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撰稿
據說逯耀東先生是現代治史者中最早投入我國飲食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已成經典。日本飲食方面,今(2018)年則有永山久夫《和食全史》作注。可惜前述2本都未得入手,阮囊羞澀故也。有時候滿喜歡看外國人燒菜的視頻,國外一位賣刀具的師傅申設了一個Youtube用戶號「AlmazanKitchen」,分享他的鄉間野味,看得我牙癢癢的,網址是:
大臺北南區的庶民路邊早、午餐,可以吃飽的那種,依我個人記憶所及,1990年左右流行的是山東麵食。當時頗有一些從部隊退伍的老伯伯開個小店舖販售饅頭、水餃和湯麵,由於都是當天現場手工揉製的,非常勁道。現在基本上已找不回原初的口味了,我打聽到的結果是因為酵母菌失傳的緣故。老山東饅頭的酵母菌是外省部隊士兵在軍中無意間養成的,後來只傳到臺灣來,隨著老成凋零,兵源換上了本省丁壯,這批菌種就散去了。目前僅少數店家仍保有珍貴的老麵糰,飽含山東部隊酵母菌子弟兵,不過麵團的硬度多予調降以符合現代人好軟的口感。
1998年左右流行的是蔥油餅,在公館轉車總會買來解饞,我記得半張新臺幣15元,全張30元的樣子。20年後的今天,2018的價格已漲到半張25元或30元,全張50元或60元,價錢視區域和店家略為不同。1998年那時的蔥油餅,厚度大概比現在的要多上20%~30%,金黃香脆又頗耐嚼,素淨的蔥油餅已頗繞樑,再打包一顆蛋就是人間美味了。最讓我忘不了的是師大附中後門口蛋餅伯的蔥油餅,他的餅很小,巴掌大而已,但非常結實,裡面還塞滿了白蘿蔔絲,刷上蛋液和特製醬汁,兩餅夾一蛋就是最流行的吃法。
到了2005年許,一變為滿街的三明治,並逐漸連鎖店化。現在依舊常見的是美而美、加寶多、呷尚寶、麥味登、早安美芝城、拉亞、艾米果……等品牌的小舖子,大多採開放式廚房,烹製範圍從三明治、漢堡、煎餃、薯條、烤吐司、蛋餅、貝果、玉米濃湯、咖啡到奶茶,有些店家還搭售壽司、涼麵、包子、飯糰,應有盡有。
不過出了臺北我就一無所悉了。知名作家魚夫在他的Youtube用戶號「魚夫/yufulin」分享了許多美食紀錄,參網址:
他介紹的範圍遍及全臺,有一些臺南特色風味例如香腸熟肉,基本上聽都沒聽過。至於像是坑肉飯,從小到大沒什麼看過臺北人拿來當早餐喫的,很有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