版本的即興發揮會比錄音室版本來得更好些,不過這就見仁見智了。下面推薦Autystyczny的2種版本,可以比較看看:
(2-1)標題:Luxtorpeda - Autystyczny (oficjalny teledysk)

(2-2)標題:Luxtorpeda - Autystyczny (Woodstock 2012) HD

此外我覺得主唱的外型有點像是在岩壁上跳來跳去的山羊,邊唱邊跳邊彈吉他,活力源源不絕。他們的演唱會人潮洶湧,樂團編制人數似乎比一般稍多,尤其現場live表演會常邀更多人一起同臺,是一支風格非常強烈的樂團。Luxtorpeda的創作有著較頻繁的變奏情形和饒舌元素,因此歌曲的實驗性高,但也代表著較低的穩定度與接受度,故本文嚴選幾首我覺得不錯的曲目,介紹給各位:
(3)標題:Luxtorpeda - LuxLive2 - W ciemności

(4)標題:LUXTORPEDA - "PUSTA STUDNIA"

(5)標題:LUXTORPEDA - SAMOTNA

(6)標題:LUXTORPEDA - "MAMBAŁAGA" (oficjalny teledysk, a właściwie reportaż)

(7)標題:Luxtorpeda - Tajne Znaki (Official Video)

我在臺灣過活的一點心得

2018年12月16日撰稿
學生時代臺灣處於威權戒嚴體制晚期並逐漸崩解的氣氛之中,現在回想起來,以前的經驗滿奇妙的,好像是兩個平行宇宙似的。小學的時候,遇到蔣經國總統逝世,整個學校的朝會為此默哀十分鐘。鄉下老家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講閩南語,跟我說的國語完全無法溝通,必須透過父母叔舅轉譯──我母親後來向我解釋因為我小學在學校講閩南語掛過1次牌子,略示薄懲,所以就不會說了,我倒是完全沒有記憶──回到大臺北市區的學校裡,老師們的濃濃鄉音有半數也都無解,所以我很畏懼跟講方言的人交談,不管是我的母語或是他人的母語。公民老師用山東腔國語諄諄告誡說他自幼孤身流離無依無靠,深知努力用功讀書的重要性;歷史老師說話的腔調更重,有次請我去幫忙改考卷,其實是為了帶我去中和吃一頓牛肉麵,近3年我猛醒曩歲老師當經濟拮据,猶特意關照,於今思之,一整個充滿感激。

國中的時候為了應付學校寒暑假作業,硬著頭皮去訪問公園運動下棋的外省老伯伯,他說原隸於陳辭公麾下,是一名小兵;辭公治軍極嚴,為了預防部屬稍一寬裕就胡鬧,所以士兵的待遇頗低。一直到高中的時候,討海捕魚的舅舅們總唸叨一定要會講閩南語,萬一共產黨打來了,才有辦法說暗語,外敵聽不懂;舅舅們也很氣國民黨,總罵是賊仔政府,可也沒看見過政府真的拿他們怎樣。比較特別的是陳水扁總統第二任尾聲2005年那次的宜蘭縣長選舉,舅舅們全反了,不願意再投票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陳定南,我外公非常失望,我也很詫異我舅為何會突然轉性。因此有次真的很好奇去問戒嚴真的有那麼恐怖嗎?我母親回答其實也沒有,以她的感覺來說,只是海邊親戚家宰豬需要報給警察蓋印抽稅而已,生活安定祥和。我和摯友自小一直認為反共、臺獨才是對的,高中的時候不知天高地厚竟在公車上高談起國民黨有多爛,結果有一個老人家主動跑來跟我們聊天,說他自己是288派赴臺灣平亂的士兵,當時死人甚多,直接拋到永和的橋下,並有些項目名曰南京板鴨、金華火腿。大學時期又有一次搭公車,中年司機對騎機車慢行的老人家大按喇叭,並探出窗外痛罵「老兵」,一副深仇大恨的樣子,讓我大感意外。

從小到大生活在臺北,原則上處於純國語的環境;回到外婆家所在的宜蘭,那裏的臺語宜蘭腔很特殊但完全無法理解,我算是一個完全的單語人,只會說國語,洋文就更別提了。大約到了服兵役的時候,由於駐地幾乎跑遍臺灣西部,所以才有了頻繁使用閩南語的機會。出臺北到了臺中後,用語上可謂國語一半、臺語一半;到了高雄屏東,幾乎都在講臺語,退伍最後2個月我已經忘記該怎麼說國語了,學成一口無腔調的閩南語,所有人聽了都會笑,朋友圈中的開心果,因為我的發音不屬於任何方言。很可惜演訓時沒到過客家庄,不然我就會說客家話了。此後由於比較能和祖父母溝通,開始可以和他們講電話。有次看到祖母唱日語歌謠跳舞給姑姑們錄家庭影片,才知道原來老人家的舊日語非常流利。又有次祖母跟我說她本來在臺北市區當護士,228事件時社會很亂所以就躲進深山保平安,一輩子陪伴林泉,生活清苦了點就是。

我常常在想,臺灣社會從228事件開始到現在,大家滿口驕傲自豪「臺灣最美的就是人」,但卻又很矛盾老糾結除惡務盡「轉型尚未成功」,被貼標籤的好人、壞人不都是同樣一批臺灣人嗎?為何往事歷盡70多年的今天(2018年),仍每每有人主張1947年的228事件乃政府有計畫地迫害臺人菁英?我曾看過一批老照片,國民黨政府在228事件之後在臺亦建設過石門水庫、推行過375減租讓許多佃農得以攢錢成婚結為375夫妻……等的德政,按理說並非如此之壞心才對。參考臧卓《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原名:蔣汪與我)》的省思,可以獲得一個較合理的解釋。該書(2013年12月,獨立作家,ISBN:9789869006255)第443頁~第444頁大意如下:政府在開國60周年慶的減刑案,預計釋放3,500名監犯、6,700名犯人獲得減刑。此外,罪在叛國、搶劫、貪汙等情節者則不適用之。當時臺省人口只1,000多萬人,而政府遷臺不過20餘年。云云。

