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中國史(西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史(西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漫談山海經

2024年10月05日記
西方神祕學傳統在古羅馬時期即開始被刻意掩藏,慢慢地才出現黃金黎明傳統和新世紀運動等資料,其原因和壟斷神祕學知識以進行社會控制有關。在東方,也曾有類似的行為,即商代到西周的山海經編纂過程。

商代以迄周初貞卜的準確性可以媲美現代科學的實證性,其之所以失效和西周末期宗周京畿大地震有關。而此次大地震的肇因則為王室集團與史官集團意圖通過將祀典知識編纂為山海經進行高度可控性操作,遂招天罰引起大地震所致。

依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之目錄「五、論《山海經》的成編次序」:
1、《大荒海內經》傳述於殷,作圖於東周,成編於戰國時的楚國(原子目:(二))
2、《五藏山經》始作於西周後期,成編於春秋中、後期的周室巫史之手(原子目:(一))
3、《海外經》四篇繪圖、傳述於兩周之際,成編於戰國後期的楚國(原子目:(三))
4、《海內經》四篇成編於戰國時的齊國(原子目:(四))

由上可知商、周王室集團與史官集團從殷代開始就已經編纂《山海經》的「文字」部分,而在兩周之際則也發展成熟而有了繪製《山海經》「圖說」部分的文化條件。《山海經》由文配圖的發展,其逐漸完善的過程標示了王室集團與史官集團對於神祕學知識的掌握越發熟練與可操作性之加深,這種進步的程度最終會導致胡亂運用神祕學知識來操控各地神祇,從而引發反彈,反彈的巨大苦果就是宗周大地震震壞了周王室的統治基盤以及史官天刑的永久性生效。

周王室在周初就已經出現周王本人喪失直接接通上帝的能力缺憾問題,這反映在有關於周公對於周文王、周成王相關的一些哀嘆之中。西周初期周成王喪失通神能力的事態可謂上天所施的薄懲,而西周末期的宗周大地震則應視為上帝的終局裁判,這次終局裁判的效力也及於史官集團,從此史官集團就永久性地壟罩在天刑的泥沼之中無法自拔。

商代太史氏並沒有天刑的困擾,微史家族可以抱圖法而歸周西伯就明確展示了這點。但後來東周春秋時期的齊國史官卻出現了秉筆直書反遭權臣殺害的案件,則讓人可以肯定兩周之交乃是史官天刑永久化出現的起點,而這個起點就與《山海經》初版行將文、圖並茂的時間點非常接近。所以可知《山海經》文、圖編纂事業背後所代表的嘗試利用神祕學知識來操控社會實乃引爆史官天刑的主因。

《山海經》不是單純的歷史書或神話書,其原本的出版是包括了文和圖兩部分的神祕學操作手冊,是王室集團和史官集團意圖操縱神靈以調控社會的有效工具。這個工具在西周末期被上帝摧毀掉了,使得中國社會得以初步擺脫神權政治的高強度有效操弄,並形成了一種與其他人類社會很不一樣的理性社會而非宗教社會。

商、周大史氏們知道神祕學的效用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們不會去濫用這些知識。對他們來說,這當中的道德思想凝聚成形,就形成了周代的「天明」思想。天王、天室、明堂這些禮記方面的紀載背後的意涵就是「天明」思想,「天明」思想在後世因為周王室集團喪失了直接通神的能力遂漸次喪失了活力,但仍保留在《逸周書》的部分篇什之中。西周末期王室集團和史官集團對於神祕學知識的濫用,造作《山海經》文、圖的結果,最終是斷送了整個集團的幸福,其懲罰的結果是永久性的。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漫臆商周封建之差別

2023年07月06日錄備
真偽待考
商、周兩代封建諸侯為數頗夥,然前、後朝舉措未必蕭曹依如,忖度思付或若有別。玄王廣納異姓方國為諸侯,各方國仍保留其舊君姓族,但須崇祀大邦先公先王。天王亦泛收異姓方國為與從,然較之殷季則更見夷易原主,轉封諸姬,王子王孫得國者遂寖多。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筆記】善(膳)夫即大夫

2022年07月25日筆記
善(膳)夫即大夫,案諸西周官制,乃列在公、卿、大夫之高階官員,而非專司庖廚之低階官員。此與亞述帝國以持杯遞水之人,情洽親暱,轉作相邦官稱不同,莫可等比視目。

魯實先《周金疏證》(2011年4月,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789570525922)第17器「吳王監」解定「大差即夫差」,第384葉:「大與夫聲韻互殊……」,第385葉:「惟以『夫』、『大』形義相近,故相通作。夫、大相通,自殷代已然,攷之卜辭,殷代先王之大甲,卜辭亦作夫甲……,殷人偁先祖曰大示,亦作夫示……。……其在西周彝器,則從夫聲之医,於〈尗邦父簠〉從大……,於它器則并作譱夫……。證之石刻,則大夫作夫夫……。證之古璽,……《印統》載一方印文曰:『下軍大 =』【靜案,大 =,大大】,……即《國語晉語五》之『下軍大夫』【靜案,簡言之,證之古璽,則大夫作大大】,彝器之譱夫,即《周禮天官》之膳夫,其作善大者,乃形義相近之叚借字……」

依前引,可知「譱夫」、「膳夫」、「大夫」、「大 =(大大)」、「夫 =(夫夫)」乃互為通假之用法,又「膳夫」或作「善夫」,其本字均當訓作「大夫」,而與「膳食」之誼無涉。故而《周禮》〈天官冢宰〉載:「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后世子。」並及《周禮》〈天官冢宰‧敘官〉鄭注:「膳夫,食官之長也」等語,頗疑皆戰國以降之人望字衍義云耳矣。

若然,則有周天子驅馳膳夫用葉王事,非重其狹侮之側近御廚,乃正堪廷寄之大夫差遣中外是也。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周初的殷監和衛監

2022年06月16日起撰
2022年07月27日校補
陸續增補
壹、三監公案的新舊諸說和史料爭點

一、監殷之君究竟有幾位?從3叔(0監)到3監

周初開國,周武王如何治理殷故地?傳統舊說爭持有2,即:

(1)3叔說:殷故地無立監。(史遷《太史公書》)

(2)3監說:殷故地立3監。(《詩譜》邶鄘衛譜之孔穎達《正義》引《尚書大傳》、班固《漢書》地理志)
是說又細分成2子說:
(2-1)3監為:武庚、管叔、蔡叔。(班固《漢書》地理志)
(2-2)3監為:管叔、蔡叔、霍叔。(鄭玄《詩譜》邶鄘衛譜)
近來又因清華簡《繫年》釋讀出三監相關史文,因此,又出現新說:
(2-3)3監並非武庚、管叔、蔡叔、霍叔等4人,乃係另有其他3人。(路懿菡〈從清華簡《繫年》看周初的“三監”〉)

靜案,史遷記周初牧野善後乃以3叔制殷,是說最早,但該說顯然並不完善,蓋周代的確置有諸監制度見諸吉金。而班固謂周武王置3監,頗有洞見,當閱過後人所未能見的失傳史料,然渠說不能解釋何以:「戰前多置祿父、管、蔡3監分鎮殷故地尚猶召叛、戰後竟敢只唯倚康叔1家專鎮殷故地乃無懼再患」的難題。至於路說主3監非3叔,另有人選,可是彼說實無從避免清華簡《繫年》有外證不足、內證不安的困境。

二、監殷之第一手史料究竟有那些是可信的?

