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筆記】摘抄史上關於馬方面的紀錄

2019年05月10日撰稿
2019年06月12日校補
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苦苦鑽研單一領域的歷史總是無法解開一些難題,直到東跨西跨從別的領域無端找到了正確的材料方休。例如研究古大原地望,須先理解匈奴源流;而研究匈奴源流,則無法脫離比較語言學。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馬的歷史上,從未想過武術史竟然會和馬有甚關聯?試從萬籟聲氏著《武術匯宗》開始節選迻錄起,陸續充補關於馬方面的史料: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2012年3月,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329783)第13葉:「根據地層中的骨骼化石,馬的祖先可追溯到5500萬年以前。當時的馬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2000萬年後,前後趾【靜案,趾應作肢】均各具有三趾,以後再退化為一趾(分為兩節),體軀變大,牙齒發達,可以有效地磨碎食物。……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如在接近法國里昂的Solutre發掘證明當時馬是作為食物,……其中大部分是年輕的馬,當時可能沒有被馴化,被獵捕以作為食物。馬主要適應空曠的草地,隨著新石器時代森林的增多,它【靜案,它應作牠】們明顯地變得稀少。」第14葉:「馬可能為家畜中被人類馴化最遲者,其演化在歐亞兩洲分別進行,在亞洲可能較早。哈薩克斯坦北部挖掘的大量證據表明馬是公元前3700年~前3100年的銅器在該區域被馴化的(Ols-en et al.,2006)。目前認為可能有三種野生馬為今日家馬的祖先。一種為原野馬(steppe horse),即今天所見Przewalski馬的化石。原野馬的體軀小而強壯,腿短,但具有中等長而笨重的頭。另一種為沙漠馬(desert horse),站立時如原野馬,但不如原野馬粗壯,頭亦較短。第三種馬山林馬(forest horse),四肢長而強壯,頭長而窄,體亦長。……大約公元前2000年,希臘人開始用馬挽車,而埃及有關馬馴養的最早紀錄是在公元前1600年。在此後歲月中,馬在波斯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體格亦漸行變大,至公元前750年以後,馬開始供人騎乘。公元前648年,奧林匹克大會中開始有騎馬競賽。」第13葉:「近期更多的研究表明,重型馬形成於公元1000~1200年。在新石器時代馬骨頭十分罕見,但青銅時代的沉積物包括有韁繩和其他裝備,從而證明了當時已經開始馴化。」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第14葉:「在中國,……公元25~220年,東漢時期已出現陶馬【靜案,以陶土燒製出馬的形象】。公元618~907年,唐三彩的馬已經出現了馬鞍。」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第14葉:「中國的馬可以分為三大類,即蒙古馬,華南小型馬與西康馬或小型馬。蒙古馬分布於華北、西北、東北與蒙古等地區,體高約130cm,骨骼較細,頭頸低垂,臀部內側,腿骨纖細,後腿內彎者極多,是為一大缺陷。蹄大而形佳,質堅耐磨,毛色很雜。西南馬也稱為南番馬,為蒙古馬的分支,分布在甘肅西南部與青海東部,……蒙古馬與鄰近體型較大的俄羅斯馬雜交後,產生若干亞型,如伊犁馬、海拉爾馬、三貝子馬等。其中以伊犁馬為最大,體高約138cm,宜作騎乘之用。海拉爾馬產於安徽省西部。三貝子馬產於蒙古東部,也有說產於東北西部。華南小型馬分布於南部各省,品種多以產地命名,如四川馬、貴州馬等,……體高約115cm。西康馬產於四川西部與西藏東部,體力優良,尤善攀登,……體高自111~130cm不等,平均為121cm。」

萬籟聲(編著)《武術匯宗附原式太極拳圖解》(2009年1月,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ISBN:9789866699665,影印中華民國廿一年湖南國術訓練所刊本)第一百七十九面至第一百八十面:「馬之種類雖多,在我國概為三種,一為伊犁馬,軀幹高大,一為蒙古馬,軀幹中庸,一為川馬,軀幹最小,其產東三省者,不無良馬,惟不甚輸出,供其本土之用,未為不可,即其佳者,亦多自蒙古運去者也。惟川馬利於本土使用,因該省多山,他馬不良於行,此種馬不釘蹄鐵,亦耐勞任重,惟駕車嫌小耳。伊犁馬雖佳,運輸較難,在中土多用蒙古馬,最為適宜,產快馬之處,在外蒙庫倫東北之三貝子為最有名,次為多爾貝子,馬場快馬,多購於此!是為我國產馬之大概情形也。……馬一日平均飼量,為三斤麩子三斤料(指黑豆高粱),與十斤乾草,或六七斤乾草,亦視馬而論,以水拌勻即可!」第一百八十一面:「馬在八歲口以上,即算老馬,但在我國稱八歲口,則已十餘齡矣,六歲口為正當年,但用馬之時,總須過三歲口以上為宜!馬之歲數,如好飼之,可活二三十餘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