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2日撰稿
2022年09月13日校補
壹、北族字Yabɣu其漢譯對音作:羲和、翖侯、葉護
一、北音:從羲和到翖侯
余太山《古族新考》,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ISBN:9787100084901,第085面:「羲和是陶唐氏的重要職官。而據《漢書‧西域傳》,西域的大夏國有職官曰“翖侯”[xiəp-ho],與“羲和”[xia-huai]讀音近似;翖侯源自羲和也未可知。」
羲和:*hŋral-ɡoːl(s)(鄭張尚芳系統)
翖侯:*qʰrub-ɡoː(鄭張尚芳系統)
羲和、翖侯在語音的比較上的確相似,故而余氏推估「翖侯源自羲和也未可知」之說可從。
二、北音:從翖侯到葉護
【德】夏德(Friedrich Hirth)(原著)、陳浩(譯)〈跋《暾欲谷碑》──以漢文史料為中心的東突厥汗國史〉,譯文選入:《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商務印書館,2020年10月,ISBN:9787100183024,第136葉~第137葉:「既然說到Yabɣu這個官稱,下面我【靜案,Friedrich Hirth】把所有可能的漢字音譯羅列出來,可能有些字的現代讀音與Yabɣu差別甚遠了。這些異譯是譯自不同的突厥語民族:
1)翕侯,粵音yap-hau;【靜案,粵音當指現代漢語粵方言,較大程度地保有中世漢語的舊發音,故為Friedrich Hirth所援用】
2)葉護(古音Schep-hu),粵音yap-hu;
3)侯倍,粵音hau-p’ui。
以上三個官稱都是位高權重之職。“翕侯”,存在於匈奴、烏孫、月氏……、康居。“葉護”常見於漢文突厥傳,沒必要多做說明了。“侯倍”相對於其他兩個音譯來說,只能說可能是Yabɣu的音譯,主要是因為讀音相似。“侯倍”是回鶻人的官稱。」
葉護:
*0i̯ɛp-ɣuo(高本漢系統)
*jǐɛp-ɣu或*ɕǐɛp-ɣu(王力系統)
*0jæp-ɣuo或*ɕjæp-ɣuo(董同龢系統)
*0iæp-ɣuo或*ɕiæp-ɣuo(周法高系統)
*jiäp-ɣuo或*śjäp-ɣuo(李方桂系統)
*0ǐɛp-ɣu或*ɕǐɛp-ɣu(陳新雄系統)
鑒於翖侯(上古漢語對音)、葉護(隋唐對音)在語音的比較上亦頗相似,夏德氏開列翕侯、葉護皆為Yabɣu但可能是「譯自不同的突厥語民族」的論點也是可以接受的。
貳、北族字Yabɣu其北誼為「珍」
【德】夏德(Friedrich Hirth)(原著)、陳浩(譯)〈跋《暾欲谷碑》──以漢文史料為中心的東突厥汗國史〉,譯文選入:《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商務印書館,2020年10月,ISBN:9787100183024,第100葉:「我【靜案,Friedrich Hirth】提出一個設想,暾欲谷和阿史德元珍是同一個人。」
一、「ton」的北語本誼為「第一、頭生」
夏德的設想應屬正確,此處不必贅言。以Tonyuquq為人名的事例,除了暾欲谷(阿史德元珍)之外,還有統葉護可汗,以及吐谷渾國家的始祖吐谷渾;至於Tonyuquq並非一個字,而是2個字組成的詞,包括了Ton和yuquq這兩個部分,「ton」的突厥語意思為「第一、頭生」,參: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2009年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1149850,第218葉。舊文〈
莫何考(7):冒頓單于名號音義再蠡〉已轉引之。
二、Yabɣu的北語本誼為「珍」
承前,既已瞭解:
(1)Tonyuquq乃複合詞,係由Ton + yuquq所組成。
(2)以Tonyuquq作為名字的暾欲谷(阿史德元珍),阿史德是姓,元珍是名,而能與其名元珍做對應的顯然是Tonyuquq(暾欲谷)。亦即,Tonyuquq的突厥語意思是元珍。
(3)已知ton的突厥語意思為「第一、頭生」,文言文可簡化作:「元」。
那麼:
(1)那麼,Tonyuquq扣除掉ton的剩餘部分是yuquq(隋唐漢語對音:葉護),則Tonyuquq的突厥語意思(元珍)扣除掉Ton的突厥語意思(元)所剩的就該是yuquq的突厥語意思(珍)。
(2)因為北族語彙的字音和字義具有強固性,可以長期進行族內傳承和跨族借用而保持不變,所以可以據以推定下列諸字的本誼都是表示「珍」的意思:
葉護Yabɣu/Yuquq(突厥、回紇)<翖侯*xiəp-ho /*yap-hau(貴霜、大夏)<羲和* xia-huai(陶唐氏)
(3)准此,可知北族系統內的「翖侯、葉護」之官稱,其源流可上溯至陶唐氏的「羲和」之官。上古時期的匈奴和華夏,相互間可能共享了一部分的文化概念,目前能夠知道的至少有兩項,其一是「伯*(a)braŋ(h)」,其二則是「羲和* xia-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