古代文獻史料中記錄管蔡之亂最詳實的第一手史料,莫非《竹書紀年》和《逸周書》了,可惜前述2部史料都有著累代傳鈔、散逸的「來源性」不甚明晰的缺點。

(1)《竹書紀年》:
古本乃轉抄古書引注,可信度高。可惜武、成2王各條於管蔡亂事俱闕。

今本或曰真傳、或曰偽造,而於武王條列「十二年……夏四月,王歸于豐,饗于太廟,命監殷,遂狩于管,作大舞樂。」鑒於真偽難辨,且史文亦甚稀少,可置不問。

(2)《逸周書》:
《逸周書》亦有真假之爭,然近人王連龍《《逸周書》研究》已詳考其原委,今傳本係晉人將《周書》、《六韜》混融校訂而成,故該書仍有可取之處。靜案,通讀今傳本《逸周書》,可見晉人整理之文句並未主張3叔(0監)說,亦不主張3監說,依跡象乃可推敲出1監說,可知晉人混融校訂之頃實無竄改文意,僅只釋讀文字而已,內證上無須予以過多虞慮。

(3)《孟子》
伍仕謙主張周初有3監。不過,他引用的《孟子》相關史文卻暗示了只有1監,且由管叔主持。《孟子》〈公孫丑〉:「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叛」,轉引自: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6頁。

靜案,《孟子》主要的問題在於孟子遊說於東周戰國時期,其說文可能會有誇大、改古非今的毛病。

(4)清華簡〈繫年〉
清華大學購藏1批古簡,謂之清華簡。清華簡〈繫年〉簡文明確談及「三監」。然而,清華簡因係盜掘,拍賣時不透露賣家和出土地,故自始有「來源性不明」的疑慮。亦即,清華簡未必是真的先秦古物,而有可能是現代贗品。

清華簡的外證問題,可以拆分來看。首先,古物拍賣市場本來就是真貨摻雜贗品,不見得全部都是真的,但也很難說全部都是假的。因之與其強謂清華簡整批都是假的,還不如逐篇單論各簡文的真偽。關於「三監」公案,目前唯一須探討地下出土新史料之真偽者僅有清華簡〈繫年〉1篇,所以吾人止需分析該篇之作用即可。

三、清華簡〈繫年〉是否可信?

外證上,清華簡〈繫年〉有3種可能性:
(1)該篇是假的
如此,〈繫年〉簡文應不予引用。此情況包含用古代空白簡由現代人偽刻的情況。

(2)該篇是真的
如此,〈繫年〉簡文應進入後續的內證甄驗。

(3)該篇是真假參半
簡文可能有一部分內容是真的由古人所刻寫的,另有一部分則是由現代人於空白處偽刻。如此,因為很難直觀做出外證判斷,故仍應進入後續的內證甄驗。

我等不妨直接推定清華簡〈繫年〉的外證問題是上述(2)、(3)的情況,並進入後續的內證甄驗。清華簡〈繫年〉的內證甄驗,必須同時兼顧下列幾項方能證明為真:
(1)清華簡〈繫年〉所載三監史事若非孤證,必須能與《逸周書》、《孟子》、《呂覽》的紀載能夠相互印證。
(2)清華簡〈繫年〉所載三監史事,必須考評周初當時的政情,確認有無合理性。
(3)清華簡〈繫年〉本身的屬性為何?是周王室的官文書還是周史官的正式紀錄?抑楚國史官群體的舊記?又或者是採用紀事本末體的戰國諸子1家之言而已?
(4)清華簡〈繫年〉的內容,在其他史事方面能否與《太史公書》、《左傳》、《國語》、地下出土吉金銘文作對證?如果其他史事方面有出現比較多違反史實的情況出現,則很難認為〈繫年〉於三監史事上能具備不質疑的可信度。

貳、周成王時期的衛監

一、康叔封在周成王改封於衛之前,本為康「侯」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冊,中華書局,2004年4月,ISBN:710101173-X/H‧100,第11葉錄有「康侯簋」銘文:「令康侯圖于衛」,其解說難以圓融理解。解說較佳者為朱廷獻《尚書研究》〈康侯簋與酒誥篇之研究〉(中華民國76年1月,臺灣商務印書館)第379頁~第382頁),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為:「成王來伐商邑武庚,周公旦命令康侯封前往於衛」(第382頁)。

依「康侯簋」銘文可知,在管蔡亂後,康叔封(封亦可寫作同音字:鄙)受命治殷故地為衛君之前,本來即有采邑,任務屬性為「侯」。

二、康叔後裔頃在周夷王之前,並非衛「侯」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5頁:「周公東征以後,大批的封建親戚和兄弟以藩屏周室。將侯、田、男、衛逐步變成分封的授土授民的諸侯。而這些初封的諸侯,看來只是一些監國者。」第127頁:「以衛國為例,據《衛康叔世家》說,康叔初封康,是畿內的采邑,後封於衛,率領周初的親兵駐在衛地管理殷民六族。康叔以後,六世稱伯,為一方之長,代天子出征,是周室的王官,而非諸侯。康叔一面鎮守東方,一面在王室有職位,擔任司寇。到了周夷王時,諸侯的地位上升了,當王官不能像諸侯獨據一方,衛侯頃乃賂夷王,夷王始命衛為侯 這時,衛康叔之後裔才正式成為諸侯,這就是由監成為諸侯之例。」

三、衛君封至衛君頃曾長期為王官(諸監)而非諸侯
康叔1系的官任,結合地下考古資料和傳統文獻,整理如下:
(1)管蔡亂前,姫封(姫鄙、姫圖)為康「侯」。
(2)管蔡亂後,姫封改為衛的統治者。
(3)姫封的後裔,直到姫頃都仍擔任衛的統治者。但是,直到姫頃賄賂周夷王改命為侯之前,從姫封到姫頃都不是衛「侯」。
(4)既然從姫封到姫頃都不是衛「侯」,則他們擔任衛統治者的封號和責任應當是「監」,亦即,該時段歷任衛君所治之國乃「衛監」。

參、周武王時期的殷監

一、殷監之君為管叔

(1)《逸周書彙校集注》第356頁,〈克殷解第三十六〉:「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引自:《逸周書彙校集注》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ISBN:9787532543915。)
靜案,牧野戰後,周武王擇期舉辦盛大儀式,即位於社,並公布重要政令,其中1項即「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依金文,王子武庚之國號當為「祿」(參:〈周封契後其國號均非殷抑商〉),此際宣示由管叔相之,實分祿父其權,即開嗣後由管叔領殷監之濫觴。
(2)《逸周書彙校集注》第361頁,〈大匡解第三十七〉:「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靜案,自即洎】作殷之監」。
靜案,周武王13年,周武王到管地,管叔自斯時起,正式獲命擔任殷監之君。

二、管叔、蔡叔居於協助的地位,輔佐殷監管叔
(1)《逸周書彙校集注》第373頁,〈文政解第三十八〉:「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蔡開宗循王。」
如同〈大匡解第三十七〉,周武王到管地,表示了殷監最重要的核心管理機構是位於管地。管叔實為殷監最核心之指揮者,蔡叔則居於輔佐的地位。
(2)《逸周書彙校集注》第510頁~第511頁,〈作雒解第四十八〉:「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
「建」字字誼未必非得為「封建方國」不可,也可以是一種文學修辭意指「指派鎮靜」某地。輔佐管叔之人除了蔡叔以外,霍叔亦同樣地居於輔佐的地位。

