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撰稿
參、國史編纂委員會的組織編制
一、組織架構
國史會的組織架構可由兩方面來進行說明,一是從外部檢視該會在京方政府治下各機關的整體配置,二是從該會內部敘析分科辦事的科層組織,以下謹分述之。
從外觀來看,京方的中樞機構為國民政府,但須接受中央政治委員會與最高國防會議的強力指導。後兩者肩負起中樞職能,實際的開會地點在前期多假南京市頤和路34號召開,到了後期則轉假西康路18號舉行,乃京方的真正核心。國民政府下的1級機關,最初1940(民29)年4月8日之際僅設置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5院以及軍事委員會,【注30】此後陸續添設華北政務委員會、【注31】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國史編纂委員會等單位。【注32】國民政府座落於南京前考試院舊址,【注33】國史編纂委員會則假舊鐵道部內辦公,這幾處的地址都相距不遠,頗為近便。【注34】
國史會開辦後,1943(民32)年6月23日即由國民政府訓令該會「經費每月在三萬元以內」,【注35】7月15日核准「開辦費一十一萬○九百元」,【注36】7月31日復准「增加經常費為每月四萬九千九百一十元」【注37】;10月6日追認同意「自八月份起,每月追加俸給、特別辦公各費三千二百元」,以肆應該會的人事擴編。【注38】是後國史會每季編呈計算書表,維持常態運作。【注39】
至於國史會的內部建制,依該會組織條例之規定,區分為:
(1)主持會務的主任委員、委員。
(2)徵集、編纂國史的纂修、協修。
(3)經辦庶務的科長、幹事。庶務人員更細分為:總務、徵集、彙刊3科。
准此,據以繪製該會組織架構圖如次:
二、修史人員
國史會的主任委員、委員、纂修和協修實乃京方的史官,職司修史,其責任不可謂不重。他們的籍貫來自江蘇(吳廷爕、錢萼孫、陳方恪、程后姚、包公毅、吳家煦)、江西(葉先圻、呂貞白、周延年)、福建(陳羣、李宣倜、陳世鎔)、安徽(曹熙宇、潘序祖)、河北(張江裁、紀國宣、柳雨生、李泰棻)、河南(謝國楨)、山東(徐仁鈺)、山西(白映星,薩拉齊原屬山西)、雲南(楊鴻烈、陳歗湖)等地。當中以史學著稱者頗多,如吳廷爕、謝國楨、楊鴻烈、李泰棻、徐仁鈺、紀國宣、潘序祖。周越然和張次溪為知名的藏書家。文學家亦不少,如紀國宣、錢萼孫、高齊賢、陳方恪、曹熙宇、陳歗湖、柳存仁、包公毅。呂貞白、周延年和陳世鎔嫻熟於圖書館管理。黃頵士、吳家煦為教育家,汪長濟曾為《現代雜誌》發行人。整體而言,京方修史人員的專業領域頗為多樣化,選才範圍廣泛,以歷史學者和文學家為主,但兼及圖書館管理、藝術教育、雜誌、電影、音樂、博物學等領域,這個情況對於國史會的運作頗有助益,可以增加修史時的全面性。
相關修史人員目前可從2種史料檢得最詳盡的名單,一是1944(民33)年3月5日申報第2版的報導,【注40】二是《汪偽政府所屬各機關部隊學校團體重要人員名錄》根據舊材料所做的抄錄。【注41】本文以這兩處史文為起點,參佐各類史料進行校正,將姓名可考者整理如次:
(1)主任委員:
國史會編制最高的職務為主任委員,1員,該職始終由國民政府委員陳羣擔任,屬於兼職。【注42】陳羣,字人鶴,福建閩侯人,【注43】1890(清光緒16)年生。【注44】1917(民6)年9月任廣東大元帥府秘書,1921(民10)年任廣東軍政府秘書,1923(民12)年5月任大本營宣傳委員,1926(民15)年任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處長,1932(民21)年1月任國民政府內政部政務次長,同月辭職改任首都警察廳廳長。【注45】維新政府時期,1938(民27)年3月28日任內政部部長,【注46】1938(民27)年4月3日暫行兼署教育部長,【注47】1938(民27)年10月4日兼任上海市復興局局長,【注48】1938(民28)年4月1日兼充警官學校校長,【注49】1938(民28)年5月25日任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注50】1938(民27)年9月在北平任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委員。【注51】京方時期,1940(民29)年3月30日任內政部部長,【注52】1940(民29)年4月2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注53】1940(民29)年7月為中日文化協會理事,1941(民30)年2月為東亞聯盟中國總會常務理事。【注54】1943(民32)年6月17日任國民政府委員,並兼任國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另外此前他已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注55】1943(民32)年9月10日任江蘇省省長,【注56】1944(民33)年11月2日任考試院院長,【注57】1945(民34)年1月18日任憲政實施委員會常務委員。【注58】1945(民34)年8月17日陳羣自經殉國,遺言將其私人經營的澤存圖書館(澤存書庫)歸還國家公有。【注59】由於他身兼國史和黨史,在京方的史政上具備實質的決策權力。
(2)委員:
國史會除主任委員外,並設有委員若干員。委員初置4員,後擴編為6員。擔任委員職務者計有:李泰棻、【注60】周越然、【注61】李宣倜、【注62】楊鴻烈、吳廷爕、【注63】李霖秋等6人:
序號
|
姓名
|
字
|
號
|
任職日期
|
簡歷
|
1
|
李泰棻
|
革癡
|
癡庵
|
1943(民32)年7月8日【注64】
|
歷史學家、教育家,著有:1927年《西周史徵》、1930年《國民軍史稿》【注65】,1935年1月《方志學》、【注66】1940-1941年《癡盦藏金》與《癡盦藏金續集》。【注67】
|
2
|
周之彥
|
越然
|
同上
|
藏書家、作家、編譯家。【注68】京方時期出版《六十回憶》。【注69】
|
|
3
|
李宣倜
|
釋龕、釋戡、太疏
|
散釋、蔬畦、蘇堂
|
同上
|
早歲為梅蘭芳作〈天女散花曲〉著譽,【注70】1927年任北洋政府文威將軍,晉陸軍中將。【注71】京方時期歷任印鑄局長、陸軍部中將、【注72】兼陸軍部政務次長、【注73】國民政府政務參贊、【注74】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注75】
|
4
|
楊鴻烈
|