一般往往將228事件與白色恐怖分割來看,不視作同一回事,且探討228事件的部分較為詳細,白色恐怖則稍弱。惟實際說來,臺民係連續地生活在1945年~1971年的時段,無論228事件或白色恐怖都歷歷在目。以1991年的921大地震為例,2,444人因自然災害而消失(2,415人死亡、29人失蹤),當時總人口為2,000多萬人,約當萬分之1的比例。此一比例已使臺人產生極大的恐懼感和經濟震撼。那麼,1945年~1971年這段期間,1萬人的囚犯在監,和1000多萬的總人口相比,比例幾何?答案是萬分之10,這還不計入在各種肅清過程中失蹤、現場處理掉的人數,以及未能獲得特赦的人數。換算為年平均值,1945年~1971年期間(共27個年份),每年有377名的囚犯新增入監,除以當時的總人口數1,500萬人好了,年平均比例估約萬分之0.25,等於臺灣每隔4年就經受1場921大地震。而228事件該年的關押人數與現場執行人數可合理推估高於年平均值,且臺民人口1947年的基數本為600萬多人,分母更小,其震撼力之大,自令臺人驚駭莫名。加之戰後從228事件開始的連串事件,讓臺人逐漸產生臺人菁英是有計畫地被壓制、割刈的「回溯式社會感受」。這種社會氣氛很難只用統計數字做表達,但卻非常真實。好在被關押的萬餘人,生命猶在,終究等到了釋放或減刑,迎來回家的一天。

考諸歷史,也有類似的例子。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推行了族群分類管理制度,用意是為了行政管理上的方便,沒想到後來實務上卻變質成「國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族群歧視政策,最終激起元末的民變。228事件之際,國民黨政府的對策大概也是一樣類似的狀況,其初衷未必是惡意的,但結果之非卻大失本旨,用藥過猛致生嚴重的副作用──不過現在已經說不清了。我覺得世界上充斥著許多陳舊的文化認知結構,攤派了許多刻板印象給世人,例如小時候學校愛國教育灌輸給臺灣人極端強固且定型化的反共觀念,差點打造出完全不理性的太陽花「天然獨」世代,好在2018年末的公民投票第13案「您是否同意,以臺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成案的結果是「否決」,表明臺灣社會全體並沒有走向臺獨原教旨主義「只要臺獨,不顧一切」那種玉碎的苦境。今天(2018年)的我開始有點能理解2005年我舅他們的想法了,再也不想支持臺獨,因為我想要的只是在臺灣能過上好日子,而不是要上戰場當臺獨原教旨主義者的砲灰。生活周遭已經能夠碰到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和東南亞人,賣餛飩、水餃的飲食店員工有不少人都是新住民和外籍移工,他們待客都很直爽,不像職場上一些臺灣人充滿心機扯後腿。適來在抖音、鬥魚、B站、IG和Youtube很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大陸年輕人充滿活力與熱情的視頻,我想應該是時候拿掉共產黨、大陸人都是壞人的偏見了。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推薦3篇優質的比較語言學論文

2018年12月13日撰稿
2018年12月14日潤稿
比較語言學是一門對歷史研究有著莫大助益的學問,因為語言成分的遺留就有如基因片段的遺傳,而且語音變化的痕跡一旦追蹤出來,每每獲得令人驚異的成績。例如韓國人的語言中可以找到大約2%的南島語族詞彙、anda在東北古語意指兄弟但在上古日語中則表示敵人、蘇美人從語言角度來談很可能起源自遙遠的華南……等等,不一而足。

由於歷史上的族群人我識別,在很大程度包含了衣飾、語言、器物、文獻、神話等多元面向,故當族群認同轉換時,不只是基因交流,也會產生程度不等的語言變換。所以,整合了比較語言學、地下考古文化、基因測定、生物共伴效應、古代文獻學的複合性研究,其所提供的洞見與新知,對於歷史學家來說,自然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猶記得學生時代的我,懵懵懂懂,毫無比較語言學的基礎概念,稍一在《大英百科全書》和《大美百科全書》上讀到些「音素」、「元音和諧」、「班圖語族」之類的項目解說,就已至覺津津有味了,迄今依舊懷念當初的快樂與純真。有鑑於比較語言學實在太過難以親近,因此出社會後設法籌組一批專著勉強自習;繼又發現網路上尚有3份優質的論文買不太到刊本可供蒐藏,為免自己來日或忘,僅此誌備,並將名家的手筆推薦給各位:

(1)徐曉旭〈古希臘語的史前史〉
原刊:《古典學評論》第1輯,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原文網址:

(2)聶鴻音〈鮮卑語言解讀述論〉
原刊:《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原文網址:

(3)徐真友〈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
原刊:《正觀雜誌》第1期第68頁~第83頁,1997年6月
原文網址:

【筆記】柔然音義蠡測

2018年12月13日撰稿
余太山所撰《嚈噠史研究》計有2種版本,書本名稱雖然相同,但書末的附錄文章則改動較大,故閱讀時應予注意。2種版本之差異與本文引用代碼如下:
(1)【嚈1】: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9月,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
附錄:〈柔然、阿瓦爾同族論質疑─兼說阿瓦爾即悅般〉、〈柔然與西域關係述考〉
(2)【嚈2】: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2012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18)
附錄:〈嚈噠史若干問題的再研究〉、〈Aλχoνo錢幣和嚈噠的族屬〉

進入正題。西史中的遊牧民族中有一支神秘種類,即西遷歐洲並侵擾拜占庭帝國的阿瓦爾人。關於阿瓦爾人,有2個非常著名的族源難題:
(1)此一西遷阿瓦爾人究竟是真?抑假?
(2)又所謂真阿瓦爾人,其與柔然人之間,是否為同一民族?

