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莫何考(3):冒頓單于名號音義蠡測

系列文《12、[3]、456789

2019年01月31日撰稿
匈奴徹底轉型為游牧行國,始自冒頓單于的治世。秦軍北侵使得匈奴人國破家亡,整個民族有滅頂之虞,冒頓單于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成為後世匈奴人極為尊重的一代名主。冒頓單于為其人繼位時所獲得的首領名字,此前的本名則被取代而不再使用。冒頓為官號,單于為官稱。單于的音、義已然考訂,此不複述。至若「冒頓」音、義幾何?試為蠡測。

一、漢代「冒頓」音義
(1)鄭張尚芳:muːɡs-tuːns/mɯːɡ-tuːns
韻典網(網址:http://ytenx.org/)查詢「冒頓」的上古漢語對音,檢得鄭張尚芳系統的擬構為:
冒:muːɡs/mɯːɡ
頓:tuːns

(2)O. Pritsak:bak-tun/biktun
O. Pritsak,〈匈奴人的文化和語言〉,《內亞文史論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ISBN:9787566009517,第145頁:「冒頓的古音為bak(~mak)-tuan,即bak-tun~biktun。」

(3)王力:mu- tuən/muk-tuən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查詢「冒頓」的上古漢語對音,檢得王力系統的擬構為:
冒:mu/muk
頓:tuən

(4)周法高:məw-twəw/mək-twəw/mwəw-twəw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檢索結果:
冒:məw/mək/mwəw
頓:twəw

(5)李方桂:məgwh-tənh/mək-tənh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檢索結果:
冒:məgwh/mək
頓:tənh

(6)白鳥庫吉:Bokdok
陳序經《匈奴通史》(2017年5月,新世界出版社,ISBN:9787510462207)第149面:「白鳥庫吉在《蒙古民族起源考》一文裡,曾以為冒頓的意義為聖…..Bokdok為冒頓(古音墨毒)之古音,以為蒙古語譯義曰Bogda(Bogdo)之譯,Kowalewski氏《蒙古字典》(1212)釋Bogda為Saint, Divin, Vénérable, Révérend, Seigneur, Miatre, title de grands personages。」

(7)內田吟風:意思為勇者或神聖
【日本】內田吟風〈《史記‧匈奴傳》箋注〉,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6面:匈奴單于曰頭曼,……單于有太子曰冒頓(注:蒙古語Baghadur勇者,一說Bogd神聖)」。

考量前面7種說法,可知「冒頓」的意思不脫勇者或神聖,而其發音則頗類中世北族字「莫何」。之前曾在〈莫何考(1):喀喇汗王朝博格拉汗名號蠡測〉、〈莫何考(2):博克圖汗名號蠡測〉2文中,初步考察過北族「神聖(漢語對音字:莫何)」1字之演變,為求行文簡約,擇要排列如次:

二、中世北族「莫何」音義
(1)柔然阿那瑰可汗時期:bagha
莫何(bagha),bagha係官號,可能起源於古西伯利亞文化。
參: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年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9850)第122頁、第140頁。

(2)鐵勒(605年):bagha
易勿真莫何可汗,莫何(bagha)係官號的一部份。
參:【日本】佐口透〈《隋書‧鐵勒傳》箋注〉,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87面、第89面注釋54。

(3)突厥(605年~610年):bagha-čur
莫賀咄設,bagha(莫賀)與čur(咄)係官號,設(šad)係官稱。莫賀咄(baghačur)在後世蒙古語的意義為「baghatur(勇者、英雄)」。
參:【日本】護雅夫〈《隋書‧西突厥傳》箋注〉,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98面、第103面注釋28。

(4)喀喇汗王朝:bughra
副汗博格拉汗(bughra xan),bughra係官號。
參: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西遼史》(2010年9月,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091563)第51頁。
靜案,回紇字bughra的意思,我推估為「神聖、聖潔」之類。

(5)早期蒙古(金朝中後期):Boghda
孛黑多(Boghda),Boghda係「孛端察兒」的受眾人尊敬的個人稱號,意義為「聖賢」。
參:札奇斯欽譯注的《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2006年5月初版第三刷,聯經,ISBN:9789570808421)第140葉。

三、近世「博克圖」音義
(1)清初:Boghdo
博克圖徹辰汗(Boghdo Sechen qaɤan)」,Boghdo係官號,意義為「聖者」,借自蒙古語。
參:札奇斯欽(譯註)《蒙古黃金史譯註》(2007年7月初版第二刷,聯經,ISBN:9789570808414)第319頁、達力札布《清代蒙古史論稿》(2015年8月,民族出版社,ISBN:9787105138524)第71頁~第72頁。

(2)藏語:Boghda
博克多(Boghda),Boghda係高僧的封號,意義為「聖賢」,借自蒙古語。
參: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第141葉註一。

四、近世匈奴後裔「冒頓」音義
(1)〈布加勒爾王公名錄〉(15、16世紀):Vichtun<*Bichtun
參:O. Pritsak,〈匈奴人的文化和語言〉,《內亞文史論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ISBN:9787566009517,第144頁~第145頁。

