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條目 |
《魏書》史文 |
矛盾1: 政治 |
矛盾2: 種族 |
矛盾3: 地望 |
粟特國條 (匈奴領粟特國) |
粟特國,在葱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丗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 |
粟特國原為統一的一個國家,但之後已為匈奴征服,成為匈奴的屬國。 |
種族為塞種(奄蔡之後裔)。 |
粟特國位於康國的西北方向(康國條言明康居的後裔是康國)。 |
康國條 (嚈噠領粟特諸國) |
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踰葱嶺,遂有其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丗夫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都於薩寶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其王索髮,冠七寶金花,衣綾、羅、錦、繡、白疊;其妻有髻,幪以皂巾。丈夫翦髮,錦袍。名為彊國,西域諸國多歸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有胡律,置於祅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賊盜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喪制與突厥同。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諸國皆助祭。奉佛為胡書。氣候溫,宜五穀,勤修園蔬,樹木滋茂。出馬、駝、驢、犎牛、黃金、碙沙、[貝甘]香、阿薛那香、瑟瑟、麞皮、氍毹、錦、疊。多蒲萄酒,富家或致十石,連年不敗。太延【靜案,太延,《北史》原作:大業】中,始遣使貢方物,後遂絕焉。 |
粟特國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多個小國,其中國力最強的是康國,其餘各國都歸附於康國。另參《魏書》〈西域傳〉嚈噠條:「西域康居、于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可知康國又為嚈噠的屬國。 |
種族為粟特。 |
康國的位置與粟特國不同(康國條言明康居的後裔是康國)。 |
本落落格於2018年5月19日啟用。 天成靜是我的號,故此虛擬寄暢之所命名為天成居。 網誌帳號選用的是亞述語bitmummi表示「學院或知識性質教育機構」的字。 本欲取譬「知也無涯」的意境採用ulidi表示「我不知道」的字,可惜限於google帳號至少需6個字元,只得割愛。 本部落格將不定期存放分享我個人就歷史、地理方面的筆記與研究心得,以及一些好聽的音樂連結。
標籤
- 《風采》
- *自娛(擺盤)
- *自娛(繪畫)
- *美景
- *偶占
- #舊記
- ↑揚升
- +待補
- ×偏方
- ×漫臆
- △舞蹈
- ○好站緬懷
- ●站外資源
- ●頻道(古建築)
- ●頻道(史學)
- ●頻道(玉石)
- ●頻道(地理)
- ●頻道(咖啡)
- ●頻道(服飾)
- ●頻道(油品)
- ●頻道(冒險)
- ●頻道(旅遊)
- ●頻道(素食)
- ●頻道(酒品)
- ●頻道(動漫)
- ●頻道(陶瓷)
- ●頻道(葷食)
- ●頻道(漁牧)
- ●頻道(趣味)
- ●頻道(鐵路)
- 不丹史
- 中國史(三國)
- 中國史(元朝)
- 中國史(巴蜀)
- 中國史(北洋)
- 中國史(台灣)
- 中國史(有虞氏)
- 中國史(西周)
- 中國史(西漢)
- 中國史(宋朝)
- 中國史(汪偽)
- 中國史(明朝)
