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日本史的歷史地理資源

2019年10月24日撰稿
讀史每欲手握方輿,日本史自然不二。惟若何本子乃必備珍品?著實令人頭疼。以愚所知,不過寥寥數種,如下述。凡標記【Θ】符號者皆予現無緣見的書籍,只能敘錄之,有以待方來。

一、網路資源
(1)日文歷史地圖
資料來源:「邪馬台国の会」網站
路徑:TOP >定例講演会>活動記録>第204回>大国主の命の通婚範囲
文章名稱:〈大国主の命伝承と大量の銅剣・銅鐸の出土〉
地圖名稱:大國主命的通婚範圍(大国主の命の通婚範囲)

「邪馬台国の会」網站內有1幅日本古代分國地圖,是圖解說上代傳說時期的通婚範圍,底圖所據或當為稍晚的上世平安朝。故諸國名與中世足利莫政所習不同。部分國家在上世日本尚未分割,如:
1>肥:肥前+肥後
2>豐:豐前+豐後
3>吉備:備前+備中+備後
4>高志:越前+越中+越後
5>日向:薩摩+大隅
6>旦波:丹波+但馬
7>築志:築前+築後
8>毛野:上野+下野

部分國家則同國異名,名稱較為古式,如:
1>遠淡海:遠江
2>近淡海:近江
3>粟:阿波
4>木:紀伊
5>大倭:大和
6>三川:三河
7>山代(山背):山城
8>土左:土佐
9>周芳:周防
10>淡道:淡路
11>御濃:美濃
12>尾治:尾張
13>針間:播磨
14>安芸:安藝
15>伯伎:伯耆(伯岐)
16>相武:相模
17>科野:信濃
18>无耶志:武藏

(2)中文歷史地圖視頻
Youtube用戶號名稱:史圖館
史圖館乃一歷史社團,已發布多部精緻的動態歷史地圖視頻,本文推薦下列3則日本史影片:

1>標題:日本历代疆域变化 Historical Territory Map of Japan 日本歴史地図 日本歷史地圖
發布者:史圖館

2>標題:日本战国时代形势图 Sengoku Period of Japan
發布者:史圖館

3>標題:中國抗日戰爭全程戰線記錄
發布者:史圖館

(3)英文歷史地圖視頻
1>標題:The History of Japanese Isolationism : Every Year
發布者:Danzig HD Mapper
說明:1636年~1868年鎖國時期的江戶幕府

2>標題:The Boshin War: Every Day
發布者:EmperorTigerstar
說明:1868年~1869年的戊辰戰爭(幕末)

3>標題:History of the Japanese Empire : Every Month
發布者:Danzig HD Mapper
說明:1868年~1945年的日本(明治朝~昭和朝)

4>標題:Japan Railroad History Map, 1950 - 2016
發布者:Snack
說明:1950年~2016年日本的鐵道發展史

二、日文地圖冊
青刊社網站〈日本戰國史的地圖集〉1文介紹過3種,參網址:
此3種都屬大部頭的著作,各書所繪地圖常為人掃描上傳網路分享,影響力頗大。可惜架上皆乏現書可稽,存目備考:
(1)【日本】吉田東伍《大日本讀史地啚》,1935年,冨山房。【Θ】
(2)【日本】河出孝雄(編)《日本歴史大辞典》全11卷之別卷《日本歴史地図》,1958年2版2刷,河出書房。【Θ】
(3)【日本】児玉幸多(編)《日本史年表‧地図》,1995年,吉川弘文館。【Θ】

此外,手邊幸得小書1本,於日本人約莫係高中學子課外讀物,然於我而言已甚欣逢:
(4)【日本】詳說日本史図錄編集委員會(編)《詳說日本史図録》,2014年6版2刷,山川出版社
1>第14葉為繩文時代前期關東的海岸線,明顯較現代退縮許多,不少地區尚未淤積成陸地,在昔時乃海面或河口。
2>第32葉為6世紀以降各地的屯倉分布圖。
3>第61葉為長岡京和平安京的簡圖。
4>第62葉為7世紀~8世紀征討蝦夷在本州北部設立的城柵地圖。
5>第92葉為1183年~1189年源賴朝、木曾義仲、平清盛、藤原泰衡的割據地圖。
該書在網路上可檢得第7版書訊,參:「紀伊國屋」書店網站《山川詳説日本史図録(第7版)》介紹,網址:

另,《巨大古墳》1書繪製古大阪海岸線與交通路線:
(5)【日本】森浩一《巨大古墳:探索前方後圓墳之謎》,2007年9月,馬可孛羅,ISBN:9789867247612
1>第11葉、第94葉為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的河內湖地圖。
2>第28葉為堺港連接大津道與丹比道的古地圖。

三、中文地圖冊
中文的日本歷史地圖,目前見有下列幾種:
(1)【日本】外川淳(著)、任鈞華(譯)《戰國大名勢力變遷地図》,2015年7月,遠足文化,ISBN:9789869189606。
此書繪製極為詳審而精美,乃案頭必備良物。
(2)櫻雪丸《地圖上的日本史》,2015年7月,中國地圖出版社,ISBN:9787503186981。
用字遣詞較口語、詼諧、小說化,嚴謹程度稍欠,惟在日本歷史地圖頗為缺乏的現狀下,屬較易取得的參考資料。
(3)Cultureland(集體作者),陳聖怡(譯)《日本歷史地圖》,2013年8月,楓樹林,ISBN:9789866023637。【Θ】
本書屬初階入門,適合自習選購。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筆記】種姓4階級的真正起源為何?

