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9日撰稿
在大臺北常年過活的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路邊餐飲店舖的店員結構,發生過幾次大的變化。憑著個人的記憶,大致情形如下:
(1)
記得很小的時候,1988年左右,店員多半是外省人退伍下來的老兵,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是店主,自製好吃的麵食、油條、包子、水餃。
(2)
1995年~1998年左右,店員已經換上了本省人居多了,店家所賣的食物不再侷限於傳統麵類,多元性增加。
(3)
大約2008年~2014年之間,出現不少店員是新來的大陸人,很多是溫州人。街上有些店鋪所賣的主打品項也直接改成了溫州大餛飩之類,直接引進大陸沿海的現代招牌菜,這些新菜系是以前舊外省人菜色所沒有的。
(4)
2014年~2018年之間,店員突然又換了一批,主要是柬埔寨來的新移民新娘,他們在「八方雲集」、「四海遊龍」等餃子、鍋貼專賣店進行烹飪、或者是躲在中型賣場的後廚處理分裝生鮮蔬菜。
(5)
2018~2019年的變化最令我感到意外,好多小店的店員增加了半數以上的越南人,與臺灣人老闆或店員合作。越南店員的中文程度都基本溝通無礙,厲害的是雙聲道切換的速度高得驚人,用中文跟你寒暄幾下就回頭跟同事講越南話。他們以臺灣傳統的方式煮臺菜,但在手法上多半混雜了越南的作工,所以味道變得滿豐富的,多了點大自然的感覺。我覺得這批越南店員的素質很高,脾氣溫和、很有禮貌,滿慶幸是由他們接手提供溫暖的食物,我們才有好吃的外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