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語言(韓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語言(韓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莫何考(8):匐、孛堇(孛亟烈)、貝勒、貝子考(附論匈奴語「*nar(奴)」字乃名詞複數型語尾變化)

系列文《1234567、[8]、9

2021年12月13日撰稿
一、清代的「貝勒」與「貝子」

明末,東北女真人語言中的「貝勒(beile)」,指的是「部落酋長」。到了西元1616年清太祖稱帝,「貝勒」的地位下降,但仍屬稍次於大汗(皇帝,第1級爵位)之下的第2級爵位,且限於由大汗的宗親子弟擔任。「貝勒(beile)」是單數,其複數則是「諸貝勒(beise)」。最初beise僅作為beile的複數型,但更晚之後又發生了觀念上的變化,清人將複數型的beise(諸貝勒)從beile(貝勒)獨立出來,別設新的一個爵位等級,即「beise(貝子)」,貝子爵成為第3級爵位,地位低於原本的貝勒爵。

參:陳捷先〈釋「貝子」〉,《滿州叢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中華民國52年6月初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印行),第129頁:「『貝子』這個名詞,滿語讀作『貝塞』(beise),據清文彙的解釋,『貝子』是清代爵號的一種,清會典裡更說:『貝勒子,封貝子』。但是,在清代的早期,當努爾哈齋【靜案,原文作齋,今常作赤】創建龍興大業的時候,『貝子』並不作如上的解釋。從清初的史實與制度以及滿洲人早年的檔冊裡,我們不難看出:『貝子』這個名詞不是滿州固有的爵位等級之一,它是別有含意的,後世以『貝子』作為一種爵號的稱謂,實在是幾經演變後而成的。……明末關外的女真諸族當中,都稱一部的首領叫『貝勒』。『貝勒』這個名詞也不是清人自創的,這個稱謂實在是金代『孛堇』或『孛亟烈』的同義異譯字,是一個部落酋長的通稱,也是一種天生的貴族。清太祖崛起建州的時候,就以『淑勒』(sure beile滿語淑勒當聰睿講)自號,……但是到滿洲部族發達了以後,舊日部族酋長的地位改變了,……」第130頁:「所以清太祖在……萬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建元稱帝的時候,……『貝勒』也就無形的變成位次大汗的一種爵號了。……我們在清實錄裡發現所有的『貝勒』,都是大汗的族人,後來修清三通的時候,也都給他歸入宗室王公之列。到了八旗軍制確立以後,『貝勒』任每個旗的統兵官。……終清太祖之世,『貝子』還不是一種爵位的稱號,清官書和有關當時滿洲部族的各種記載裡,也沒有說『貝子』是當時爵位一種的記述。……」第131頁:「滿洲老舊的檔冊中却有很多『貝塞』(beise)的記載,不過,這些『貝塞』並不像後世的『貝子』,作為位次『貝勒』的一種爵號講。」第132頁:「清初滿文檔冊裡的『貝塞』並不是位次貝勒的一種爵號而都作「眾貝勒」講,……貝塞」下接第133頁:「也是『貝勒』的複數,沒有『貝子』或是後來所謂『貝勒子,封貝子』的意思。」第135頁:「由此可知,『貝子』(beise)是『貝勒』(beile)的複數,在滿文文法的規則上來看,是絕對講得通的。……『貝子』一詞,當作爵號等級之一的解釋,應該是以後的事。在清代初年,至少在清太宗初年以前,『貝子』這個滿洲名詞,實在是貝勒爵號的複數。」

二、金源氏的「孛堇」或「孛亟烈」

陶晉生《女真史論》,稻香出版社,中華民國92年11月,ISBN:9867862309,第29頁:「建國前的女真氏族,本來各不相屬。在各氏族之間,甚至一氏族中的世系群之間,不斷的發生爭鬥和兼併的現象。在氏族中,以孛堇或孛亟烈為酋長,遇有戰事,孛堇即率領族人作戰。」

金朝女真開國時期稱呼氏族酋長作「孛堇(孛亟烈)」,明末建洲女真承之沿稱「貝勒(beile)」。那麼,「孛堇(孛亟烈)」的發音為何?靜案,參用:
BaxterSagartOCbyGSR2014-09-20(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
所開《廣韻》音,北宋真宗時期的中世漢語關於「孛堇(孛亟烈)」的發音作:
孛*bèi/bó
堇*jǐn/qín
亟*jí/qì
烈*liè

