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亳戎族屬猜想

2021年06月15日撰稿
壹、蕩社亳戎並非商王朝後裔

蕩社亳戎常為學界視作商朝遺落,其理由有二:
一、蕩係指商王湯。
一、亳係指商亳都。

然此說不能解釋兩點疑問:
一、蕩社亳戎何以追祖不及契?反而止及湯?
一、蕩社亳戎何以懷鄉不念眼前去國之殷都?反而遠臆傳說中迷濛數遷的亳都?

蕩社亳戎,實非商後。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2009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53112)下冊第1126葉,亳國:「舊籍或作『蒲』,或作『薄』。哀四年春秋『亳社災』,……顏師古曰:『杜即京兆杜縣也。此亳非湯都,不在濟陰。徐廣云,京兆杜縣有薄亭,斯近之矣。』……案本作亳,假作薄,蒲聲亦近,故三字往往互通。」又同書下冊第1128葉~第1129葉:「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集解:『徐廣曰:蕩,音湯。社,一作杜。』。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云: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今案『蕩社』,徐廣本作『湯杜』,是也。……此『湯杜』,即唐杜。杜國本唐堯後,以封于杜,故曰唐杜。唐,通作蕩,故曰『蕩社』。……杜與社形近,故譌作社曰『蕩社』。此湯杜與亳【靜案,殷商之亳】,本自二國。以地相毗連,故寧公伐湯社因與亳戰,非湯社即亳也。……以杜亳之亳為成湯之亳之說已始於史公,則後世以此亳為成湯之後之說,亦有所受之矣,而其實誤矣。……晉皇甫氏以亳為西戎之君,似矣,而云亳王號湯,則亦無稽之說也。」

貳、從陶唐氏到杜國

(1)陶唐氏堯帝本主有虞氏,其後人退出政權中樞。隨著虞夏商周的代換,陶唐氏為周成王遷國至杜。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冊第863葉:「襄二十四年左傳:『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杜解:『殷末,豕韋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

(2)陶唐氏在商代,允即「昜」伯之國
昜伯國的地望約在山西省南部一帶,位於商王畿的西部,參: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ISBN:9787500446705)第148面。又,商朝時期的某些卜辭錄有商王關心鬼方、昜國安危之問刻,可知昜國曾臣服於大邦商,參: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00489245)第293面~第295面。

(3)陶唐氏在西周為杜伯國,其地望在漢朝之杜陵。周宣王殺大夫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其國或衰。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冊第864葉引孫詒讓曰:「漢地理志亦云:京兆尹杜陵,故杜伯國,……是漢杜陵即杜伯國。……竹書紀年:宣王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奔晉。」

參、東周春秋時期,亳戎已入據杜國故地。由於杜國故地乃唐杜氏舊領,亳戎因號「蕩(唐)社(杜)」。

舒大剛《春秋少數民族分佈研究》(文津,1994年3月,ISBN:9576681820),第179紙:「一、亳 《史記‧秦本紀》:寧公二年(前714),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十二年(前704),伐蕩氏,取之。」第180葉:「亳王的住地,初在西北,至春秋之世,已入居關中。……杜縣,本西周杜伯國,春秋時人稱之為“唐杜氏”。地望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亳王曾占據其地,秦奪之,武公十一年(前687)縣杜、鄭,杜為秦縣之一。……離周都豐鎬之地不遠,說明亳戎早已移居關中,與周人雜處了。」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另論列「杜國」,相關內容與「亳國」有關,該書中冊第863葉~第864葉引孫孫詒讓曰:「秦本紀云: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殊不知此亳與湯都無涉……乃與唐杜接壤之國。……遂者,因事之辭。蓋亳與湯社同壤,秦初伐湯社未克,次年伐亳勝之,遂因此兵威,乘勢滅湯社,非亳即湯社也。……宣王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下距秦寧公二年,……凡七十三年,何得其時尚有唐杜?則疑宣王殺杜伯,不必即絕其祀,或別立支庶為唐杜君……皆未可知?」靜案,關於秦寧公所滅蕩社,究竟與亳戎為同一國?抑乃相異之貳國?蕩社地與亳地究竟是同一處?抑乃相異之貳處?復查: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下冊第1129葉引《集解》:「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可知秦寧公滅蕩社之頃,蕩社(唐杜)之地與亳地為同一處,蕩社(唐杜氏、蕩氏)即亳戎之國;周宣王殺杜伯,無論是否仍存陶唐氏之虞祀於杜,嗣後的短短73年間杜國舊境已2易其主,先為亳戎所乘,後為秦國所奪。范氏(唐杜氏、杜伯之後)在故土無論如何都不得主張,只能在晉國為人臣徐圖發展。

肆、亳戎為匈奴系、虞系、夏系的混合民族

(1)杜國遺民(虞民和夏民的混合體)
蕩社亳戎並非商後,所據亳地本為杜國故地(蕩社),可知其領民必有一部份的杜國遺民。杜國遺民,可概估為周成王時期自唐國遷徙至杜國而來的虞民和夏民;周宣王時期杜國國君杜伯見殺,嗣後短短70餘年間國土為亳戎接收,自當有不少的杜國遺民轉為亳戎麾下。

(2)匈奴人
時人和後人但知亳戎或屬西戎,惟西戎種落繁多,流動遷徙交錯,亦甚難考定源流。權從比較語言學入手,容闢新解。靜案,檢索「韻典網」(網址:https://ytenx.org/),「亳」字之先秦上古擬音(鄭張尚芳系統)作「*blaːɡ」,此字與漢代北族字「匈*flōŋ/攣*vlān /蘢*vlōŋ /龍*b•roŋ /允*lunʔ/狁*lunʔ」的對音頗類,或均係遠古北族字*abrag(h)的後繼變化(參:〈匈奴國族名號4種釋義〉),如若是,則得據而猜想,亳戎亳王,實乃匈戎匈王。

准上所識,亳王所統,其族屬:本部為匈奴人(狄人),擴及杜遺之虞民、夏民,允為匈奴系、虞系、夏系的混合體。惟作為亳戎本部的匈奴人(狄人),並非秦漢時期的統一匈奴人,蓋亳戎其出現的時代更早(東周時期的匈奴人尚未統一),兩者之間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