2019年10月21日筆記
印度史上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即種姓制度的起源。《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與《印度均衡:公元前1500-公元2000年的印度》2書提供了極為嚴肅的分析,探討了經濟上、歷史上、制度上的各種因素。在一般普遍性的印度史教科書上,也常見將4種姓歸結於古婆羅門教思想,蓋古婆羅門教思想認為人的靈魂出自於神的頭、手、足等不同部位,從而導致了現世社會地位的差異。

不過,這些學術成果究竟能否代表真實的情形?吠陀經典的真義,是否即如長久以來的通說所言?Nithyananda在1段視頻講解了他所認識到的吠陀4種姓的內容,頗值深思。

參:
標題:宇宙正等着要實現你的夢想 Cosmos is Waiting to fulfill your dreams! 繁體中文字幕Traditional Chinese Subtitles
發布者:Nithyananda Chinese

引19分56秒~21分53秒:
「"不可能"的個性在吠陀傳統中被稱為"首陀羅"(Shudra)。在吠陀傳統中,"首陀羅"不是以人的出身來定的。"不可能"的性格,那些執著於"不可能"的個性的人,就是指懷疑自己,懷疑別人,懷疑你與他人相交的能力。當你被"不可能"的態度所困,你就是"首陀羅"(Shudra)。

如果你懷疑自己,但對自己與他人相交的能力沒有懷疑,那你就是"剎帝利"(Kshatriya)

你對別人有懷疑,懷疑別人能否做到,除此之外你不懷疑自己,那你就是"吠舍"(Vaishya)。

如果你放下了所有的懷疑,無論是自我懷疑──"我能否做到",還是對別人的懷疑──"他能否做到",或是對你能否表達、激發他人的能力有懷疑,所有的懷疑都沒有了,你就成了婆羅門(Brahmana)。

請你明白,是你的個性讓你成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這些群體是基於認知能力,而不是出身,」

引25分52秒~26分18秒:
「夢想你最好的可能性,並宣告它。開始思考、生活、行動,做一切彷彿你的宣告已經成了現實!就這樣做。然後你就會明白你的言辭的力量,你的思維的力量,你的感覺的力量,以及你的生活的力量。」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手碟女樂手Kate Stone

2019年10月15日撰稿
§     Kate Stone     §

回到久違的手碟音樂。

今天介紹一位美麗的手碟女樂手,她的Youtube用戶號為:Kate Stone,網址是:
裡面分享了不少作品紀錄。當中最多的是個人獨奏,我推薦以下這首視頻:

(1)標題:Kate Stone - "Uyuni" - Opsilon Handpan (HD)
發布者:Kate Stone

單憑個人喜好,我覺得Kate Stone與人合奏的作品,動感十足,勝過大部分她獨奏的曲目。目相關合奏的段子在網路上較難找到,很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的影片發布出來。

(2)標題:The Singing WOK - Rafael and Kate Stone - Hang (drum) and Shellopan Handpan Duo
發布者:TAOF

(3)標題:Handpan Tabla Fusion - Kate Stone & Amit Mishra
發布者:Kate Stone

(4)標題:Rafael Sotomayor and Kate Stone - Full Live Concert in Singapore Drum Fest 2016
發布者:TAOF
備註:可快進到14分12秒開始聆聽

她的音樂略帶些神秘和刺激,是不是很誘人呢?千萬別錯過啦!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筆記】亞齊史料1則:1953年的亞齊獨立

2019年10月14日撰稿
點讀亞齊史文1則,備忘。

※資料來源:
數位典藏號005-010100-00080-001,題名摘要:國防部呈阿拆回教王國簡介,參網址: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以關鍵字「阿拆」搜尋。該件的撰寫年代,推估介於1956年~1966年(中華民國55年)之間。

※史文點讀如下:
P4:「阿拆【靜案,"阿拆"乃舊譯,今譯作"亞齊"】回教王國」

P5:「位於北蘇門答臘(Sumatra)最頂端的阿拆地區(Atseh)素以如下三點著名于世:一、在殖民地統治時期該區為地產企業的中心,它的最佳產品是橡膠、棕櫚油、西沙爾麻(白色堅韌用于製繩)煙草及茶叶。二、阿拆人民(Atsehnese)的性格,一般的都認為是暴躁及酷愛自由。三、對阿拆社會有特別的影響力的,是為數眾多的回教學者(即Ulama-Ulama)。
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在阿拆地區所發生的叛亂,加諸于雅加達(Djakarta)政府的,是賦予阿拆回教王國的獨立問題。
在美國密歐大學教授及印度尼西亞問題權威凡特克羅博士(Van der Kroet)所著、一九五六出版的《現代世界中之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In The Modern World)一書的第二部中,指出阿拆王國(Atseh Islamic」

P6:「State)的發展過程有下列數點:對在阿拆區果敢的回教運動、卓越激烈的演說家,且在革命時期一度曾為蘇門答臘軍事首長,及在激烈反荷的回教學社內擁有權力的份子,比留王子(Teungku Daud Beuraueh)說,目前在印度尼西亞僅有三個政治勢力:一、馬克思派(Marxists)─主張建立無神權的集體國家。二、回教派(Muslims)─希望建立回教國家(印度尼西亞人民95%為回教徒)。三、少數的民族派(Certain Nationalists)─希望建立爪哇印度教國家及社會。
根據比留王子的看法,因為在選舉中回教派及其同盟將獲得勝利,所以第一及第三兩派始終在竭盡其所能,以維持他們的地位。
很明顯的反荷的回教學社(PUSA)實際上不僅想在阿拆建立回教國家,且欲在整個印度尼」

