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2世紀黑海北岸χονυι部匈奴、4世紀Χιονivται(希奧尼部)匈奴當係以「天」為國族號

2021年11月21日撰稿
2021年11月25日校補
一、Chionitae人即匈奴人假說(西元4世紀之頃)

劉衍鋼〈古典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一文,其持論頗否定東方大漠的匈奴人與西方歐俄的杭人(Hun人,匈人)之間有著種族繼承的關係,亦即,杭(Hun)人並非匈奴人。不過,劉文提出了另一個看法,即波斯歷史中所見得到的希奧尼泰人(Chionitae人,外文或記作Chioniten人【注1】)為匈奴人,且Chionitae人並非Hun人。劉文引用了馬塞里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注2】)《歷史》書中希奧尼泰(Chionitae)人相關的史文,節略如下:
「如果說西方有關匈人的史料與中國有關匈奴的史料無法有效銜接,那麼西方古典史料中是否記載了其他可能與匈奴有關的民族呢?馬塞里努斯史著中所記載的眾多民族中確實有一個民族可能跟匈奴有關,這就是希奧尼泰人(Chionitae)。對於這個神秘民族的記載僅限於馬塞里努斯的《歷史》,……

第16卷第9章記載:西元350年,正在進攻羅馬的波斯沙普爾大王(Shapur the Great)突然離開美索不達米亞前線,留下大臣與羅馬和談。因為他必須前往遠離羅馬邊境的地區作戰,此時這些邊疆正遭到幾支遊牧民族的進攻,其中最強大者為希奧尼泰人。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了8年。

第17卷第5章記載:西元357年,沙普爾大王在北方的戰爭非常成功,他最終與這些“最兇猛的戰士”(omnium acerrimi bellatores)達成和平,使他們成為波斯的盟友。希奧尼泰人與其他遊牧民族加入波斯軍隊,前往西部參與對羅馬戰爭。

第18卷第6章記載:西元359年,馬塞里努斯奉當時的東方軍區司令烏爾西奇努斯(Ursicinus)之命執行偵察與通信任務,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深入波斯的科爾杜埃尼省(Corduene或Cordyene)偵察波斯軍隊入侵動向。該省總督暗中與羅馬通好,他安排馬塞里努斯潛伏在高處岩石上觀察。馬塞里努斯目睹了沙普爾大王率領波斯與亞洲蠻族大軍渡過安紮巴(Anzaba)河的壯觀場面。在隊伍之前,希奧尼泰國王葛籣巴泰斯(Grumbates)身居沙普爾大王之左側,地位最為顯赫。

第19卷的記載可以說是全書最精彩生動的篇章:上述偵查結果使馬塞里努斯等人意識到:本次波斯人的戰略意圖是繞過防守嚴密的南線戰場,通過北線快速迂回穿插,攻擊敘利亞等東部諸省。馬塞里努斯火速返回底格裏斯河上游的設防重鎮阿米達(Amida)向烏爾西奇努斯報告。烏爾西奇努斯聞訊後隨即佈置各種應對措施。之後,他率隨從儘快趕往幼發拉底河上游的薩摩薩塔(Samosata),打算在波斯軍隊到達之前毀掉那一帶的兩座橋樑。但因中途遭遇敵人騎兵襲擊,隊伍被沖散,馬塞裏努斯幾經周折逃回阿米達。之後馬塞里努斯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中最慘烈亦是最具決定性的戰役——阿米達圍攻戰。……葛籣巴泰斯的王子在城下巡視時被羅馬守軍的弩炮射死,《歷史》記錄了這些強悍的亞洲戰士為王子舉行葬禮和哀悼儀式的全過程。隨後波斯軍及其蠻族盟軍開始攻城,阿米達堅持了73天終告陷落,城中駐軍大多戰死或被俘,只有少數趁著夜晚逃脫。……

希奧尼泰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這些有關希奧尼泰人的記載中,很多內容都可能與匈人或者匈奴有關,這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學者的注意。“希奧尼泰”顯然是一個希臘語民族稱謂(Χιονivται)。 “伊泰”(ιται)這一尾碼在希臘語中很常見,用於構造部落名稱,“希奧尼泰”的意思即“希奧恩部落”。因此這個民族的本來稱呼大概是“希奧恩”(Χιον),跟“匈”與“匈奴”都很接近。20世紀初期,不少西方學者認為希奧尼泰人很可能是匈人的一支。其中最著名者為德國學者馬誇特(J. Marquart)和英國學者塞科斯(P. M. Sykes)。塞科斯在1915年出版的《波斯史》中直接稱希奧尼泰人為匈人。

《波斯史》……塞科斯的意思是入侵波斯的民族除希奧尼泰人之外,還有烏孫人。這段記述的史料來源即上述馬塞里努斯的《歷史》第16卷第9章,裡面說得很清楚:沙普爾大王與入侵者作戰,進入“希奧尼泰人與歐塞尼人(Chionitae et Euseni)的領地”。…… 不過如果深入分析古典史料,就會發現“希奧尼泰人即匈人或匈人分支”的說法站不住腳。從上述馬塞里努斯的戰爭經歷看,他對希奧尼泰人無疑相當熟悉。至於匈人,馬塞里努斯的熟悉程度可能遜色一些,但他對這個民族的總體瞭解與把握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對比《歷史》中對這兩個民族的記載,希奧尼泰人與匈人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兩者幾乎毫無共同點。……