首須釐定者為問題(2),即柔然原文之音、義幾何。諸說整理如下:

一、 Apar/ruan ruan/juan juan(蛇)
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2010年10月1版2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ISBN:9787507829952)第5頁:「這個民族曾經有許多名字:北朝人稱他們為"蠕蠕",南朝人稱他們為"蝚蠕"或"芮芮",隋唐的中原人稱他們為"阿拔",突厥人則稱他們為"阿帕爾"(Apar)。在境外,他們的名字更是五花八門。阿拉伯人稱他們為"沙里"(Sharil),歐洲人則稱他們為"哲歐根"(Geougen)、阿瓦爾(Avar)、"歐伯爾"(Obor)或"瓦爾匈奴"(Varchonitae)。他們給自己的命名是"阿瓦爾"。按照《遼史‧國語解》的記載,"蠕蠕"的"蠕"字,古代發音是"而宜切",也就是"ruan",讀如"軟",表示蛇蟲爬行的形象。從語音判斷,"蠕蠕"、"蝚蠕"、"芮芮"、"茹茹"、"柔然"、"哲歐根"等顯然是同一個名字,現代漢語拼音應拼作"ruan ruan",而國外的著作則沿用威氏拼音法,拼作"juan juan"。同樣,"阿拔"、"阿帕爾"、"歐伯爾"與"阿瓦爾"也可以合而為一,即滿語中的"Abahai"(通常譯為"阿巴亥"或"阿拔嘎")或突厥語中的"Abakan"(阿巴坎),也是蛇的意思。可見,這個民族的本名應該是"阿拔爾"……它的意譯則為"蠕蠕"、"蝚蠕"或"柔然"」

二、Agal(燕然,意指山腹、地盤、臺)
黃靜濤(筆名:陶克濤)《毡鄉春秋:柔然篇》(1997年8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4013333)第46頁~第48頁:「如果以"柔然"一詞的音韻為准去考究,它或者是像蒙古語……(Irogol)的簡化,義為山腹、地盤、臺等。但是以此名族,似乎也甚不類。因此,需要另覓出路,這裡,我想到了"燕然"這個詞。"柔然"或者正是它的篡改。按:"燕然"乃是山名。又作郁都斤山、烏羅德犍山等。郁、烏、耶(燕)、阿等讀音可以互混。可以讀若"烏羅"。蒙【接第47頁】古文寫作……(Agal),《元朝秘史》寫作"阿兀刺"。"阿兀"可讀為"烏"的長音。"燕然"、"烏羅"或"阿兀刺",其含義均為山嶺。烏羅德犍亦可寫作燕然德犍,義為山腹臺地、山腰平地、山頂平地等。其義與前揭Irogor併同。……燕然山區自古即為匈奴龍庭所在……因為燕然地區會集為從匈奴到柔然人的權力中心,而且以後【接第48頁】的汗國如突厥、回紇人的牙帳也大致設在這裡。」第50頁:「"柔然"實即"燕然"。"芮芮國"、"茹茹國"實即"燕然國"。其文猶如華語的山中臺地之國。這大致是以柔然統治集團所居為中心而命名的。」

三、qur/qurt(狼,隱語為蟲)
余太山引述沙畹和豪西希的見解,【嚈1】第166頁:「沙畹指出,據忒俄涅斯(Theophanes)的年代記,有Hermichchions族居於阿瓦爾人之中,其中Askel曾於563年遣使拜占庭。……Kermichon應為Kerm和Xijaona兩詞合成。Kerm在中古波斯語中意為"蟲",Xijaona見於祆教聖經Avesta,係種族名,應即阿彌阿努斯‧馬耳塞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所記載的Chionitae。其實,拜占庭的忒俄涅斯所載Kermi-chions應即蠕蠕,Xijaona為"蠕"字之對音,冠以"蟲"字,又與中國史籍關於蠕蠕狀類於蟲的記載正相一致。至於563年致使拜占庭的Hermichions,並非真正的阿瓦爾人,只是冒用阿瓦爾名義的所謂偽阿瓦爾,而因為真阿瓦爾即蠕蠕,所以他們也有了這個波斯人用來稱呼蠕蠕的名稱。」【嚈1】第167頁:「豪西希曾注意到柔然可汗之姓"郁久閭"和其始祖之名"木骨閭"的詞根"久閭"、"骨閭"正是古突厥語、蒙古語的qur、qurt,意為"蠕動"、"盤成一團的蛇",亦可指"狼";由此可推知柔然的種族圖騰和許多阿爾泰族相同,都是狼;但間接地以狼的隱語qur(蟲)來表現;魏太武帝稱之為蠕蠕,也與其圖騰獸狼有關。」

四、tsetsen(賢明)、jušun(法則,禮儀)、ǰoǰin(異國人)或javčan(一種蒿科植物)
余太山則認為柔然(真阿瓦爾)與蟲、蛇無關,並於【嚈1】第181頁寫道:「柔然一名,乃木骨閭之子車鹿會自號,並非原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故其原義雖不明,卻可以肯定與圖騰無關。」【嚈1】第191頁附注16:「柔然一名之原義,異說頗多,諸如:蒙古語的tsetsen(賢明)或jušun(法則,禮儀),阿爾泰語的ǰoǰin(異國人)或javčan(一種蒿科植物)等,然無一與蟲、蛇有關者。」考余氏所持論乃偽阿瓦爾即悅般說,【嚈1】第183頁:「……是"悅"可譯外國音ja,而ja,a通;……是"般"可譯外國音par或pan。故"悅般"應即"(j)a-par的音譯。阿瓦爾(Avar)拜占庭史料又作Abar,古突厥碑文(闕特勤碑)又作Apar,乃v,b,p可轉。由此可見,悅般和阿瓦爾對音完全一致。」

