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周封契後其國號均非殷抑商

2022年06月13日撰稿
一、周武王封建紂子,其號為:「祿」
(1)祿父
【日本】白川靜(著)、袁林(譯)《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ISBN:7805461945/K‧73,第27頁:「據《周本紀》載,紂子武庚祿父受封而承嗣殷祀,以復盤庚之政,武王駕崩後,武庚與管叔、蔡叔一起作亂,成王命周公誅滅之,微子啟被封於宋而承嗣殷祀。此說來自《書序》,若據金文,討伐祿父的並非周公,而是召公奭。《大保簋》銘記此事曰:
王伐祿子聖。……大保克敬亡遣。
祿子聖即祿父,在金文《天子聖彝》……銘中又稱為天子聖。殷亡後,他大概率其遺民試圖抵抗過周。然而,稱為天子聖並圖謀獨立的祿子聖,好像被召公征伐而失敗,此後,其家族被遠遷往陝西扶風地區。」

(2)祿伯
【日本】白川靜(著)、袁林(譯)《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ISBN:7805461945/K‧73,第27頁:「稱為天子聖並圖謀獨立的祿子聖,好像被召公征伐而失敗,此後,其家族被遠遷往陝西扶風地區。在以前著錄中,有關祿器有《祿簋》一、二,……等(均見《金文通釋》第十七輯),皆不知出土地點。近年,從扶風法門寺西周殘墓中除出土了《[冬戈]簋》一、二外,還有《[冬戈] [盧瓦]》,《伯[冬戈]簋》,《伯[冬戈]壺》等,祿氏被遷之地才得以清楚。這些都是同族之器。」第28頁:「《祿伯[冬戈]簋》曰作皇考釐王之器,……皇考釐王之類的稱呼,表示祿氏出自舊王室。……祿伯[冬戈]諸器大概是穆、共時期[冬戈]受命率成周庶殷征伐淮夷,並作為王族之後統帥庶殷時之彝器。……他們可能在被召公征伐後不久便歸順於周,並與庶殷一起被遷於西方。」

二、周成王封建微子啟,其號為:「宋」
【日本】白川靜(著)、袁林(譯)《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ISBN:7805461945/K‧73,第28頁:「文獻中說,祿父之後承嗣殷祀的微子啟被周封於宋,但是,微子也有可能與祿父為不同支派的人,或係逃出周統治圈而立國於宋的人。微子之事金文中全無蹤跡……」

三、周封契後不以「殷、商」舊號,並臆論其附帶意義
靜案,周封契後,均易其號為「祿」或「宋」之新名,而非沿用舊有大邦「商」、「殷」之舊名。此於參酌周初周武王如何彈壓殷遺舊貴之史事,頗為重要,蓋周武王是否設置三監?三監監「殷」卻非監「祿」那麼究竟是在監督誰?亟值細考。相關問題可附帶論列如下:
(1)舊說有認為殷故地無立監,只以3叔制之。亦有認為立3監來監殷民,但3監是哪3位國君則有爭議(1說:武庚、管叔、蔡叔,2說:管叔、蔡叔、霍叔)。然鑒於武庚國號為「祿」非「殷」,故監「殷」者自不可能監「祿」,則無論3叔、3監均非用以監「祿」,乃係用來監「殷」。

(2)考察周代所設諸監,無論監國還是監軍,幾乎都是1監即1國、1監立1君之事例,未見有1國配3監者,何以周初監1殷竟然要立3監?而非只立1監?

此問題若比對,管蔡亂事之前後差異,則更昭明顯。戰前,以3叔(或3監)來監殷,結果是周王族的管蔡2叔引爆了禍事。戰後,花了甚大力氣才平亂,理當借鑒前車,將殷商故地分割得更瑣碎,超過3份(比如說10份),並將分割出去的多份(比如說10份)封建給多位(比如說10位)新的姬姓諸侯,才能避免殷商故地都交給少數周王子把持更容易再啟禍端。然而,戰後卻是將殷商故地原則上統歸康叔一系的衛伯家族來統治,此一新舉措的權力結構其權力集中程度更甚於戰前由管、蔡2叔共同分享權力的舊權力結構,還要來得益加危險。

因此,我等有理由推定,戰前、戰後的周王室理應有著一模一樣的涉殷統治方針才對,才能夠讓戰後1殷配1衛的模式能夠對應得上戰前1殷配2叔的模式,而不會顯得戰後模式反倒比戰前模式更有可能鼓勵東方外放的周王族去割據、挑戰西方本土的周天王。准此,戰後既然是1殷配1衛,戰前則也應該是1殷配1監為宜。

亦即,周初滅商,周武王分割殷故地,其中一部分封給商紂王子(祿父、武庚)為「祿」君,而另一部分包括殷首都的核心精華地帶(殷)則設立1個單一的「殷」監,是比較合理的方案。戰後,商朝後代的大宗由「祿」君(祿父的系統)移到「宋」君(微子啟的系統),「祿」君從東土改封到西土以加強控制之;同時,殷舊地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封給「宋」守殷祀,而剩下另一部分包括殷首都的核心精華地帶(殷)則設立1個單一的「衛」伯,衛伯在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屬性是諸監的地位,故實情應該是設立1個單一的「衛」監,就類似於早先的「殷」監。

(3)周初「殷」監其君當為管叔
管蔡亂前,倘包括殷首都的核心精華地帶(殷)抽撥給1個單一的「殷」監監之,那麼,此「殷」監的國君為誰?參酌《逸周書》的相關紀載,其君當為管叔,管叔坐鎮於「東」,並有蔡叔、霍叔分鎮於「殷」協助之。

至於「東」的地望何在?此「東」舊說認為係在殷都之東,然此太不合理。蓋勝利者是周人,並非殷人,故「東」的參照體系應該是以周都作為基準點,而非以商都為基準點。管國地望在殷之西、周之東,故可知「東」的地望介於周都和商都之間。周人將黃河以東視作東土,以西視作西土。西土為周本土,東土為殷故地。殷故地的面積廣大,必須再作細分裁好管理,因之將東土再切割成近東(東、管)和遠東(殷都)來予以統治,允為當日的軍政大計。管叔監殷坐鎮之「東」,周公東征居「東」第一年救患所居之「東」,都應該是「近東」,方符合《逸周書》相關紀載的內容所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