同上
|
1930年《中國法律發達史》、1936年《中國法律思想史》、1937年《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著作等身。【注76】
|
||
5
|
吳廷爕
|
向之、次夔
|
景牧
|
1943(民32)年8月19日
|
清季署內閣法制院副使、兼弼德院參議。北洋政府任清史館總纂,【注78】邃於表譜之學,著有《東三省政略》、《歷代方鎮年表》、《清十二朝繫年要錄》、【注79】《合肥執政年譜初稿》。【注80】
|
6
|
李霖秋
|
1943(民32)年9月1日【注81】
|
1943年1月26日任內政部邊務局局長,【注82】1943年11月22日派充國民政府主席侍從官。【注83】
|
(3)纂修:
國史會之法定員額,初置纂修14員,後擴編為26員。至於實際供職者,比對《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誌》和《汪偽政府所屬各機關部隊學校團體重要人員名錄》所錄,可考者計25人:
序號
|
姓名
|
字
|
號
|
任職日期
|
簡歷
|
1
|
紀國宣
|
伯庸
|
不詳(1944年4月17日在職)【注84】
|
散文家、史學家。【注85】撰有《察哈爾與綏遠》一書,為內蒙史名著。【注86】
|
|
2
|
葉先圻
|
紫封
|
不詳(1944年5月在職)【注87】
|
清季翰林院編修。【注88】維新政府1938年5月13日任立法院秘書長、【注89】1939年5月25日任古物保管委員會副委員長。【注90】京方時期,1940年3月30日任文書局局長。【注91】
|
|
3
|
張涵銳
|
次溪
|
江裁
|
同上
|
北京史專家、藏書家。【注92】
|
4
|
黃頵士
|
同上
|
曾任京方「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注93】高等考試典試委員會典試委員【注94】
|
||
5
|
錢萼孫
|
仲聯
|
夢苕
|
同上
|
著名文史專家、詩人、【注95】1936年出版《入境廬詩草箋注》。【注96】
|
6
|
高齊賢
|
見思
|
同上
|
1941年為外交部長褚民誼私人秘書,【注97】交遊廣闊,文筆頗佳。【注98】
|
|
7
|
陳方恪
|
彥通
|
同上
|
博通經史,尤擅詩詞,精於版本目錄之學。【注99】京方時期,1940年5月1日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注100】
|
|
8
|
曹熙宇
|
靖陶、惆生
|
天風、看雲樓主
|
同上
|
長於五言詩、工書、善畫。精鑒別,張羣所藏書畫多由其鑒定。【注101】
|
9
|
陳歗湖
|
同上
|
深諳文史,【注102】1914年為稊園詩社社員。【注103】追隨朱培德多年,為其機要秘書。【注104】
|
||
10
|
陳世鎔
|
伯冶
|
趙亭
|
同上
|
詩人。【注105】曾為澤存圖書館的館長。
|
11
|
夏天演
|
同上
|
不詳。
|
||
12
|
董壽慈
|
同上
|
不詳。
|
||
13
|
謝國楨
|
剛主
|
主剛
|
同上
|
明清史專家、版本學家,【注107】精通目錄學和金石學,1931年撰《晚明史籍考》、【注108】1932年編《河南通志》、【注109】1934年出版《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注110】
|
14
|
柳存仁
|
雨生
|
同上
|
常於《東方雜誌》、《宇宙風》等刊發表散文。【注111】晚年為著名道藏學者。【注112】
|
|
15
|
程昌鼐
|
后姚
|
同上
|
清季任潮海鎮守使。1914年陳炯明叛變維護汪兆銘、陳公博等人安全。京方時期,任江蘇六十一縣特派員。【注113】居官廉正、無私毋枉,有政聲。【注114】
|
|
16
|
徐仁鈺
|
相甫
|
蹇齋
|
同上
|
筆名一士、亦佳盧主、未冉盧主。【注115】文學教育家、近代史學家、掌故學家和辭典編纂家。【注116】
|
17
|
呂傳元
|
貞白、伯子
|
同上
|
精通《禮記》、《三國志》、《呂覽》、《淮南子》、版本目錄學,尤工詞章,【注117】曾撰《淮南子斠補》【注118】。
|
|
18
|
潘序祖
|
子端
|
同上
|
筆名予且、水繞花堤館主。【注119】1933年散文集《飯後談話》、1934年小說《如意珠》,【注120】後為中華書局編輯。【注121】
|
|
19
|
白映星
|
鏡潭
|
同上
|
遺有《國民軍史稿》(合著)、《哲學大綱》等書存世。【注122】
|
|
20
|
譚文
|
同上
|
不詳。
|
||
21
|
包公毅
|
朗孫、包山
|
同上
|
筆名天笑、秋星閣、釧影樓。【注123】小說、編劇兩棲作家,【注124】所編電影劇本《空谷蘭》轟動一時。【注125】
|
|
22
|
高天棲
|
同上
|
歌詞作家,1932年創作「燕雙飛」、「花弄影」歌詞,走紅歌壇。【注126】
|
||
23
|
汪長濟
|
同上
|
1935年3月為《現代雜誌》發行人。【注127】
|
||
24
|
吳家煦
|
同上
|
教育家、【注128】博物學家,1914年發表《江蘇植物誌略》。【注129】
|
||
25
|
周延年
|
君實
|
子美
|
不詳(1944年5月在職)【注130】
|
1924年嘉業堂藏書樓編目部主任、【注131】1942年為澤存圖書館的職員。【注132】
|
(4)協修:
國史員會初置協修6員,後擴編為12員,實任名單只有6人見於1944(民33)年3月5日申報第2版的報導,整理如下:【注133】
序號
|
姓名
|
字
|
號
|
任職日期
|
簡歷
|
1
|
談紹周
|
不詳(1944年3月3日在職)
|
不詳。
|
||
2
|
胡自昌
|
同上
|
不詳。
|
||
3
|
郁青田
|
同上
|
不詳。
|
||
4
|
姚維崑
|
同上
|
不詳。
|
||
5
|
施文治
|
同上
|
不詳。
|
||
6
|
姚人龍
|
同上
|
不詳。
|
【注3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4號,頁3(附錄),〈國民政府組織系統表〉。
【注3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32號,頁1(法規),〈修正國民政府組織系統表〉。
【注32】國史會成立於1943年7月8日,當時京方之中央政府組織圖,可參:郭卿友(主編)《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誌》下冊,1990年,甘肅人民出版社,第1989頁,〈汪偽國民政府中央建制表(二):(1943.1─1945.8)〉。