五、心得與猜想
純憑感覺,我以為羅三洋與豪西希的見解綜合起來,較為可信,亦即柔然音(j)apar或qur/qurt,意思是狼的隱喻:蛇或蟲。再參羅三洋《柔然帝國傳奇》第107頁:「在格里芬出沒的地區,還有一位名叫"阿拔里斯"(Abaris)的魔法師,能夠多年不吃東西,曾攜帶弓箭周遊世界。他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祭司,射出的羽箭被認為象徵著阿波羅發出的萬丈陽光。……顯而易見,"阿拔里斯"去掉希臘文詞尾"is"就成為"阿拔爾"(abar),……更奇妙的是,阿拔里斯還不僅僅是阿波羅的祭司那麼簡單。很明顯,"阿拔里斯"的詞幹"阿拔爾"和"阿波羅"的詞幹"阿波爾"(Apoll)發音極為相似。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總是駕駛著馬車,攜帶弓箭、豎琴和笛子,被譽為"銀弓之神"和"遠射手"。弓箭和豎琴都是有弦的器物,這似與遊牧民族生產大量用於製造弓弦和琴弦的筋腱有關;遊牧民族擁有大量中空的獸骨,所以喜愛吹骨製的笛子,……這些都充分說明,太陽神阿波羅的原型應該是一位青銅時代遊牧民族的戰車武士。」

靜案,頗疑「柔然」本字,原其始,可能攜帶著更古老的深層文化訊息,而與人體7脈輪系統有關。倘人熟習脈輪並正確運動,其周迴軌跡若蛇行蠕轉,不僅能強身健體,並得溝通天地,大放光明。故柔然古字本誼,允與「光明」相涉;至柔然初興際會,已衍生出「蛇、蟲、蠕動」等無所貶義之意思,並得權充「狼」的隱喻。柔然國號,設即光明國云?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波蘭搖滾樂團Carrion

2018年12月12日撰稿
§     Carrion     §

昨晚Youtube網站又自動推播1支波蘭搖滾樂團Carrion的音樂視頻,讓我體悟到波蘭搖滾樂的陣容著實強大。我之前已經介紹過Lipali、Coma、Ocean三支大團,再加上Carrion,已可辦一桌圍爐摸雀了。波蘭女歌手Mela Koteluk也曾Ocean樂團合作過1場屋頂搖滾音樂季:
標題:OCN feat. Mela Koteluk - Tam i tu [Live Session]
黃昏美景,令人動容。

言歸正傳,我朋友Youtube推薦給我的新團Carrion,其風格滿像是日本電玩會選用的曲式,若能放到遊戲大作擔綱過場背景音效,應該都很有fu(感覺)。Carrion樂團的作品屬於搖滾樂,強度介於輕度和中度之間,他們的音樂整體上中規中矩,但卻加裝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額外元素,在人聲、鼓點、吉他絃音的網絡中鑲嵌進電子音或薩克斯風,絕配!莫名所以。

Carrion樂團的官方網址為:https://carrion.pl/,全站都是波蘭文,wiki百科的「Carrion」辭條網址為:https://pl.wikipedia.org/wiki/Carrion,情況也是一樣,因此看不懂的地方,我只能複貼到google翻譯勉強湊成中文,做個揣摩的動作。從官網的連結能轉到他們在Soundcloud雲端網盤的錄音,網址為:https://soundcloud.com/carrionpl。Youtube上也有官方帳號,用戶名稱就是「CARRION」,所以要試聽Carrion的作品,在全球範圍內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因為是剛剛才發現的1支新團,委實摸不著他們的底細。想瞭解Carrion的朋友,就請自行去官網和雲盤探聽一下吧。Rankor這首歌的MV做得滿有意思,將靜態肖像圖微調成在沙暴中頂風而行的壯志凌雲,我滿喜歡的,就優先推薦給各位:

(1)標題:Carrion - Rankor

(2)標題:Carrion - Pryzmat

(3)標題:Carrion - Nie bez wiary feat. Tytus Wojnowicz

(4)標題:Carrion - Jedz to!

(5)標題:Carrion - Mowa cieni (Radio Edit)

(6)標題:Carrion - Eunomia

(7)標題:Carrion - Samotność drzew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簡單有趣的手印療法

2018年12月11日撰稿
世上神異之事極夥,妙不可喻。比如阿卡西紀錄,如果沒有正確的教材與適當的練習,不能輕易取資,至今我依然參不透。但凡事總有例外,既然不能主動閱讀無限的阿卡西紀錄,上天亦仍開了另一扇窗子,我們得被動打探自身有限的納迪葉紀錄,詳Keshin《印度納迪葉》(2017年4月初版4.5刷,商周,ISBN:9789862725313)。這本書真的很有意思,我也是首度見到過書籍的印數有4點5刷的。

印度教聖典《博伽梵歌》、《博伽瓦譚》、《白騾奧義書》揭示了極為旨要的哲理,亦即散佈博愛的人所從事的「奉愛瑜珈」才是真正的至尊瑜珈。至於一般人去瑜珈教室練體操、維持關節柔軟度的瑜珈課程,則僅止於強身健體的程度。瑜珈的層級,從奉愛瑜珈開始往下逐級以降,有許多套修持方法。其中一套模式路徑所對應的經典體系組合為:
(1)聖典《博伽梵歌》
(2)《王者之王瑜珈經》
(3)《勝王瑜珈經》
(4)《哈達瑜珈經》

不過上述經典組合套裝對於使用者來說,仍然是主動式的,必須發心自動自發長期持恆投入。惟現代生活步調緊張,人們但欲多事休息,實在不容易挪出心力來練習瑜珈方面的功課。因此,被動式的方法也就開發出來了,Deepak Dudhmande著、王慧芳譯《圖解手印療法》(2016年9月初版8刷,橡實文化,ISBN:9789865623449)即頗肆應工商社會所需。原書作者參酌了《譚崔經》、《恩弟亞舞聖典》、《戲劇藝術經》、《真言經》、《崇拜及禱告書》、《格蘭達本集》、《哈達瑜珈之光》、《手印經》的內容後,篩選出健康相關的幾種手印,彙整成冊。他闡述人體內有7個能量中心(脈輪):頂輪、眉心輪、喉輪、心輪、腹輪、臍輪、底輪【第46頁】;而能量經過手指等神經末梢處適當宣洩或保留後,可以增進身體的健康,五指所代表的元素分別為:拇指(火)、食指(風)、中指(空)、無名指(地)、小指(水)【第66頁】。