P7:「西亞達到同樣的目的。為此,加多維族的回教運動(Kartosuwirjo)已在爪哇作戰了好幾年,同時由馬柴卡(Mazzakkar)及哈捷(Hadtar)所領導的回教運動,亦在南西里伯(Celeres)及南婆羅洲(S. Borneo)二地,分別建立了根據地。(PUSA係一激烈的反荷組織,起源于二次大戰前,主張擴張回教領袖的精神權力,及回教法律的力量)
下列各點為促成一九五三年十月初阿拆暴動的因素:一、薩楚密球(Sastroamidjojo)政府的組成。二、共產黨及回教黨之間漸蔓延的緊張情勢。三、要求以爪哇為中心的(Java Centered)行政系統。(薩楚密球為前任駐華盛頓大使,于一九五三年八月成為新內閣的總理。他極其信賴由于共同反回教聯盟而團結在一起的議會中的各少數派)薩楚密球政府的特點:」

P8:「一、強使新內閣沒有回教黨派份子參加。二、加強對內部共黨及國際赤色集團之靠攏及容忍。三、與印尼國民黨(PNT)之衝突日益加深。(PKI)印尼共產黨(莫斯科系)與在薩楚密球組閣時回教派之磨擦亦激。
在九月,比留及反荷回教學社正式脫離印尼,配合薩楚密球共同宣布阿拆為自治回教王國之一部。萬餘名比留的信徒攻击在阿拆的各政府機構及軍事基地,他們雖配有彎刀、短劍、甚至于廚房用的刀,起義者的瘋狂無法與很多政府據點對抗,甚至無數的叛亂份子被捕,抑或被殺了。
經二年來,政府、軍事、民間的努力,地方的秩序及安寧已恢復,但今天阿拆的情況仍然使人焦慮。
在很多區域,政府的軍隊與叛亂份子之間已呈膠著狀態;同時,政府盡力控制了主要的公路、鐵路線及沿海的要地。」

P9:「在政府各機構裡的回效【靜案,原文如此,"效"應作"教"】徒,仍與比留的力量結合,在繼續為共同事業努力。
對某些觀察家而言,阿拆叛亂的爆發並非突然,但我們必須加以注意者,即當印度尼西亞於一九四九年未【靜案,原文如此,"未"應作"末"】期正式自荷蘭統治下獲得獨立時之【靜案,原文如此,"時之"應作"之時"】的政府組織是聯邦共和國,包括有十六個左右的自治領。
一九五二年間,各地區反覆要求政府賦予各地方行政自治。
阿拆的副長官艾伯希米(N. Ibrahimi)深恨爪哇政府的統治,在議會中控訴說,他的人民深感目前雅加達政府,在阿拆仍在推行著與已死去的荷蘭人對阿拆政策(Atseh Policy)相同的政策。
這一指控同時亦含有經濟背景。艾伯希米指摘說,舉例來講,阿拆每月將美金約三百萬元繳呈中央政府財庫,但中央政府卻未為阿拆在改良道路、橋樑、鐵路等方面,化【靜案,"化"亦作"花"】過一分錢。」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漫談南島語族的流動和漢族的混成

2019年08月29日初記
2019年10月13日備忘
歷史歸歷史,政治歸政治,原本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可以讓生活回歸正常,不必大小諸端通通都泛政治化。但由於兩岸分治的現實與對未來的不安感,使得許多人堅持各自的史觀,爭持不下。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台獨史觀與統一史觀。這兩派的影響力均甚強大,從民間社會到學術界,都簇擁著大量的信從者。統派史觀認為漢人的祖先都是從華北來的,所以他們的後代自然而然血濃於水,都應該統一。台獨史觀則認為台灣漢人的祖先是南島語族,閩、客族群在清朝、日本時期的台灣大量與台灣原住民族聯姻,導致現代台灣漢人其實是南島語族的基因,而非從華北移入的,所以應該獨立。

很可惜,我個人認為,這兩種史觀都是錯誤的。

由於工作繁忙,又有許多史學課題正同時展開研究,所以最近疏忽了南島語族起源的部分。在此先將心中的一點臆測,暫時記錄下來,作為日後探討的參考。目前我的看法如下:

一、漢人
遠古時期,華夏人群的皇族與文化內核部民,來自伊朗大地上的Guti人(後來形成有虞氏的系統)和Tukri人(後來形成陶寺文化人和土方,夏朝可能與之有關),參〈軸承時代〉與〈陶寺猜想:昜氏古國。華夏人群在商、周時期已大量混血南島語族,因為南島語族在上古大批北上到華東的緣故。華夏人群與南島語族(北支南島人)、北族(諸狄、匈奴)通婚聯姻的結果,在漢代時期最終造就了古代的中原漢人。

中古時期,由於晉室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唐末藩鎮、五代的爭亂,中原漢人紛紛避難,北留的中原漢人聚居在塢堡中自守,與北族、鮮卑等外族混合,形成北方漢人。南下的中原漢人則到江南尋覓新天地,在華南各地與南方各民族(包括南島語族)混居成為南方漢人(包括閩、客民系)。閩、客民系的地著化形成過程中,受到南島語族(南支南島人)的影響頗大,當時這批南島語族是居住在華南沿岸陸域者而非居住在海洋島嶼中的人。其影響所及,20世紀、21世紀閩南語的文讀、白讀2個發音系統,文讀反映的是中原漢語的系統,白讀則可能部分反映的是南島語的系統,參〈【筆記】閩南語發展過程研究資料選摘〉。

近現代時期,大陸的閩、客民系又移民到台灣,荷蘭、清朝、日本治下的南方漢人移入台灣,成為台灣漢人中的本省人。1949年國共戰後,國民黨敗逃臺灣又帶來大批的南方漢人(閩籍比例很高),成為台灣漢人中的外省人。兩者共同構成今天2019年的台灣漢人。無論本、外省人,大約也多少會跟台灣的南島原住民通婚,或者將之同化,因此台灣漢人中應有相當比例又吸收了南島語族的血源。

二、南島語族
今日的現代南島民族是剩下來較純粹的南島語族,主要分布於海洋島嶼區域。其實,古代南島語族的活力也很強勁,活動的範圍不侷限於海上,更是大幅進據過東亞大陸。