三、殷監乃1監對應1國,非3監對應1國(殷監1監說)
(1)《逸周書彙校集注》第510頁~第511頁,〈作雒解第四十八〉:「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
(2)《逸周書彙校集注》第517頁~第520頁,〈作雒解第四十八〉:「夏六月,葬武王於畢。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而卒,乃囚蔡叔于郭淩。……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

靜案,值得注意的是〈作雒解第四十八〉就管蔡亂前、亂後之記載,周王室中樞對於殷、東2地的政、軍布局,可以比對如次:
a> 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
b> 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
兩段文句重新排列、組合之後,可得下表:

周王

善後事件

西土

東(東土)

殷(東土)

功能統括

文王

(無)

小邦周

(殷之「關」地)

(大邦商、天邑商)

(無)

武王

牧野之戰

小邦周

建管叔于東,

【核心】

建蔡叔、霍叔于殷,

【分鎮】

俾監殷臣。

1個殷監】

成王

周公東征

宗周

俾中旄父宇于東。

【分鎮】

俾康叔宇于殷,

【核心】

(無)

1個衛監】


亦即,a句跟b句的句式相同,只是a句多了1段功能統括的短語。既然句式相同,而b句所「俾」是康叔父、子聯手經營殷故地(包含殷、東2地)統括為單一的1個衛監,那麼,a句所「建」也當是管叔、蔡叔、霍叔合作鎮靜殷故地(包含殷、東2地)統括為單一的1個殷監,否則無以同其句式。

肆、以周西土為地理參照體系,來正確看待殷故土被切割為近東(東)和遠東(殷)的統治策略

固知周武王立管叔任殷監、康叔任衛監,且俱為1監1國。准此,亦可釐清舊說關於「邶、鄘、衛」地望無法識別「鄘」地究竟是位於「殷」地的東邊、西邊還是南邊的爭端。靜案,「鄘」地可對應於「東」地、管叔之根據地「管」、殷商王朝統轄的「關」地重鎮,則「鄘」地的地望自當只能位於「殷之西」或「殷之西南」,蓋「東」地乃以周人本土作為地理基準點所畫定之地域概念,黃河以西為周本土的「西土」,黃河以東為大邦商的「東土」,加之黃河進入關東平原後的流向是由西南漸漸斜行東北入海,「鄘」地自當位於「殷之西」或「殷之西南」的大片土地。而為了周人自身的統治方便,大邦商又可以切割為距離西土較近的近東地區(東、鄘)和遠東地區(殷、衛),東土切除殷舊都的區域都可以稱做「東」(近東)。

隨之我人得以更為細緻地去理解周初管蔡之亂的前後,相關史寔的地理背景:
(1)管蔡亂前,殷監的核心位於「東」地,是著眼於近東離周本土較近,可以發揮到承「西」啟「殷」的作用,並於「殷」設分鎮輔助之。
(2)管蔡亂時,周公居東二年,《尚書大傳》稱周公居攝一年救亂(近東、殷已西),二年克殷(遠東,殷故都),三年踐奄(殷已東)。周公一年救亂,實際上是與管叔爭奪東地的控制權,爭奪殷監核心的支配權。
(3)管蔡亂後,殷監轉型為衛監,衛監的核心雖從「東」地移動到「衛」地(原本的「殷」地),但仍在「東」地設分鎮(康叔之子)以接應從「西」到「衛」的軍事補給線路。

伍、清華簡〈繫年〉所載三監的定位,以及與殷監1監說的適配性

一、圍繞清華簡《繫年》真偽的正反意見
清華簡〈繫年〉中,提及了周初的三監,由於與傳統舊說有顯著差異,使得學者們就〈繫年〉簡本身的真偽產生了爭端。主要分成兩派:

(1)路懿菡主〈繫年〉簡為真品,參氏著〈從清華簡《繫年》看周初的“三監”〉,文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6卷6期(2013年12月4日)。該文編頁第925頁:「《繫年》簡文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聖。成王屎伐商邑,殺彔子聖。”」第928頁:「《繫年》簡文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關於周初“三監”史事的記載,無疑對重新考察西周史研究中一直存有較多爭議的“三監”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武王克商後通過設置“三監”的方式來監視和控制封於“商邑”的以彔子聖(王子祿父)為首的商室貴族,而以分封功臣子弟的方式,在所征服的原商屬地設置軍事據點,從而形成對新征服地區的軍事佔領和控制,……因而管、蔡、霍等諸叔之“封”同“三監”之設的性質是不完全相同的,周初的“三監”應同“三叔”無關。」

(2)朱歧祥主〈繫年〉簡為偽作,參氏著〈談清華簡(貳)《繫年》的「衛叔封于康丘」句及相關問題〉,文收:《東海中文學報》第 29 期(2015年6月)。該文編頁第170頁:「簡文的釋文是:『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耿。成王屎伐商邑,殺彔子耿。』(3 章)」第172頁:「但如何理解《清華簡》(貳)《繫年》中所記周成王在殺「三監」之後才封立武庚一事,與傳統文獻稱早在武王已封武庚的記錄全相矛盾。此恐宜進一步討論。試想如按照《清華簡》所指成王時才始封武庚而又誅殺武庚,此事對成王本身自是威德有損,不應大書特書,但為何在同時期大臣召公所鑄的器銘中會一再強調此「盛事」?實是可疑。此誠為我們研讀《清 華簡》內容不可解之一。」第176頁:「本文觀察《清華簡》(貳)《繫年》第3、4 章的文句用例……等連串用法,都發現是罕見的特例。我們對比古文獻、成王時期金文的相關句例,都無從作合理參證解讀。面對眾多特殊的字詞內容,不禁讓人對這批來路不明的竹簡的真實性產生疑慮。」

亦即,關於〈繫年〉簡文:「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耿(聖)。成王屎伐商邑,殺彔子耿(聖)。」此一史料,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思維,一是以「商邑」為主語,謂由商邑之人立武庚復辟為商王(武斷推定簡文為真);二是以周成王為主語,謂由周成王立武庚繼祀為商王(隱含指斥乃係偽簡)。

二、接納清華簡《繫年》外證真偽未定,並展開真值表窮舉各種可能性
靜案,鑒於以內證不安甚難論斷外證真偽,故此處應忌避以內開外的爭議手法。不妨直接接納〈繫年〉簡既真又假的外證未定狀態,改以窮舉數學一切可能模型的方式作表列,再逐一檢視〈繫年〉簡文與殷監1監說之間的適配性。如此,則清華簡〈繫年〉三監的定位,取決於幾點:
(1)清華簡〈繫年〉三監史文本身的真偽
(2)清華簡〈繫年〉三監史文與其他史料的競合

以前述為基礎,在清華簡〈繫年〉真偽未定的狀況下,可推定出下列數種假設:

可能性

編號

〈繫年〉外證之真值表

三監的組成

〈繫年〉解讀

以其他史料判定內證

殷監1監說

之可能性適配

選用

01-A

(T)

半真半假(H)

三監有3個,為管、蔡、霍,功能是監殷

清華簡〈繫年〉:周成王在三監亂後,才殺了三監和立彔子聖

【否決】

周武王已先立彔子聖

【可適配】

 