如果我假定匈人和匈奴之間沒有太大關係的話,就會發現:希奧尼泰人雖然跟匈人毫無關係,卻很可能跟匈奴人有關,甚至可能就是匈奴人。這裏不妨再分析一下《魏書》中有關匈奴的記載:……粟特的大體位置應該還是在傳統的河中地區,可能稍稍偏北。希奧尼泰人的大體位置在哪里,《歷史》中並未明確說明,只兩次提到他們嚴重威脅波斯帝國“最遙遠邊境”。而且沙普爾率大軍征伐他們時,為了保證國土另一端西部邊境的安全,指示當地官員盡力與羅馬和談。以此推知,希奧尼泰人的進攻地點只可能為波斯的東北部邊境。波斯的東北邊疆傳統上是以阿姆河為國界,那麼希奧尼泰人所控制的地區正是粟特地區。再看看《魏書》的說法: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

北魏高宗元年為452年,那麼匈奴人征服粟特的時間大體上應該在4世紀中後期。因此對照中西史料,我們會發現:匈奴人對河中地區大征服的時代,大體上也正是希奧尼泰人興起於河中地區,威脅波斯東北邊疆的時代。這不大可能是巧合。如果說古典史料中的匈人與中國史料中的匈奴在時間與空間上錯位,無法有效銜接的話,古典史料中的希奧尼泰人與中國史料中的匈奴在時間與空間上則完全吻合,有關這兩個民族的記載可以非常好地銜接。因此,這些希奧尼泰人很可能就是匈奴人,他們一路西遷來到河中地區,於4世紀中期摧毀了當地臣屬於波斯的緩衝王國,開始直接與薩珊帝國交往。聯繫到《歷史》中有關希奧尼泰王葛籣巴泰斯征戰獲勝無數的記載,這位元強大的遊牧王可能正是匈奴粟特政權的開國君主,那位與中國交涉的匈奴君主可能就是他的後裔。」

二、Chionitae人並非匈奴人假說

與劉衍鋼相反,【日本】內田吟風〈匈人、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所持論則認為波斯歷史中所見得到的希奧尼泰(Chionitae/Chioniten)人並非匈奴人。參:內田吟風(著)、余大鈞(譯)〈匈人、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收入《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第194頁:「榎一雄的《匈奴匈人同族論批判》(昭和25年)認為《魏書‧西域傳》粟特國條所記載的是匈奴征服中亞Sogdiana之事,這事有阿米雅努斯‧馬爾凱里努斯【靜案:Ammianus Marcellinus】所記Chionitae(即匈人)統治該地區的相對應的事,據此就有了可作為證明匈奴匈人同族的事。這還可作為結論加強匈奴匈人同族說。但是:……4.Chionitae為波斯古經(Avesta)所記載的瑣羅亞斯德的敵人,其起源古老,難以認作匈人。如果Avesta根據如同上說的4世紀的事實作成,則有必要找出證據。……似應當說有待將來詳論之點尚多。」

三、希奧尼泰人(Χιονivται)的部落名稱起源於何字?

(1)西元2世紀侵擾波斯東北疆的希奧尼(Χιονiv/Chioni/Chioni/Xijaona)泰人

關於希奧尼泰人是否為匈奴人?由於我個人無法直接閱讀《Avesta》聖典,所以對於前引內田吟風氏「Chionitae人並非匈奴人假說」,沒辦法去論證其真偽。但此處不妨先假設劉衍鋼氏「Chionitae人即匈奴人假說」是對的。那麼,在此一假設的大前提之下,希奧尼泰人(Χιονivται)的部落名稱起源於哪一個北族古字?

一般而言,學者多半認為希奧尼泰人(Χιονivται)這個字就是「胡尼(Hunni)」這個字,然而,此類見解似乎有些武斷。希奧尼泰部落名的古文獻紀錄是Χιονivται,扣除掉後贅古希臘語尾ται,則該部落應該是叫做Χιονiv。Χιονiv跟Hunni在結構上看起來不太相襯。Χιονivται拉丁化拼寫是Chionitae或Chioniten,同樣扣除後贅古希臘語尾tae或ten之後,該部落應該拼寫成Chioni或Chioni,看起來就比較像Hunni了。不過,希奧尼泰部落名尚有:Xijaona的拼寫法【注3】,拿來與Hunni相比,又顯得有一點點不太像了。

(2)西元2世紀居住於黑海北岸的χονυι人

實際上,西元2世紀在黑海北岸另外也出現過部落名稱類似的χονυι人,該部落名的發音可拼寫為:Chonyoi/Chunni,【注4】基本上可以推定早兩百年出現的黑海χονυι人與晚兩百年出現的中亞希奧尼泰人(Χιονivται)在種族成分上是相同的 ── 畢竟北族的部落名號在發音上有著強烈的固定性,原則上可以確認兩者應為同一種族在先、後時段朝往不同方向發展的事例。