裏頭最實用的,我想應該是「地手印」,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季節性、流行性感冒」,「對整體健康非常有效」──最厲害的是「練習該手印將使人具有同情心」!【第236頁】詳參是書第70、95、120、219、236頁。這類懶惰蟲療法對我而言,來得真是時候,躺著睡覺也可以練練,何樂而不為?當然,關於7脈輪尚有其他的書籍,有些書的內容是汲取印加傳統中有關脈輪的知識,有些書則解釋7脈輪的軸線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略微的移位,有些揚升訊息更提示未來將由7脈輪提升到12脈輪或13脈輪。此外,除開手印療法,還有其他更神奇而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打開你自己的「意識許可」,尋求聖哲曼大師、大天使拉斐爾的幫助,進行治療冥想,不過應該沒幾個人能夠接受得了,我覺得,就此打住吧。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藏書、買書、談書(3)

系列文《12、[3]、456

2018年12月10日撰稿
愛書人最怕的是灰塵、黴菌和蠹蟲,以及永無止盡的慾望。慾望竟生,已無可悔。灰塵與黴菌止須勤勞拂拭即可,無甚大礙。比較麻煩的是蠹蟲,他們自由自在慣了,對紙張也和我等一樣有著強烈的情懷──只不過人們重視的是精神食糧,蟲子則更偏好填飽肚子。

由於大臺北的環境較潮濕,公園、郊山、親水河岸的分布頻率也較高,所以防蟲只能是防君子。我自己書藏碰過的蟲子有幾種:衣魚、衣蛾、蜚蠊、不知名的小蠹蟲,大概就這4、5種。最討厭的就屬衣魚跟蜚蠊了,動作迅速又啃咬力強。幾經思索和實驗,大致上居家防蟲之法,歸納如下:

(1)多買現代刊印的書籍
20、21世紀是工業化的時代,紙張與書籍的製造採用流水線程,缺點是紙質的纖維線條為單一方向,較不如古法為多方向混亂無序者來得耐用。但好處是工業化造紙常添加化學品,對蠹蟲而言毒性很強,一整排現代書擺開來擴散的濃郁味道,蠹蟲常卻步不敢恭維。蒐集基礎的第一手史料時,只要內容相同,當以現代印本為優先,放棄30、40年前的冊子。重要的古舊本子則可以夾雜在現代書堆裡面,利用化學品的毒氛來阻撓蟲子的侵襲。

(2)封閉房門與櫃子櫥窗
關閉藏書房間的門窗,能夠有效減少灰塵與水氣的進入,降低書籍長蟲的機會,書櫃的木門或玻璃窗也最好隨時以緊閉為原則。灰塵與水氣如果用放大鏡來看,都包括了不少微小的食物微粒與小水滴,對蠹蟲來說是很好的營養源。所以盡量保持藏書空間的密閉性,對長期保存書籍而言是很有助益的。

(3)使用除蟲片與除溼工具
如果只是封閉藏書空間,而沒有相應的措施,書籍悶久了還是會遭到蟲子們的青睞。只要有水氣就很麻煩,紙張不只會長蟲,還會發霉、濕潤化。在大雨過後或颱風過後,應該使用除溼機除溼個30~120分鐘,讓室內的相對濕度回穩。此外,書籍集中的房間或密閉櫃也應該擺放除蟲片並定期更換。除蟲片的選購,建議不要使用樟腦丸(萘丸),因為市售樟腦丸多半是化學製造,而且即使是天然的也據說對有蠶豆症的人不好。非萘丸雖說是常見的替代品,但經實測僅適用於通風處,放在室內或密閉櫃中不消半小時人就受不了了,味道很重且身體會很難受。我個人頗滿意的是益避寧除蟲片,效果上可盡量壓制蠹蟲的體積和數量,無論是蟲卵、幼蟲或成蟲,都頗收功效。

(4)記得向蟲子說謝謝
其實蠹蟲本來的生活環境就是大自然,例如蜚蠊原本棲息在森林底層專門轉化落葉、腐肉為營養的糞土。人類將大自然改建為都市叢林導致蟲子們失去了家園,無奈廁身於下水道、房屋角落中,餓昏了就加減啃個書報。以衣魚來說他們也知道現代書的紙質很毒,所以比較喜歡吃A4紙和報紙。蜚蠊則是有義大利麵吃的話就不太願意咬書,尤其是石磨的麵口感最佳,懂得挑食。《齊瑞爾訊息:重返列木里亞》(Fred Sterling著,林瑞堂譯,2011年11月,生命潛龍,ISBN:9789866323386)第242頁~第243頁:「昆蟲交織(insect weave)……儘管牠們或許不甚受人歡迎,但是昆蟲最初的存在,對於發展中的植物扮演了關鍵角色。……昆蟲交織另一個最可怕的例子就是──蟑螂。蟑螂所具備的重生系統幾乎是完美的。因此,牠的能量能夠適應任何有助於進化的事物。……牠對擴散植物粒子的後代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蟑螂具有相當珍貴的目的。……在早期列木里亞時代,他們在你的世界相當風行,牠們也因為自身的工作而備受榮耀」。所以看到蟑螂的時候,請在內心跟牠們說聲謝謝,並給牠們公平的警告,讓牠們知道你想處理牠們了,趕快跑開吧!記得別吝於向蟲子說謝謝,久了牠們真的會開始配合你的,不知道為什麼。