【注33】京方中樞各機關在南京辦公的地址,參:吳學誠,《汪偽政權與日本關係之研究》,1980年7月,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97紙。另可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六編 傀儡組織(三)》,1981年9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第260面所錄〈偽國民政府之各院會部署地址〉。
【注34】國史館,數位典藏號:001-016222-00004-000,〈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結束報告書〉。
【注3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03號,頁23,〈國民政府訓令第二百九十九號 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注3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8月,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13號,頁4 -頁5,〈國民政府訓令第三百五十六號 三十二年七月十五日〉。
【注3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8月,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19號,頁9 -頁10,〈國民政府訓令第三百八十號 三十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注3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0冊,1991年8月,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48號,頁10,〈國民政府訓令第四百八十五號 三十二年十月六日〉。
【注39】相關支出書表請參:《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2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666號頁11、《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2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666號頁11、《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785號頁11。
【注40】上海書店(印刷)《申報影印本》第385冊,1985年,上海書店,第230頁。
【注41】《汪偽政府所屬各機關部隊學校團體重要人員名錄》,1998年,學海出版社,第21頁。該名錄的扉頁註明係「根據三十三年十二月之材料編印」。
【注42】1943(民32)年6月17日中政會決議,7月8日國府令派,參:《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6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470,〈最高國防會議第18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七;《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09號,頁6,〈國民政府令三十二年七月八日〉。此係兼任,參:《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13號,頁4-5。
【注43】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002頁~第1003頁,「陳群」辭條。
【注44】蘇墱基〈陳群自殺前所遺自剖書〉,《傳記文學》第61卷第4期(1992年),第37頁。
【注45】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002頁~第1003頁,「陳群」辭條。
【注4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1號,命令頁4。
【注4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2號,命令頁2。
【注4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16號,命令頁3。
【注4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4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49號,命令頁1。
【注5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4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57號,命令頁1。
【注51】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002頁~第1003頁,「陳群」辭條。
【注5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號,頁4。
【注5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9號,頁1。
【注54】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002頁~第1003頁,「陳群」辭條。
【注55】蘇墱基〈陳群自殺前所遺自剖書〉,《傳記文學》第61卷第4期(1992年),第38頁。1945年8月15日陳羣所撰〈自剖書〉遺言:「我身為黨員,中央黨部任我為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政府又任我兼國史委員會主任委員。」
