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2日撰稿
2019年06月24日校補
2019年06月24日校補
一、末次冰期期間(距今2萬2千年前~距今1萬5千年前)以及稍早的時代
距今數十萬年前的太古人類講的是什麼語言?無從而知。相關的語言可能因為人口基數太少,導致各世代間的語法規則變動頻繁,而無法形成固定的語系或語種,這種情況或許延續到上一次冰河期剛發生(距今約2萬2千年前)之際。上一次冰河期簡稱「末次冰期」,末次冰期的時間為何?查: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2頁:「距今二萬二千年到一萬五千年前氣候最為寒冷,稱為末次冰期。」
南島語族的祖先在末次冰期結束之前,未必操南島諸語,而有著另外的、未為現代人所知的語言形式。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第19頁~第20頁:「歐亞兩地的語言經歷了末次冰期的遷徙,詞源對應關係形成大致相連的三段:
從北歐、烏拉爾地區、蒙古到東西伯利亞和日本列島,
從黑龍江流域、朝鮮到中國台灣,
從中國台灣、馬來半島到巴布亞新幾內亞,
相鄰地區語言的對應詞較多。至於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的基本詞又與東亞內地的語言有一定的聯繫。」
這些語言的古老形式至今仍殘留著些許痕跡,例如: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11月,ISBN:9787100119559)第5頁~第6頁:「部分阿爾泰語、南島語、藏緬語、印地安語、梵語等印歐語,都把"太陽"叫作"白天的眼睛"….這說明早在印地安人東遷之前,東亞地區有一類廣為分布的文化,當來自末次冰期期間以及更早一些的某一地區人群觀念的傳播。」
二、冰期結束、氣候回暖與華南農業的產生
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第2頁:「距今一萬二千年到一萬年前開始,氣候轉暖。」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6頁:「從一萬二千年至一萬年前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明顯好轉。末次冰期的末期,早期的農業可能已產生於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隨著氣候的轉暖,農業文明向各處傳播……考古方面的證據說明,新石器早期早期的栽培水稻大約在一萬多年前起源於華南地區」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6頁:「考古方面的證據說明,新石器早期的栽培水稻大約在一萬多年前起源於華南地區,淮河流域八九千年前出現栽培的稻和栗(小米)。」華南農業起源早於近東農業,蓋農業出現於近東的時間點較晚:Colin Renfrew(著),張明玲(譯),《史前:文明記憶拼圖》(台北:貓頭鷹,2010年6月)第104頁:「一萬年前西亞與歐洲出現了最早期的農業革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基斯坦】A. H. 丹尼、【俄羅斯】V. M. 馬松(主編),芮傳明(譯),《中亞文明史》第一卷(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73頁~第74頁:「在小亞細亞和約旦-巴勒斯坦也見到了一些類似的中心,那裡的生產型經濟要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第十至第八千紀的中石器時代文化」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6頁:「可以觀察到的是八九千年淮河流域的舞陽賈湖文化中出現稻穀的種植,延續至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復原的賈湖人的樣子與今長江、黃河下游地區居民的相貌較相似。八千年前的遼河西部流域的興隆洼文化中已經較多農業的因素,延續至五千多年前為紅山文化。農業的出現和定居使得語言的分布趨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此後東亞才有親屬語連綿分布的"語系"。早期的農業文明的傳播的一條主要路線可能是從中亞到中東,再到歐洲。稍晚是中東和西亞文明對東亞的影響。考古方面的證據說明,新石器早期的栽培水稻大約在一萬多年前起源於華南地區,淮河流域八九千年出現栽培的稻和粟(小米)。栽培水稻約一萬年前傳至今印度,可能有不同的傳播路線。印歐人的農業大約八千年前已在兩河流域和中東地區出現,五千多年前到英倫諸島。」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7頁:「農業的發生造成了幾處東亞的語言向周圍擴散,即使是那些處於邊緣地區仍保留漁獵和採集習俗的氏族和部落,他們的語言也要受到很大的影響。後來遷徙到巴布亞、西伯利亞和南亞地區的語言仍保留著一些較為古老的特徵。」簡言之,距今一萬多年前在華南地區發展出農業活動,此一新的經濟型態導致了人口大量滋長,形成了人口基數眾多的集體定居社群,例如早期的匈戎、早期漢人以及古代南島初民。這些集體定居社群所使用的語言遂獲得了巨大的優勢,將其文法、詞彙以及其背後所隱涵的文化制約系統固定下來,延續到現世成為印歐、突厥、南島、漢藏、南亞、印地安等語系,即我們今日正在體驗的人文面貌。
三、南島語族的最初形成(第一階段:華南起源)