01-B

(T)

半真半假(H)

三監有3個,為管、蔡、霍,功能是監殷

清華簡〈繫年〉:商邑反叛的時候,殺了三監和立彔子聖

【否決】

戰後,蔡、霍2叔還活著才能受罰

【可適配】

 

02-A

(T)

半真半假(H)

三監有3個,惟另有3個名稱(並非管蔡霍),功能是監殷

清華簡〈繫年〉:周成王在三監亂後,才殺了三監和立彔子聖

【否決】

周武王已先立彔子聖

【可適配】

 

02-B

(T)

半真半假(H)

三監有3個,惟另有3個名稱(並非管蔡霍),功能是監殷

清華簡〈繫年〉:商邑反叛的時候,殺了三監和立彔子聖

【可接受】

【可適配】

殷監1監,以及國名不詳的其他3監,這4監可以合作監殷

03-A

(T)

半真半假(H)

三監只有1個,名稱是「三」,功能是監殷

清華簡〈繫年〉:周成王在三監亂後,才殺了三監和立彔子聖

【否決】

周武王已先立彔子聖

【可適配】

 

03-B

(T)

半真半假(H)

三監只有1個,名稱是「三」,功能是監殷

清華簡〈繫年〉:商邑反叛的時候,殺了三監和立彔子聖

【可接受】

【可適配】

殷監1監,以及三監1監,這2監可以合作監殷

【衝突矛盾】

容或:有三監1監,而無殷監1監;抑或:無三監1監,而有殷監1監。兩皆矛盾衝突

 

目前並沒有發現存在1個叫做「三」監、「三」叔的新史料

04

(T)

半真半假(H)

清華簡〈繫年〉寫作之初,三監原係誤繕,或所引所聞本即錯謬,史實上並不存在三監

不必討論

【否決】

史文有內生的來源性錯誤,縱進行內證亦無意義

【可適配】

 

05

假(F

不必討論

不必討論

【否決】

外證為假,不必進行內證

【可適配】

 


透過上表的窮舉,可得而知只有3種可能:
(1)強行框定〈繫年〉簡文在外證為真,或半真半假。此際,只要認為主語是〈繫年〉簡文中沒有寫明的「周成王」,則必定出現內證上與其他史料不符的現象,使得〈繫年〉簡文無法通過內考證,從而否決之,產生內證未安的狀態(朱歧祥說)。如此,則殷監1監說的立基穩固,完全不會受〈繫年〉簡文的干擾。
(2)強行框定〈繫年〉簡文在外證為真,或半真半假。此際,只要認為主語是〈繫年〉簡文中寫明的「商邑」,則無論外證之真偽,有2種可能性存在著:
a>路懿菡說:周初的“三監”應同“三叔”無關
三監有3個,惟另有3個名稱(並非管蔡霍),功能是監殷。
此時,殷監1監說可以與該可能性適配,蓋殷監(1監,管叔)以及其他〈繫年〉簡3監(國名不詳,與管、蔡、霍3叔無關),這4監是可以合作監殷的。所以,a>說無法擊破殷監1監說。
b>天成靜另說:「三」為國名,不是數字3,三監只有1個,功能是監殷。
予主殷監1監說,但為了探討方便,窮舉一切數學上之可能模型,因此必須提出另說以利內證判定之用,即「三」為國名、另有1監名為「三」監之說。商代稱異國為「方」,而卜辭實有「方」方;則周初三監之三,或可為數字3,亦可為方塊單字「三」,其可能性自當存在。准此,清華〈繫年〉簡文之三監若為國名「三」的1監,則與殷監1監說容有衝突存在:三(1監)、殷(1監)這2監可能一起合作監殷,而兩相適配(b1情況);抑可能只有三(1監)卻無殷(1監),只有三監1監,則會與殷監1監說產生矛盾衝突,反之亦然,同樣有矛盾衝突。(b2情況)
所幸的是,目前並沒有發現存在1個叫做「三(國名)」監、「三(國名)」叔的新史料,b>說可忽略,不之採信,無法動搖殷監1監說。
(3)強行框定〈繫年〉簡文的外證為假,從而無須進行內考證(朱歧祥說)。斯則殷監1監說根本無需顧慮〈繫年〉偽簡云何。

這3種可能之下,殷監1監說原則上都可以適配(1、2a、2b1、3),例外情況會有衝突但沒有史料可以支撐該衝突(2b2)。所以,無論清華〈繫年〉簡文之內外證真偽若何,殷監1監說的立基都是很穩固而難以動搖的。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周封契後其國號均非殷抑商

2022年06月13日撰稿
一、周武王封建紂子,其號為:「祿」
(1)祿父
【日本】白川靜(著)、袁林(譯)《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ISBN:7805461945/K‧73,第27頁:「據《周本紀》載,紂子武庚祿父受封而承嗣殷祀,以復盤庚之政,武王駕崩後,武庚與管叔、蔡叔一起作亂,成王命周公誅滅之,微子啟被封於宋而承嗣殷祀。此說來自《書序》,若據金文,討伐祿父的並非周公,而是召公奭。《大保簋》銘記此事曰:
王伐祿子聖。……大保克敬亡遣。
祿子聖即祿父,在金文《天子聖彝》……銘中又稱為天子聖。殷亡後,他大概率其遺民試圖抵抗過周。然而,稱為天子聖並圖謀獨立的祿子聖,好像被召公征伐而失敗,此後,其家族被遠遷往陝西扶風地區。」

(2)祿伯
【日本】白川靜(著)、袁林(譯)《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ISBN:7805461945/K‧73,第27頁:「稱為天子聖並圖謀獨立的祿子聖,好像被召公征伐而失敗,此後,其家族被遠遷往陝西扶風地區。在以前著錄中,有關祿器有《祿簋》一、二,……等(均見《金文通釋》第十七輯),皆不知出土地點。近年,從扶風法門寺西周殘墓中除出土了《[冬戈]簋》一、二外,還有《[冬戈] [盧瓦]》,《伯[冬戈]簋》,《伯[冬戈]壺》等,祿氏被遷之地才得以清楚。這些都是同族之器。」第28頁:「《祿伯[冬戈]簋》曰作皇考釐王之器,……皇考釐王之類的稱呼,表示祿氏出自舊王室。……祿伯[冬戈]諸器大概是穆、共時期[冬戈]受命率成周庶殷征伐淮夷,並作為王族之後統帥庶殷時之彝器。……他們可能在被召公征伐後不久便歸順於周,並與庶殷一起被遷於西方。」

二、周成王封建微子啟,其號為:「宋」
【日本】白川靜(著)、袁林(譯)《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ISBN:7805461945/K‧73,第28頁:「文獻中說,祿父之後承嗣殷祀的微子啟被周封於宋,但是,微子也有可能與祿父為不同支派的人,或係逃出周統治圈而立國於宋的人。微子之事金文中全無蹤跡……」

三、周封契後不以「殷、商」舊號,並臆論其附帶意義
靜案,周封契後,均易其號為「祿」或「宋」之新名,而非沿用舊有大邦「商」、「殷」之舊名。此於參酌周初周武王如何彈壓殷遺舊貴之史事,頗為重要,蓋周武王是否設置三監?三監監「殷」卻非監「祿」那麼究竟是在監督誰?亟值細考。相關問題可附帶論列如下:
(1)舊說有認為殷故地無立監,只以3叔制之。亦有認為立3監來監殷民,但3監是哪3位國君則有爭議(1說:武庚、管叔、蔡叔,2說:管叔、蔡叔、霍叔)。然鑒於武庚國號為「祿」非「殷」,故監「殷」者自不可能監「祿」,則無論3叔、3監均非用以監「祿」,乃係用來監「殷」。

(2)考察周代所設諸監,無論監國還是監軍,幾乎都是1監即1國、1監立1君之事例,未見有1國配3監者,何以周初監1殷竟然要立3監?而非只立1監?

