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30日撰稿
為了避免自己日久見忘,曾閱讀過一些閩南語發展過程的資料,初步選摘於此。限於學力不足,均僅單純引述節要,不作任何說明。
●李葆嘉《中國語言文化史》(2003) p227-p229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崛起江東的孫吳進攻會稽…建安八年(203年)駐兵5000於建安督尉。當時入閩開發的江南居民,多為與百越族同源的吳越人,江南吳越語對閩語的滲透與中原漢語對閩語的影響不同。大規模的中原居民入閩,是"永嘉之亂,衣冠渡江,如閩者八族"。在中原居民抵達江南的迫使下,也引發了江浙越族的入閩,這次移民使福建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從建安郡分出晉安郡。北方移民帶來的當時中原漢語,也就是所謂的"渡江十五音",成為閩語的中古層次…從六朝到唐代,中原人口的陸續遷入致使福建人口增長10倍以上。其中尤以唐初河南光州人陳政父子,統率府兵5600入閩"征蠻",帶來了7世紀的中州漢語…五代時期,河南固始人王潮兄弟,率幾十萬軍隊南下轉戰八年,並據閩稱王,帶來10世紀的中州漢語…北宋太宗(976─997年在位)時,"閩語"名稱已見於文獻。南宋端宗(1276年)在福州即位,為元兵所迫奔走於泉、潮、惠等州之間,大量宋室保駕禦敵的遺民留居福、泉、漳、潮等地。
福建境內還生活著畬族(唐"發生嘯亂"的蠻僚)居民。一方面,也許他們是百越族在閩地(原居地在閩西北和閩南,從14世紀遷往浙西南和閩東北)留下來的唯一未被漢人同化的一支;另一方面,說閩語的漢人中不可能沒有畬族漢化的後裔。從民族體質學來看,林惠祥指出閩人的容貌特徵可能是百越和漢人的混血;從語言學來看,在閩語中存在一些源於古畬語的詞彙。因此,閩語是以閩越土著語為底層、以中原漢語為上層的漢語方言,亦即以百越語的語言底子去學習中原漢語的結果……
因福建地處山區,交通不便,語言內部分歧至今相當嚴重,可以說至今在某些地區的閩語還保留著語網的某些特徵。由於早期的漢語化程度就不高,以後接受歷代北方漢語的影響不及粵語,因此閩語中保留的百越語成分最多,語言年代最為古老…假如認定從淮南越長江(古吳越),經浙南(甌越)到閩粵,上古都是東南百越語的範圍,那麼中原居民的南遷對東南百越語的影響則是由北向南依次減弱,江淮全覆蓋……江南深融合……浙北淺融合……浙南深滲透……閩地淺滲透。由此推定,閩語不是從做為漢語方言的"古吳語"中分化出來的,而是中原漢語對百越語漢語化程度較低的結果。因此,難以贊同"閩語的主要淵源是東漢三國時期的吳語"和"南北朝時期的吳語就是閩語的前身"的"閩語源於吳語的假說",吳語和閩語的底層來源語都是百越語,不排除是有內部差異的百越語方言…閩語成為漢語方言,關鍵是"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入閩者八族"和這以後中原漢語對閩語長期漢語化不足的結果。因此閩語的歷史層次相當於唐代以前,並且包含明顯的百越語底層。
●鄧曉華、王士元《中國的語言與方言的分類》(2009) p152-p155
…...我們把這種語言史觀視作"線性理論",即方言文化的形成發展是自祖語文化一直線貫穿下來,其間與族群互動、地域文化傳統關係不大。我們則主張用"非線性理論"來解釋方言文化的形成和演化,重視族群互動、地域文化傳統或文化底層的重要作用。
現代閩客族群內部的方言文化分區,正好與福建史前文化遺存的分區相一致,反映出方言文化群的分立受地域文化傳統所決定。
一方面史前人們共同體的分布狀況與現今行政文化區域關係較密切,秦時閩中郡的建立係按當時閩中人們共同體分布狀況而定的地域。另一方面閩中郡地理對後世福建郡縣以至行省的地理都有影響...比較明確的有以下四個區域:
(1)閩江下游流域為代表的東部地區;
(2)閩江上游三支流流域所在的西北地區;
(3)晉江、九龍江流域為代表的南部地區;
(4)汀江流域及閩西山地地區。
這四區的史前文化有其自身的特點,區與區相互間不能完全包容…閩方言的分區比較一致的意見…就各區關係深淺而言,閩方言又可分為三大區,即閩東區、閩南區、閩北區。客方言區即閩西區…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福建史前文化遺存的分區與現代福建方言文化分區幾乎完全一樣,相互重疊,這絕非巧合…族群文化的異質性受地域因素影響很大。
●鄧曉華、王士元《中國的語言與方言的分類》(2009) p120
例如:肉:閩南語"肉"文讀hik,但白讀baʔ。閩南"肉"白讀是個典型的古南島語詞。比較:
gemuk 印尼
ema(肥) 拉德
maʔ53(肥) 回輝
sima(油) 阿眉斯
mashmuh(肉肥) 布嫩
man2(肥肉) 傣西
man2(油) 水
man2(肉) 黎
在南島語、壯侗語中,"肉肥、油、肉"為同源系列…閩南語"肉"白讀形式……是來源於古南島語…從比較可以看出,閩語的形式是直接來自南島語,也就是福建漢人第一次"南島化"的結果,而客話的形式則並不直接來自南島語,反映北方漢人入閩後,跟南島族的後裔壯侗語族人文化接觸的結果,是北方漢語第二次"南島化"的結果。閩語的南島語底層是閩語的第一個層次,這個事實不能否認。閩客語有一批相同的常用口語詞彙,這批詞彙有以下幾個來源:
(1)共同來源於古閩越族底層語言;
(2)來源於江東等南方文化區域的語言
(3)來源於北方文化區域的語言
(4)歷史上閩客族群互動的產物
●詹伯慧(主編)《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2001) p109