整理後,可得而知金代女真語和清初女真語在該詞同樣有著相同的單、複數型態:
(1)單數:孛堇*bèi-jǐn、*bèi-qín、*bó-jǐn或*bó-qín
(2)複數:孛亟烈*bèi-jí-liè、*bèi-qì-liè、*bó-jí-liè或*bó-qì-liè

孛堇、孛亟為女真語單數詞之中世(北宋)漢語對音,孛亟烈則為女真語複數詞之中世(北宋)漢語對音,漢字「烈」所對應的部分就是女真語的複數語尾變化。

關於「孛堇(亟)」-「烈」的女真語發音,究竟該如何擬構才是比較貼近時人口吻呢?我個人試擬如下,當較勻稱:
(1)單數型:*bók或* bèik
(2)複數型:*bók-liè或*bèik-liè

如此,我等就可以直觀地明瞭到,「孛堇(亟)-烈(*bó(èi)k-liè)」乃援用了更早期突厥人所使用的bäg-lär一詞。那麼,什麼是bäg-lär?查: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17頁:「梅錄在鄂爾渾碑銘裡是作為某一類官員的通稱,與tarqat(tarqan的複數形式)和bäglär(bäg的複數形式,bäg唐人常譯作“匐”)一起概指政府官員,因此它無疑是一種官稱」

靜案,前引文中羅新先生所言側重於「梅錄」官稱,不過順帶列出了另外一個名詞bäglär作為比照,並指明bäg的複數型是bäglär。對於我來說,另一個名詞bäglär是考察「孛堇(亟)烈」語源繼受關係時很關鍵的一點。既然bäg的複數型是bäglär,而bäg與*bó(èi)k相近、bäglär又與*bó(èi)k-liè相仿,故可知實乃同一北族詞的單/複數型。准此,可以進一步校正「孛堇(亟)烈」的金代女真語發音為:
(1)單數型:*bok或* beik
(2)複數型:*boklie或*beiklie

由於突厥語「bäg」已知是襲用匈奴、古狄族的「心輪(*abrag(h))」一詞,此字有著同源且同音的漢語字「伯」,所以滿語的「貝勒」、「貝子」兩詞實際上是有著極為深遠的北族傳統和遠古華夏傳統,兼而具之。

三、複數詞變成單數詞的派生現象與該現象的雙重再現
在知曉了貝勒、貝子的古北族語淵源之後,尚須仔細說明的是該詞經歷過2次的複數型單數化的現象:
(1)遠古北族語:
單數型發音:*abrag(h),意思:心輪。
該字在遠古華夏語言中,也是一樣有著廣泛的使用程度,乃遠古華夏跟遠古北狄共用的字彙之一。

(2)統一匈奴語:
單數型發音:brag,意思:中央、神聖、胸部、光明。
該字在上古三代的夏商周語言中,分化為上古漢語的「伯」字,有些其他分化字或後續衍生字如「柏」、「白」等則帶有「白色」的意思。

(3)突厥語:
單數型發音:bäg
複數型發音:bäglär

(4)金代女真語:
單數型發音:*bok(孛堇)或* beik(孛亟),意思:氏族酋長
複數型發音:*boklie(孛亟烈)或*beiklie(孛亟烈),意思:各氏族諸酋長

(5)明代末期女真語:
單數型發音:*beile(貝勒),意思:部族酋長
複數型發音:*beise(諸貝勒),意思:各部族諸酋長

(6)清初滿洲語:
單數型發音:*beile(貝勒),意思:大汗(第1級爵位)之下的第2級爵位,單人
複數型發音:*beise(諸貝勒),意思:大汗(第1級爵位)之下的第2級爵位,多人

(7)清代中葉、清代晚期滿洲語:
a>單數型發音:*beile(貝勒),意思:大汗(第1級爵位)之下的第2級爵位,單人
b>單數型發音:*beise(貝子):,意思:大汗(第1級爵位)之下的第3級爵位,單人。其地位低於貝勒,且貝子已經和貝勒變成了2個互不相同的名詞。

可以看出,從遠古狄語到滿洲語,歷經了1個主系列、2個子系列的變化:
(1)主系列:遠古狄語*abrag(h)(單數)>匈奴語(單數)*braŋ>突厥語bäg(單數,匐。至於bäg的複數型則為bäglär)>金代女真語*bo(ei)k
(2-1)子系列A:突厥語bäglär(複數)>金代女真語*bo(ei)klie(複數)>明末清初女真語*beile(單數,貝勒。至於*beile的複數型則為*beise)>清中後期*beile(單數,貝勒)
(2-2)子系列B:明末清初女真語*beise(複數,貝勒)>清中後期滿洲語*beise(單數,貝子)