南島語族的形成可能早於距今一萬五千年前的時候,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54頁:「一萬五千年前的台灣長濱文化與華中、華南地區舊石器晚期的文化為同一類型,當為末次冰期期間海平面下降,兩岸相通之時的大陸移民。」不過形成之初的人口基數也許很少,語言使用者的數量為數不多。但在華南農業發生後,定居與農業帶入了南島初民的生活之中,促使南島初民在華南地區的廣泛分佈。
南島民族第一階段的擴張以華南為主要範圍,此階段容已分化出3個方言群。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2009年2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56830)第269頁:「我們可以把南島語的歷史分化為與今南島諸語有關的三種古方言。其中的一種分化為泰雅─賽夏祖方言和馬來─他加洛祖方言」
這3種方言群整理如下:
(1)「美拉─密克羅尼西亞」祖方言
(2)「鄒─卑南」祖方言
(3)「泰雅─賽夏─馬來─他加洛」祖方言
四、南島語族的四向擴散(第二階段:北部語群和南部語群)
第一階段的3種祖方言之後又分化為4種方言群:
(1)「美拉─密克羅尼西亞」祖方言
(2)「鄒─卑南」祖方言
(3)「泰雅─賽夏」祖方言
(4)「馬來─他加洛」祖方言
在原始南島語衍生出3、4種祖方言的分化階段後期,南島初民挾其先進的農業、定居、航海能力,四向擴散到華東、台灣等地。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38頁:「擅長航海的南島人五千多年前已到達台灣島」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第269頁~第270頁:「在這一階段的後期,美拉─密克羅尼西亞祖方言遷移到太平洋海島,泰雅─賽夏祖方言遷移到台灣地區。馬來─他加洛祖方言和鄒─卑南祖方言仍在大陸。……這一階段已經有古南島人北上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史書上稱他們是東夷。夏商時東夷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朝鮮民族的形成中他們也是重要的一支。他們的方言與泰雅人西遷【靜案,應為東遷到台灣地區】以後的大陸南島語較相近。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53頁:「末次冰期結束後的南島語可以區分為兩個主要的語群。渤海沿岸的為北部語群,其主體來自南方,新石器早、中期與分布在該地區的阿爾泰語有較密切的關係,不久南下至東南沿海部分東遷台灣島,並與南部語群匯合。」
綜合吳安其先生所提供的資訊,第二階段的南島語族,4種方言群分布的地理區位當為:
(1)「美拉─密克羅尼西亞」祖方言:東進太平洋海島
(2)「鄒─卑南」祖方言:留居華南發源地
(3)「泰雅─賽夏」祖方言:東進台灣
(4)「馬來─他加洛」祖方言:北進華東(渤海沿岸、山東半島等地)甚至遼東
准此,吳安其所說的北部語群大約即「馬來─他加洛」祖方言,南方語群即「鄒─卑南」祖方言(狹義)或進而包括「泰雅─賽夏」祖方言與「美拉─密克羅尼西亞」祖方言(廣義)。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第5頁:「山東半島的南島語直到西周之後才消失,而東南亞地區的南島語早在商代之時就開始向太平洋地區的島嶼遷徙。」
五、北部語群與異族的互動(第三階段:南島北群在華東的發展)
南島語族的北部語群居住於華東地帶,吳安其認為他們就是古代的東夷人。靜案,此點容允保留,蓋東夷人的品類繁雜,可以認為東夷人裡面混有大量的南島北群,但不可以將所有的東夷人都看做南島北群。混入東夷的南島北群隨著東夷整體的興盛而開枝散葉,亦隨著東夷最終為周人擊潰而敗走。
南島北群居處華東期間,他們與早期阿爾泰語、漢語、日語、韓語的使用者頻繁互動,征戰有之、共國有之、婚喪有之、貿遷有之,讓南島北群的語彙庫裡添加了些阿爾泰/日/韓/漢語的字詞,反之亦然。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第4頁~第5頁:「末次冰期之後,沿海北遷的南島語在日本沿海、朝鮮半島和中國北方的沿海和阿爾泰語接觸,南下後又與南方的語言結合。台灣的南島語保留著與阿爾泰語有過密切關係的特點」
(1)和漢語的互動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57頁:「早期漢語是新石器早期黃淮地區的氏族語言,大約在新石器中期傳至黃河下游地區發展為中原部落和東夷部落的交際語。」第127頁:「先商時代的早期漢語可能是阿爾泰、南島和藏緬人的交際語,其詞匯與藏緬語、阿爾泰語和南島語的關係最為密切」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2009年2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56830)第297頁~第298頁:「"吳",見於甲骨文一期(4.29.4)和周早期的金文。《說文》:"吳,大言也。"段注:"大言即謂譁也。"上古音*ŋa。"喊",爪哇語(m-)bǝŋɔʔ,梅柯澳語(巴布亞新幾內亞)ŋaŋa,<古南島語* ŋaŋa。」;又同頁:「……《左傳‧宣公三年》:"公嗾夫獒焉。"《說文》:"嗾,使犬聲。""嗾"上古音*s-glok。楊雄《方言》:"秦晉之西鄙,自冀、隴而西,使犬曰哨。"西部方言"嗾"的-k尾丟失。"狗"原始馬來─他加洛語*asu,原始美拉─密克羅尼西亞*sikuli。台灣布農語與印尼語等"狗"為asu,似為古南島語*sikuli的演變形式。……"嗾"漢語中原本先在東部方言中使用,與南島語有關」
