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筆記並稿
一、白匈奴(嚈噠)高句麗起源說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再版(2012年0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18)第8葉:「嚈噠很可能是乙弗鮮卑的一支,後者似可溯源於高句驪。因其部落聯合體形成於塞北,受當地諸族的影響十分明顯。」第38葉:「我【靜案,余太山氏】認為:嚈噠可能與乙弗鮮卑同源,而乙弗鮮卑可溯源於高句驪。」
二、依據余太山之白匈奴(嚈噠)高句麗起源說,以下諸國、諸氏為同源:
(相關論證過程頗艱澀,詳參是書:第200葉~第215葉。)
(1)乙弗氏依附拓拔鮮卑國至遲在登國元年(386年)以前,且最初其故地是在遼東: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再版第200葉:「《魏書‧官氏志》載:“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乙氏為拓跋氏“內入諸姓”之一。乙氏當是依附拓拔鮮卑的乙弗。《魏書‧太祖紀》載:登國元年(386年)“五月,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代題叛走”。由此可知乙弗部附拓拔氏至遲在登國以前。」
又,《北史‧乙弗朗傳》載其先為東部人,所以乙弗可追溯故地在遼東。
(2)嚈噠國出自拓跋鮮卑國乙弗氏,拓跋鮮卑國乙弗氏出自高句驪國。
高句驪國中川王名「然弗(njian-piuət)」,該王名等於「如弗(njia-piuət)」部名,後者顯以某個首領名字為部落名。
高句驪國美川王名「乙弗(憂弗)」,該王名等於拓跋鮮卑國所屬乙弗氏之「乙弗」,後者亦顯以某個首領名字為部落名。。
高句驪國美川王之子、故國原王名「斯由(jien)」,可能與「斯引(jiən)(期引(jiən)、胡引(jiən))」部名有關。
另,《梁書‧東夷傳》載高句驪國王有名為「乙弗利(iet-piuət-liet)」者,該王名皆等於「乙弗敵(iet-piuət-dək)」。
再,高句驪國故國壤王於西元386年春正月,立王子「談德(dam-tək)」為太子。該年正是《魏書‧太祖紀》所載乙弗部「代題(dək-dye)」叛走之年,「談德」即「代題」。
(2)拓跋鮮卑國所屬諸氏,其中有2氏為:乙弗(iet-piuət)氏、乞扶氏(乞伏(kiət-biuək)氏、乞佛(kiət-biuət)氏)。
乙弗氏、乞扶氏(乞伏氏、乞佛氏)2者為同部別出,而乞扶氏之先為「如弗」部,而「如弗、出連、斯引(期引、胡引)、叱靈」等4部是一起自漠北出陰山的。也就是說,乞扶氏(乞伏氏、乞佛氏)即如弗(njia-piuət)氏。
(3)高車國所屬12氏,其中有1氏為「泣伏利(kiəp-biuək-liet)」氏,該氏名等於「乙弗敵(iet-piuət-dək)」。
(4)尚有獨立之1國:乙弗敵(iet-piuət-dək)國(乙弗國):
乙弗敵國(乙弗國)其地望為:吐谷渾國之北、禿髮南涼國之西。
乙弗敵國(乙弗國)、拓跋鮮卑所屬乙弗氏,兩者同源。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再版第200葉~第201葉:「乙弗與吐谷渾北之乙弗敵國同源:《魏書‧吐谷渾傳》載:“吐谷渾北有乙弗(勿)敵國,俗風與吐谷渾同,不識五穀,唯食魚及蘇子。”又,《通典‧邊防六‧西戎二》:“乙弗敵,後魏聞焉,在吐谷渾北,國有屈海……”案:屈海即青海,吐谷渾之北正當南涼之西。又,《北史‧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傳》載:“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案:《太平御覽》卷一○四引《後魏書》及《北史‧西魏文帝紀》皆稱乙弗后為乙氏。由此可知,此乙弗敵國即禿髮氏所討之乙弗。“乙弗”乃“乙弗敵”之省稱。應該指出的是,拓跋氏內部的乙氏未必均來自清海之乙弗敵。」
