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有虞堯事跡初探

2019年05月18日撰稿
關於吐火羅人源流,余太山先生認為起於陶唐氏,並與前有唐氏(虞代)、土方(商代)有密切關係。參:氏著《古族新考》(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01)第059葉:「《史記‧大宛列傳》所見"大夏"可溯源於《左傳》所見"大夏"亦即陶唐氏。」

由於當中問題極為複雜,此處先將吐火羅源流問題按下,集中臚列有關堯的事蹟。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2008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1915)與《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2011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51804)兩書所談大致類同,本部落格舊文〈閒聊上古四代〉曾簡略帶過,不妨參閱。

一、陶唐氏帝堯係屬有虞氏之天子
古代中原有4個朝代,亦即:「虞→夏→商→周」。而陶唐氏則不是一個朝代,乃為有虞氏的地方諸侯。有虞氏帝位的順序,為:「幕..(系譜遺失)..某(簡文已缺)氏 → 有虞『迥』 → 堯 → 舜」,此一順序不是單純的父傳子子傳孫,而有點類似是在有虞氏貴族各分支中遴選推舉的。

郭永秉《帝系新研》第78葉:「通過我們對《容成氏》相關簡文的編連、考釋,可以證明"虞、夏、商、周"四代系統是戰國時代普遍的古史觀念」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第121葉:「《容成氏》所紀載的舜以前的古帝王即位次序是"遠古帝王(包括簡35B的"□"氏)"→有虞迥→堯→(虞)舜"。有了這個系統,我們可以對不少的古史傳說研究中的問題作出判斷和解釋。」第122葉:「"有虞迥"是舜之前的一位有虞部族首領,顯然說明在"幕"和"舜"的有虞氏君王世系中是有缺環的,根據《容成氏》提供的古史傳說信息,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系補充為"幕"…→迥…→舜(這個系統不是以父子相生為原則排列的,詳下)。」第122葉:「虞幕"是戰國古史傳說有虞氏一位有重要作為的先王,甚至很有能……就是虞的始祖"」

二、堯非帝嚳之子,且在帝位上堯係繼迥位而非摯位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2葉:「晉南的大夏可溯源於陶唐氏,亦即以堯部落為宗主的部落聯」下接第073葉:「合體。……《國語‧晉語八》亦載陶唐氏之裔"在周為唐杜氏"。……視唐、杜為二國者非是。"唐"、"杜"[da]猶如"陶"、"唐"皆得視為同名異譯。」第075葉:「堯伐有唐,禹服有苗」,……不妨認為"伐有唐"在嚳或摯在位時。堯伐唐後,被封於唐土,故稱"唐侯"。嗣後,……因摯"不善",堯始得繼位。……繼位之初,堯可能以帝嚳、帝摯之號為號;更號陶唐氏,很可能是從嚳或摯所都之地遷往唐土的緣故。」

靜案,堯繼摯位1節不確,堯所號陶唐氏亦屬虞代,堯的帝位乃得之迥帝而非受諸摯帝。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15葉談到〈帝嚳的相關問題〉:「我們至今為止還沒有在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發現帝嚳之名。但從可靠的戰國文獻中看,帝嚳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第118葉:「裘錫圭先生根據《子羔》篇的敘述認為,在此篇的著作年代"作為大一統帝王世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契和后稷皆為帝嚳之子"的說法尚未興起。……因此,帝嚳和商周先祖降生傳說發生關係不應很晚,但是帝嚳最終人化為商周二代之父的說法,則應該是較晚才產生的,而大一統帝王世系的完全形成當然要更晚於此。」第63葉~第64葉:「雖然堯為帝嚳子的說法起得晚,但不能排除這種說法是在戰國以來關於堯的某些傳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唐虞之道》也只籠統地說堯生於天子,並沒有明確指出其父是誰。不少學者都已經指出,先秦文獻對於堯以前的世系是語焉不詳的,《唐虞之道》雖然也講到堯的出身,但也並沒有講清楚其世系來源,……《唐虞之道》並未說明堯之父就是"帝嚳"……在《容成氏》的傳說系統中,堯當然是在有虞氏的統治下為諸侯的。」

三、堯先為有虞氏的地方諸侯,再升為有虞氏之天子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第126葉:「從《容成氏》提供的傳說中透露的信息,雖然從整體上堯也屬於有虞氏的統治範圍,但他應該是類似於諸侯國君或方國首領性質的人。……《容成氏》的堯先為諸侯再升為天子」