【注5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7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05。
【注5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8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50。
【注5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9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6。
【注59】潘益民、潘蕤《陳方恪年譜》,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66葉,1945年8月:「同月下旬,偽考試院院長陳羣在南京牯嶺路五號寓所服毒自殺,死前曾對丁甯等在旁的人遺言,將澤存書庫的幾十萬冊書交給還都後的國民政府接收。」。蘇墱基〈陳群自殺前所遺自剖書〉,《傳記文學》第61卷第4期(1992年),第37頁:「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汪偽政權的考試院長陳群仰藥自殺。死前兩天──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八月十五日,他寫有一「自剖書」,對自身落水當漢奸的心情作了一番表白。」。
【注60】李泰棻於1944(民33)年2月3日另獲任國民政府委員,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7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5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1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99號,頁9。
【注61】周越然於1943年(民32年)2月11日已先獲任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委員,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6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4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8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446號,頁3。
【注62】李宣倜於1945年(民34年)1月18日另獲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9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751號,頁5。
【注63】吳廷爕於1942年(民31年)1月31日已先獲任監察院監察委員,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5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287號,頁11。
【注6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7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45;《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09號,頁6,〈最高國防會議第20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六、〈國民政府令三十二年七月八日〉。
【注65】汪鳳娟〈李泰棻學術思想研究〉,2010年,寧波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學位論文,第12頁。
【注66】汪鳳娟〈李泰棻學術思想研究〉,2010年,寧波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學位論文,第12頁。
【注67】汪鳳娟〈李泰棻學術思想研究〉,2010年,寧波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學位論文,第13頁。
【注68】蔡登山〈編譯家、作家、藏書家的周越然〉,《叛國者與親日文人》,2015年,獨立作家,第250頁。
【注69】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1980年,成文出版社,第115葉。
【注70】張壽平(輯釋)《近代詞人手札墨蹟》上冊,2005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337葉。
【注71】杜翠雲〈稊園社發展史論〉,2015年,蘇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第42頁。
【注72】潘益民、潘蕤《陳方恪年譜》,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58葉,1943年2月記事。
【注73】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8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471號,頁1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8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35,可知此係兼職。另: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頁1064,可知所任係政務次長。
【注7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22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0。
