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往事記札(1)

系列文《[1]、2

2019年05月19日初稿
2019年10月05日潤稿
服役時很倒楣,抽中傘兵,又遇上演習,跳了8次。生死攸關,同袍都很興奮,我暗暗叫苦。短短2年內因駐地頻易、基訓繁多,外加接了招誘新人的差使,到過臺灣西部的許多地方。舉凡臺北市(北投)、桃園(龍潭)、臺中(臺中市區、朝馬、谷關、松鶴、成功嶺、中興嶺、新社)、嘉義(中坑、崎頂)、臺南(關廟)、高雄(高雄市區、左營、西子灣)、屏東(屏東市區、六塊厝、潮州)、南投(草屯)。再計上老家、工作和學生時代跑過的地方,包括基隆(基隆市區、和平島、暖暖)、臺北市(臺北車頭、公館、南港、信義、陽明山、貓空、淡水)、臺北縣(中和、永和、新店、平溪、石碇、瑞芳、烏來、新莊、五股、金山、石門、土城)、宜蘭(蘇澳、羅東),總和下來大概就屬花東、雲彰、離島未涉足過,遺憾無多。

大抵四處遊玩,不外乎住宿、飲食、交通、唱歌、聊天、交友、逛街、健行、戲水、登高、湯泉、舒療、入園、賞景、訪古、參拜、攝影、採買,模式重複,恆無新意。出一趟門既花錢又耗時,且頗傷心神和體力,每每見山、水、人、風物都是重複的模式,看都看膩了。加之現在網路上也頗容易搜尋到全球各地自助旅行的分享影片,大同小異,聲光刺激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所以現在的我對旅行已提不起任何興趣。

走過前述各色地方,最感寬慰的還是吃吃喝喝。不過臺灣食品的調料,配方下得很重,泰半有礙健康。常住一處的人不太容易察覺,跨境吃多了才會開始質疑自己以往所吃的內容物為何?夠稱得上養生嗎?我個人認為,臺灣至少以西部來說,食物重口味的狀況是呈現如此分布:
(1)北部:重油
(2)中部:重鹹
(3)南部:重甜
(4)山海:重葷

我乃北部人,本以為北部店家烹煮販售的食物過鹹,而且服務周到都還會附贈1小包醬油或鹹味辣醬。後來到了中部,才瞭解到什麼叫做食物真正的鹹滋味,就跟日本味增湯一樣死鹹。相較下北部食物的鹹其實不作數,反倒在油的方面才是出了大功夫;很油,真的,連普通多叫的1碗白米飯粒粒分明都與化了點油脫不了干係。南部食物添加甜頭的程度,則讓我覺得北部麵包店賣的蛋糕甜點都略嫌遜色,不曉得是否和日本時代臺灣南部盛產蔗糖有關?至於倚傍山林的小鄉村,以及海濱的港口聚點,食物擺盤則飽含肉類,也許與早歲實在過於貧困有關,以致即便現在物資富足,大魚大肉的作派仍舊保留。

總而言之,臺灣民間的食物,無論外賣還是自製,都有過度調味的問題,我自己雖然知道身居其間,但習慣也改不太過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