四、諸侯時期的堯,應即古文獻所載之「唐侯」或「陶唐氏」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第126葉引古籍中關於唐侯堯登帝位的史文:
「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引《帝王記》)
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遂以為號。或謂之即陶唐氏。(《論語‧泰伯》邢昺《疏》引《書傳》;參見《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引孔安國曰)
是以堯發於諸侯(顏師古注:"謂從唐侯升天子之位。"),……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漢書‧董仲舒傳》)
堯以唐侯嗣位。(《論衡‧正說》;參見《論衡‧恢國》)」

可知堯為諸侯時,封號為唐侯,乃唐地之方國首領。至於唐侯堯所宗之有虞氏天子,則為迥帝(有虞迥)。

五、堯為諸侯時征伐有唐氏(前有唐氏)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5葉:「「《呂氏春秋‧古樂篇》列於堯之前的"陶唐氏"不妨認為就是堯所伐有唐氏,或可稱為"前有唐氏"。前有唐氏所在應即《左傳‧昭元年傳》載實沈所遷"大夏"。1.一般認為,《左傳‧昭元年傳》所謂"遷實沈於大夏"的"後帝"指堯。果然,實沈所遷為堯所征服的前有唐氏之居地;其時大概在堯"從唐侯入嗣帝后之位"後不久。蓋"唐"[dang]無妨視為"大[夏]"或"吐[火羅]"的省譯。2."大夏"之於唐人,猶如"商丘"之於商人」第076葉~第077葉:「堯即陶唐氏之胤,堯既在即位後遷都唐土,更號陶唐氏,其後裔自然被稱為唐人。……至於堯遷都於唐,何故不稱"有唐氏",而稱"陶唐氏",……一種可能性是堯或其後裔據唐土後,曾有遷徙之舉,所遷居之地因而亦得名為"唐";否則,便是前有唐氏在晉南時曾有遷徙之舉,居地皆因此得名"唐";不明真相者或譯稱為"陶"[du],或譯稱為"唐",其實均係"大夏"之略譯;"陶唐氏"一號或由此而生。陶唐氏之胤有"唐杜氏","唐"與"杜"亦同名異譯,皆"大夏"之省稱,……另一種可能性是"陶唐氏"之"陶"指陶丘。也就是說堯在伐有唐氏,封唐侯之前據有濟陰定陶之地。......堯伐有唐氏後,改號陶唐氏,……從此領有唐土,……以堯部落為核心與前有唐氏形成了一個新的地緣政治集團。……所謂"陶唐氏",實際上是指以堯部落為宗主、包括前有唐氏即大夏在內的部落聯合體。」

靜案,諸侯堯之所以建號「唐侯」,當以統治「唐」地有關。故余太山先生所言:「實沈所遷為堯所征服的前有唐氏之居地;其時大概在堯"從唐侯入嗣帝后之位"後不久。」時間點似應校正,堯征伐有唐氏(前有唐氏)之時機自應更早,進據唐地、方稱唐侯,此後才以諸侯身分升任帝位。

六、堯為帝時征伐西夏(前有唐氏西逃的一支)
余太山《古族新考》第076葉:「《逸周書‧史記解》:"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西夏以亡。"……此處"唐氏"亦指堯無疑,故"西夏"應該就是遭伐後西徙的大夏即前有唐氏之一支。"唐氏伐之"乃指前有唐氏的這一支再次遭到陶唐氏之討伐。」

靜案,一部分的「前有唐氏」西徙後,成為「西夏」,復遭堯的再度討伐。堯伐西夏的時間點,其身分是唐侯抑或是虞帝?愚以為較可能是在踐天子位之後。查《古今本竹書紀年》(2010年9月4版7刷,世界書局,ISBN:9789570603125)影印: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一》,第15葉:「帝堯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翼。……十二年、初治兵。十六年、渠搜氏來賓○新書曰:堯教化,西及大夏、渠搜,北中幽都及狗國、焦僥。」第16葉:「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依照今本竹書的紀載,堯即帝位居翼後,方厲兵秣馬,張聲教「『西』及大夏」。職是之故,西夏應該是在堯主虞政之後遭到第二次攻擊,斯時之堯合已即帝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