閩方言指的是一種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南部以及江西、江蘇、廣西個別地方的廣大方言…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南廈門話與台灣台北話是保留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最完整的,有-m,-n,-ng,-p,-t,-k,-ʔ 等7種輔音韻尾…閩方言不少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的現象,閩南方言尤其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洪惟仁〈漳州詔安縣的語言分佈〉(2011)
台灣雲林縣大西螺地區人口主要移自福建省詔安縣,也是福建客家最大的集中區。漳州有四個客家話分佈的縣份,但是客家人口都很少,唯獨詔安的客語人口佔三分之一,在漳州客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台灣的漢人主要源自福建、廣東。過去的文獻往往以偏概全地把祖籍屬於廣東的都歸入「客」,把祖籍屬於福建的都歸入「閩」。不但是一般民眾,即使是官方或學者都犯了這個錯誤。事實上「閩、粵」並不等於「閩、客」,福建、廣東都有閩、也有客,閩客分佈犬牙交錯。
此外,台灣的漢語雖然源自閩粵地帶的閩南語與客語,基本上閩南語傳自大陸的閩南語區,客語傳自大陸的客語區。但是語言分佈不一定單純的反映族群分佈,因為語言接觸會發生語言競爭,競爭的結果可能發生方言融合或語言推移,造成語種的新生或死亡,致使族群與語言方言的分佈發生落差…因此學者不能以今日台灣之語言臆測原鄉之語言,也不能以原鄉之祖籍決定台灣移民的語言系屬…閩客交界縣份移民的後裔,其語言及族群認同傾向於靠邊站,不論是「閩底」或「客底」,受到語言接觸環境的影響,其語言或族群認同可能有三種變化:
1) 閩南化:
客底人口因環境影響變成只講閩南語漳州話或泉州話,並認同閩南人,變成所謂「鶴佬客」(客語
hoʔk-lo-haʔk/閩南語hoʔh-lo-kheh)。如台北縣三芝、鶯歌西部,桃園縣八德,彰化縣員林、竹塘,雲林縣大埤、西螺,嘉義縣溪口,現在已經漳州化;又如淡水的車埕饒平客已經泉州化,講當地的老同安腔。
2) 客家化:
閩底人口因環境影響變成只講客語海陸或四縣話,並認同客家人,變成所謂「客鶴佬」(客語haʔk-hoʔk-lo /閩南語kheh-hoʔh-lo),如桃園縣觀音鄉、新屋鄉北部,楊梅鎮,竹北市東部。
3) 閩客雙語:
閩南語、客語雙語並用,但族群認同或傾向於客家或閩南,或有多元認同。如桃園縣新屋、觀音的沿海各村,新竹縣新豐、竹北,雲林縣崙背、二崙台中縣東勢、新社,南投縣國姓鄉及其周邊村落。桃園、新竹地區所謂的「半鶴佬客」通常指這些閩客語雙語者……
詔安縣居民的語言使用…莊初昇、嚴修鴻(1994: 82)說:「總體而言,越是靠近分界線的自然村,掌握閩南話的人口比例越高。鄰近分界線的那些村莊,則1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會說閩、客兩種方言。」這就是所謂的雙方言區。不過作者又說:「調查表明,客家人學說閩南話是共同的趨勢,閩、客雙方言者一般都是客家人,閩、客雙方言現象一般都形成於原客家話區。」為什麼閩、客雙方言現象向客家地區單方面傾斜呢?作者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漳屬四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均在閩南話區。
二、閩南語話區的人口遠遠多於客家話區的人口。
三、閩南話區的方言內部差異小,通行的範圍廣;而閩西、粵東一帶的客家話內部差異較大,不利於維繫區域性的共同交際。
●曹逢甫 〈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 (2013)
P473-p476廈門閩南方言與台灣閩南語共同腔形成的比較
【靜案,因網路上有電子檔,恕不打字節錄】
●陸傳傑《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2015) p123-124
關於客家「閩南化」這個課題,在台灣學界似乎是一個敏感的議題,目前學界似乎還沒有較深入的研究。關於這個問題,我(註:陸傳傑)曾和前新竹市長蔡仁堅交流過。蔡市長曾在廈門大學擔任客座,他說他曾去過漳州一帶考察過,發現閩南地區的客家族群也有「閩南化」的現象,而且這個現象並非最近才開始的。可見客家「閩南化」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具體原因為何,還有待學者的研究。
根據我【靜案:陸傳傑】的田野經驗,我隱約感覺到台灣客家族群的比例似乎不低於閩南族群,但是學界目前的論點還都認為客家族群的比例只占台灣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我認為之所以有如此論點,主要是出於日據時代一些似是而非的統計調查。日據時代對台灣漢人族群的調查主要分廣東人與福建人,更進一步的調查會再仔細分為州府之別。但無論省籍或州府之分都不能作為區分客家、閩南族群裔的依據。
例如廣東潮州府有些地方講閩南語,有些地方講客家話,而福建漳州府則是大部分區域講客家話,少部分講閩南語。至於汀州、上杭等地更是不在話下。所以台灣一些祖籍漳州府的區域,大多屬於客家區域,只不過很早以前便「閩南化」,改說閩南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