(2)與阿爾泰語的互動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36頁:「阿爾泰語的歷史背景……北亞地區另一類文化是距今約八千年的遼西新石器早期的"興隆洼"農業文化以及後來的紅山文化。」第47頁:「早期阿爾泰語分布於遼河流域北部及周邊地區,與北上的南島語系關係密切,後來的阿爾泰諸語與南島語不同支系的詞有對應關係,其中也包括舊石器時代東亞語言的共同底層詞。」第37頁:「渤海北岸和朝鮮半島的北部為古高句麗的居民。新石器時代晚期遼東半島出土的有段石錛和扁平穿孔石斧,與浙江良渚文化的相似,是古越文化北上的證據。阿爾泰語"船"與南島語"船""獨木舟""筏子"等讀法的對應或相近,可以說明前阿爾泰語和南島語的一些居民曾共同生活在常使用這些水上工具的地區。」
(3)與韓語的互動
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2009年2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56830)第294頁:「古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情況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遼東半島出土過有段石錛和扁平穿孔石斧。古高句麗原本在遼東,朝鮮語中今天仍保存著一些來自南島語的詞。」第296頁:「阿爾泰語使用後綴,而不使用前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文獻。而古朝鮮使用前綴。如朝鮮語數詞"六""八""十"像早期的南島語那樣,用一個前綴表示是一種加倍的關係:"三"sam/"六"jǝ-sǝs,"四"sa/"八"jǝ-tǝrp,"五"o/"十"jǝ-r。……現代朝鮮語前綴mat-用來表示子女居長,可與南島語表示兄妹年長的mata-比較。如拉巴努語"哥哥""姐姐"matahiapo,帕芳語muaite(大哥、大姐)。……朝鮮語中的南島語成分是古南島語曾經分布在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4)與日語的互動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38頁:「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早期的阿爾泰支系尚未西遷,分布在遼河渤海沿岸,可能與擅長在水面上活動的南島人有較多來往。」第41頁:「突厥人西遷以前,可能與滿通古斯人和渡海前的日本人關係密切,語言的交流促使語音有共同的演變。……早期日語可能有較多的阿爾泰交際語及本地交際語的語音和詞匯的特徵,有古北亞語和南島語的底層。」第38頁:「早期阿爾泰部落的關係可以從有關"人"的說法中表現出來。….."朋友"滿文anda……"敵人"日語ada>*Ɂada。滿人祖先的"朋友"是渡海到日本的阿爾泰部落或氏族的"敵人"。」第251頁:「根據一些歷史上相鄰語言的情況,我們推測一些語言把聯盟支系的名稱引申指"朋友",敵對部落名引申指"敵人"。……大約跟滿通古斯人結盟的南島人正是渡海前日本部落的"敵人"。」
(3)與韓語的互動
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2009年2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56830)第294頁:「古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情況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遼東半島出土過有段石錛和扁平穿孔石斧。古高句麗原本在遼東,朝鮮語中今天仍保存著一些來自南島語的詞。」第296頁:「阿爾泰語使用後綴,而不使用前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文獻。而古朝鮮使用前綴。如朝鮮語數詞"六""八""十"像早期的南島語那樣,用一個前綴表示是一種加倍的關係:"三"sam/"六"jǝ-sǝs,"四"sa/"八"jǝ-tǝrp,"五"o/"十"jǝ-r。……現代朝鮮語前綴mat-用來表示子女居長,可與南島語表示兄妹年長的mata-比較。如拉巴努語"哥哥""姐姐"matahiapo,帕芳語muaite(大哥、大姐)。……朝鮮語中的南島語成分是古南島語曾經分布在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4)與日語的互動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38頁:「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早期的阿爾泰支系尚未西遷,分布在遼河渤海沿岸,可能與擅長在水面上活動的南島人有較多來往。」第41頁:「突厥人西遷以前,可能與滿通古斯人和渡海前的日本人關係密切,語言的交流促使語音有共同的演變。……早期日語可能有較多的阿爾泰交際語及本地交際語的語音和詞匯的特徵,有古北亞語和南島語的底層。」第38頁:「早期阿爾泰部落的關係可以從有關"人"的說法中表現出來。….."朋友"滿文anda……"敵人"日語ada>*Ɂada。滿人祖先的"朋友"是渡海到日本的阿爾泰部落或氏族的"敵人"。」第251頁:「根據一些歷史上相鄰語言的情況,我們推測一些語言把聯盟支系的名稱引申指"朋友",敵對部落名引申指"敵人"。……大約跟滿通古斯人結盟的南島人正是渡海前日本部落的"敵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