- 中國史(東周)
- 中國史(金朝)
- 中國史(南北朝)
- 中國史(後戰國)
- 中國史(唐朝)
- 中國史(夏朝)
- 中國史(秦朝)
- 中國史(商朝)
- 中國史(國府)
- 中國史(清朝)
- 中國史(遠古)
- 中國史(戰國)
- 中國史(總論)
- 中國史(蘭芳)
- 中國史(PRC)
- 內亞史
- 內亞史(粟特)
- 內亞史(塞種)
- 內亞史(Bactria)
- 夫餘史
- 文學
- 日本(奈良朝)
- 日本史
- 日本史(古倭)
- 日本史(台灣)
- 日本史(平安朝)
- 日本史(江戶幕府)
- 日本史(現代)
- 北族(匈奴史)
- 北族(回鶻史)
- 北族(狄史)
- 北族(東胡史)
- 北族(柔然史)
- 北族(突厥史)
- 北族(蒙古史)
- 北族(獨目人)
- 北族(賽爾柱史)
- 北族(鮮卑史)
- 北族(Avar史)
- 北族(Hun史)
- 古俄國史
- 古泉
- 史前時代(台灣)
- 史閣
- 史學史
- 史學研究指引
- 史學倫理
- 史學基礎
- 史學理論
- 生活(保養)
- 生活(盆栽)
- 生活(茶具)
- 生活(藏書)
- 全球文明變遷
- 印尼史
- 印尼史(亞齊)
- 印度史
- 名士
- 名史
- 名物
- 名詞
- 名號
- 衣索匹亞史
- 西臺史
- 西臺前史(Hatti)
- 西臺後史(凡)
- 西藏史(吐蕃)
- 西藏史(佛教政團)
- 西藏史(現代)
- 希臘史(亞歷山大)
- 希臘史(塞琉古)
- 兩河史(希伯來)
- 兩河史(亞述)
- 兩河史(埃蘭)
- 兩河史(腓尼基)
- 兩河史(瑪里)
- 兩河史(蘇美)
- 宗教(匈奴)
- 宗教史(回教)
- 宗教史(祆教)
- 宗教史(基督一性論)
- 宗教史(景教)
- 宗教史(遠古)
- 法國史
- 波斯史(卡扎爾)
- 波斯史(伊朗)
- 波斯史(安息)
- 波斯史(米底)
- 波斯史(阿開民)
- 波斯史(薩珊)
- 阿拉伯史(伍麥葉朝)
- 阿拉伯史(阿拔斯朝)
- 阿拉伯史(前伊斯蘭)
- 阿拉伯史(哥多華朝)
- 非洲史
- 俄國史
- 南島語族
- 美洲(印加史)
- 美洲(阿茲特克史)
- 美洲(瑪雅史)
- 美洲(Taino史)
- 音樂(土耳其)
- 音樂(巴基斯坦)
- 音樂(日本)
- 音樂(以色列)
- 音樂(尼泊爾)
- 音樂(伊朗)
- 音樂(匈牙利)
- 音樂(印尼)
- 音樂(印度)
- 音樂(拉美)
- 音樂(法國)
- 音樂(波蘭)
- 音樂(阿富汗)
- 音樂(俄羅斯)
- 音樂(保加利亞)
- 音樂(美國)
- 音樂(庫德)
- 音樂(烏克蘭)
- 音樂(高加索)
- 音樂(塔吉克)
- 音樂(搖滾樂)
- 音樂(新世紀)
- 音樂(瑞士)
- 音樂(圖阿雷格)
- 音樂(蒙古)
- 音樂(寮國)
- 音樂(緬甸)
- 音樂(薩米)
- 音樂(bbox)
- 音樂(Cover)
- 音樂(Hang)
- 埃及史
- 埃及史(中世)
- 埃及史(Nome)
- 神祕學
- 高棉史(真臘)
- 專題(工藝史)
- 專題(文化史)
- 專題(文字)
- 專題(民族)
- 專題(生活史)
- 專題(交通史)
- 專題(地著化)
- 專題(制度史)
- 專題(服飾史)
- 專題(武術史)
- 專題(法制史)
- 專題(軍事史)
- 專題(租界)
- 專題(婚姻)
- 專題(朝報)
- 專題(經濟史)
- 專題(學術史)
- 專題(親屬關係)
- 專題(避諱)
- 荷蘭史(台灣)
- 越南史
- 越南史(阮朝)
- 越南史(陳朝)
- 越南史(黎朝)
- 農業史(動物)
- 農業史(植物)
- 電玩
- 語言(女真語)
- 語言(日本語)
- 語言(比較語言學)
- 語言(匈奴語)
- 語言(契丹語)
- 語言(柔然語)
- 語言(突回語)
- 語言(對比語言學)
- 語言(漢語)
- 語言(蒙古語)
- 語言(閩南語)
- 語言(韓語)
- 語言(鮮卑語)
- 緬甸史(英印)
- 緬甸史(現代)
- 曆年
- 歷史地理
- 歷史哲學
