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漫談我對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一些看法(2)

系列文《1、[2]》

2024年03月03日撰稿
2024年03月04日校補
關於漢語的演變,目前可以看到的一般說法是線型演化模式,亦即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現代漢語都是同一種語言的連續性發展,上古漢語的印歐屈折特徵通過時間變化轉變為現代漢語的孤立特徵以及各種各樣的漢語方言。此種線型演化模式可說是通論,也是各家比較語言學者在還原擬構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主要思路和取徑。

除了上述的線型演化模式外,由於對於現代漢語方言研究的深入,可以發現到部分的方言其形成階段動因並非完全是由上古、中古漢語內生線性演化而成的,而是有著與異族混居所導致的語言混用作為其外生變因,這在廣府話、客家話與閩南話的研究上都可以看出些端倪。

故而目前主流的漢語演化理論多半是以線型演化的角度來處理漢語的走勢和擬構字書,並以單純線型演化模式來處理漢語標準語和漢語各方言為主、以複合線型演化模式來處理漢語各方言為輔。傳統舊說2種線型演化的模式可以繪圖簡示如下:



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的華族起源於先住炎帝土著集團、夏族則另起源於外來虞夏共伴集團的歷史,那麼,在漢語語言演進上應該對線型模式進行修正,變更為雙元嫁接模式。在雙元嫁接模式底下,漢語有2個祖先語言而非1個祖先語言,亦即以炎帝語和虞夏語為2個始祖語言。並且,至遲到了周代的時候是以虞夏語作為上層貴族使用的雅言,而炎帝語派下諸語、虞夏語派下諸語以及其他異族語言則作為中低層百姓使用的俗語,兩個大的語言使用狀況再進行大規模的交流衝擊而出現了洋涇濱化,最終造就了新的語言型態也就是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孤立特徵轉化(中古漢語的入聲字可以視作上古漢語部分屈折字洋涇濱化不完全的事例)。漢語演化的雙元嫁接模式可以繪圖簡示如下:




漢語演化的雙元嫁接模式可以有力解釋為何漢語會從上古漢語的印歐屈折特徵轉變為中古漢語的孤立特徵,因為遠古漢語本來使用的是炎帝語,而炎帝語其實是比較接近匈奴語、文法上屬於偏向北族系統、擁有黏著特徵的語言,後來在外來語虞夏語的競爭中產生了「階級層化覆蓋現象」。在虞代到周代的漫長時間裡,中高階層的統治群體主要以虞夏語作為雅言,而中低階層則仍有著不少人是使用炎帝語;中低階層由炎帝語換用雅言的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洋涇濱化,使得漢語的屈折特徵漸漸趨於削弱,並在刻辭文字系統(甲骨文)的促進作用下朝向了孤立特徵的新變化。

採用雙元嫁接模式對於漢語古音擬構會起著有益的作用,因為我人將不再只將漢語由今往古向前堆砌套換音律公式,更需要注意到有些字其實有著雙源甚至多源的不同起始定位,如此對於校正古漢語擬音來說能夠獲得全新的思路,因為遠古漢語很可能是有著2個權重幾乎相同的不同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