遠古時期,因為華南農業爆發,在華南地區起源了南島語族。

商代時期,南島語族已經大舉北上,進入華東地區,混入東夷。這批南島語族的北支群體除了接觸過華夏人群體,也接觸過阿爾泰語言群體(北族、東胡、夫餘…..等族群),主要形成了強勢的馬來語支。

周代時期,由於周人的封建殖民,驅逐了許多非華夏群體。南島語族北支也同受壓迫,開始四散遷移。一大部分南島語族接受周的統治,與華夏人群混合成為中原漢人,轉換了身分認同,用夷變夏(其後代的體質又逐漸分化為南方、北方漢人)。但也有另一大部分南島語族離開華東地區,或是南下退回華南,或是轉進朝鮮、日本、太平洋、台灣、東南亞,這批轉進的馬來語支影響到了其他3個語支的南島文化,產生了一些比較語言學上的共同特徵。參〈南島語族的起源、擴散和遷徙(1)〉。

此後到唐宋時期,不少逗留在華南地區的南島人,轉換了身分認同,成為漢人(南方漢人)或侗臺語各族的人,遺忘了舊的語言。而那些沒有轉換身分認同的南島人,則於中世紀繼續遷徙到海洋島嶼區域,成為印尼人、占婆人、馬來人、台灣原住民、太平洋各族、馬達加斯加人,綿延至今。這部分是我之後將繼續整理資料與研究分析的目標。

三、小結
古代華東、華南的南島語族經歷了混入他族或移民海外的過程。前者(混入漢族、混入侗台、混入朝鮮、混入日本)出現身分轉換,不再自認為是南島系統的族群。後者(移民海外)則按照各自的發展差異,產生了各自的部族認同,有些建立了巨大興盛的帝國,如占婆、室利佛逝、滿者伯夷……等是。

漢族各階段的發展與南島語族都有部分關聯,且強度很大。在上古(華東)、中古(華南沿海)、近現代(台灣),漢人都有過與南島語族混血的過程,所以要硬去利用DNA檢測去區分出漢族與南島語族是不太可能的。

重點就是南島語族是一種「語言學」概念,而DNA基因檢測則是一種「人種學」概念。由於南島語族轉換身分認同為漢族(大量)、侗台語族(大量)、朝鮮人(少量)、日本人(較少數)的時候,會將「南島」血緣帶入新民族而忘記舊語言;反倒是外來群體南島化之後,其基因反而可能是「非南島」的,僅僅語言相同。所以理論上DNA檢測無法得出漢人與南島語族完全無關的結論,畢竟出自「語言學」概念的南島語族,本來就不是以「人種學」血緣概念為基礎的。

按照上面的思路:
(1)北方漢人vs南島人
(2)南方漢人vs南島人
(3)台灣漢人vs南島人
這三者之間在歷史上都擁有大量的通婚、混血、身分轉換(同/異化),自然也會擁有大量相同的基因。也就是說,兩岸間的閩南人跟客家人,都或多或少保有南島基因,雖比例不一,但抽樣檢測到的機率應該不低。即使是華北漢人,也可以找得到南島基因。

故而史學研究、政治理論、基因檢測做出下面2種推論時,會顯得非常奇怪和突兀,我個人估計大概都有點站不住腳:
(1)學說A(台獨史觀):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台灣漢人=台灣南島原住民
(2)學說B(統派史觀):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台灣漢人≠台灣南島原住民

前述兩種理論都有極大的缺陷──事實上DNA檢測也的確先後出現過前述兩種互相矛盾的結果──這只能夠表示DNA檢測無法測出一模一樣的驗證報告,從而無論是學說A還是學說B都不具備科學上的可重複驗證性,都不太可靠。

南島語族起源地的學說中,出台灣說看似有很多共伴生物效應(如構樹)、比較語言學溯源(西方學者的研究主張)的根據;惟因大陸學界方面現在已經有綜合文獻學、東亞諸語言、地下考古的新成果,大致上華南起源說看起來是更為可靠的。

不過信者恆信,實難向別人解釋個真。姑錄備。

西臺法典第2表中的侵耕田土之罪

2019年10月13日撰稿
西臺帝國為近東古國,所立法典乃人類文明盛事之一,名曰《西臺法典》。其內容結構,參: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輯)《赫梯法典》,2000年5月,法律出版社,ISBN:9788503630323,第1葉:「《赫梯法典》是偏居於小亞細亞的赫梯王國的基本法,大約編纂於公元前十五世紀。整部法典由三表組成,共241條。第一表《〈假如某人〉,太陽我父的泥板》,有100個條文;第二表《假如葡萄》,有100個條文,是補充第一表的法律匯編;第三表有41個條文,是公元前十三世紀對第一表的改編。」,得略知其要。

一、《西臺法典》侵耕田土之罪
本文將處理《西臺法典》第2表。《西臺法典》第2表計100個條文,惟第166條、第167條內容相互綴合,實為同一條,抄錄如下:

引《赫梯法典》第79葉,第2表第166條:「假如任何人把種子種在種子上,則應把犁套在他脖頸上,然後駕上牛,使一個牛向這面轉,另一個牛向那邊轉;人死去,這些牛也應死去;而那個首先種地的人自己收取它。先前是這樣做。」

引《赫梯法典》第79葉,第2表第167條:「現在規定以一隻綿羊代替人,二隻綿羊代替這些牛;犯罪者應交付三十塊麵包和三瓶啤酒,並要重新淨穢,而那個首先種地的人收割它。」

第166條為法文的上半部分,第167條為法文的下半部分,律定侵耕田土之罪。田主(首先種地的人)播種後,若有人侵耕並另行灑種意圖取得不法的收穫物(假如任何人把種子種在種子上),後者即犯了侵耕田土之罪。