ASMR(1):輕鬆助眠的ASMR

2018年12月10日撰稿
人生樂事有哪些?我覺得最重要的毋過乎飲食、盥洗、安眠和談天了。倘無健康的身體、行動的自由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在人世間所得著的一切都是假的。大病一場之後才能領悟養生保健的重要,否則甚少人會主動去思索生死攸關的哲學問題。古希臘哲學的名家與世界各種宗教的大師們已提供過很多方案給我們,可嘆的是現代社會工商繁忙,過於複雜的法子僅僅聊勝於無,不濟於事。

原則上人人每夜會睡著一次,如果睡不著該如何是好?網路上有一些神奇的影片,被動且簡單,不妨試試。縱使聽了沒有催人入夢的效果,至少可以讓心情柔適些。幫助睡眠的影片在Youtube上滿多的,冥想方面的視頻由於刻正蒐整中,暫不引述。本文先從最容易入門的ASMR開始介紹。ASMR的意思是什麼?我不是很清楚,不過以ASMR作關鍵字進行搜尋,可以找到一些實用的影片。在瀏覽影片之前,最好要戴上耳機,才能徹底體驗到ASMR的舒眠效果。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Youtuber「ASMR PPOMO」所製作的ASMR影片,她應該是韓國人吧,我猜。ASMR PPOMO在網路上是出了名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在視頻中從不露面,她如此的作法很可能是為了讓廣大網民用戶好好地閉上眼睛,以專注於獲取最好的助眠體驗。這邊推薦幾支ASMR PPOMO的作品,別忘了要戴耳機:
(1)Youtuber:ASMR PPOMO
標題:ASMR Ear Tapping & Ear Touching (No Talking)

(2)Youtuber:ASMR PPOMO
標題:ASMR Ear Cleaning, Massage and Head Scratching with Fingers (ง •̀_•́)ง

(3)Youtuber:ASMR PPOMO
標題:[한국어 ASMR] 취향 찾는 소리 모음집 : 귀청소 Ear Cleaning

除了ASMR PPOMO之外,國內外也有其他Youtuber在從事ASMR的分享。例如:ASMR Misa(好像是大陸人)、Latte ASMR(日、韓、英語都會)。他們2位的作品我也滿喜歡的,一併推薦給大家:

(4)Youtuber:ASMR Misa
標題:Soft Triggers Make You Sleepy ASMR

(5)Youtuber:Latte ASMR
標題:ASMR 3dio Ear Cleaning & Massage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植栽識人!

2018年12月04日撰稿
2018年12月05日潤稿
都市居,大不易,在大臺北地區想經營自有的農業是很困難的。因為房價高昂、寸土寸金,不少人只能購買或租賃中小坪數的屋子。除非是位處郊區較偏僻的地段,否則不容易擁有一塊份地闢種藝植。此際充分利用陽台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案。陽台除了拿來晾衣服、置傘、裝架鞋櫃和暫囤雜物之外,更可以改造為一個小園圃,怡情養性。經營陽台盆栽與管理大片農田果蔬的模式截然不同,如果貿然以為能夠在陽台種好蔥、蒜、甘蔗,橘逾淮則枳,註定是行不通的。

每個人對美感的好尚不同,自然對陽台盆栽的布局各有其巧妙。我比較喜歡養藥草和雜草,有些行家則可以培育出景觀樹、蘭花和水耕蔬菜,所以我的提供辦法可能無法放諸四海皆準。大抵取得盆栽的方法有幾個來源:一是到花市購買,例如建國花市、新店花市、板橋花市。二是到花店購買,多逛逛街,路邊總會有那麼一兩間店鋪香氣四溢。三是到大賣場購買,例如大潤發、愛買之類,偶得選到價廉物美的逸品。四是往公園或鄉間尋寶,新聞曾報導過內湖大湖公園一度盛產一枝香,市民共襄採掘。五是客自遠來,盆中常長出鄰居家轉到的青苗,也有些種類是由麻雀擔綱送子鳥的。喜歡的,就留下來吧。

不過有一點倒是值得一提,那就是植物可是會認主人的。植株如果是由你所購入的,或者是由你進行分株或灑籽的,或者不請自來飛入你戶下住處的,又或者是別人指名為你所添置的,那麼,該株植物就會認你。你每周至少要為之澆水1次到2次,不能都委託家人、朋友、鄰居、同事或幫手代澆,否則會長不好,怨艾憔悴。也就是說,植物黏人的習性遠比貓、狗、鸚鵡等寵物還要嚴重,不能過分假手他人照料,主人一疏遠就極易枯萎,馬虎不得。關於植物會認人這點,其原因可能和植物能進行觀察有關。2018年9月30日的Willa傳訊說:「植物實際上可以看到你,……植物葉片上的每一個細胞實際上都是小小的透鏡,可以用來讓它們瞭解光影的圖像。因此,它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都有眼睛。……它們的根系就跟你們大腦裡的突觸一樣複雜,所以他們用腳思考......」。

《齊瑞爾訊息:重返列木里》(Fred Sterling著,林瑞堂譯,2011年11月,生命潛龍,ISBN:9789866323386)第93頁~第94頁講得更玄:「偉大的礦物交織編織著它所有的愛與光,而造物主就開始思維並培養它的思想。……祂創造出祂所有的粒子,開始將它們加入礦物交織。祂從美好的植物交織開始。這些植物開始時都很簡單,不過沒多久,它們就開始進化並且逐漸強壯。某些植物交織觸及了天際,在它們之下的一切都受到樹蔭的滋養。陽光開始用美好的花朵與偉大的草原填滿空白。朋友們,於是地球就從植物交織中甦醒……」。怎麼說呢?總之真的很神奇!

