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京府崇孔(2)

系列文《1、[2]、3456

2019年07月05日潤稿
參、崇孔運動的成熟:31年

再過一年,地方上半自治、半獨立的華北政務委員會亦配合中樞崇孔,民31年5月31日王揖唐祀孔,祭文曰:「維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謹致祭於至聖先師神位前,曰:惟先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定六經,師表萬世。茲來闕里,瞻仰宮牆,敬薦馨香。伏維。尚饗」【注19】。華北政務委員會配合崇孔的措施為渝偽人員所察伺,同年10月31日編印的《倭寇之奴化教育》便報告道「偽"華北教育署"制定奴化方針:(1)竭力提倡我國固有之美德,以領導學生思想趨於正軌……(3)善用兩國固有之家族精神,以敦風紀而固國本」,可見一般【注20】。

供職中樞的林柏生、陳春圃「奉交推查先師孔子誕辰」,故對孔子生辰重作曆法演算,民31年7月15日會簽向中央政治委員會提交報告:關於孔子生日舊說有二,一係魯襄公22年說,源出《史記》,二為「魯襄公21年說,源出《公羊傳》和《穀梁傳》;審校後認為「先師生於何年,向有兩說,其爭辯歷二千年而不決……究竟何說為是,殊難判定……數理上之核算既難確定,則取決於習慣,假定周靈王二十一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未始不可,且史學家較經濟學家之論斷,似亦較為可信」,請求改採魯襄公22年說來換算對應的國曆日期【注21】。次(16)日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01次會議通過該案,「先師孔子誕辰」由每年國曆8月27日改成9月28日並列入國定紀念日,該(民31)年的9月28日明訂為孔子2,493周年誕辰紀念【注22】。繼規定由國府於孔子誕辰之日主辦「祀孔典禮」成為國定的官方活動【注23】。

此外,民31年8月4日行政院召開第122次會議【注24】,內政部長陳羣、外交部長褚民誼提出修繕南京朝天宮孔廟的臨時動議,經費64,000元自行政院總預備費項下撥付,並責成南京特別市政府限於9月10日之前修理完畢【注25】;復經8月13日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05次會議追認通過撥款【注26】。在公家斥資整頓下,孔廟工程迅速竣事;乃又耗資5,795元9角8分、動員官、私各界6、7千人,於9月28日上午由國府主席汪兆銘領隊主祭,就朝天宮孔廟隆重舉辦孔子誕辰2,493週年紀念典禮【注27】,意頗昭示。同(9)月內日本答訪使節團平沼騏一郎一行亦參拜南京孔廟共襄盛舉【注28】,10月28日汪兆銘更而親自陪同平沼騏一郎參觀北平孔廟【注29】,參謁官員的規格之高展顯出對崇孔的極度重視。

受到汪兆銘影響,褚民誼、陳羣、李聖五、林柏生聯名擬就祭孔〈十二項辦法〉,11月5日送交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15次會議,通過施行【注30】,其文云【注31】:「擬請國府明令恢復孔子春秋釋奠典禮,並改崇聖祠為歷代聖賢祠,謹擬具辦法十二項,是否可行,敬請  鑒核。
(一)先師孔子春秋祭祀典禮,代有明文,至民國十七年二月,大學院令廢止春秋祀孔典禮,其後大學院改為教育部,復於十八年一月部令,孔子誕辰,舉行紀念,迄今仍循例舉行,雖國府派大員致祭,然未正式頒定春秋釋奠典禮,查尊祀孔子二千餘年,未有變易,擬由國民政府明令恢復春秋正式祭典,以昭崇敬。
(二)查孔廟崇聖祠所祀者,既非聖賢,亦非名儒,名實不符,擬改崇聖祠為歷代聖賢祠,以專祀歷代聖賢。
(三)自伏羲迄於清代,凡聖賢名儒,而有事蹟可考證,且已從祀者,擬均應祀於歷代聖賢祠。
(四)昔有從祀而罷祀者,應否復祀,有改祀於鄉,或原祀於鄉者,應否祀於國,有功績勳勞之賢哲名儒,而有事蹟可考證,然未從祀者,應否從祀,擬由國府指派專員,慎重研討。
(五)孔子先世五代,除叔梁紇為賢者,應祀於歷代聖賢祠外,至以上四代,僅係清代雍正之追封,並非事實之聖賢,擬不入祀。
(六)孔子之兄,及顏、曾、思、孟之父,原配享於崇聖祠,今既改為歷代聖賢祠,則此五人不應以兄、父之名義祀之,其中顏父無繇、曾父皙子、思父鯉,均名列先賢,應以賢位,從祀於歷代聖賢祠,孔兄及孟父,既非聖賢,擬不入祀。
(七)大成殿之西配十二哲,及東西兩廡之先賢先儒,均係事實上聖賢名儒,而確可考證者,擬改祀於歷代聖賢祠。
(八)原有之崇聖祠東西兩廡從祀者,亦為先儒,亦擬改祀於歷代聖賢祠。
(九)民國以來,賢哲名儒,殊不乏人,擬根據國民政府宣付史館之事蹟,而確定從祀之。
(十)大成殿正式奉祀孔子,歷代聖賢祠專祀歷代聖賢,以年代而定位次,民國以來之賢哲志士,亦以年代而定位次,同列祀於歷代聖賢祠內,至大成殿之東西兩廡,及歷代聖賢祠之東西兩廡(即前崇聖祠兩廡),均改作別用。
(十一)奉祀及從祀之名實位次,既如上述,惟以此鉅量之神位,供於一龕,不免凌雜散亂,事實上諸多窒礙,為永久計,擬於歷代聖賢祠中,供一「歷代聖賢之位」(民國賢哲在內);至孔子之木主,則仍其舊;另照”國府”明令從祀之名冊,編輯《歷代聖賢畧傳》,勘單行本以傳之。
(十二)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  國父,凡我國人均應崇奉。歷代聖賢祠係專祀歷代聖賢,民國以來之賢哲志士既例應入祀,則  國父之入祀歷代聖賢祠,正與堯、舜之入祀聖賢祠同。擬由國府明令祀  國父於歷代聖賢祠中,列於民國賢哲之首。」