【注7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9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751號,頁5。
【注76】尤陳俊〈中國法系研究中的"大明道之言"──從學術史角度品讀楊鴻烈的《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2015年,商務印書館,第647葉。
【注7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7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29號,頁2,〈最高國防會議第24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七、〈國民政府令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注78】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50頁,「吳廷爕」辭條。
【注79】金毓黼《靜晤室日記》第9冊,1993年,遼瀋書社,第6519葉~第6521葉,〈吳先生傳〉。吳先生指吳廷燮。
【注80】吳相湘〈合肥執政年譜(影印本)前言〉,《合肥執政年譜》,1962年,文星書店,第2葉。
【注8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9冊,第533號,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頁1-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7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40、頁88,〈國民政府令三十二年九月一日〉、〈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27次會議記錄〉討論事項二。
【注8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8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446號,頁2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0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76號,頁11。
【注8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0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68號,頁2。
【注8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第17冊,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497,〈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34次會議記錄〉報告事項四附件〈立法院第三屆立法委員簡明履歷表〉。
【注85】黃惲〈知堂弟子紀果庵〉,《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359頁。
【注86】紀英楠〈序〉,《篁軒雜記──紀果庵散文選》,2009年,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v頁。
【注87】劉國銘(主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誌》,1989年,春秋出版社,第953面。
【注88】沈雲龍(主編)《最近官紳履歷彙編》,1970年,文海出版社,第292頁~第293頁。
【注8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7號,命令頁1。
【注9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4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維新政府公報第57號,命令頁1。
【注9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1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號頁11-頁12。
【注92】馮玲〈東莞藏書家述略〉,《圖書館論壇》月刊第27卷第5期(2007年),頁174。
【注93】馬靜〈北平藝專〉,《藝術財經L’OFFICIEL ART》2013年6月號〈中國近現代藝術之源〉特別報導(2013年),第52頁:「大學院改革失敗後,重新改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歷經了5 次改名後,1930 年,翻譯家嚴複的後代嚴智開擔任校長。1938 年抗戰爆發,部分師生遷移至湖南沅陵、雲南昆明、四川璧山、最後轉至四川重慶。轉移的學校因為不在北平,所以更名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而留守在北京的師生則隸屬在日偽政府的統治下。因為北平被更名為北京,所以學校也更名為“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先後遷址到北京阜成門內井兒胡同和北京東城東總布胡同。校長為王石之和黃頵士。」
【注9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3冊,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72號,頁8。
【注95】錢仲聯《夢苕庵詩詞》,2004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封面內側。
【注96】周秦(整理)《錢仲聯學述》,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89頁。