烏克蘭地下搖滾樂團KIOTO_27

2018年12月04日撰稿
§     KIOTO_27     §

烏克蘭(國籍推估)有一支很棒的地下搖滾樂團:KIOTO_27,公開發布的作品非常稀少,但都好聽。我大約是在2015、2016年聽聞到他們的練團影片,滿喜歡的,可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樂團的消息。終於在Google搜尋到1條索引紀錄,樂評原頁面已不存在,剩下的殘餘內容如右:「...重金屬的人來說大概也都是必須的。Youtube上有1個地下樂團KIOTO_27,可能是俄國團。2010年有活動記錄之後就沒有活動的樣子,只找得到2首歌,我很喜歡Books這首...」。

也許他們的風格就是所謂的重金屬吧,不過速度上偏中等節奏,不快不慢,就像是在散步一樣,可以一邊喝喝咖啡、一邊坐等著欣賞水岸風景。我只知道KIOTO_27樂團的鼓手可能是Dmitriy Titorenko,以其旅居範圍來看,約莫為烏克蘭人,樂團目前似乎亦無公開活動的樣子,此外就一無所知了。希望他們之後可以釋出更多的早期錄像,讓更多人可以瞭解他們的聲音。下面推薦KIOTO_27最好聽的2段音樂視頻,不能夠再多了:

(1)標題:KIOTO_27 - Books

(2)標題:KIOTO_27 - Look at that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單于考(4):淳維本義蠡測

系列文《123、[4]、5
參考文《+1、+2

2018年12月02日撰稿
2019年03月30日潤稿
關於單于的字源,前面3篇的〈單于考(1)(2)(3)〉已盡量描寫其字源、字義、字音和沿革演變,大致上已獲得較滿意的成果。本想騰出空間著手研究另外一個重要的北族頭銜──可汗──不過我在研究可汗頭銜時,意外找到了一篇文章,卻讓我卡住了好多天。該篇文章是美國人Alexander Vovin的〈Once Again on the Etymology of the Title qaγan〉,發表於Studia Etymologica Cracoviensia vol. 12,Kraków 2007。

Alexander Vovin的看法和我的猜想一致,即比對:
(1)單于(匈奴元首)
(2)護于(匈奴准太子的罕用頭銜,常用頭銜是左賢王/左屠耆王)
此2個字後,很容易推導出一個想法:匈奴語的單于和護于都是複合詞,而不是單字。它們的構詞型態分別為:
(1)單-于
(2)護-于
而「于」這個共同部分,是破解2個複合詞、3個單字的重要基石,可由之出發來還原出單、護、于3個匈奴單字的原始字義。

巧的是Alexander Vovin亦和我一樣又同受蒲立本的啟發,蒲立本明確指出突回字「可汗」之來源為匈奴字「護于」。Alexander Vovin利用現代葉尼塞諸語(Yeniseian languages)的資料,並結合新羅史上的「居西-干」、「麻立-干」、「角-干、「級-干」等頭銜都帶有「干」字,認為這些東國諸「干」與匈奴單/護「于」、突厥可「汗」/「汗」是同一字。Vovin的主要論點如下:
(1)Old Turkic examples may suggest that qaγan and qan were used interchangeably, e.g. Bilgä-qaγan and Bilgä-qan (Orkun 1994: 833, 836), (Clauson 1972: 630), (Tekin 1968: 341).
頁178-179,略譯:在古代突厥語言的用法來看,可汗(qaγan)與汗(qan)是同義詞。比如睿智可汗就有2種不同的寫法:Bilgä-qaγan或者Bilgä-qan。
(2)However, there is a serious counterargument to de Rachewiltz and Pelliot’s hypothesis: -kan is amply attested on a periphery of Inner Asia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ies as a part of the titles of Silla’s kings and nobility, for example royal titles 麻立干 malip-kan (SKS III: 5b, 8b, 10b; IV: 1a-b, SKY I: 14a, 22b), 居西干 kese-kan (SKS I: 1a, 4a, IV: 1b; SKY I: 12b, 13b, 14a). Furthermore, OK kan (干) as a nobility title is attested by itself (SKS XL: 17b, 18a; XLIV: 4a; XLV: 9a-b) and in a great number of compounds, such as, e.g., 角干 kak-kan, 級干 kup-kan, etc., for a detailed list see (Song 2004: 224-27).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Silla kings never had the title of ‘emperor’ or ‘supreme ruler:’ they were simply ‘kings.’ Thus, while the overlapping Old Turkic usage remains to be explained, it appears that Ögedei’s title was elevated from qan to qa’an and the latter title was also ‘granted’ posthumously to Cinggis.(中略)qaγan is a ‘great qan.’
頁179,略譯:然而綜合參考古代新羅(Silla)的麻立干(malip-kan)、居西干(kese-kan)、角干 (kak-kan)、(級干 kup-kan)等用法,以及鐵木真只稱汗、窩闊台始稱可汗的情況,汗只是普通一般的小王頭銜,可汗才是更見威嚴的大王頭銜。
(3)If qaγan is indeed from *qa-qan ‘great qan,’ as suggested above, the etymology of *qa- ‘great’ seems to be quite apparent: proto-Yeniseian *qεɁ ‘big’ >Ket qεɁ, Yug χεɁ, Pumpokol xääse, xeem (Werner 2002.2: 58).
頁180,略譯:利用現代葉尼塞諸語的知識回推古代的前葉尼塞語(proto-Yeniseian),能夠發現可汗官號的第一個部分「可」字的匈奴語原音為「qa-」,字義則與葉尼塞系的「qεɁ/χεɁ/xääse/xeem<qεɁ」一樣,都表示「巨大」的意思。
(4)de Rachewiltz suggested that Xiong-nu 護于 *GaGā is a corruption of 護干 *GaGān (de Rachewiltz 1989: 290, footnote 32), where the character 于 (OC *hwah, reflecting foreign *Gā) can have easily been confused for the character 干 (OC *kan).(中略)I rewri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Xiong-nu 護于 as *qaɁ-Gā. As I already mentioned above, since both Xiong-nu 護于 *qaɁ-Gā ‘crown prince’ and 單于 *dar-Gā ‘supreme ruler’ are some kind of rulers, the common element 于 *Gā should be the word for ‘ruler.’
頁181、頁183,略譯:護于的「于」乃手民誤植,本字當為「干」,匈奴語原音為「Gā」,意思是「統治者」。
(5)The Chinese empire was in the South, and the Xiong-nu empire was in the North. Thus, I think that Xiong-nu 單于 *dar-Gā simply means the ‘ruler of the North,’ with *dar meaning ‘North.’ Coming back to Yeniseian, there are Ket tɨ•l´ ‘lower reaches of Yenisei, North’ and Yug tɨr ~ tɨ•r ‘id.’ It seems that Xiong-nu *dar ‘North’ may correspond to these two Yeniseian words, demonstrating the same vocalic correspondence /a/ ~ /ɨ/ as in the case of Xiong-nu *qā ‘ruler’ on the one hand and Ket qɨ•j ‘ruler,’ Yug kɨj ‘id.’ on the other. Thus, I interpret the full title of Xiong-nu supreme rulers 撐犂孤塗單于 *treng-ri kwa-la dar-Gā as ‘Son of Heaven, Ruler of the North.’
頁184,略譯:由於無法同時有兩個天子,故單于與皇帝互行之國書,匈奴方特意標註了自身為北方天子。所以可推論單于的「單」字匈奴音「dar」,類似葉尼塞系的「qɨ•j/ kɨj ‘id」等音,而字義是「北方」。