二、侵耕田土乃屬重罪
此罪的刑罰,在公元前15世紀《赫梯法典》立法的前後,刑度明顯不同。
(1)公元前15世紀立法之前,侵耕田土犯行的代價是:
犯罪者須交付牛(含犁)2頭,犯罪之人處死刑,牛、犁充作刑具。用刑後,以死牛2頭、侵耕所穫的田產(仍種植在田裡)交付田主(被害人)為賠償。
(2)公元前15世紀立法之後,侵耕田土犯行的代價是:
犯罪者須交付綿羊3頭、30塊麵包、3瓶啤酒、侵耕所穫的田產(仍種植在田裡)交付田主(被害人)為賠償。此外,犯罪者還須承擔「重新淨穢」的強制義務。

三、重新淨穢
至何為「重新淨穢」?參酌《西臺法典》中與淨穢有關的法條,計開:

引《赫梯法典》第24葉,第1表第44條:「假如任何人使某人遭火之殃【靜案,原註1:指由巫術引起的火災,或者是指在致人死亡或疾病(發燒、瘧疾)的魔術的燒火。】,而他死亡,則[那人以後]應交出自己的兒子給他做為賠償。
假如任何人使某人淨穢,則應帶來……【靜案,原文如此,法文有佚,似可補以『一隻綿羊、十塊麵包、一瓶啤酒』。】
假如他把這個【靜案,原註2:即由巫術引起的火或疾病,或是魔術的表現。】送到不論是誰的田地和家屋,則這種魔法應受國王法庭審訊。」

引《赫梯法典》第78葉,第2表第164─165條:「假如任何人前往借貸而表現橫行霸道,打開放在器皿內祭祀用的麵粉或酒,則他應交付一隻綿羊、十塊麵包、一瓶啤酒,當時還要給他的房子淨穢;過了一年,他才可以進入他的房屋。」

引《赫梯法典》第80葉,第2表第168條:「假如任何人破壞了田界,則他應獻一akkalas,田主可以劃去一皮薩魯【靜案,皮薩魯應為某種土地面積的計算單位】大的土地而把它收為己有;那個破壞田界的人應交付一隻綿羊,十塊麵包,一瓶啤酒,而田地要重新淨穢。」

引《赫梯法典》第81葉,第2表第169條:「假如任何人購買田地,而因此破壞田界,則他應取麵粉奉獻給太陽女神,並說:"你把我的樹種在田地上!"他這樣說,太陽女神和風暴女神就不會發怒。」

「重新淨穢」約莫為一種對於家屋或田地的宗教儀式,且履行手續頗為麻煩,似乎包括3個部分:
(1)淨穢者須準備昂貴的祭品:綿羊1頭、10塊麵包、1瓶啤酒。
(2)淨穢者須本人親自從事祭祀勞務:向太陽女神奉獻祝禱。
(3)犯錯而淨穢他人的家屋或田地者,須遠離淨穢過的家屋或田地:為期長達1年,不得進入。(無錯而主動淨穢自己的家屋或田地者,則不受此限。)

四、《西臺法典》立法後,侵耕田土的法定代價
在古代西臺帝國境內,侵耕田土乃屬重罪無疑。《西臺法典》立法之前,侵耕田土處死刑,附加可怕的死法和賠償。

《西臺法典》立法之後,雖免去生命刑而使刑度有所減輕,活罪還是難逃,其法定代價:
(1)賠償:犯罪者須交付綿羊3頭、30塊麵包、3瓶啤酒。
(2)退還不法所得:侵耕所穫的田產,任由田主(被害人)自行收割。
(3)淨穢義務:犯罪者須準備綿羊1頭、10塊麵包、1瓶啤酒親自向太陽女神奉獻祝禱,並遠離受害人的家屋或田地1年不得進入。由於犯罪者和受害人原則上會居住在同一聚落,故形同1年內都抬不起頭來,被迫離開自己的住所或產業,不得安生。

亦即侵耕他人田土仍須進行高額的賠償和履行繁瑣的除穢義務,不可不慎歟!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筆記】泰諾文化的史影

2019年10月11日撰稿
2019年10月12日校補
在哥倫布初次接觸之際,現在的多明尼加和海地,居住著一支被稱作泰諾的印地安民族。這支民族的歷史,由於缺乏文獻,所以只能是約略拼湊而得的影子。中文參考書目,予設法搜尋之下,止得數種,相關史文簡要謄錄如次。

一、從阿拉瓦克人(西元200年)到泰諾人(西元600年~1492年)
Ruth Bagan、Joan Ramon Triadó(合著),Ma Carmen Ramos(圖片資料),莊明(審訂),陳秀琴(執行編輯)《哥倫布前之美洲藝術》,2002年4月,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ISBN:9789867926302,第54頁:「1492年10月,哥倫布在首次向西印度群島進行探索性航行時,他登上了大安的列斯群島的瓜納哈尼小島。……歐最早遇到的這些"印度人"屬於阿拉瓦克語組的土著印第安人,他們發展的文化名為泰諾文化。然而,這些人的發祥地卻在遙遠的亞馬遜河地區。……阿拉瓦克人也許是在公元200─600年間,從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三角洲,經過多次海上遷移來到大安的列斯群島。」