〈十二項辦法〉既經成案,國府緊接於民31年11月10日頒訂〈祀孔七項要義〉,通令全國一體遵行【注32】:「先師孔子自漢代以來,祀典昭垂、歷久不墜。民國十七年後遽予廢止,改於誕辰舉行紀念,禮儀簡率,殊非崇敬至聖之道。茲經依據中央政治委員會之決議,恢復 先師孔子春、秋釋奠典禮,並列舉要義如下:
「(一)春祭定每年清明節日,秋祭定九月二十八日。
(二)改崇聖祠為歷代聖賢祠,專以崇祀歷代聖賢,自伏羲以來,凡聖賢名儒而有事蹟可考且已從祀者,均在崇祀之列,其位次以年代先後定之。
(三)原有崇聖祠所祀,除叔梁紇、顏父無繇、曾父皙、子思父鯉而外,其他無聖賢事蹟可考者,均不入祀。
(四)大成殿之四配十二哲及東西兩廡,與原有崇聖祠兩廡所祀之先賢先儒,均改祀於歷代聖賢祠。
(五)其有曾經從祀而停祀者,應否復祀?有改祀於鄉,或原祀於鄉者,應否祀於國?暨有功績勳勞之賢哲名儒,有事蹟可考而未從祀者,應否從祀?均由本府指派專員慎重研討,以明令定之。
(六)歷代聖賢祠供一歷代聖賢之位,並另依本府明令從祀之名冊,編輯《歷代聖賢傳略》,以傳久遠。
(七)  國父孫先生手創中華民國,永為國人所尊奉,應入祀歷代聖賢祠列於民國諸賢哲之首;其餘民國以來賢哲名儒,則依據本府宣付史館之事蹟,議定祀位。
以上要義七項,著由各主管機關及各省市政府一體敬謹遵照。此令。」

透過制定〈十二項辦法〉與〈七項要義〉,恢復了春、秋祀孔的正式祭典,在孔廟裡設置歷代聖賢祠,並確立了祠內奉祀、從祀者的位次應按照宣付史館的事蹟來排定,京府崇孔的各項方案漸趨周密。



【注19】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山東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孔府檔案選編》上冊(1982年,中華書局)第42頁,〈漢奸王揖唐祀孔祭文〉。
【注2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2編附錄(上)》第71冊,第616頁,國民黨戰地黨政委員會編印《倭寇之奴化教育》。
【注2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3冊,第297頁~第301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一零一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第十案附件〉。
【注2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3冊,第252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一零一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十。
【注2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3冊,第430頁,〈抄行政院原呈〉:「前奉中央規定,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為先師孔子誕辰,並於是日舉行祀孔典禮」;頁431,〈抄內政、外交兩部原提案〉:「按中央政治委員會定於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為 孔子誕辰之日,國府舉行祀孔典禮」。
【注2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政府行政院會議錄》第14冊(1992年,檔案出版社)第409頁,〈行政院第一二二次會議錄〉,會議召開日期為民31年8月4日。
【注2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3冊,第430頁~第431頁。
【注2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3冊,第414頁~第415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05次會議記錄〉報告事項三。
【注27】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5冊,第74頁,〈抄國民政府文官處原函〉。另參: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下編,第653頁,1942年9月28日條:「七時半起。本日為孔子誕辰,赴朝天宮祀孔;汪先生主祭,到學生六七千人。」。復參:蔡德金、王升(合編)《汪精衛生平紀事》第344頁,1942年9月28日條:「上午,赴朝天宮,主持孔子誕辰2493年誕辰祭孔。(《中華日報》1942年9月29日)」。
【注28】數位典藏號:118-030200-0002-029,題名摘要:日本答訪使節團平沼騏一郎一行參拜孔廟,1942年9月(日期不詳)。參網址: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以關鍵字「孔廟」檢得。
【注29】參數位典藏號:118-030200-0002-007,題名摘要:汪政府主席汪兆銘參觀北平孔廟,1942年10月28日。靜案,照片人物顯為汪兆銘陪同平沼騏一郎參觀北平孔廟。參網址: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以關鍵字「孔廟」檢得。另參:蔡德金、王升(合編)《汪精衛生平紀事》第345頁,1942年10月28日條:「上午,赴孔廟。旋赴新民會演說,題為《怎樣救中國》。(《中華日報》1942年10月29日)」。
【注3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5冊,第101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15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一。
【注3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5冊,第136頁~第138頁,〈中央政治委員會第一一五次會議討論事項第一案附件〉。
【注3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7冊,第407號第4頁~第5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