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筆記】泰諾文化的史影

2019年10月11日撰稿
2019年10月12日校補
在哥倫布初次接觸之際,現在的多明尼加和海地,居住著一支被稱作泰諾的印地安民族。這支民族的歷史,由於缺乏文獻,所以只能是約略拼湊而得的影子。中文參考書目,予設法搜尋之下,止得數種,相關史文簡要謄錄如次。

一、從阿拉瓦克人(西元200年)到泰諾人(西元600年~1492年)
Ruth Bagan、Joan Ramon Triadó(合著),Ma Carmen Ramos(圖片資料),莊明(審訂),陳秀琴(執行編輯)《哥倫布前之美洲藝術》,2002年4月,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ISBN:9789867926302,第54頁:「1492年10月,哥倫布在首次向西印度群島進行探索性航行時,他登上了大安的列斯群島的瓜納哈尼小島。……歐最早遇到的這些"印度人"屬於阿拉瓦克語組的土著印第安人,他們發展的文化名為泰諾文化。然而,這些人的發祥地卻在遙遠的亞馬遜河地區。……阿拉瓦克人也許是在公元200─600年間,從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三角洲,經過多次海上遷移來到大安的列斯群島。」

葛公尚(該卷主編)《世界民族》第2卷《種族與語言》,2013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20293,第220頁:「過去在很多加勒比海島嶼上使用的加勒比語(海島加勒比語)屬於阿拉瓦克語系,而不是加勒比語系。這些海島語言之所以被稱為加勒比語,有其歷史原因。歷史上,加勒比入侵者從南美大陸侵占了這些島嶼,儘管他們不能完全替換被征服的阿拉瓦克民族的語言,但入侵者還是把自己的民族特徵和名稱強加給他們的臣屬者,此後阿拉瓦克語言一直都稱為加勒比語。」參同書第209頁,阿拉瓦克語的使用者原係西部亞馬遜河流域的古老民族,比較語言學上屬於「邁普里亞語系、北部語族、加勒比語支」。葛公尚《種族與語言》第209頁~第210頁:「加勒比語支……代表語言及使用人口分布如下:……阿拉瓦克或羅科諾語2400人使用,其中1500人在圭亞那,700人在蘇利南,150到200人在法屬圭亞那,少數在委內瑞拉【靜案,2013年的使用狀況】;此外還有泰諾語,過去曾經在西部安第斯山區使用,但現在已經消亡。」

Ruth Bagan、Joan Ramon Triadó《哥倫布前之美洲藝術》第54頁:「泰諾文化屬於阿拉瓦克人最後且最發達時期的文化。泰諾文化是一種定居文化,同時也兼有狩獵、捕魚和採集的活動。泰諾人是農耕者和製陶者,……自公元9世紀起,泰諾文化有了重大發展,製陶技術更加複雜,……泰諾文化在維爾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時有發現。」第55頁:「泰諾文化也稱為奇科伊德文化,其名稱與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文化遺址(公元850年)所發現的一種陶器的風格有關。」泰諾文化的地理位置,依同書第54頁地圖所示,略以:
(1)泰諾文化分布於:多明尼加、海地
(2)亞泰諾文化分布於:巴哈馬、古巴(中部、東部)、牙買加
而其西鄰,則為:西博涅文化,分布於古巴(西部)。

二、1492年~1493年Haiti島上的泰諾人5大王國
Jared Diamond(著),廖月娟(譯)《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2006年1月,時報文化,ISBN:9789571344287,第384頁:「佛羅里達東南方的加勒比海有一個大島──伊斯巴紐拉島(Hispaniola,意思為『小西班牙』)」。第390頁:「Haiti,即原來島上泰諾印第安人給這個島嶼的名字,意思是『多山之地』」。第389頁:「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首度橫越大西洋,即來到伊斯巴紐拉島。那時,美洲原住民阿拉瓦克印地安人(Arawak Indian)已在這島上居住了五千年之久。至些印第安人屬於泰諾族人(Taino),以農業維生,在島上建立五個酋邦,人口總數約為五十萬人(估計數目從十萬到二百萬都有)。……這些印第安人個性溫和友善,因而慘遭西班牙人踐踏。」

【西班牙】Bartolomé de las Casas(著,1542年成書),孫家堃(譯),《西印度毀滅述略》,1991年9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7100011205/K‧200,第22頁:「在西班牙島【靜案,即泰諾人自稱的Haiti,西班牙人所稱的Hispaniola】上有5個主要大王國,其國王均有極大權力,幾乎全島的頭人都對他們俯首聽命,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的首領尚未承認他們的權威。」