前述Vovin的論點,我個人認為正確的是:(3)。
第(3)點非常有創意,他參考葉尼塞語言資料,認為護于的「護」、可汗的「可」,匈奴語原音為「qa-」(蒲立本則擬構則為ga音),字義為「巨大」,此點可從。

錯誤的是:(1)、(2)、(4)、(5)。
第(1)點可汗(qaγan)與汗(qan)是同義詞,本來沒有錯誤;只是因為Vovin對於汗的內容多了一層,他將突厥諸可汗/汗,和新羅諸干,畫上了等號。因之正確理解Vovin的文意是可汗(qaγan)與汗/干(qan)是同義詞。須指出的是,Vovin沒有考慮到夫餘─高句麗諸加(akan/aka/aga)、湌(*atsa’n)的狀況。(關於湌字發音,查:李丙熹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1999年10月初版八刷,正中書局,ISBN:9570905263,第89頁錄湌音tsa’n,係「尺干」的合音。靜案,輔以羅新的意見補上a音,重構為*atsa’n)倘改以東國整體的角度來看,東國諸干/加/湌都是兄系頭銜,意義來源為「哥哥」,跟汗號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可汗(qaγan)與汗(qan)在突厥語中雖是同義詞,但此汗(qan)非彼(Vovin所認為的)汗,並不包括東國諸干/加/湌。

第(2)點Vovin將可汗當作最高統治者、汗當作普通小地方諸侯,是因為他將新羅「干」與突厥「汗」畫上等號的緣故。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年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9850)第187頁~第188頁說明過夫餘─高句麗諸加/干/湌為兄系頭銜,古代漢人翻譯夫餘、高句麗、新羅字詞時,常將阿兄(aka/akan)的第一個a音省略不錄,僅剩ka/kan音而寫作加/干/湌。此aka/akan的東音,與「于」字的匈奴音ɢʷi/ɢʷa差異較大。Vovin也不知道在蒙古鐵木真之前的回紇人已有省略「可汗」為「汗(Han)」的舊慣,對窩闊台來說使用「可汗」是一個文言文的古雅用法,而不太能支持Vovin的「可汗大、汗小」二分法。

第(4)點Vovin認定「于」的意思是統治者。可是考察全球範圍的重要元首頭銜,中原秦式的皇帝頭銜原意是神祇,羅馬系的奧古斯都/凱薩頭銜原本是2個護國有功的人名,匈奴單于頭銜的意思是廣大、也是某位英雄祖先的私名。元首頭銜的意思並不見得非得硬性規定為統治者的意思,而更有可能是一些雅號、讚美詞或古人私名。

第(5)點Vovin依照地理方位的匈北、漢南為訓,認為單于的「單」意思是北方。可是匈奴之於西域各國、烏孫、康居為東方,之於丁零為南方,之於東胡為西方,之於秦、漢為北方,不應該專以北方為限。再查匈奴的單于頭銜來源為英雄始祖淳維,而古漢語文獻紀載淳維乃夏后氏滅亡逃至匈奴的王子,所以單于應當是一個華夏字。護于的「于」也應該是一樣的情況,也是華夏字;但「護」的來源不定,惟蒲立本認為「護」的字源對匈奴人而言也是外來的。

我認為單于是華夏字,對匈奴人來說是外來的複合詞。若要搜尋其真正意義,透過比較語言學途徑,擷取古漢語的近似擬音來還原匈奴古語,會更有益處。參酌: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2002年7月,四川民族出版社,ISBN:9787540926571)和Vovin關於葉尼塞諸語的資料,我認為單于、護于的原始音、義如下:
(1)單( 單:*djar<淳:*djur)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第354頁:「眾**djums/*tjuŋs/*tɕǐuŋ」。此字的基礎內容為「眾多」。
(2)于(于:*ɢʷa<維:*ɢʷi)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第517頁:「季**kwilts/*kwi」、第518頁:「癸**kwild/*kwilɁ/*kwi」。此字的基礎內容為「數字4」,表示4分之一(衍義為4季),或4個方向(衍義為四面八方)。
(3)護(護:*ga/*qa)
Alexander Vovin〈Once Again on the Etymology of the Title qaγan〉第180頁,對應葉尼塞諸語的「qεɁ/χεɁ/xääse/xeem<qεɁ」等字。此字的基礎內容為「巨大」。

單于的複合詞原義,我推估為「眾多-四方」,不違古漢語文獻所錄「廣大」之意。護于的複合詞原義,則推估為「巨大-四方」,意思上除了和單于(廣大)相仿,亦兼容於「護于之尊最貴,次當為單于」的條件。如此推估的結果,大概是從各類資料中所能逼近的最大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