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中國史(巴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史(巴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滑竿別名華桿

2021年09月22日記
大中華民國西華時期因戰亂迭起故,不少名人避難入川安居,日記冊中多少提及「滑竿」一詞。滑竿乃以人腿為動力之交通工具,可在山區羊腸小道中載運遊人。有些老照片集在裝訂之初為求長者鑑閱賞心,或將「滑竿」改筆作「華桿」,更添風雅,逢迎功夫亦一籌也,不落痕跡。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巴先狄貴猜想

2021年09月15日撰稿
2021年10月19日校補
舊諺:「貪心不足蛇吞象」,其本事為巴蛇吞象。之所以得以巴喻蛇,蓋巴字於遠古即派生自伯字,本誼指心輪,兼有旋轉、蛇動之意。蛇者小蟲,虎者大蟲,故中近世亦得指虎為巴,乃屬隱寓。【注1】

春秋戰國之頃,巴為西南強國,與楚、蜀爭衡。商末周初,巴與周結援,巴師歌舞,兵容壯盛,後受西周封建為同姓。然巴乃大方,且為大邦周之盟與國,能否驟然臨之以姬姓改易其君家?當推估巴改姬姓,其史寔允非改易舊巴君室為周宗子族,而更有可能巴君係本即姬姓。

唯巴字即遠古漢語之伯字,亦即遠古北族語之匈字,但凡以該字作國號者皆北狄正統,與姬周不同族。故知巴君本非姬姓,而應為他姓,則周初封建引巴作姬姓,宜或為賜姓,而非因巴姬錦封故舊;又或者商末巴君已冒姬姓,文化漸干區夏,西周開國方得封建同姓巴姬。准此,巴君之古姓,理為北狄族姓。

考諸巴國之遷徙途徑:
一、商代之巴方,則其地望在晉境,【注2】取敵於大邦商,終合軍從周方滅商。
二、兩周之巴國,先興於漢水,後東進鄂西,再轉入川東。【注3】
而商代之北狄,匈奴之先祖,適活動於晉境。加之巴(先秦音*praa)字即北族之龍(匈)字,匈奴國號不過乎四字:心(龍*b•roŋ)、人(甘*kam)、天(撐犁*traːŋril)、河(易*idilk),【注4】乃商代巴方以蘢為國號,豈不自證族源本出自狄族貴種哉?!
巴國遷徙圖



【注1】參:〈莫何考(5):談虎說巴〉。
【注2】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2010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00489245,第284面:「巴方出現在一期卜辭前段,與商中央王朝為敵,……位於殷都以西。」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2004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第233紙:「“巴方”的地望,……我們推知“巴方”在山西省北部,是商本土西北方向的國家。」,另按同書第322紙之後所附〈晚商方國位置示意圖〉則標示巴方的位置在山西省中部。
【注3】段渝《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政治結構與文化模式》,1999年12月,學林出版社,ISBN:9787806167915,第62葉:「所謂巴國文化,是指以巴王族為主體的歷史時期的文化。據殷卜辭所載“巴方”和《左傳》所載“巴子國”推斷,商代巴國的地理位置當在漢水上游,此即巴國文化的分布區。西周一代,巴國為周王室的“南土”,巴國文化仍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理框架。春秋時代,巴國文化向東擴展,東至襄陽,南及大巴山北緣。春秋戰國初,隨著巴國舉國南遷,巴國文化區也從漢上南移江上,最終在川東地區建立起較穩固的基礎。」。
【注4】參:〈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