此問題若比對,管蔡亂事之前後差異,則更昭明顯。戰前,以3叔(或3監)來監殷,結果是周王族的管蔡2叔引爆了禍事。戰後,花了甚大力氣才平亂,理當借鑒前車,將殷商故地分割得更瑣碎,超過3份(比如說10份),並將分割出去的多份(比如說10份)封建給多位(比如說10位)新的姬姓諸侯,才能避免殷商故地都交給少數周王子把持更容易再啟禍端。然而,戰後卻是將殷商故地原則上統歸康叔一系的衛伯家族來統治,此一新舉措的權力結構其權力集中程度更甚於戰前由管、蔡2叔共同分享權力的舊權力結構,還要來得益加危險。

因此,我等有理由推定,戰前、戰後的周王室理應有著一模一樣的涉殷統治方針才對,才能夠讓戰後1殷配1衛的模式能夠對應得上戰前1殷配2叔的模式,而不會顯得戰後模式反倒比戰前模式更有可能鼓勵東方外放的周王族去割據、挑戰西方本土的周天王。准此,戰後既然是1殷配1衛,戰前則也應該是1殷配1監為宜。

亦即,周初滅商,周武王分割殷故地,其中一部分封給商紂王子(祿父、武庚)為「祿」君,而另一部分包括殷首都的核心精華地帶(殷)則設立1個單一的「殷」監,是比較合理的方案。戰後,商朝後代的大宗由「祿」君(祿父的系統)移到「宋」君(微子啟的系統),「祿」君從東土改封到西土以加強控制之;同時,殷舊地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封給「宋」守殷祀,而剩下另一部分包括殷首都的核心精華地帶(殷)則設立1個單一的「衛」伯,衛伯在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屬性是諸監的地位,故實情應該是設立1個單一的「衛」監,就類似於早先的「殷」監。

(3)周初「殷」監其君當為管叔
管蔡亂前,倘包括殷首都的核心精華地帶(殷)抽撥給1個單一的「殷」監監之,那麼,此「殷」監的國君為誰?參酌《逸周書》的相關紀載,其君當為管叔,管叔坐鎮於「東」,並有蔡叔、霍叔分鎮於「殷」協助之。

至於「東」的地望何在?此「東」舊說認為係在殷都之東,然此太不合理。蓋勝利者是周人,並非殷人,故「東」的參照體系應該是以周都作為基準點,而非以商都為基準點。管國地望在殷之西、周之東,故可知「東」的地望介於周都和商都之間。周人將黃河以東視作東土,以西視作西土。西土為周本土,東土為殷故地。殷故地的面積廣大,必須再作細分裁好管理,因之將東土再切割成近東(東、管)和遠東(殷都)來予以統治,允為當日的軍政大計。管叔監殷坐鎮之「東」,周公東征居「東」第一年救患所居之「東」,都應該是「近東」,方符合《逸周書》相關紀載的內容所示。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漫談周公東征和凱薩攻京2案之所以取勝與掌握青年兵不無關聯

2022年05月25日撰稿
周武王駕崩後,殷遺祿父武庚、管叔鮮、蔡叔度發動了叛亂。此事的性質,很見特殊,其一是監殷的「監國」到底有幾個,其二則是新兵與老兵、新將與老將的社會階層結構之爭,其三當是兩場伐商戰爭之下有無民族大離散的問題。

此處只略論一下新、老之爭。

管、蔡之亂,東土周人部隊由能征善戰的老兵所組成,其領袖則為周文王諸子中較為年長的管叔,他們舉起了清君側的叛旗。西土周人部隊則除了留守京師的老兵之外,應該也大量動員了西土本地的年輕人參軍,其領袖則為周文王諸子中較為年輕的周公。此種兵源結構組成,雖然在史書中沒有寫到,地下考古資料也沒有辦法找尋到什麼簡牘銘金,但卻是不難推估的。畢竟周人的本族本家根據地是黃河以西的西土地區,而非勝朝殷商享國久長的東國大域。想要大量地、快速地獲得新兵兵源源源不斷予以補充,位處西土的周公自然比位處東國的管叔要來得容易許多。

我們也可以對照歷史上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那就是越過盧比孔河前後之頃的羅馬上將凱薩,凱薩所統侵略高盧的羅馬新兵部隊多半是由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所組成,而元老院議員們所居首都羅馬城的部隊反倒是漸漸要告別青澀歲月的老兵居多。很是有些羅馬城內的年輕人偷偷跑到凱薩的營地去投效,不顧渠等父兄的反對意見,使得凱薩部隊越發年輕化和壯盛。

比對兩者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周公東征和凱薩攻京的社會結構非常相似,但又有些不同。相同的是周公和凱薩都掌握住了新兵,相異的則是周公佔據了新兵兵源地而凱薩則無之。周公東征的勝利固然是周公、召公、成王等人審慎思謀相凝的產物,亦與他們掌握了周人年輕新兵的有生戰力不無關係。凱薩的地位相形更為不利,因為他並非立足於羅馬城,除了手上統帥的青年兵之外沒辦法第一時間動員到國內的年輕人階層,然而他的個人魅力和政治主張使渠能爭取到羅馬社會年輕階層的廣泛支持,終於克服不利情勢躍居羅馬城的首席。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筆記】有周諸監考抄

2022年04月27日筆記
2022年05月11日校補
隨時增補
予素嗜周史,乃去十載轉治汪偽史而無成,竟致荒廢姬室之學,意至悔憾。查有周一代,置監若何?實為迷霧充盈之重大事件。蘭師嘗謂,略以:「世訛周初三監為管、蔡、霍三國,非是;當校作殷(武庚)、管、蔡,用以監臨殷遺民。」。靜案,除周初三監已外,亦頗知應國有「應監」。茲今復得《噩國六談》乙冊,內裡談及「噩監」見諸鼎銘,心甚欣悅,因作史料筆記1片,隨時增補之。

甲、「監(命監)」與「受監」之間的關係
靜案,西周諸監(為了方便區分,以下行文權予繁化稱之曰:「命監」,命監並非史文)與被監諸國(權命之曰:「受監」,受監亦非史文),雙方之間的關係,從純數學邏輯來推衍,當有如下諸種分類:

一、按照監督的時間長度來看,可分成:
(1)暫時性的、臨時性的權宜措施:
命監彈壓受監的時間長度,可以是很短暫的數年光陰到數十年的歲月不等,一開始只是隨意指派的臨時任務而已。又或者是一份有著時效限定、條件限定的職司,任務結束即行解除。
(2)長期性的、制度化的永久措施:
a>原則:命監彈壓受監的時間長度,乃是永久的王官之命,其職務不會解除。
b>例外:命監因屬性改變,導致例外解除其命監職能。