葛公尚(該卷主編)《世界民族》第2卷《種族與語言》,2013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20293,第220頁:「過去在很多加勒比海島嶼上使用的加勒比語(海島加勒比語)屬於阿拉瓦克語系,而不是加勒比語系。這些海島語言之所以被稱為加勒比語,有其歷史原因。歷史上,加勒比入侵者從南美大陸侵占了這些島嶼,儘管他們不能完全替換被征服的阿拉瓦克民族的語言,但入侵者還是把自己的民族特徵和名稱強加給他們的臣屬者,此後阿拉瓦克語言一直都稱為加勒比語。」參同書第209頁,阿拉瓦克語的使用者原係西部亞馬遜河流域的古老民族,比較語言學上屬於「邁普里亞語系、北部語族、加勒比語支」。葛公尚《種族與語言》第209頁~第210頁:「加勒比語支……代表語言及使用人口分布如下:……阿拉瓦克或羅科諾語2400人使用,其中1500人在圭亞那,700人在蘇利南,150到200人在法屬圭亞那,少數在委內瑞拉【靜案,2013年的使用狀況】;此外還有泰諾語,過去曾經在西部安第斯山區使用,但現在已經消亡。」

Ruth Bagan、Joan Ramon Triadó《哥倫布前之美洲藝術》第54頁:「泰諾文化屬於阿拉瓦克人最後且最發達時期的文化。泰諾文化是一種定居文化,同時也兼有狩獵、捕魚和採集的活動。泰諾人是農耕者和製陶者,……自公元9世紀起,泰諾文化有了重大發展,製陶技術更加複雜,……泰諾文化在維爾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時有發現。」第55頁:「泰諾文化也稱為奇科伊德文化,其名稱與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文化遺址(公元850年)所發現的一種陶器的風格有關。」泰諾文化的地理位置,依同書第54頁地圖所示,略以:
(1)泰諾文化分布於:多明尼加、海地
(2)亞泰諾文化分布於:巴哈馬、古巴(中部、東部)、牙買加
而其西鄰,則為:西博涅文化,分布於古巴(西部)。

二、1492年~1493年Haiti島上的泰諾人5大王國
Jared Diamond(著),廖月娟(譯)《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2006年1月,時報文化,ISBN:9789571344287,第384頁:「佛羅里達東南方的加勒比海有一個大島──伊斯巴紐拉島(Hispaniola,意思為『小西班牙』)」。第390頁:「Haiti,即原來島上泰諾印第安人給這個島嶼的名字,意思是『多山之地』」。第389頁:「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首度橫越大西洋,即來到伊斯巴紐拉島。那時,美洲原住民阿拉瓦克印地安人(Arawak Indian)已在這島上居住了五千年之久。至些印第安人屬於泰諾族人(Taino),以農業維生,在島上建立五個酋邦,人口總數約為五十萬人(估計數目從十萬到二百萬都有)。……這些印第安人個性溫和友善,因而慘遭西班牙人踐踏。」

【西班牙】Bartolomé de las Casas(著,1542年成書),孫家堃(譯),《西印度毀滅述略》,1991年9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7100011205/K‧200,第22頁:「在西班牙島【靜案,即泰諾人自稱的Haiti,西班牙人所稱的Hispaniola】上有5個主要大王國,其國王均有極大權力,幾乎全島的頭人都對他們俯首聽命,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的首領尚未承認他們的權威。」

(1)馬瓜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2頁:「5個大王國中,有一個名叫馬瓜……意"沃野之國",這片沃野是世界上最美麗、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其邊界自南海岸向北延伸80里格,寬5.8里格到10里格,幾座高聳的大山點綴其間。30000多條河溪蜿蜒流過此地,……每條河裡都有十分豐富的金沙。」第23頁:「馬瓜國王叫瓜留內爾,手下有很多大臣……其中一個統帥16000名武士效忠國王」

(2)達連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4頁:「另一個王國叫達連,位於現在的里爾港一帶,在"沃野之國"的北端。它幅員遼闊,比葡萄牙王國還大,而且比它更富饒,更適於居住。那裡有很多大山,山裡金礦、銅礦均十分豐富。它的國王名叫瓜卡納卡里……,在其屬下,還有很多大小頭人」

(3)馬瓜納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4頁:「第三個王國叫馬瓜納,那是一塊令人讚嘆不已、豐腴富饒而又景色迷人的土地,……國王叫考納博,……這位國王有三四個和他一樣氣宇軒昂的兄弟」

(4)薩拉瓜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5頁:「第四個王國叫薩拉瓜,……是全島的精華。那裡的人語言優美動聽,舉止溫文爾雅,……居民之所以具備這些美德是與島上有眾多的頭人和貴族分不開的。國王的名字叫貝奇歐,他有個姊妹,名叫阿娜考娜」。薩拉瓜國王下屬的頭人數量,按照《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5頁的記敘,約在300多名以上。」

(5)伊蓋伊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5頁:「第五個王國叫伊蓋伊,由一位名叫伊瓜娜瑪的老女王統治著。」