【注97】陳曉維〈周子美與澤存書庫〉,《好書之徒》,2012年,中華書局,第234頁。
【注98】陳曉維〈周子美與澤存書庫〉,《好書之徒》,2012年,中華書局,第234頁。
【注99】宋詞〈一榻蕭然了此身──陳方恪留下的身影〉,《陳方恪年譜》,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第258葉。
【注100】潘益民、潘蕤,《陳方恪年譜》,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45葉。
【注101】歙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歙縣志》,2010年,黃山書社,第1081葉~第1082葉。
【注102】陳紅民、劉豐祥、郭代習、蕭如平(合著)《朱培德傳》,2007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第342葉~第343葉。
【注103】杜翠雲〈稊園社發展史論〉,2015年,蘇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第42頁。
【注104】陳紅民、劉豐祥、郭代習、蕭如平(合著)《朱培德傳》,2007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第342葉~第343葉、第370葉。
【注105】張壽平(輯釋)《近代詞人手札墨蹟》上冊,2005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342葉。
【注106】陳曉維〈周子美與澤存書庫〉,《好書之徒》,2012年,中華書局,第237頁。
【注107】謝小彬〈知其不可而為之〉,《謝國楨全集》第1冊,2013年,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第23頁。
【注108】謝紀青〈懷念我的父親──記明清史專家謝國楨教授〉,《謝國楨全集》第1冊,2013年,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第11頁。
【注109】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573頁,「謝國楨」辭條。
【注110】謝紀青〈懷念我的父親──記明清史專家謝國楨教授〉,《謝國楨全集》第1冊,,2013年,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第12頁。
【注111】蔡登山〈一生兩世的漢學家柳存仁〉,《叛國者與親日文人》,2015年,獨立作家,第321頁。
【注112】蔡登山〈一生兩世的漢學家柳存仁〉,《叛國者與親日文人》,2015年,獨立作家,第316頁。
【注113】郭湧〈程后姚先生事略〉,《南通縣文史資料》第8輯(1992年),第106頁。
【注114】郭湧〈程后姚先生事略〉,《南通縣文史資料》第8輯,(1992年),第104頁。
【注115】徐禾〈徐一士與掌故學〉,《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亦佳盧小品》,2009年,中華書局,第355頁。
【注116】徐禾〈徐一士與掌故學〉,《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亦佳盧小品》,,2009年,中華書局,第360頁。
【注117】張壽平(輯釋)《近代詞人手札墨蹟》上冊,2005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561頁。
【注118】張壽平(輯釋)《近代詞人手札墨蹟》上冊,2005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561頁。
【注119】吳福輝(編選)〈予且小傳〉,《予且代表作──淺水姑娘》,2008年,華夏出版社,第1頁。
【注120】吳福輝(編選)〈予且小傳〉,《予且代表作──淺水姑娘》,2008年,華夏出版社,第309頁。
【注121】吳福輝(編選)〈予且小傳〉,《予且代表作──淺水姑娘》,2008年,華夏出版社,第1頁。
【注122】周家珍(編著)《20世紀中華人物名字號辭典》,2000年,法律出版社,第11頁,「白映星」辭條。
【注123】包天笑〈名與號〉,《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文海出版社,第188葉~第192葉。
【注124】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第14頁。
【注125】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第14頁、第24頁。
【注126】吳劍〈以古典詩詞風格成名歌壇的高天棲〉,《何日君再來──流行歌曲滄桑史話(1927─1949)》,2010年,北方文藝出版社,第168葉~第170葉。
【注127】周玉敏〈《現代》雜誌研究〉,2006年,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紙。《現代》雜誌係一文學雜誌,1932年創刊於上海,1935年5月1日停刊,為期3年間共出刊6卷34期。
【注128】郭戈〈李廉方對清末民初教科書的貢獻〉,《課程‧教材‧教法》第33卷第4期(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頁96~頁102。
【注129】李楠、姚遠〈《博物學雜誌》辦刊思想探源〉,《編輯學報》第23卷第5期(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頁398~頁400。
【注130】劉國銘(主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誌》,1989年,春秋出版社,第953面;陳曉維〈周子美與澤存書庫〉,《好書之徒》,2012年,中華書局,第238頁~第239頁。
【注131】周子美(著)、徐德明(整理)《周子美學述》,1999年,杭州人民出版社,第164頁。
【注132】周子美(著)、徐德明(整理)《周子美學述》,1999年,杭州人民出版社,第166頁。
【注133】上海書店(印刷)《申報影印本》第385冊,1985年,上海書店,第230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