二、按照命監所彈壓的領域佔全部國土總領域的比例來看,可分成:
(1)全部命監:(周王轄境100%設監)
周統治範圍內的一切區域,也包含勢力區範圍內的一切區域,周天王轄境內的王畿、諸侯、勢力範圍……等全部地理區域,通通都設置命監予以彈壓。
(2)局部命監:
周只在重要的戰略區域、危險的潛在叛亂區域、交通輻輳的路線,設置命監。局部命監又分為幾種情況:
a>西土有命監(東土、南土亦有命監)
b>西土無命監(僅東土、南土有命監)

三、按照命監與受監之間的地理相對位置,可分成:
(1)外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位於受監國的領土之外。
(2)內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位於受監國的領土之內。
(3)夾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在受監國的領土內和領土外都有據點。
(4)自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等於受監國的領土全部。亦即,命監自身就是受監本身,自己監督自己。這種奇怪的狀況應當是特殊事態中妥協後的產物,通常會在一段時間下引爆新的事端。

四、按照命監與受監之間的單位對應數量,可分成:
(1)分監:
命監多(>1)個,對應:受監1個。
此狀況是基於受監國的叛亂危險性很高,所以要用多個命監來予以彈壓。
(2)專監:
命監1個,對應:受監1個。
此狀況是理想型,但缺點是不夠經濟節約。
(3)廣監:
命監1個,對應:受監多(>1)個。
一個命監彈壓好幾個地方性的國家,其效果是較為經濟節約,但缺點是威攝力不足。

五、按照命監與受監之間的匹配對應關係是否永恆(兩者之間的名號對應表列內容是否固定不變),可分成:
(1)定監:
命監所彈壓的受監範圍乃屬固定不變,例如:
命監A永遠只彈壓受監B。
命監C永遠只彈壓受監D、E、F……ect.。
命監R、S、T……ect.永遠只彈壓受監Z。
(2)易監:
命監所彈壓的受監範圍乃屬可彈性調換,例如:
命監Q彈壓受監K經過一陣子之後,改變為命監Q彈壓受監Y

六、按照命監除了監察的機能外,是否與受監一樣擁有立國的全部機能,可分成:
(1)正監(監國):
命監本身的機能包括了一個諸侯國全部的完整機能,但在屬性上被分配為王官。
(2)偏監(監軍):
命監本身的機能只包括軍隊駐防、政治威嚇、情報偵蒐……等彈壓機能而已,缺乏獨自作為一個諸侯國的其他機能。

乙、史料中所見諸監
一、西周開國:
(1)三監:殷(武庚)、管、蔡
待補。

二、西周早期:
(1)應監: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8頁:「應國初封究竟是諸侯,還是監國?就文獻資料及銅器銘文看,應先是監國,以後成為諸侯,和衛國情況相同。」第129頁:「詳觀周初的應國銅器,其形制及文字風格,俱為周代早期之器。所稱應公、應監,俱係同一人所制器。至於稱侯,已是中後期以後之器,就此可以證明應先是監國,以後才成為諸侯。……應國從初封道西周末年還存在。應國究竟滅亡於何時,史實無徵。可能與申、鄧諸姬同時為楚所併。……總的說來,應國是殷商故國,其舊墟在今河南平頂山市之滍陽鎮。周公東征後,封武王之子於應,先是監國,後來取代了原來殷商的舊統治者,成為姬姓的諸侯,後滅於楚。」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應監作寶尊彝。(應監甗3.883周早)」

(2)句監: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句監作寶尊彝。(句監鼎2.297周早)」

(3)鄂(噩)監:
《噩國六談》,2021年10月,上海書畫出版社,ISBN:9787547927342,第24面~第25面:「噩監簋 201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了一件噩監簋……為目前所見有關鄂國的最新青銅器資料。此器是周王朝設置在鄂國的監國之官為祭祀其父辛所作之器,……從器形特徵判斷該器年代約在成王時期。這件簋進一步說明了周初作為諸侯國的鄂國是真實存在的,周王朝根據統治需要在鄂國設置監管官員當是在情理之中。」

三、西周中期:
(1)管闌、關)監: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監引作父巳寶䵼彝。(監引鼎11.2367周中)」

楊寬《西周史》,1999年04月,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570515279(621)),第117葉:「武王克殷之後、……管叔封於管,『管』一作『關』,墨子耕柱和墨子公孟都稱管叔為關叔。管在今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就在這裡建有大城,金文作……或『闌』,見於利簋【靜案,劉有恒〈從〈利簋〉係非武王時的偽青銅器談起〉認為利簋乃偽器。】、宰椃角、闌監弘鼎等。是商的別都所在,設有宗廟和大室。……這是商在大河以南的重鎮,『關』可能因此而得名。」靜案,字字形:上月、下闌,實即闌也。

(2)監豳師戍(此例頗為特殊,係兼任監軍,而非監國):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徐中舒曾經指出監國制度是西周普遍實行的定制,……」第63頁:「除此之外,西周王朝在軍隊中也設有軍監,負責監視軍隊及其首領,典型的是西周中期的善鼎銘:唯十又一月初吉辰在丁亥,王在宗周,王格太師宮。王曰:善,昔先王既令汝佐胥侯,今余唯肇申先王命,命汝佐胥侯,監師戍。」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5頁:「善鼎銘文亦云:“.…..王曰:‘善,……令汝左右侯,監師戍。’”即豳之異形字」

(3)俎: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4頁:「鎮江出土的俎侯夨簋,更可以證明周人的勢力已遠達長江下游,宜侯夨也是派到那裡的監國。」

四、西周中晚期:
西周中晚期,周王室設置「監」的數量已頗具規模,故出土銘文有「諸侯、諸監」對舉的紀錄,參: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仲几父使几使於諸侯、諸監,用厥賓作丁寶簋。(仲几父簋7.3954周中晚)」

(1)榮監: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叔趙父作旅爯,其寶用。榮監(叔趙父爯18.11719周中晚)」

(2)衛: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5頁:「周公東征以後,大批的封建親戚和兄弟以藩屏周室。將侯、田、男、衛逐步變成分封的授土授民的諸侯。而這些初封的諸侯,看來只是一些監國者。」第127頁:「以衛國為例,據《衛康叔世家》說,康叔初封康,是畿內的采邑,後封於衛,率領周初的親兵駐在衛地管理殷民六族。康叔以後,六世稱伯,為一方之長,代天子出征,是周室的王官,而非諸侯。康叔一面鎮守東方,一面在王室有職位,擔任司寇。到了周夷王時,諸侯的地位上升了,當王官不能像諸侯獨據一方,衛侯頃乃賂夷王,夷王始命衛為侯 這時,衛康叔之後裔才正式成為諸侯,這就是由監成為諸侯之例。」

(3)紀:
徐中舒《徐中舒先秦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ISBN:9787806965733,第330頁~第331頁,原為1982年《先秦史講義》:「我們已經曉得由監變為諸侯的應國,另外還有已經是諸侯,而史料證明以前曾經是諸監的國家。《左傳》莊公四年說:“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公羊傳》以為齊襄公復九世之仇而滅之。襄公九世祖為哀公。《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為什麼紀侯要說齊哀公的壞話?而周夷王為什麼對紀侯的話那麼相信呢?我們感到紀侯原來也是監,後來才稱為諸侯。」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周代歷史地理中文書目