(3)2世紀黑海χονυι人以及4世紀希奧尼(Χιονiv/Chioni/Chioni/Xijaona)人的部落名來源於北族古字「天」字

敝於〈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舊文中,曾推定「丁零」部落名係北族古字「天」字。在此,本文中亦推定χονυι人、希奧尼(Χιονiv/Chioni/Chioni/Xijaona)人的部落名也同樣係北族古字「天」字,而非胡尼(Hunni)。觀諸前引χονυι、Χιονiv等字的擬音,其實仍有些不足之處,如χ、Χ的現代希臘語拉丁化拼寫作ch,但在古希臘語則拉丁化拼寫作kʰ(kʰ的發音頗類似中文注音ㄎ的發音,請參考「Glossika Phonics」氏在Youtube發表的「[ kʰ ] unvoiced aspirated back dorsal velar stop」視頻,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ZDL8cr7Aw)。又如將Χιονivται拉丁拼寫作Chionitae,實際上是漏掉了第2個v(拉丁拼寫n),應該拼寫作kʰionintae才對。那麼,經過古希臘語拼寫校正之後,我們可以更精細地來比較一下相關的發音:

北族古字「天」字:*traːŋ-ril
2世紀黑海χονυι人:χο-νυι(*kʰo-nui)
4世紀希奧尼人(1):Χιονiv(*kʰio-nin/*kʰio-nin)
4世紀希奧尼人(2):Xijao-na(*kʰijao-na)

可以看出,統一匈奴時期天字第一音節的「tr」輔音,進入2~4世紀西走匈奴時期變成了「kʰ」輔音;第一音節的「aː」元音變成了「(i)o」或「ijao」,其中後者「*kʰijao-na」如果疾讀實際上就是「*traːŋ-ril」依舊保持著匈奴語古音。第二音節「ril」在古希臘語對音作「νυι(*nui)」、「*νiv(nin)」、「na(*na)」,應該是古希臘人用自己的語言紀錄異族語言時將「r」輔音改成了「n」輔音,並省略了字尾「l」輔音的緣故所致,亦不排除是匈奴語本身出現了語音變化從而反映在古希臘語對音上。

四、整理

如果接受下列2個假說作為大前提的話:
(1)統一匈奴人的後裔在西元2世紀分出一支χονυι人進入黑海北部
(2)統一匈奴人的後裔又在西元4世紀分出另一支希奧尼泰人(Χιονivται)侵擾波斯東部邊疆

則可比對出:
(1)北族古字「天(*traːŋ-ril)」字>匈奴人分支A:2世紀黑海北岸χο-νυι(* kʰo-nui)部落名
(2)北族古字「天(*traːŋ-ril)」字>匈奴人分支B:2世紀某處>4世紀希奧尼(*kʰio-nin/*kʰio-nin/*kʰijao-na)部落名
(3)前述之(1)與(2)諸字語源都是天字,並不同於Hunni(Hunni之語源則可另推定為:匈奴,由遠古到後世的變化途徑當係:胸/中央*abrag(h)-奴/部族(?)>匈*b•roŋ-奴naɦ/匈*flōŋ-奴naɦ/匈*lunʔ-奴naɦ>hun-ni

簡言之,2世紀黑海北岸χονυι部匈奴人、4世紀Χιονivται(希奧尼部)匈奴人選用的國號是其傳統4種國號之一的天(*traːŋ-ril)字。



【注1】希奧尼泰人,《內亞文史論集》錄有其他拉丁化拼寫的外文別名,拼作Chioniten。參:耿世民《內亞文史論集》,2015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6009517,第第142頁~第143頁。
【注2】馬塞里努斯為譯名,其本名的拉丁化拼寫為Ammianus Marcellinus,參: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9月,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第166頁。
【注3】參:余太山《嚈噠史研究》(1986年9月,齊魯書社,書號:11206‧114)第166頁:「沙畹指出,據忒俄涅斯(Theophanes)的年代記,有Hermichchions族居於阿瓦爾人之中,其中Askel曾於563年遣使拜占庭。……Kermichon應為Kerm和Xijaona兩詞合成。Kerm在中古波斯語中意為"蟲",Xijaona見於祆教聖經Avesta,係種族名,應即阿彌阿努斯‧馬耳塞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所記載的Chionitae。其實,拜占庭的忒俄涅斯所載Kermi-chions應即蠕蠕,Xijaona為"蠕"字之對音,冠以"蟲"字,又與中國史籍關於蠕蠕狀類於蟲的記載正相一致。」
【注4】參:【拜占庭】約達尼斯(著)、羅三洋(譯注),《哥特史》,2013年10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6806,第vi葉(羅三洋〈譯者序〉):「匈人之名在西方首見於古羅馬自然科學家克勞迪‧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的希臘文名著《地理》(Γεωɤραψια)的第三卷,他在文中提到了居住在黑海北岸的遊牧民族χονυι(Chonyoi或Chunni),即拉丁文中的Hunni(音"胡尼")。托勒密逝世於公元172年,由此可知,至遲於公元2世紀中葉,匈人就已經進入了東歐地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