三、Haiti島上泰諾諸國的滅亡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17頁:「西印度發現於1492年。翌年【靜案,1493年】,便有西班牙基督徒移居該地。49年來,大批西班牙人源源不斷,紛至沓來。他們的第一個定居點就是幅員遼闊、美麗富饒的西班牙島,該島方圓600里格【靜案,原書第17頁譯者注1:1里格相當於5.6公里。】」第25頁:「不久,統治全島的總督【靜案,此總督疑似即為哥倫布】來到這裡,他帶來60名騎兵和300名步兵。」【美國】W. C. Macleod(著),吳君(譯)《印地安人興衰史》,2012年7月3版,廣文書局,ISBN:9789579194563,第60頁:「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第一任總督,第一個島嶼為他所發現並且是給他平服的叫斯帕諾拉(Hispaniola),現在稱為海地島(Haiti),既平服之後,他立刻做該島上的統治者。他的本性是很和善。」第62頁:「一四九四年海地島被他征服,土人都受他統治。哥倫布於是命令每個成年的印第安人付給西班牙國王章程上規定的一筆人頭稅,繳納的東西用金子或用棉花。」第63頁:「一四九九年,哥倫布蒙很大的羞辱,被政府【靜案,卡斯提爾政府】撤去政權。波巴提臘【靜案,Bobadlla】……承繼哥倫布為海地島的總督。一五○二年波巴提臘因為不名譽的陰謀事件和虐暴行為而撤職。代替他職位的是……俄凡多【靜案,Ovando】……一五○三年……俄凡多把印第安人重新編隊,……他命令每隊印第安人以一個殖民者為『統率者』【靜案,統率者:encommendo;受統率的印第安人:encomienda】,殖民者負教導他們的責任,或者強迫他們受宗教上或歐洲技術上的訓練。」第65頁:「一五○九年哥倫布的兒子叫第亞哥‧哥倫布(Diego Columbus)承繼俄凡多的職位,第亞哥已經知道統率印第安人者的暴虐,……第亞哥‧哥倫布很像他的父親,同情於印第安人。……結果就是有一五一二年不耳各斯法律(Law of Burgos)的改革。這種法律的目的是想改善受統率的印第安人的情況。」第66頁:「但是在伊薩伯拉【靜案,亞拉岡(Aragon)的伊薩伯拉女王,與卡斯提爾(Castile)君主斐迪南締結婚約】死了之後,西班牙境內發生變亂,接近朝廷者總得賜以相當恩惠。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封給他們若干西印度群島上的土地並統率若干土人為他們做工。……因此斐迪南對於強役制帶著更多地以金錢為目的的觀點。一五一四年他命令把印第安人強制勞役的權利完全重行分配。他規定:每一次給與的特權,時效僅及兩代……一般總率印第安人者在此改革制度之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愚蠢,不再使他們工作過份而致於傷身殞命,他們現在把印第安人當作財產看待,措置他們猶如措置奴隸或其他的資產一樣。加以相當的保護。……一五一六年當斐迪南死的時候,……大主教息密尼攝政。在他處理西印度群島事務之下,又舉行一次調查,目的在明瞭廢除強役制度是否可能。」第67頁:「大主教……想派遣一個公正無私的人去調查事實真相。他所選擇的是屬於西班牙澤羅尼密脫(Jeronymite)的僧人。……這班澤羅尼密脫僧人,大主教授以全權,叫他們假如以為可以取銷那種制度,他們就有權力去執行。並且還告訴他們,假如強役制度取消之後,可以拿土人專有地制代替。這班調查的僧人,……他們確是立刻把政府長吏享受統率印第安人的權利撤消,……澤羅尼密脫僧人後來也決定強役制是唯一的可以實施的制度。他們曾經設立許多小的土人特區,使土人樂居在一起,但是這種實驗立刻宣告失敗,因為一次天花的傳染,把土人特區的印第安人完全死盡。」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19頁:「到達西印度的所謂基督徒們,一般用兩種主要手段摧殘西印度各國百姓:一是通過非正義的,殘暴、血腥的戰爭;一是通過殘酷的剝削壓榨。……大多數男人和首領都被殺死,……其餘倖存者均被變成奴隸,備受壓榨。」Jared Diamond《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第389頁:「對泰諾族人來說,擁有西班牙人覬覦的黃金實在很不幸。西班牙人垂涎島上的黃金,又不自己開採,於是瓜分這裡的土地,且把島上印第安人當作奴隸。非但如此,他們還把歐亞大陸的疾病帶來,讓印第安人染病,甚至死亡。一五一七年,也就是哥倫布上岸二十七年後,原來島上的五十萬居民已銳減為一萬一千人。那年因天花流行,又奪走大多數人的性命,最後只剩三千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倖存者不是漸漸死絕就是和異族同化。由於島上的印第安人凋零殆盡,西班牙人不得不去他處找尋奴工。一五二○年左右,西班牙人發現伊斯巴紐拉島適合栽種甘蔗及生產蔗糖,於是從非洲進口黑奴。」

Alfred W. Crosby(著),鄭明萱(譯)《哥倫布大交換:一四九二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第74頁:「哥倫布首航後二十五年之間,並沒有任何記載紀錄安地列斯群島印第安人當中曾發生大規模的天花疫亂。」第67頁:「後哥倫布年代的美洲早期醫療狀況,從未經仔細保存紀錄,至今亦多已不存,可是僅餘的紀錄卻顯示:……美洲第一場大疫疾,發生在一五一九年,首先在大安地列斯群島爆發,然後席捲墨西哥、中美洲──祕魯可能也未能倖免。」第73頁:「舊世界的黑白人種,帶著他們的病菌來到新世界,首當其衝第一批撞上他們的原住民,是大安地列斯群島與巴哈馬的阿拉瓦克族。」第75頁:「一五一八年十二月或一五一九年一月間,聖多明哥印地安人中間出現疫情,經認定為天花;根據卡薩斯的說法,係從西班牙卡斯提爾傳入。這場疫疾,只感染了少許西班牙人,印地安人卻災情慘重。西班牙人說這場天花奪去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印地安人的性命。」第76頁:「天花在聖多明哥出現後不到幾天,便旋在波多黎各現身,很快地,大安地列斯眾島上的阿拉瓦克人紛紛死去」。第74頁:「疾病造成阿拉瓦克族的消失,因為他們正如其餘印地安人,對舊世界的疾病幾無免疫力。在此同時,我們當然也得承認,西班牙人對他們的虐待,自然也減弱了他們對疾病的抵抗力。」W. C. Macleod《印地安人興衰史》第67頁~第68頁:「西印度群島的土人在不完備統率制度之下,擔當非人類所能堪的繁重工作,再加以屠殺和天花的傳染,到一五二七年左右,土人幾乎是撲滅乾淨。……強役制度在西印度群島初期的試驗宣告失敗。」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18頁:「由於西班牙人殺人如麻,致使原來生活在西班牙島上的300多萬土人,現在【靜案,1542年】只剩下200人。」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筋骨健康秘方1則

