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漫談百濟之「百」為夫餘族

2025年01月12日撰稿
一、《隋書》所載之百濟源流

《隋書》〈卷81、列傳第四十六、東夷〉「高麗」條:
「高麗之先,出自夫餘。夫餘王嘗得河伯女……感而遂孕,生一大卵,有一男子破殼而出,名曰朱蒙。……及壯,……朱蒙棄夫餘東南走。遇一大水,深不可越。……朱蒙遂渡。追騎不得濟而還。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以高為氏。」

《隋書》〈卷81、列傳第四十六、東夷〉「百濟」條:
「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其國王有一侍婢,忽懷孕,……後遂生一男……名曰東明。及長,高麗王忌之,東明懼,逃至淹水,夫餘人共奉之。東明之後,有仇台者,篤於仁信,始立其國于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漸以昌盛,為東夷強國。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

依《隋書》所載,高句麗是從夫餘分裂出來的國家,而百濟又是從高句麗分裂出來的國家,因此百濟的核心族群也自當是夫餘系移民無疑。

二、《三國史記》所載之百濟源流

《三國史記》〈卷13、高句麗本紀、第一〉: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先是,扶餘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 爲太子。......金蛙嗣位。於是時,得女子於太白山南優渤水,......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有一男兒,破殼而出,......扶餘俗語,善射爲朱蒙,故以名云。......朱蒙乃與鳥伊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為友,行至淹淲水,......行至毛屯谷,......倶至卒本川。......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爲氏。......是漢孝元帝建昭二年,新羅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歲也。」

《三國史記》〈卷23、百濟本紀、第一〉:
「百濟始祖溫祚王,其父,鄒牟,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未幾,扶餘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來為太子。沸流、溫祚,恐為太子所不容,遂與烏干、馬黎等十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國號十濟,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也。沸流......慙悔而死,其臣民皆歸於慰禮。後以來時百姓樂從,改號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扶餘為氏。」

《三國史記》所記和《隋書》所載有所出入,反映在王室譜系的差異上。不過相同的是也敘述高句麗是從夫餘分裂出來的國家,而百濟又是從高句麗分裂出來的國家,因此不管是《隋書》還是《三國史記》都認為百濟的核心族群是夫餘系的移民。

三、百濟國族名在百濟語中的發音和意義初探

「百濟」之國族號在百濟語音、誼如何?首先從漢語中古音的對音來探討其百濟語本族發音。中世漢語史籍所錄「百濟」國號,計有4種:

(1)十濟
依據韓國方面的《三國史記》〈卷23、百濟本紀、第一〉,百濟最初的早期國號為「十濟」。

(2)伯濟
依據中國方面的《三國志》〈卷30、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韓傳」:
「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馬韓在西。......有爰襄國、……伯濟國、……、楚離國,凡五十餘國。」

韓國之內分屬50多個小國,其中1個名為「伯濟國」的小國很可能就是百濟國,當時的百濟國國勢頗弱小尚無法與高句麗匹敵。

(3)百濟
百濟是該國最為通行的國號,見於韓國方面的《三國史記》《三國史記》〈卷23、百濟本紀、第一〉,以及中國方面的《隋書》〈卷81、列傳第四十六、東夷〉「百濟」條。

(4)南扶餘
依據韓國方面的《三國史記》〈卷26、百濟本紀、第四〉:
「聖王,諱明襛,武寧王之子也。智識英邁,能斷事。武寧薨,繼位,國人稱為聖王。......十六年,春,移都於泗沘,......國號南扶餘。」至少在百濟聖王乙朝的末期,曾將國號改作南扶餘。

百濟國早期是否曾使用過「十濟」國號?不無疑問。倘有,則「十濟」國號可能是其初起小部落的部落號,隨著國家規模擴張之後,再改採用「百濟」國號來指代更大的統治範圍。「南扶餘」國號是百濟聖王後期一度改用的國號,南是方位,扶餘則是種族名。鑒於「十濟」號的可疑難辨,以及「南扶餘」顯為種族名,這2種國族號暫置不論。

茲集中比較「伯濟」號與「百濟」號,相關之漢語中古對音如下:

漢字中古音擬構系統

伯濟

百濟

備註

白一平、沙加爾系統

Baxter Sagart OC by GSR 2014-09-20

*paek-tsejX

*paek-tsejX

X不表示音素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隋唐音)

高本漢

*pɐk-tsiei

*pɐk-tsiei

 

王力

*pɐk-tsiei

*pɐk-tsiei

 

董同龢

*pɐk-tsiɛi

*pɐk-tsiɛi

 

周法高

*pak-tsiɛi

*pak-tsiɛi

 

李方桂

*pɐk-tsiei

*pɐk-tsiei

 

陳新雄

*pak-tsiei

*pak-tsiei

 

還原擬構

*pak-tsiei

*pak-tsiɛi

*pak-tsiei

*pak-tsiɛi

 


清晰可見的是第一個漢字「伯/百」對音*pak(或*pak)所對應的是「夫餘」族名,因為百濟語和高句麗語相仿且高句麗語「夫餘」族名之突厥語對音作*bök(單數型*bök,複數型*bök-li,參:〈闕特勤碑記高句麗作「bökli」係因其核心種族為夫餘族〉),兩相對照一望即知:

時代

國族

漢語對音

突厥語對音

本族語發音擬構

商末周初

薄姑

鄭張尚芳系統:

*baːɡ-kaː

(缺)

名詞單數:*baγ

名詞複數:*baγ-lar

南北朝

夫餘

鄭張尚芳系統:

*ba-la*pa-la

(缺)

名詞單數:*bak

名詞複數:*bak-lar

唐朝

高句麗

(缺)

闕特勤碑:

bökli

名詞單數:*bök

名詞複數:*bök-li

唐朝

詳前表

(缺)

名詞單數:

伯:*pak

百:*pak


至於第二個漢字「濟」對音*tsiei(或*tsiɛi)的字誼為何?尚不明瞭。俟候再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