2020年03月15日撰稿
尚待校補
大約1990年~1992年左右,我孩提的時候到同學家看他們打電動,總是很羨慕。所玩的遊戲中有一款係由光榮(Koei)公司發行,名叫「三國志」,地圖上有3個國家,爭奪廿、卅座領地,調兵遣將之頃但見一堆方格閃爍和數字跳動,非常有趣。以此我就喜歡上了歷史學,一開始愛屋及烏先翻找歷史課本裡面講魏蜀吳的章節;後來又進一步發現春秋戰國的國家數量更多,可達百餘個國家,如果做成軟體豈不更加好玩?於是遂將興趣轉往東周以至於整個周朝,迄今成為我藏書中最豐富的一塊。

然而周代史之年代古遠、國家龐雜,相關的制度情境大異於20、21世紀,諸多現象單憑文字敘述是無法徹底理解的,須大大倚賴歷史地理與實物圖冊的幫助。所幸目前已有幾本精校的歷史地理專著,甚為利便。而當中一件奇事且頗費疑猜,我記得非常清楚,絕不會錯,數年前購入《史記地圖集》1冊(許盤清 - 總策畫,2010年10月,地震出版社,ISBN:9787502838072),極厚重,惟粗閱後,因全書地圖皆為黑白設色,且精度很低,感到失望,遂隨手丟入書堆中,橫放,壓在最底下。但去(2019)年9月下旬我重整書房時,無意中又瞥見此書,想說再翻一翻,多少把書錢賺回來吧,沒想到竟變成整本全彩的!且精度極高,物超所值。實在是太開心了,馬上將之立著擺到重要架位,好好保存。真是不可思議,曼德拉效應大抵不虛。

回到正題,周史大約分成幾個研究時段,按照我自己個人的分類,可區分如下:
(1)先周時期:周人初起至太王南遷
(2)周方時期:立國關隴至擊敗大邑商
(3)西周初期:3次大封建
(4)西周中後期
(5)春秋前期
(6)春秋後期
(7)戰國前期
(8)戰國後期:包含秦代短暫一統、楚漢之際
(9)後戰國時期:西漢初期直至漢武帝完全削弱諸侯勢力
准此,謹開列審善精良的歷史地理教本,目錄如次:

一、綜考
(1)《中國歷史地理通論》,王恢,1991年3月,臺灣學生書局,ISBN:9571502081
(2)《中國歷史地理:歷代疆域形勢》上冊,王恢,2002年9月初版4刷,臺灣學生書局,ISBN:9571511439
(3)《中國歷史地理:歷代疆域形勢》下冊,王恢,1984年8月再版,臺灣學生書局,ISBN:9786661505368(當年應無所謂ISBN,此ISBN似為三民書局回溯申請者)
(4)《史記地圖集》,許盤清(總策畫),2010年10月,地震出版社,ISBN:9787502838072)
(5)《先秦戰略地理研究》,宋杰,1999年7月,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7810640380/K‧1
(6)《先秦都城復原研究》,曲英杰,1991年8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ISBN:7207015917/K‧140

二、先周、周方
商代末期的歷史地理關乎周初開國史事,故亦須注意,此列出3本關聯性較高的著作,餘則請參舊文〈商代歷史地理中文書目〉。
(1)《商代地理與方國》,孫亞冰、林歡(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00489245
(2)《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李雪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ISBN:9787500446705
(3)《商代地理環境研究》,張興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8月,ISBN:9787520302524

三、西周
(1)《夏商西周時期的洛陽》,鄭福才,2015年7月,中州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4851841
(2)《周道:封建時代的官道》,雷晉豪,2011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27614
(3)《西周封國考疑》,任偉,2004年8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801902382
(4)《從淮夷族群到編戶齊民 ── 周代淮水流域族群衝突的地理學觀察》,朱繼平,2011年10月,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102177
(5)《周代淮河上游諸侯國研究》,金榮權,2012年7月,河南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4906863

四、東周(春秋)
(1)《春秋列國地理圖志》,另附圖1張。黃鳴,2017年8月,文物出版社,ISBN:9787501051700

五、東周(戰國)
(1)《戰國政區地理》,后曉榮,2013年3月,文物出版社,ISBN:9787501035113。
(2)《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另附圖1張。朱本軍,2019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292716

六、秦代、後戰國時期
(1)《秦代政區地理》,后曉榮,2009年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05704
(2)《舊史輿地文錄》,辛德勇,2013年4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089707
(3)《舊史輿地文編》,辛德勇,2015年10月,中華書局,ISBN:9787547509265
(4)《石室賸言》,辛德勇,2014年7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101058

七、河道、水利
(1)《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歷史地理研究》,張文華,2013年11月,上海三聯書店,ISBN:9787542644442
(2)《長江治水》,黎沛虹、李可可,2004年10月,湖北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5138521
(3)《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張修桂,2006年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801909596。書中介紹秦代放馬灘古地圖與西漢馬王堆古地圖。

八、進階讀物
(1)《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本書集中多個年份的期刊論文,為一雜集。但散見兩周方面的歷史論文於其間,價值很高。如P33~P34介紹漢代在朔方郡西部設立3縣(鄰戎、三封、窳渾)之際當地頗宜農業,而今日已轉成烏蘭布和沙漠,桑田礫海物換星移。又如P624~P625介紹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繪在木板上的古地圖,均屬其例。
(2)《中國古橋技術史》,茅以昇,1991年3月,明文書局,ISBN:9579509522。書中就先秦橋梁僅零星漫談,於周代歷史地理之參考性不佳,較為可惜。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古大原地望

2019年04月24日撰稿
古大原地望,重要者有2說:

一、在晉
趙鐵寒《古史考述》(1969年6月臺2版,正中書局)第283葉:「小雅六月:『薄伐玁狁,至於太原。』詩傳於此僅說:『大音泰。』於其所在,未著一字。鄭氏也闕而不箋。下至孔疏也只說:『追奔逐北至於太原之地。』未嘗詳言其地望。後世解者不一,我們可以歸納成如下的三說。」第287葉~第288葉:「第三說:以為此太原在山西省南部解梁鹵澤之間,與今日吾人之研究結論相合,以下當詳介此說。按春秋昭公元年經云:晉荀吳率師敗狄於大鹵。杜注:『大鹵,太原晉陽縣。』又同年左氏傳云: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羣狄於太原。杜注:『即太鹵也』公羊傳又加解釋云:晉荀吳率師敗狄於大原。此大鹵也,曷為謂之太原?地物從中國,邑名從主人。穀梁傳也云: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鹵者鹹滷。。說文云:鹵,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廣韻釋之云:鹵,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綜合以上例證,我們可以瞭解,太原當在解梁中條鹽滷鹽池之間,詩六月的至於太原也正謂此地」第295葉:「此太原當在晉南解梁中條鹽滷鹽池之間,亦即焦穫之所在,玁狁根據地之一。析而言之,語其分名有焦有穫,總而言之,舉其大名則謂之太原。」第296葉:「太原在汾水下游涑洮二水之際,自無疑義。此其一。」第297葉:「梁岐與太原為一地,南至於霍山之陽,同屬一區,語意至明。則太原可泛指梁岐以南,以至於霍山之陽,那末太原之名,便自然包括了焦穫在內了。此其二。依以上所說,可知秦於幷州置太原郡,係太原之名的北移,就太原之名的歷史觀察,此名向無由北南下之例。這又可以證明,越是古老的太原,越在山西南部,到秦才北移其名於幷州,遂歷漢唐迄明清二千餘年其名不廢,雖然或郡或州或縣,地位升降不同,而始終在幷州晉陽縣原地,二千年來並無移易,於是北名大顯,南為北奪,隱沒而不彰,時代越晚,觀念越加模糊,各家習而不察,莫不以北當南」