- 歷史劇
- 辨正
- 韓國史
- 韓國史(百濟)
- 韓國史(李朝)
- 韓國史(高句麗)
- 韓國史(新羅)
- 翻譯
- 薩滿文化
- 羅馬史(共和國)
- 羅馬史(拜占庭)
- 贗偽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北史》充補《魏書》〈西域列傳〉中的2個粟特國(2)
2023年10月01日撰稿
一、《魏書》所敘粟特國和康國(粟特諸國昭武九姓之首)非屬同一國的史文
現行仁壽本《魏書》卷102〈西域列傳〉係古人以《北史》所充補並略有微調,至於《魏書》原有內容為何?已不可考。充補後的《魏書》計開2個粟特國,這兩個粟特國理當為同1國但2條史文的內容卻明顯互斥,莫知所由,可推估其原因當為元魏行人當時已無法全盤掌握西域政情有關。這2條史文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下表3點:
二、《魏書》所敘粟特國史文的2種校訂方案
《魏書》所敘粟特國和康國的內容理當相同,但卻互相相違,判若貳國,殊不可解:
(1)依粟特國條史文所言該國已被匈奴破滅並以匈奴為上國,依康國條史文所言則昭武諸國雖以康國馬首是瞻但仍應均奉嚈噠為宗主國,而匈奴(*(a)brangh-nar)和嚈噠(Hephthalites)絕不會是同一個國家。
(2)以康國為中心的昭武諸國乃一般習知之粟特諸國,按理《魏書》不應一國立兩條,在「康國條」等昭武諸國史文之外,又分立「粟特國」條。且當北魏之世的西域並無統一的粟特國,而是分立串聯的多個粟特諸邦、皆有各各自別的國號,《魏書》亦不應單列出「統一」的「粟特國」條,其原因即在於粟特的政治世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單數的一個國家,而是鬆散的、複數的多個城邦。
(3)綜合粟特國條和康國條的史文,粟特國位於康國的西北方向,這兩國明顯不是同個國家。
這種1國2條的作法導致了後世史家極大的困惑,進而很容易引致過份武斷的判斷。
關於《魏書》粟特國條和康國條,哪條史文才是對的?由於《魏書》中關於昭武諸國(康、安、石、史、曹……等國)史文遠較粟特國條來得詳實,可信度較高,故我人能夠逕援康國條史文;但彼時粟特人絕非如粟特國條所敘那般是一個單一的國家,而是多個複數的國家群,所以我人須對粟特國條史文進行甄別校對之後,方得進一步運用該筆史料。
至於該如何調處這2條史文之間的矛盾,並檢校《魏書》粟特國條史文的錯處?有2種意見。
(1)一是認為粟特國條的國名是正確的,但地理位置是誤植了。
此種意見可以劉衍鋼先生的著作《羅馬帝國的夢魘 馬塞里努斯筆下的東方戰爭與東方蠻族》(2019年3月1版2刷,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152830)一書為代表。該書第167紙:「夏特解讀史料的最大問題不在時間方面,而在空間方面,即粟特國不可能位於南俄草原。其實不用參考其他史料,只需簡單分析上述粟特國條後半段便可看出該國不可能如此遙遠。……因此《魏書》中的粟特國,只可能位於傳統所言的粟特地區【靜案,河中地區的南部】,或者在該地區附近。」
(2)二是認為粟特國條的國名是魏季行人就已譯錯了,但地理位置是正確的。
此種意見則可以姚大中先生的著作《古代北西中國》(1981年5月初版、1992年5月再版,三民書局,ISBN:9789571406756)一書為代表,是書第118葉~第119葉:「第三:第四世紀中,匈奴人自裏海以東繼續向西移動,阿蘭終被滅亡,阿蘭人一部份西移,一部份在大屠殺下消滅,一部份被吸收入『匈奴』民族範疇。烏拉山南部與伏爾加河流域,自此改為匈奴人聚居中心,勢力一直延伸到頓河下游的今日南俄。這個由匈奴人接收阿蘭土地與人民所建立的新國家,一般相信,便是『魏書』西域傳中『粟特國』(Scythac)。『魏書』說明:『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裏海),在康居西北。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靜案,姚大中先生他將《魏書》〈西域傳〉粟特國條的「粟特」加註為「(scythac)」,暗示此粟特乃係「奄蔡」(Aorsi國、塞saka種)之誤植,而非真正的粟特(sugda)。蓋奄蔡族屬為塞種(saka,族名又叫做斯基泰scythai族),北魏時人可能將「saka(塞種)」與「suli、sogdag、sugda(粟特)」弄混在一塊,所以將康居西北已服屬匈奴的塞種人誤作是粟特人。
