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北史》充補《魏書》〈西域列傳〉中的2個粟特國(3):忽倪王當為某一任之阿蘭國國王

系列文《12、[3]》

2023年10月29日撰稿
壹、忽倪王身份舊說3種

據現行仁壽本《魏書》卷102〈西域列傳〉粟特國條:「粟特國,在葱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丗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依史文,該國王自為匈奴所殺之王起算(含),歷三世之王為忽倪王;然因粟特國條之記敘乃真中摻假,故於忽倪王之國籍歷來有三說:

一、忽倪王乃粟特王

斯即現行仁壽本《魏書》所譜,粟特國條行文如此。

劉衍鋼亦同此說,氏著《羅馬帝國的夢魘 馬塞里努斯筆下的東方戰爭與東方蠻族》,2019年3月1版2刷,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152830,第167面:「夏特解讀史料的最大問題不在時間方面,而在空間方面,即粟特國不可能位於南俄草原。其實不用參考其他史料,只需簡單分析上述粟特國條後半段便可看出該國不可能如此遙遠。……因此《魏書》中的粟特國,只可能位於傳統所言的粟特地區【靜案,河中地區的南部】,或者在該地區附近。」依前引可知劉衍鋼氏認為《魏書》粟特國條所載之國即粟特國,其地望位於傳統粟特地區。

二、忽倪王乃匈奴王Irnak(或記作:Irnik、Hernac、Ernac)

持此說者為夏特氏,而後姚大中先生因之。
(1)夏特
劉衍鋼《羅馬帝國的夢魘 馬塞里努斯筆下的東方戰爭與東方蠻族》第164面~165面引夏特氏之說:「夏特認為粟特國即南俄草原上的阿蘭人政權,……匈人對阿蘭人的征服,時間在370年前後。“三世”後約為七十五年後,與魏高宗在位時間(452─465年)大體符合。這位匈奴統治者忽倪其實就是古典史料中“稱霸萊茵、黑海間的匈王”,即阿提拉的幼子艾爾納克(Ernac)。」

(2)姚大中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1981年5月初版、1992年5月再版,三民書局,ISBN:9789571406756,第119葉:「忽倪經史學界考定即前述Hernac音譯,『魏書』記述北魏文成帝(紀元四五二 ── 四六五年)忽倪派遣使者來聘,時代正相符合,其父阿提拉、其祖巴拉密的世次也相當,祇所記事已係八十年歐、亞大帝國崩壞與忽倪王退回東方以後,而非佔領歐洲以前。」

三、忽倪王乃匈奴王Balamir或匈奴王Uldin

劉衍鋼《羅馬帝國的夢魘 馬塞里努斯筆下的東方戰爭與東方蠻族》第166面引其他學者之說:「後來有學者修正夏特說法,認為忽倪並非艾爾納克,而是阿提拉之前的著名匈人首領巴拉米爾【靜案,Balamir】或烏爾丁(Uldin)」

貳、忽倪王身份應校訂為阿蘭王

一、《魏書》粟特國條敘述該國為匈奴所有後,仍有沿襲原國號之王可遣使涉外

靜案,前述舊說3種並不確當,蓋回歸《魏書》粟特國史文,並校正「粟特」為﹝塞種﹞的話,則為:「﹝塞種﹞國,在葱嶺之西,古之奄蔡,……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丗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塞種﹞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史文明言﹝塞種﹞王為匈奴所殺之後,至魏高宗時仍有﹝塞種﹞王能遣使至魏國贖人,而非謂係「匈奴單于」遣使贖人,可知匈奴單于雖殺﹝塞種﹞王而有其國,其「有其國」的性質乃是將﹝塞種﹞國納入屬國,而非予以直轄,否則魏高宗時絕無從仍有﹝塞種﹞王遣使之可能性存在。則忽倪王應為﹝塞種﹞王,亦即其時主要種族為塞種之阿蘭王。

二、「忽倪」的中古漢語對音*ʃuotŋei,無法對應Hun語的「Irnak」

再查中古漢語的對音,依白一平、沙加爾系統BaxterSagartOCbyGSR2014-09-20(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的擬構:
忽:xwot (x- + -wot D),D表示去聲
倪:ngej (ng- + -ej A),A表示平聲
忽倪:*xwotngej【靜案,若以KK音標改寫則為:*ʃuotŋei】

則《魏書》粟特國條「忽倪」的中古漢語對音為*xwotngej(或*ʃuotŋei),其發音對比於西遷匈奴Hun語的Irnak(或Irnik、Hernac、Ernac),很明顯完全無法對應得上,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來談委實無法得出前者跟後者都是同一個字,而應該是不同的字才對。

三、小結:忽倪王應為阿蘭王

鑒於塞種國王被匈奴單于弒殺後,此後仍有新王是以塞種國王的名義遣使赴魏,可知匈奴單于攻殺塞種國王已降,對於該國係以屬國的形式來施行間接統治,而非將之收入匈奴國本土予以直轄控制,否則便無從又有新任塞種國王可資對外交涉。而在塞種國被匈奴所殺的舊王,一直到塞種國遣使赴魏的新王之間,有一位塞種國王的名字是忽倪,那麼,該忽倪王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當時的塞種國就是阿蘭國,則他必定是阿蘭國的某一任王無疑;只不過他是遣使赴魏交涉贖人的那任阿蘭國王呢?抑或係更早前一任或前幾任的某任阿蘭國王呢?就需要佐以其他更多的未見史料來仔細再斟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