二、在隴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2007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47432)第169頁:「引發周人與玁狁之間長期對峙的可能是周穆王(前956─前918在位)時期征討"犬戎"的一場戰役;"犬戎"這個名稱在戰國至漢代的文獻中被用來指稱玁狁……穆王征"犬戎"的故事見於《國語》,並且《史記》也對其一字不漏地加以引用。當時祭公長篇大論引經據典極力阻諫穆王不要對犬戎動武,……」第170頁:「最終,穆王只是獲四白狼、四白鹿以歸。這場戰役在《竹書紀年》(穆王十二年)中亦有記載;無論是《今本竹書紀年》還是《古本竹書紀年》,都提到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遷戎至太原。太原的位置稍晚在涉及與玁狁的戰爭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中可以得到確定,而進諫者祭公的宗族則在金文中為人們所熟悉。」第192頁:「有兩條資料進一步證明了固原地區太原的位置。首先,兩部漢代著作中提出"高平曰太原"這一說法;換言之,在漢人的觀念中,太原應該是一個大而高平的地方。……高平是漢時的一個縣名,並且它恰好就坐落在今天的固原。固原地區被稱作"高平"至少顯示了這個地區在漢代就因這種地形而聞名;同樣的理由,這個地區也可能被叫作"太原"。……第二,《詩經‧公劉》有云:"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可見"百泉"和"溥原"這兩個地方是靠得很近的。按照這兩個名稱的含意,將"溥原"與"太原"等同起來是沒有問題的。至於"百泉"的位置,可能存在兩個地點:一個在涇河流域涇川和平涼之間某處,另一個在平涼西北40公里處,在北魏原州境內,即今天的固原。而在隋代(581─619),"百泉"又成為固原西南僅20公里處的一個縣名。就現有的資料來看,我認為清水和上游的固原地區極可能是」下接195頁:「太原的位置所在,根據多友鼎銘文,玁狁逃脫周人的攻擊後退向此處。」

未審何是?

靜案,匈奴起源請先參另文〈狄族與匈奴起源試探〉,此不多贅,僅擇要選引:
王玉哲《中華民族早期源流》(2010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ISBN:9787806967386)第156頁~第157頁:「從卜辭中邛方在當時活動的地域,大概是在商王都的西部和北部。陳夢家先生推測在中條山,……大約在安邑與濟源之間。李學勤先生綜合與之有關的地名,考證邛方當在太行山北的山西的東南隅和中部。兩人推測的地望,大致相合。卜辭中記載商王朝征伐邛方的次數非常頻繁,而且所動用的武力,有的多達三千人。……我們看到周代在今山西南部有一強大的方國,古文獻和金文中稱之為"玁狁",……近來我們考校卜辭、金文、文獻中有關材料,覺得卜辭中的邛方,到周代可能就是玁狁。」

既已知商代邛方即周代玁狁,居晉,則玁狁退兵歸返之古大原地望,允亦在晉。隴說似是而非。予從趙鐵公。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莫何考(4):伯考

系列文《123、[4]、56789

2019年04月09日撰稿
2019年04月18日校正
「伯」字本事,或即「心輪」,蓋遠古之人認「心為身之主」故也;考其本字古音,余試擬作*abrag(h)。倘人熟習脈輪並正確運動,其周迴軌跡若蛇行蠕轉,不僅能強身健體,並得溝通天地,大放光明。以之*abrag(h)的派生字乃有「胸部/肋骨/心臟/胸部、神聖/光明/太陽/白色、旋轉/蛇/蠕動/蟲、排序第一/上國/主君/兄長/領袖」等衍義,前論請見〈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等篇,此不重文。

遠古時期流傳的*abrag(h)一字,進入後續諸語言中,變化出許多新字:

甲、保留起首a元音的系統
(1)進入古日語,轉作:Ɂabara,意指肋骨。
(2)進入古希臘語,轉作:Apoll,意指太陽神(阿波羅神)。
(3)進入北狄諸語(匈奴、柔然等是),轉作:(j)a-par(柔然國號/悅般國號)或Avar(假阿瓦爾汗國國號),意指光明、蛇、蠕動。
(4)進入塞種語,轉作:Asii(允姓之戎),意指光明。西域塞種由Asii、Gasiani、Tochari、Sacarauli所共同組成,4部之一部的部落名稱即Asii部。此外,烏孫(a-siuǝn)、焉耆/焉支(ian-tjie(tjiei)、Argi、Ark)等國的國號亦得視為Asii的異譯。說詳:余太山《古族新考》第135頁~第138頁(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01)。

乙、遺失起首a元音的系統
(1)進入古匈奴語,轉作:*flōŋ(匈),意指上國、首善之國、光明國,係匈奴人的正統國號。或轉作:*vlān(攣)/*vlōŋ(蘢)/*b•roŋ(龍),指神聖祭祀、光明祭祀或單于廷。
(2)進入古印歐語,轉作:*bherek,意指「變白,使明亮」。或轉作詞根*bhrāt-,如原始印歐語原詞*bhrāter意為兄弟。
(3)進入古藏語,轉作:braŋ,意指胸。
(4)進入古漢語,轉作:*braak(白/帛)、柏*praak,保留光明的意思,後因光明即白色轉而指代白色的絲織品或白色的樹木。
又轉作:*braak(伯),意指領袖、宗族長、兄長、排序第一。晚商周初的諸「方伯」,方即國、伯即主。按之楊寬《西周史》(1999年4月,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570515279)第318葉~第323葉,其文略以:「西周時期逐漸發展為『公、伯』兩等爵,『公』為執政大臣太保、太師、太史的爵稱;其他朝廷大臣由畿內諸侯進入為卿者稱『伯』,由四方諸侯進入為卿者稱『侯』。」復經戰國秦漢的長期發展,才成為後世習見的「公侯伯子男」5等爵。今日則指父輩排行第一的男性親人為大伯,次之者為二伯;或用以稱呼無親屬關係的老人家,喚作某伯、老伯或阿伯。

丙、一併遺失起首a元音與後繼b輔音的系統
(1)進入古匈奴語,轉作:*lunʔ(允)/*lunʔ(狁),乃單于皇族的專屬姓氏。
(2)進入塞種語,轉作:*liong(龍),乃漢代西域的焉耆王家專屬姓氏。參:余太山《古族新考》第141頁。

丁、一併遺失起首a元音與第二個r輔音的系統
(1)進入古匈奴語,轉作:*bʱug(h),意指神聖;表示神聖之意的*bʱug(h)一字,在秦代匈奴成為冒頓單于的官號。該字於中世的柔然(莫何官號)、鐵勒、突厥語則續作bagh-a,喀喇汗朝改作bugh-ra,金代蒙古語則作bogh-da,意思均仍為神聖。元代以後借入晚近藏語成為Bogh-da,意思是聖賢;借入清代滿語成為Bogh-da或Bogh-do,意思是聖者。
(2)進入鮮卑語,轉作:Bag(跋、發),意指貴人、領袖。更往後進入突回語言、阿拉伯語或土耳其語,成為Bek(伯克)、Bey(貝伊),有團體首領的意思。

「伯」字演化,略要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