在(2-1)子系列A中,金代女真語複數型的*bo(ei)klie一詞,進入明末清初女真語之後變化成了單數型的*beile(貝勒)一詞。而在(2-2)子系列B中,明末清初女真語複數型的*beise一詞,進入清中後期滿洲語之後變化成了單數型的*beise(貝子)一詞。此種複數詞變成單數詞的派生現象,以及此種派生現象的重複再現,在廣義的北族歷史上,或者說在狹義的女真族歷史上,委實特別。

●附論:統一匈奴語、古韓語、古倭語「那/奴」字的發音和意思

統一匈奴語、古韓語、古倭語「那/奴」字的意思,按照突厥語bäg(單數)、bäglär(複數)的案例,以及明末清初女真語*beile(單數)、*beise(複數)的案例,可推定上古至秦漢的漢語「那/奴」等字所對應的東夷諸族語音,實乃一種北族語言文法規則「複數型」的對音字。匈奴國號中之「奴」字其秦漢漢語對音為「*naɦ」,宜重新校正擬構作「*nar」,統一匈奴人允將自己的國家稱作:
(1)單數型:俗用「*flōŋ」或「*braŋ」,以及雅言「*abraŋ」
(2)複數型:俗用「*flōŋ-nar」或「*braŋ-nar」,以及雅言「*abraŋ-nar」

在統一匈奴語裡面,匈奴之「奴」字發音作「*nar」,是匈奴語文法的名詞複數型語尾變化。在古韓語裡面,高句麗5部之1的灌奴部,其「奴」字即「*nar」,蓋灌奴部族系本即匈奴族,故亦屬匈奴語文法的名詞複數型語尾變化。日本上代倭奴國、狗奴國……等國名中的「奴」字,以及日本古史籍所稱韓境任那國、任那府的「那」字,也應當是相同的概念,均為受到匈奴語影響的一種名詞複數型語尾變化。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韓國史中文書目

20200228日撰稿
2020年03月01日校補
適昨(2020年02月27日)得《王民信高麗史研究論文集》,頗樂。向來藏有《王民信遼史研究論文集》,惟缺另本高麗史,無法合璧。斯乃又圓一清夢,因囑筆誌慶。在中文語境中,專業的韓國史參考書,並不容易檢尋──此處所指參考書不包括第一手史乘,蓋其範圍過於巨大,也不適合一般人快速瀏覽──本文擬以敝藏所及為主,臚列尚謀通閱的幾種佳品,選目如摘:

一、通史
1)【韓國】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199910月臺18刷,ISBN9570905263
2)簡江作《韓國歷史》,200310月初版3刷,五南,ISBN9789571116761
3)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200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789570519891

二、斷代史(箕氏朝鮮)
1)黃斌、劉厚生《箕氏朝鮮史話》,20073月,遠方出版社,ISBN9787805953267
2)王儀《古代中韓關係與日本》,20153月再版1刷,臺灣中華書局,ISBN9789574324057

三、斷代史(高句麗、百濟、新羅)
1)【韓國】盧泰敦(著)、張成哲(譯)《高句麗史研究》,200710月,臺灣學生書局,ISBN9789571513683
2)楊軍《46世紀朝鮮半島研究》,20155月,吉林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7736009
3)高福順《高句麗中央官制研究》,20155月,吉林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7735835
(4)余太山《嚈噠史研究》,2012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18,第211頁,附卷〈嚈噠史若干問題的再研究〉認為「匈奴」其實是高句驪5部之1:「灌奴(kuan-na)」部之異譯

四、斷代史(李氏朝鮮)
1)王民信《王民信高麗史研究論文集》,20162月初版2刷,臺大出版中心,ISBN9789860259094
2)【韓國】李成茂(著)、楊秀芝(譯)《朝鮮初期兩班研究》,19968月,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ISBN9789579896603
3)楊軍《朝鮮王朝前期的古史編纂》,20131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50643
4)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19867月,文史哲出版社
5)常建平《朝鮮族譜研究》,2005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ISBN9787806961193

五、斷代史(現代韓國)
1)曹中屏、張璉瑰(等人編著)《當代韓國史》,20057月,南開大學出版社,ISBN9787310019830

六、語言文化
(1)【韓國】李翊燮(著),陳艷平、何彤梅、李玉華(合譯)《韓國語語言學通論》,2010年9月,外文出版社,ISBN:9787119066349
(2)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2009年2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56830,第296頁分析古朝鮮語具有一些南島語、漢語和阿爾泰語的成分
(3)林炳僖,《韓國神話歷史》,2012年5月,南方日報出版社,ISBN:978754910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