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匈奴語的「天」字,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年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9850)第34頁:「白鳥庫吉考證"撐犁"即蒙古語表天意之tängri、tengeree及tangara,和突厥語表天意之tängri的對音……白鳥氏有關"撐犁"乃tängri對音一說則被廣泛接受。……《藝文類聚》引皇甫謐《玄晏春秋》,稱執燭之胡奴解釋"棠梨孤涂"曰:"棠梨天子也,言匈奴之號單于,猶漢人有天子也"」
Pulleyblank《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E. G. Pulleyblank著,潘悟雲、徐文堪合譯, 2008年1月,中華書局,ISBN:9787101022254)第160葉:「匈奴語ch’eng-li撐犁(天)和突厥語tängri之間有明顯聯繫。然而伯希和(Pelliot 1944)指出,這個詞在突厥語中產生了一個代名詞形式tärim,在突厥語和蒙古語中都有變體且不穩定,這說明這個詞可能是借詞。」Pulleyblank《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第162葉:「第一個音節"撐"的讀音不確定。《廣韻》中只有一個讀音ṭhaŋ,而《漢書》顏師古注指出它讀ḍaŋ。我們進而發現,《集韻》中還有另一個可能的讀音ṭaŋ(需要指出,這個字的正確讀音如果就是常見讀音ṭh-,它就是《史記》和《漢書》的匈奴對音中極少見的送氣清音例子)。……中古的捲舌塞音意味著它在漢代是複輔音thl-、dl-或tl-。它們可能分別代表匈奴語中的*tr-或*dr-。在突厥語täŋri的起首輔音中沒有出現-r-,這個事實並不能證明這個匈奴語詞中沒有-r-。」
劉義棠《突回研究》(1990年1月,經世書局)第136葉:「葛勒可汗之正式名號應為:Täŋridä Bolmiš Il Itmiš Bilgä Qaghan,音譯為:登里囉沒蜜施頡翳德蜜施毗伽可汗;意譯為:受命自天治理國家智慧可汗。」第801葉:「可汗名稱,諸史書著錄頗不一致,我整理、分析之為:愛──AI,AY(月),登里邏──TÄNGRIDÄ(天)……」
承前引文,在漢語對音方面,查詢韻典網(網址:http://ytenx.org/)鄭張尚芳系統,並參酌Pulleyblank的意見,匈奴語的「天」字第一音節「撐」之漢語對音:
(1)漢音(漢書):撐,鄭張rtʰaːŋ→蒲校rtraːŋ
(2)晉音(皇甫謐):棠,鄭張daːŋ→蒲校draːŋ
(3)隋唐音(顏注):撐,蒲ḍaŋ→蒲校ḍraŋ
(4)宋音(廣韻、集韻):撐,蒲ṭhaŋ→蒲校ṭraŋ
第二音節「犁」之漢語對音,漢音(漢書):犁,鄭張riːl或ril
整合言之,匈奴語「天」字的擬音最久遠者為:rtraːŋril(漢朝),稍晚者為draːŋril(晉朝)。ḍraŋ/ṭraŋril等擬音則都是匈奴滅亡之後的資料,較不足取。
「天」字在北族系統本身也有沿用,其語音情形如下:
(1)突厥語:täŋri、tängri、tärim
(2)回紇語:tängridä
(3)蒙古語:tängri
若將漢語對音資料跟北族語言進行比照:
(1)統一匈奴語:rtraːŋril(漢朝),可能最前面的r輔音或可去除而作traːŋril
(2)南匈奴語:draːŋril(晉朝)
(3)突厥語:täŋri、tängri、tärim(唐朝),隋唐之際的文獻對音作ḍraŋril
(4)回紇語:tängridä(唐朝),唐中後期文獻對音作:登里邏/囉
(5)蒙古語:tängri(金朝以降),現代漢語常見譯作:騰格里
關於單于的意思,陳序經《匈奴通史》(2017年5月,新世界出版社,ISBN:9787510462207)第70頁:「《漢書‧匈奴傳》:"……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亦即單于字義有2解:
(1)象天
(2)廣大之貌
單于字義其解之1為「象天」,與匈奴語的天(音traːŋril/ draːŋril)字能否吻合?案,匈奴語單于字音最初當擬作djur-ɢʷi(淳維),稍晚的匈奴語才演變為taːr-ɢʷa/djar-ɢʷa/djars-ɢʷa(單于),匈奴滅亡後進入突厥、蒙古等語言中繼續演變為tarqan/tarqat/darga,變化不大。由於traːŋril(天)和djur-ɢʷi(淳維)兩個字在北族語言中發音都很穩固,單于字的起首輔音應該是d-,字中輔音-r-輔音並無替換為-n-輔音的情況;而天字的起首輔音為tr-,元音也一直都是a而沒有改成ju/ja過。故知單于與天在匈奴語中是2個不同的字,而非相同的或同源的1個字,兩者無論在音、義上都是互相有別的。
所以單于字義之1「象天」應該不是說單于即天,而是譬喻單于之高「類似於天一般、像是天一般」。單于字義之2「廣大之貌」可能才是單于字義的正解,象天則是一種比喻的手法:就像是天空般一樣地廣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