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古大原地望

2019年04月24日撰稿
古大原地望,重要者有2說:

一、在晉
趙鐵寒《古史考述》(1969年6月臺2版,正中書局)第283葉:「小雅六月:『薄伐玁狁,至於太原。』詩傳於此僅說:『大音泰。』於其所在,未著一字。鄭氏也闕而不箋。下至孔疏也只說:『追奔逐北至於太原之地。』未嘗詳言其地望。後世解者不一,我們可以歸納成如下的三說。」第287葉~第288葉:「第三說:以為此太原在山西省南部解梁鹵澤之間,與今日吾人之研究結論相合,以下當詳介此說。按春秋昭公元年經云:晉荀吳率師敗狄於大鹵。杜注:『大鹵,太原晉陽縣。』又同年左氏傳云: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羣狄於太原。杜注:『即太鹵也』公羊傳又加解釋云:晉荀吳率師敗狄於大原。此大鹵也,曷為謂之太原?地物從中國,邑名從主人。穀梁傳也云: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鹵者鹹滷。。說文云:鹵,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廣韻釋之云:鹵,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綜合以上例證,我們可以瞭解,太原當在解梁中條鹽滷鹽池之間,詩六月的至於太原也正謂此地」第295葉:「此太原當在晉南解梁中條鹽滷鹽池之間,亦即焦穫之所在,玁狁根據地之一。析而言之,語其分名有焦有穫,總而言之,舉其大名則謂之太原。」第296葉:「太原在汾水下游涑洮二水之際,自無疑義。此其一。」第297葉:「梁岐與太原為一地,南至於霍山之陽,同屬一區,語意至明。則太原可泛指梁岐以南,以至於霍山之陽,那末太原之名,便自然包括了焦穫在內了。此其二。依以上所說,可知秦於幷州置太原郡,係太原之名的北移,就太原之名的歷史觀察,此名向無由北南下之例。這又可以證明,越是古老的太原,越在山西南部,到秦才北移其名於幷州,遂歷漢唐迄明清二千餘年其名不廢,雖然或郡或州或縣,地位升降不同,而始終在幷州晉陽縣原地,二千年來並無移易,於是北名大顯,南為北奪,隱沒而不彰,時代越晚,觀念越加模糊,各家習而不察,莫不以北當南」

二、在隴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2007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47432)第169頁:「引發周人與玁狁之間長期對峙的可能是周穆王(前956─前918在位)時期征討"犬戎"的一場戰役;"犬戎"這個名稱在戰國至漢代的文獻中被用來指稱玁狁……穆王征"犬戎"的故事見於《國語》,並且《史記》也對其一字不漏地加以引用。當時祭公長篇大論引經據典極力阻諫穆王不要對犬戎動武,……」第170頁:「最終,穆王只是獲四白狼、四白鹿以歸。這場戰役在《竹書紀年》(穆王十二年)中亦有記載;無論是《今本竹書紀年》還是《古本竹書紀年》,都提到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遷戎至太原。太原的位置稍晚在涉及與玁狁的戰爭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中可以得到確定,而進諫者祭公的宗族則在金文中為人們所熟悉。」第192頁:「有兩條資料進一步證明了固原地區太原的位置。首先,兩部漢代著作中提出"高平曰太原"這一說法;換言之,在漢人的觀念中,太原應該是一個大而高平的地方。……高平是漢時的一個縣名,並且它恰好就坐落在今天的固原。固原地區被稱作"高平"至少顯示了這個地區在漢代就因這種地形而聞名;同樣的理由,這個地區也可能被叫作"太原"。……第二,《詩經‧公劉》有云:"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可見"百泉"和"溥原"這兩個地方是靠得很近的。按照這兩個名稱的含意,將"溥原"與"太原"等同起來是沒有問題的。至於"百泉"的位置,可能存在兩個地點:一個在涇河流域涇川和平涼之間某處,另一個在平涼西北40公里處,在北魏原州境內,即今天的固原。而在隋代(581─619),"百泉"又成為固原西南僅20公里處的一個縣名。就現有的資料來看,我認為清水和上游的固原地區極可能是」下接195頁:「太原的位置所在,根據多友鼎銘文,玁狁逃脫周人的攻擊後退向此處。」

未審何是?

靜案,匈奴起源請先參另文〈狄族與匈奴起源試探〉,此不多贅,僅擇要選引:
王玉哲《中華民族早期源流》(2010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ISBN:9787806967386)第156頁~第157頁:「從卜辭中邛方在當時活動的地域,大概是在商王都的西部和北部。陳夢家先生推測在中條山,……大約在安邑與濟源之間。李學勤先生綜合與之有關的地名,考證邛方當在太行山北的山西的東南隅和中部。兩人推測的地望,大致相合。卜辭中記載商王朝征伐邛方的次數非常頻繁,而且所動用的武力,有的多達三千人。……我們看到周代在今山西南部有一強大的方國,古文獻和金文中稱之為"玁狁",……近來我們考校卜辭、金文、文獻中有關材料,覺得卜辭中的邛方,到周代可能就是玁狁。」

既已知商代邛方即周代玁狁,居晉,則玁狁退兵歸返之古大原地望,允亦在晉。隴說似是而非。予從趙鐵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