(1)馬瓜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2頁:「5個大王國中,有一個名叫馬瓜……意"沃野之國",這片沃野是世界上最美麗、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其邊界自南海岸向北延伸80里格,寬5.8里格到10里格,幾座高聳的大山點綴其間。30000多條河溪蜿蜒流過此地,……每條河裡都有十分豐富的金沙。」第23頁:「馬瓜國王叫瓜留內爾,手下有很多大臣……其中一個統帥16000名武士效忠國王」

(2)達連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4頁:「另一個王國叫達連,位於現在的里爾港一帶,在"沃野之國"的北端。它幅員遼闊,比葡萄牙王國還大,而且比它更富饒,更適於居住。那裡有很多大山,山裡金礦、銅礦均十分豐富。它的國王名叫瓜卡納卡里……,在其屬下,還有很多大小頭人」

(3)馬瓜納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4頁:「第三個王國叫馬瓜納,那是一塊令人讚嘆不已、豐腴富饒而又景色迷人的土地,……國王叫考納博,……這位國王有三四個和他一樣氣宇軒昂的兄弟」

(4)薩拉瓜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5頁:「第四個王國叫薩拉瓜,……是全島的精華。那裡的人語言優美動聽,舉止溫文爾雅,……居民之所以具備這些美德是與島上有眾多的頭人和貴族分不開的。國王的名字叫貝奇歐,他有個姊妹,名叫阿娜考娜」。薩拉瓜國王下屬的頭人數量,按照《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5頁的記敘,約在300多名以上。」

(5)伊蓋伊王國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25頁:「第五個王國叫伊蓋伊,由一位名叫伊瓜娜瑪的老女王統治著。」

三、Haiti島上泰諾諸國的滅亡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17頁:「西印度發現於1492年。翌年【靜案,1493年】,便有西班牙基督徒移居該地。49年來,大批西班牙人源源不斷,紛至沓來。他們的第一個定居點就是幅員遼闊、美麗富饒的西班牙島,該島方圓600里格【靜案,原書第17頁譯者注1:1里格相當於5.6公里。】」第25頁:「不久,統治全島的總督【靜案,此總督疑似即為哥倫布】來到這裡,他帶來60名騎兵和300名步兵。」【美國】W. C. Macleod(著),吳君(譯)《印地安人興衰史》,2012年7月3版,廣文書局,ISBN:9789579194563,第60頁:「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第一任總督,第一個島嶼為他所發現並且是給他平服的叫斯帕諾拉(Hispaniola),現在稱為海地島(Haiti),既平服之後,他立刻做該島上的統治者。他的本性是很和善。」第62頁:「一四九四年海地島被他征服,土人都受他統治。哥倫布於是命令每個成年的印第安人付給西班牙國王章程上規定的一筆人頭稅,繳納的東西用金子或用棉花。」第63頁:「一四九九年,哥倫布蒙很大的羞辱,被政府【靜案,卡斯提爾政府】撤去政權。波巴提臘【靜案,Bobadlla】……承繼哥倫布為海地島的總督。一五○二年波巴提臘因為不名譽的陰謀事件和虐暴行為而撤職。代替他職位的是……俄凡多【靜案,Ovando】……一五○三年……俄凡多把印第安人重新編隊,……他命令每隊印第安人以一個殖民者為『統率者』【靜案,統率者:encommendo;受統率的印第安人:encomienda】,殖民者負教導他們的責任,或者強迫他們受宗教上或歐洲技術上的訓練。」第65頁:「一五○九年哥倫布的兒子叫第亞哥‧哥倫布(Diego Columbus)承繼俄凡多的職位,第亞哥已經知道統率印第安人者的暴虐,……第亞哥‧哥倫布很像他的父親,同情於印第安人。……結果就是有一五一二年不耳各斯法律(Law of Burgos)的改革。這種法律的目的是想改善受統率的印第安人的情況。」第66頁:「但是在伊薩伯拉【靜案,亞拉岡(Aragon)的伊薩伯拉女王,與卡斯提爾(Castile)君主斐迪南締結婚約】死了之後,西班牙境內發生變亂,接近朝廷者總得賜以相當恩惠。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封給他們若干西印度群島上的土地並統率若干土人為他們做工。……因此斐迪南對於強役制帶著更多地以金錢為目的的觀點。一五一四年他命令把印第安人強制勞役的權利完全重行分配。他規定:每一次給與的特權,時效僅及兩代……一般總率印第安人者在此改革制度之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愚蠢,不再使他們工作過份而致於傷身殞命,他們現在把印第安人當作財產看待,措置他們猶如措置奴隸或其他的資產一樣。加以相當的保護。……一五一六年當斐迪南死的時候,……大主教息密尼攝政。在他處理西印度群島事務之下,又舉行一次調查,目的在明瞭廢除強役制度是否可能。」第67頁:「大主教……想派遣一個公正無私的人去調查事實真相。他所選擇的是屬於西班牙澤羅尼密脫(Jeronymite)的僧人。……這班澤羅尼密脫僧人,大主教授以全權,叫他們假如以為可以取銷那種制度,他們就有權力去執行。並且還告訴他們,假如強役制度取消之後,可以拿土人專有地制代替。這班調查的僧人,……他們確是立刻把政府長吏享受統率印第安人的權利撤消,……澤羅尼密脫僧人後來也決定強役制是唯一的可以實施的制度。他們曾經設立許多小的土人特區,使土人樂居在一起,但是這種實驗立刻宣告失敗,因為一次天花的傳染,把土人特區的印第安人完全死盡。」