2019年7月21日 星期日

莫何考(5):談虎說巴

系列文《1234、[5]、6789

2019年07月21日撰稿
遠古時期流傳的「心輪」*abrag(h)一字,進入後續諸語言中,變化出許多新字,其中包括一個先秦國族的名字,即「巴」人、「巴」國。

周及徐〈韓語與上古漢語對應詞舉例〉,文收《戎夏探源與語言歷史文化研究》(2015年5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08782)第71頁:
「漢語 巴*praa,pɤa,(*paa,pa),pa55(蛇)
現代韓語뱀paim/pɛm(蛇)
古代傳說"巴蛇吞象"原出自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郭璞注:"說者云,長千尋。"《說文解字‧巴部》:"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像蛇張大嘴巴吞食東西。"巴蛇"應為定語中心結構,意為"叫做’巴’的蛇"。從古文獻可見古代漢語中將蛇稱作"巴*paa"是很早的。韓語뱀paim(蛇),有詞尾-m。這可能是漢韓兩語早期的共有詞,南方漢語也失去了鼻音詞尾。
漢語 巴*praa,pɤa,(*paa,pa),pa55(虎?)
漢語 伯*praag,pɤak>pai,pa),po35(虎?)
現代韓語뱀pəm(虎)
這個字義與古巴蜀的"巴"字有關。……川東、重慶巫山等地區的上古巴人(12-2c.BC)有虎崇拜的習俗,秦時曾稱其為"白虎夷",漢時稱"巴夷"。巴人在戰國時期有首領廩君。《後漢書‧廩君傳》記載:"廩君死,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是說廩君死後虎性依舊,魂魄要吃人肉喝人血,所以當地有以活人祭祠先祖,以至食人肉的習俗。晉干寶《搜神記》:"江漢之域,有貙人,其先廩君之苗裔也,能化為虎。"傳說反映的就是虎崇拜。關於巴人之"巴"為何意義,有不同的探討。筆者【靜案,周及徐】推測"巴"是土著語詞,其意義為虎,"巴夷"是用土著語稱,"白虎夷"是漢語意譯。漢語古代文獻中無直接釋"巴"為"虎"義的,可能"巴(虎)"不是漢語詞。」

第71頁~第72頁:「《西遊記》故事在中國出現,迄今所知,早在宋代已經有《大唐三藏取經記》話本。古代朝鮮漢、韓語對照讀本《朴通事諺解》中保存了其中的"車遲國鬥聖"故事,是後來明代《西遊記》第四十五、第四十六回故事的原型。在《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中,有道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分別是老虎精和鹿精。這在《朴通事諺解》中,虎力作"伯眼",鹿力作"鹿皮"。以"鹿皮"相類推,"伯眼"就是"虎眼",即長著老虎眼睛的妖怪。把"虎眼"叫"伯眼"是作者的巧妙障眼法,用暗語稱虎,以便最後虎頭現出原形時才捅破窗戶紙。可惜後來的《西遊記》把這個語言細節上的精心伏筆給抹掉了,一開始就叫"虎力",坦露無遺。可見宋元時,民間把"虎"又叫"伯"。……漢語上古音"伯都"*praak taa……近代漢語音入聲尾脫落元音高化,後來"伯"已經音po。像上古漢語的"虎*qhlaaʔ"和"巴*praa(蛇)"一樣,漢語的"虎paa"失去了鼻音尾,韓語的這些詞都保留了鼻音尾(韓語詞的鼻音尾可能是上古音的存留)。在東亞各地區不同階段的演變可能是:虎pəm(韓語)>*paaŋ(?)>*paak(伯)>*paa(巴)。這個詞可能原本也是漢韓兩語共有,上古"巴人"即"虎人","巴國"即"虎國"。它在韓語中保存到現在,在漢語中卻漸漸淡出。宋元時還有人知曉,今天已是湮沒無聞。」

靜案,既知遠古「心輪*abrag(h)」一字有數種後期演變形式:
甲、保留起首a元音的系統
乙、遺失起首a元音的系統
丙、一併遺失起首a元音與後繼b輔音的系統
丁、一併遺失起首a元音與第二個r輔音的系統

則可歸納上引周文所論之「巴*paa」,其本字與本誼當與「伯*paak」字相同。先秦巴國、巴人使用「心輪*abrag(h)」該字的比較語言學演化狀況,宜校正為:
遠古*abrag(h)(心輪)>遺失起首a元音*brag(h)(心輪/蟲)>先秦*praa/*pɤa(蟲/虎/巴)>宋元*paa(虎/巴)>現代ba巴)

虎者大蟲,「蟲」者在先秦巴人的語境中正合借作「虎」的敬語,猶如柔然人得另以「蟲」名權充「狼」的隱喻一樣,參:〈【筆記】柔然音義蠡測〉。故知與四代蜀王爭川東的巴國,其國主廩君之虎性即神性,乃能溝通天地的王者大巫。「巴國」國號的寓義,設即「神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