三、《魏書》所敘粟特國實係國名誤植,應校正為塞種國
我之前曾整理過學者們談論北匈奴遷徙為杭人的資料,匯聚至〈【筆記】北匈奴第1波大規模西遷〉乙文內,該文引用了耿世民先生譯介的《布勒加爾王公名錄》,頗具價值,本文再次援引如下:
《內亞文史論集》第144頁~第145頁:「匈奴/匈/布勒加爾的聯繫在所謂的布勒加爾王公名錄中也得到了證實,這一名錄保存在屬於15、16世紀的3個俄文寫本的史料中,原本是7─8世紀時用希臘語寫成的。名錄包含13個王公名字及用布勒加爾語寫的依十二生肖記載的即位和在位年代,這種計年法已見於公元3世紀的南匈奴。名錄的年代應始於公元153年。我們已知約在這個時期北匈奴被迫把其居住的核心地蒙古讓給鮮卑,而西遷到中亞塔拉斯和伊克塞湖一帶。第二個確知的年代為453年,這是布勒加爾人之父、阿提拉之子伊爾尼克即位的一年。其中有一處很重要(在此之前一直不清楚),那裡談到737年王朝的接替問題,原文說考米爾索施(Kormisosh)大公izmeni rod doulov rekshe vichtun’(原文為古斯拉夫文,這裡改用拉丁字母拼寫──譯者)。這句話的語法分析十分有趣。這裡賓語rod有兩個來自名詞的形容詞定語。第一個定語的語尾為ov,表示從屬於某個集體之意;第二個定語字尾"’"則表示屬於某個個人。那麼我們要問:誰是Doulo和Vichtun?我們知道在漢文史料中匈奴的統治部落是"屠各",其古音為duo-klo。屠各的祖先為匈奴帝國的建立者冒頓(前207─前174年)。「冒頓」的古音為bak(~mak)-tuan,即bak-tun~biktun。因這個名錄最先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所以vichtun一名詞首中的v可寫作V-和b-。這句話可譯為:考米爾索施接替了冒頓(*Bichtun)的屠各部。……總體來可以說,匈奴和匈在概念上是同等的。它們首先是指統治部落和姻親部落(他們是核心部落)而言,其次對其建立的王朝、領土和人來說也是實用的。因為這些王朝(統治部落和部分姻親部落除外)是由不同部分構成的,所以人們又不能簡單地把他們看作是同一的。」
論證杭(Hun)人是否為北匈奴(North *(a)brangh-nar)人的後裔部落,可以讓我人在面對《魏書》粟特國條史文的國名抑地望需予校正的問題上不致顯得手足無措。只要能論證前者正誤,便能輕鬆分明後者歸屬。參酌15、16世紀《布勒加爾王公名錄》保加爾王室自述譜系,記錄其先祖可追溯至「屠各」部的冒頓,自承為「屠各」冒頓的後人,可得知杭(Hun)人皇族的確為北匈奴(North *(a)brangh-nar)皇室的後裔,其所統帥的部落(至少是核心部落的部民)也該是有著類似的經歷。那麼,杭(Hun)人的核心部落既然確定是北匈奴核心部落的後裔群體,則進一步即得將《魏書》粟特國條史文的2種校正方案縮小到只剩下1種:「粟特國的國名乃屬誤植應予校正為塞種國」,而非另1種方案將粟特國地望錯校至費爾干那地區(粟特諸國的傳統領地)否則就會導出「杭人非匈奴論」的結果來。
簡言之,《魏書》〈西域列傳〉粟特國條所載的「粟特國」,其國名為誤植,本係「塞(saka)」國的音譯,因雷同於「粟特(sugda)」諸國的發音而產生訛傳,最終錄入了《北史》又輾轉充補回現行的《魏書》中,其原因概或元魏迄隋唐時人對西域情形並未完全瞭解所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