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19頁:「到達西印度的所謂基督徒們,一般用兩種主要手段摧殘西印度各國百姓:一是通過非正義的,殘暴、血腥的戰爭;一是通過殘酷的剝削壓榨。……大多數男人和首領都被殺死,……其餘倖存者均被變成奴隸,備受壓榨。」Jared Diamond《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第389頁:「對泰諾族人來說,擁有西班牙人覬覦的黃金實在很不幸。西班牙人垂涎島上的黃金,又不自己開採,於是瓜分這裡的土地,且把島上印第安人當作奴隸。非但如此,他們還把歐亞大陸的疾病帶來,讓印第安人染病,甚至死亡。一五一七年,也就是哥倫布上岸二十七年後,原來島上的五十萬居民已銳減為一萬一千人。那年因天花流行,又奪走大多數人的性命,最後只剩三千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倖存者不是漸漸死絕就是和異族同化。由於島上的印第安人凋零殆盡,西班牙人不得不去他處找尋奴工。一五二○年左右,西班牙人發現伊斯巴紐拉島適合栽種甘蔗及生產蔗糖,於是從非洲進口黑奴。」

Alfred W. Crosby(著),鄭明萱(譯)《哥倫布大交換:一四九二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第74頁:「哥倫布首航後二十五年之間,並沒有任何記載紀錄安地列斯群島印第安人當中曾發生大規模的天花疫亂。」第67頁:「後哥倫布年代的美洲早期醫療狀況,從未經仔細保存紀錄,至今亦多已不存,可是僅餘的紀錄卻顯示:……美洲第一場大疫疾,發生在一五一九年,首先在大安地列斯群島爆發,然後席捲墨西哥、中美洲──祕魯可能也未能倖免。」第73頁:「舊世界的黑白人種,帶著他們的病菌來到新世界,首當其衝第一批撞上他們的原住民,是大安地列斯群島與巴哈馬的阿拉瓦克族。」第75頁:「一五一八年十二月或一五一九年一月間,聖多明哥印地安人中間出現疫情,經認定為天花;根據卡薩斯的說法,係從西班牙卡斯提爾傳入。這場疫疾,只感染了少許西班牙人,印地安人卻災情慘重。西班牙人說這場天花奪去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印地安人的性命。」第76頁:「天花在聖多明哥出現後不到幾天,便旋在波多黎各現身,很快地,大安地列斯眾島上的阿拉瓦克人紛紛死去」。第74頁:「疾病造成阿拉瓦克族的消失,因為他們正如其餘印地安人,對舊世界的疾病幾無免疫力。在此同時,我們當然也得承認,西班牙人對他們的虐待,自然也減弱了他們對疾病的抵抗力。」W. C. Macleod《印地安人興衰史》第67頁~第68頁:「西印度群島的土人在不完備統率制度之下,擔當非人類所能堪的繁重工作,再加以屠殺和天花的傳染,到一五二七年左右,土人幾乎是撲滅乾淨。……強役制度在西印度群島初期的試驗宣告失敗。」Bartolomé de las Casas《西印度毀滅述略》第18頁:「由於西班牙人殺人如麻,致使原來生活在西班牙島上的300多萬土人,現在【靜案,1542年】只剩下200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