2019年10月05日撰稿
鄰居老嫗某,姓氏不詳,十餘年前偶語母親,慨授秘方一則。其法至簡,僅兩味物:枸杞、杜仲。數量隨個人喜好捉取,投入大量水中煮沸,冷卻裝壺,隨身攜帶作飲品,時時解渴取用。據云大有裨於筋骨健康。

往事記札(1)

系列文《[1]、2

2019年05月19日初稿
2019年10月05日潤稿
服役時很倒楣,抽中傘兵,又遇上演習,跳了8次。生死攸關,同袍都很興奮,我暗暗叫苦。短短2年內因駐地頻易、基訓繁多,外加接了招誘新人的差使,到過臺灣西部的許多地方。舉凡臺北市(北投)、桃園(龍潭)、臺中(臺中市區、朝馬、谷關、松鶴、成功嶺、中興嶺、新社)、嘉義(中坑、崎頂)、臺南(關廟)、高雄(高雄市區、左營、西子灣)、屏東(屏東市區、六塊厝、潮州)、南投(草屯)。再計上老家、工作和學生時代跑過的地方,包括基隆(基隆市區、和平島、暖暖)、臺北市(臺北車頭、公館、南港、信義、陽明山、貓空、淡水)、臺北縣(中和、永和、新店、平溪、石碇、瑞芳、烏來、新莊、五股、金山、石門、土城)、宜蘭(蘇澳、羅東),總和下來大概就屬花東、雲彰、離島未涉足過,遺憾無多。

大抵四處遊玩,不外乎住宿、飲食、交通、唱歌、聊天、交友、逛街、健行、戲水、登高、湯泉、舒療、入園、賞景、訪古、參拜、攝影、採買,模式重複,恆無新意。出一趟門既花錢又耗時,且頗傷心神和體力,每每見山、水、人、風物都是重複的模式,看都看膩了。加之現在網路上也頗容易搜尋到全球各地自助旅行的分享影片,大同小異,聲光刺激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所以現在的我對旅行已提不起任何興趣。

走過前述各色地方,最感寬慰的還是吃吃喝喝。不過臺灣食品的調料,配方下得很重,泰半有礙健康。常住一處的人不太容易察覺,跨境吃多了才會開始質疑自己以往所吃的內容物為何?夠稱得上養生嗎?我個人認為,臺灣至少以西部來說,食物重口味的狀況是呈現如此分布:
(1)北部:重油
(2)中部:重鹹
(3)南部:重甜
(4)山海:重葷

我乃北部人,本以為北部店家烹煮販售的食物過鹹,而且服務周到都還會附贈1小包醬油或鹹味辣醬。後來到了中部,才瞭解到什麼叫做食物真正的鹹滋味,就跟日本味增湯一樣死鹹。相較下北部食物的鹹其實不作數,反倒在油的方面才是出了大功夫;很油,真的,連普通多叫的1碗白米飯粒粒分明都與化了點油脫不了干係。南部食物添加甜頭的程度,則讓我覺得北部麵包店賣的蛋糕甜點都略嫌遜色,不曉得是否和日本時代臺灣南部盛產蔗糖有關?至於倚傍山林的小鄉村,以及海濱的港口聚點,食物擺盤則飽含肉類,也許與早歲實在過於貧困有關,以致即便現在物資富足,大魚大肉的作派仍舊保留。

總而言之,臺灣民間的食物,無論外賣還是自製,都有過度調味的問題,我自己雖然知道身居其間,但習慣也改不太過來。

阿茲特克史中文書目試探

2019年10月05日撰稿
關於阿茲特克人的史作,中文論著非常少見。此處整理一下愚未來擬設法蒐購的幾種,臚列如次。

標示說明:
【Θ】記號者為截至2019年10月5日撰稿時,我尚未得入藏的本子。
【㊣】記號為我個人認為應優先選讀、篇幅較大、參考價值高的書籍。

一、第一手史料
(1)【西班牙】Bernal Diaz del Castillo(著,1552年成書),江禾(譯),《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下冊,1991年9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7100011213/K‧201。【㊣】
(2)【西班牙】Bartolomé de las Casas(著,1542年成書),孫家堃(譯),《西印度毀滅述略》,1991年9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7100011205/K‧200,涉及阿茲特克史事的章節為:
※新西班牙的毀滅(一),第37面~第38面
※新西班牙的毀滅(二),第38面~第44面

二、政治史:
(1)Barbara A. Somervill(著),郝名瑋(譯),《阿茲特克帝國》,2015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06344。【㊣】
(2)董經勝、林被甸(合著),《衝突與融合:拉丁美洲文明之路》,2011年10月,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099200。【㊣】
相關章節為:
※第三章 尚武強國──阿茲特克,第43頁~第56頁
※第五章 發現與征服──兩大文明的會合,第71頁~第82頁
(3)Charles C. Mann(著)、陳信宏(譯),《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2017年1月,遠足文化,ISBN:9789869351843
相關章節為:
※花與歌,第157頁~第173頁
※歸咎罪責,第173頁~第184頁
※這不就是全盤修正嗎?,第184頁~第187頁
(4)【美國】George C. Vaillant(著)、朱倫、徐世澄(合譯)《阿茲特克文明》,2013年5月,譯林出版社,ISBN:9787544737159。【Θ】【㊣】
(5)牛建軍《解密文明古國:探秘阿茲特克》,中州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4842436。【Θ】

三、文化
(1)虞琦(編著)《阿茲特克文化》,1986年,商務印書館。【Θ】
(2)孫書姿《太陽與獻祭眾神:阿茲特克與瑪雅神話》,2003年1月,時代生活圖書公司,ISBN:9787500650492。【Θ】
(3)【美國】布朗(編),萬鋒(譯)《燦爛而血腥的阿茲特克文明》,2004年1月,華夏出版社,ISBN:9787508026510。【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