(2)土耳其:Mete
吳興東《土耳其史: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2014年11月增訂2版1刷,三民書局,ISBN:9789571459714)第5面指出「頭曼單于在西元前209年為其子冒頓(Mete)所弒。……今日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匈奴的後裔。《歐烏斯汗史詩》(Oğuz Kağan Destanı)中所敘述的歐烏斯汗,就是匈奴的冒頓單于。」

五、「冒」的匈奴語擬音
第一個部分「冒」的發音,我們可以看到漢代對音的擬構多半是m輔音開頭的,這個情況在現代(20、21世紀)土耳其語中亦見保留。不過15、16世紀的〈布加勒爾王公名錄〉則是v輔音開頭的,並可推估原本是由*b輔音變化而來,如此則又與中世北族「莫何」第一部分「莫」多以b輔音開頭的情況一致。但何以會有m與b兩種形式?唯一的解答是原本匈奴語的發音是*bʱ輔音起首。由於bʱ輔音介於b和m之間,但聽起來卻非常像b或m,三者極易混淆。如果添加上元音,bʱa的發音就類似閩南語的「肉」(吃肉的肉),bʱu的發音則類似閩南語的「武」(文武官員的武)。由於bʱ介於b和m的屬性,遂使得外部對音、內部後繼方言出現了b和m的不同變化。

中世北族「莫何」有突厥、鐵勒系的bagha發音,回紇系的bughra發音,蒙古系的Boghdo/Boghda發音,中世起首b輔音之後的第一個元音有3種類型:a/u/o。比較漢代對音(鄭張尚芳、王力、周法高、李方桂)可知,匈奴語起首*bʱ輔音之後的第一個元音應該是*u較為合適;之後所接的音則為*g/*gh且以*gh的機率更高,姑以*g(h)表之。

六、「頓」的匈奴語擬音
【日本】內田吟風〈匈人‧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文收:余大鈞(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2003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6215)第193面引:夏德(F. Hirth)氏之說:「古代中國人音譯外國語時常將尾音r譯作t、k或n的慣例」,似乎諸家所擬上古對音「頓」末尾n音都宜校正為r。惟因〈布加勒爾王公名錄〉明確記下了15、16世紀北匈奴直系後裔仍將「頓」末尾發音為n,事實上整個「頓」的布加勒爾發音tun都和上古漢語對音tuːns/tuən/ twəw/tənh幾乎一模一樣,故可知「頓」的匈奴語原音構擬當係*tun無疑。

七、小結:「冒頓」音義試探
略為整理前面探討的內容,漢代匈奴語「冒頓」一字的擬音我認為可校正還原作:*bʱug(h)tun,如果將gh快讀的話就可能唸成k輔音而變成*bʱuktun。該字的意思僅有「神聖」的意思,至於「英雄、勇者、勇士」等意義則屬衍生,可能是常常說「像冒頓一樣英勇」之後而產生的新義。

統一匈奴語的「神聖」(*bʱug(h)tun)一字先經「冒頓單于」引為其個人擔任匈奴元首的官號,此字在中世繼續使用而轉成北族字「莫何」。至近世布加勒爾人和土耳其人依舊保持歷史人物冒頓之私名,只不過發音上有所嬗變。重新排列各時期的北族字「神聖」的發音:
(1)匈奴語(上古):*bʱug(h)tun
(2)中世:bagha(柔然、突厥、鐵勒系)、bughra(回紇系)
(3)近世(冒頓的專名):vichtun<*bichtun(布加勒爾<北匈奴)、mete(土耳其)

在另文〈何以匈奴:另一個「中國」〉中,嘗論及上古匈奴字「匈/攣/蘢/龍/允/狁(*flōŋ/*vlān/*vlōŋ/*b•roŋ/*lunʔ/*lunʔ)」,其原始文化概念可能起於「心臟」位居「胸部」之處,相關衍生字包括:古希臘語的「阿波羅(Apoll)」、藏語的「胸(braŋ)」、古日語的「肋骨(Ɂabara)」、上古漢語的「伯*braak、白/帛(*braak)、柏*praak」、中世北族的「柔然/悅般((j)a-par)」、「阿瓦爾(Avar)」等字,這些同源字分化出:光明、白色、胸部、肋骨、兄長、首領……等多義。若再仔細比對一下上古匈奴語「神聖/冒頓(*bʱug(h)tun)」的發音結構,將之拆解為*bʱug(h)-tun,後面的tun顯係詞類變化而頗類突厥的da/回紇的ra/蒙古的do,故字根部分僅為*bʱug(h)。准此,相關的古語:

匈奴語:*bʱug(h)/*flōŋ/*(j)a-par
漢藏語系:*braŋ/*braak/*praak
印歐語系:a-poll/*bherek
古日語:*Ɂa-bara

由上能夠很清楚地導出匈奴語「神聖/冒頓(*bʱug(h)tun)」字與「胸部/匈(*flōŋ)」字同源,都取資於一個極為遠古的文化背景,可能和薩滿思維看待心臟的獨到見解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