(5)《魏書‧西域傳》載嚈噠國起源於塞北,而「嚈噠」國名即「乙弗」。
「嚈噠」國名在中國史書的紀載有:嚈噠(iap-dat)、囐噠(njian-dat)、挹怛(iəp-tat)、𠿒噠(xat-dat)、挹闐(iəp-dyen)、厭達(iap-dat)、厭噠(iap- dat)、挹達(iəp-dat)、厭怛(iap- tat)
「嚈噠」國名在羅馬、希臘史書的紀載有:Ephthalitai、Hephthalitai、Nephthalitai、Abdelai
「嚈噠」國名在亞美尼亞史書的紀載有:Hep’t’al
「嚈噠」國名在波斯史書的紀載有:Haftal
「嚈噠」國名在阿拉伯史書的紀載有:Hayṭal、Hayāṭilah(複數)
三、嚈噠國號之本族語音誼
靜按:既知白匈奴(嚈噠)族源,原出乙弗鮮卑,乙弗鮮卑4部之1的如弗(然弗、乙弗)部則出自高句驪。又,且知高句驪之「高」為鬼(*gur)方(貴(*gur)方)、「句驪」為匈戎(*(a)brangh-nar),則:
(1)乙弗=嚈噠,以發音來看當為匈戎,而非鬼方。
匈*(a)brangh>省略第二音節的母音*ab(r)g(h)>乙弗(嚈噠)*abd/*abg/*abd/*aft(中世早期方言)>乙弗(嚈噠)*Eft/*Nid/*Hept /*Heft /*Haft(中世晚期方言)
(2)敵當為「伊兒(*el/*al)」
題*el/*al>敵*del,*del的d是來自*abg(*abd/*aft)的末尾輔音g/d/t
亦即:
嚈噠國(白匈奴國)的核心皇族部落,起源於高句驪國的匈戎系統,屬於廣義的泛匈奴族裔。因此白匈奴的本族語言應該是匈戎語,可以稱之為匈戎語白匈奴方言。「嚈噠」在白匈奴語(本族語言)的構字方式和發音是:
(1)abg(匈/神聖,中世早期)/ (N/H)abg(匈/神聖,中世晚期)+ el(伊兒/國家)= abdel【el做為國家之用法,參舊文〈伊兒考〉十(1)、十一(1)、十二(1)】
(2)(N/H)abg+ el+ lar(名詞複數型/加強尊敬語氣)= (H)ephth-a(l)-li(r) = Hephthali
(3)(N/H)abg+ el+ lar + te(s)(題/共同體、孝順)= (H)ephth-a(l)-li(r)-te(s) = Hephthalitai
四、摘要
簡言之:
嚈噠:Hephthalitai
分解為:[H]ephth + al + (l)i(r) + te(s)
意思是:神聖(1)+ 國家(2)+ 崇高的(3)+ 共同體(4)
(1)ep(h)t(h)是匈奴語中“匈奴”的“匈”abrang(h),口語講話時,省略第2音節母音的規則下,所剩*abg(h)再演變而來的*abd、*aft、*ephth之類。越到晚期,越會在前面加上N或K或H,變成Hephth。Hephth這個字的意思是神聖、中央。
(2)al是古突厥語中的“國家”,發音是el或al
(3)因為al後面跟著lir,都是l開頭或結尾,所以口語連著唸的時候省略了一個l音素。lir在白匈奴語可能是唸*lir或*lar,即是古突厥語的lar,也即匈奴語的*nar,一般文法上是名詞複數型,有時候特殊文法上則是用來表示尊重的加強語氣。li(r)的r因為是氣音,常常被外國人所忽略、沒聽清,所以在外國的文獻記錄中少了r。
(4)tai是古希臘語的國家之意,因為是翻譯用詞(對音),其代表的應該是te(s),這個字在匈奴語唸te或de,意思是孝順或共同體;而在古突厥語唸tes或des,意思是共同體。古希臘人用古希臘語的tai來翻譯白匈奴語的te(s),選字極為精當,實可謂臻至信、達、雅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