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單于考(5):「蚩尤」官稱乃北語「單于」古字音誼考

系列文:系列文《1234、[5]》

2023年7月31日撰稿
待潤
壹、先炎社群在河套、冀北、晉一帶分化出蚩尤社群

李琳之《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2021年9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98134)結合漢籍古典文獻學和地下考古學,校訂勾勒炎帝、蚩尤、黃帝之間乃屬同源分化以至於相互爭戰的史蹟。由於逐字繕引頗為耗時,此中權暫節要簡述之,略以:

一、公元前5,000年許,先炎(陝西寶雞北首嶺下層文化)

先炎社群【靜案,先炎之名乃予任意定之】於渭水上游、漢水上游出現,考古遺存為陝西寶雞北首嶺下層文化。先炎社群為炎帝社群之前身。

二、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500年,炎帝(半坡文化)

先炎社群所居區域整體進步成為仰韶文化早期,而其核心領域中的渭水上游出現仰韶文化最早的1支次文化型態即半坡文化,半坡文化為炎帝社群的起源地。

靜案,半坡文化起源地限於渭水上游,而不包括漢水上游,顯示先炎社群朝向炎帝社群進化時有著一定程度的權力集中。

三、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500年,炎帝分化出蚩尤(後崗1期文化)

炎帝社群疆域擴張,伸展到河套、冀北(張家口)、晉……等地。在河套、冀北(張家口)、晉……等地,形成仰韶文化早期第2支次文化型態即後崗1期文化,後崗1期文化為蚩尤社群的起源地。

四、公元前4,500年,炎帝擊走蚩尤

蚩尤遭到炎帝的攻擊,逃離其起源地(河套、冀北、晉)。蚩尤社群的核心地區轉移到豫北、冀南。

五、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200年(?)

此後,蚩尤社群重新以豫北、冀南為根據地,重起爐灶,其文化內容漸漸拋棄原有半坡文化的傳統因素,而與當地土著、北辛文化融合,形成新的獨特文化風貌。並在豫北、冀南站穩腳跟之後,開始向四方擴張:
(1)東向:影響北辛文化,使之轉變為大汶口文化
(2)南向:使豫中地區變成後崗1期文化之地方類型(大河村1期文化)
(3)北向:影響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使之轉變為後崗期紅山文化
(4)西向:在內蒙中南部、晉西北、冀西北一帶與炎帝(半坡文化)爭持不下,兩者之間碰撞出的文化類型為魯家坡類型。魯家坡類型中,後崗1期的因素比半坡的因素較多,顯示出戰局裡蚩尤較炎帝略佔上風的情形。

六、公元前4,200年,炎帝分化出先黃(仰韶文化東庄類型)

仰韶文化早期逐漸走入仰韶文化中期。炎帝社群驅趕蚩尤社群之後,晉地重回炎帝社群的掌握。在晉南,出現仰韶文化早期的第3支次文化型態即東庄類型,東庄類型為先黃社群的起源地【靜案,先黃之名亦予任意定之】。先黃社群在炎帝社群的統治下,朝東北方向擴張,將冀西北、晉北一帶的蚩尤社群納入統範圍,並同化為大同馬家小村類型。

七、公元前4,000年,黃帝(西陰文化)

先黃社群在炎帝社群的統治下,發展壯大,終於轉而自立為黃帝社群,考古遺存為西陰文化。

黃帝社群(西陰文化)先戰勝蚩尤,實力大振,引起炎帝的猜忌。

此後,黃帝社群(西陰文化)與炎帝社群(半坡文化史家類型)相攻戰,相關征戰流傳到後世的史影則為阪泉之戰的神話傳說,結果是黃帝社群戰勝。【靜案,阪泉之戰地望在晉南運城一帶,該地為黃帝起源地,故炎黃戰釁應是由炎帝一方所挑起】

八、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300年,黃帝興衰

西陰文化向各方擴張:
(1)核心:關中東部(原半坡文化核心區域東部)、晉南、豫西北
(2)向西:影響關中西部(原半坡文化核心區域西部),產生西陰文化泉護類型
(3)向東北:影響冀中冀西北,產生西陰文化釣魚台類型
(4)向北:影響晉中、內蒙中南部,產生西陰文化白泥窯子類型
(5)向南:影響豫西南、鄂西北地區,變為西陰文化八里崗類型

以及輻射其文化影響力:
(1)向東:與大汶口文化社群的上層有交流往來
(2)向南: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長江中游社群(大溪-屈家嶺文化)、長江下游社群(清蓮崗-大汶口文化、馬家濱-崧澤文化)

西陰文化的衰弱,是從東往西逐步衰弱。西陰文化遭受到外敵的2面夾擊:
(1)東面:大汶口文化
(2)西面:半山-馬廠文化

貳、「蚩尤」乃北族語「單于」之古字

李琳之先生結合文獻學和地下考古文化,鏡論匈奴是從蚩尤社群分化出來的子集團(《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第30葉)。靜案,如此則不妨探究「蚩尤」一詞與北族語言之間的關聯為何。由比較語言學著手,蚩尤既屬首領名,故得試與匈奴首領「單于」官稱來做比對。

檢索韻典網(https://ytenx.org/)的上古音系字表(https://ytenx.org/dciangx/dzih/),以鄭張尚芳系統來擬構上古漢語:

時代

對音字

古語種

擬音

備註

炎黃

蚩尤

蚩尤語>匈戎語

*tʰjɯ-ɢʷɯ

*tʰjɯ -ɢʷɯ 擬音可校正為*tʰjɯ(r) -ɢʷɯ

三代

淳維

匈戎語>北狄語

*djur-ɢʷi

 

秦漢

單于

北狄語>匈奴語

*djar-ɢʷa

 


可知匈奴語中的「單于」一字,實際是來源於蚩尤社群首領共名的「蚩尤」一詞。職是之故,我人能回推「蚩尤(*tʰjɯ(r) -ɢʷɯ)」一詞本誼與單于相同,均為「四方之眾」。至於後世《說文廣義》將「蚩」解釋為「蟲」(《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第48葉),頗誤,蓋「蚩」乃炎帝時人蓄意選用貶意諧音字所致,蟲訓固非其本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