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北史》充補《魏書》〈西域列傳〉中的2個粟特國(1)

系列文《[1]、23

2020年02月05日撰稿
2020年02月06日校補
一、《魏書》中的兩個粟特國

《魏書》卷102〈西域列傳〉中有兩個粟特國,一個是「粟特國」條的匈奴領粟特國,另一個則是「康國」條所列的昭武諸國。查:仁壽本《魏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九十〈西域〉末跋:「魏收書〈西域傳〉亡,此卷全寫《北史》〈西域傳〉而不錄安國以後。案,《隋書》〈西域傳〉云:『康國,大業中始遣使貢方物,後遂絕焉。』此改大業字為太延,蓋行人妄改。」故舉世無所謂《魏書》卷102〈西域列傳〉,現實有者乃後人據《北史》割校補之。

《北史》充補《魏書》卷102〈西域列傳〉中的兩個粟特國,其史文:
(1)「粟特國」條的匈奴領粟特國
《魏書‧西域列傳‧粟特國》:「粟特國,在葱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丗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
(2)「康國」條的昭武諸國
《魏書‧西域列傳‧康國》:「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踰葱嶺,遂有其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丗夫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都於薩寶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其王索髮,冠七寶金花,衣綾、羅、錦、繡、白疊;其妻有髻,幪以皂巾。丈夫翦髮,錦袍。名為彊國,西域諸國多歸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有胡律,置於祅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賊盜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喪制與突厥同。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諸國皆助祭。奉佛為胡書。氣候溫,宜五穀,勤修園蔬,樹木滋茂。出馬、駝、驢、犎牛、黃金、碙沙、[貝甘]香、阿薛那香、瑟瑟、麞皮、氍毹、錦、疊。多蒲萄酒,富家或致十石,連年不敗。太延【靜案,太延,《北史》原作:大業】中,始遣使貢方物,後遂絕焉。」

顯然史文在此出現奇異之處,蓋以康國為中心的昭武諸國乃一般習知之粟特諸國,按理《魏書》不應一國立兩條,在「康國(附列昭武諸國)」條之外又分立「粟特國」條。且當北魏之世的西域並無統一的粟特國,而是分立串聯的多個粟特諸邦、皆有各各自別的國號,《魏書》亦不應單列出「統一」的「粟特國」條,其原因即在於粟特的政治世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單數的一個國家,而是鬆散的、複數的多個城邦。

因之愚疑前者的「粟特國」其國名為誤植,本係「塞(薩迦)」國的音譯雷同於「粟特」而訛傳,概或元魏迄隋唐時人對西域情形並未完全瞭解所致,乃「假-粟特」國。至於後者的「康國」包括歸附的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之屬,則方為「真-粟特」諸國。

二、現代史學研究中的「學術」粟特概念

不過在徹底釐清前述二者的差異之前,宜先複習一遍現代21世紀史學界對於中世粟特人國度的認知,此認知不妨命之曰「學術-粟特」諸國。何謂「學術-粟特」諸國?整理抄錄如次:

(1)古代粟特人
遠古粟特人或許曾有過獨立的統一聯合政體,惟實情是否如此?無法百分百予以肯定。總之遠古粟特人群體出現後,粟特人即長期遭外部的異族統治,但在內部保持著一宗主、多城邦的自治型態。藍琪、蘇立公、黃紅(合著)《中亞史》第一卷,2018年8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61664,第347葉:「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之間,印歐種東伊朗游牧人陸續遷入阿姆河下游和阿姆河與錫爾河支菸的河中地區;」第155葉:「從考古發掘來看,粟特最早的城市建於公元前7世紀,有的城市帶有防禦措施。由此推知,粟特地區在公元前7世紀出現了某種形式的政權。公元前6世紀,粟特成為波斯帝國的屬地,以後相繼處於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統治之下。」第347葉:「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統治時期,這一地區設立為波斯的粟特行省,……居民被稱為粟特人。據中國文獻資料,在大月氏人來到粟特之前,粟特人接受過康居國的統治,在康居國衰落之後,它們接受了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的統治。貴霜帝國衰落之際,粟特地區形成了許多小國,這些國家就是昭武九姓國,它們先後處於貴霜帝國和嚈噠汗國的統治之下。」

(2)中世粟特人
單海瀾《長安粟特藝術史》,2015年12月,三秦出版社,ISBN:9787551811644,第12頁:「4世紀後期,在中亞地區,有一個國家逐漸地強大起來,這就是嚈噠帝國,其在中國文獻中又稱之為滑國。嚈噠……闖入中亞,首先征服了索格底亞那,然後又攻滅貴霜,……嚈噠國統治索格底亞那地區是4世紀後期至5世紀期初,……此後多年薩珊王國多次與嚈噠發生戰爭,但都被嚈噠壓制,……在這一過程中,索格底亞那地區一直處在嚈噠人的控制之下,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地區才避免了被薩珊波斯吞併的命運,從而出現了諸多的城邦國家,這也就是後來的昭武九姓國家了。在有關康居的記載消失之後,就索格底亞那地區而言,在隋唐之前,中文文獻中出現的是"粟特"等名稱,隋唐時期,則以康、安、史等昭武九姓國的名稱出現。嚈噠統治粟特地區之後,也實施的是比較鬆散的管理方法,……沒有改變粟特地區固有的內部社會結構。……」第13頁:「嚈噠為了收繳更多的貢金,經常給予粟特諸國的內部社會生活以非常自由的獨立權力,同時還大力鼓勵粟特民族發展東西方貿易。正因為如此,這些城邦國家仍以獨立國家的名義對中原北魏王朝進行朝貢貿易。6世紀中期,突厥開始興起,……558年突厥的木杆可汗打敗了嚈噠,……粟特地區又歸於突厥的統治之下了。」藍琪、蘇立公、黃紅(合著)《中亞史》第一卷,第347葉:「當突厥人在中亞地區建立政權之時,昭武九姓國臣屬於西突厥汗國。」

(3)中世粟特諸國:昭武九姓
藍琪、蘇立公、黃紅(合著)《中亞史》第一卷,第345葉:「6世紀初期,在中亞河中地區形成了以昭武姓為統治者的國家,中國史書稱之為昭武九姓國。突厥汗國建立以後,這些國家臣服於西突厥汗國的統治。有關西突厥汗國統治下的昭武九姓諸國情況,……」第346葉:「對鐵門關以北粟特地區的具體範圍,學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看法。大者指熱海(伊塞克湖)以西,波斯以東,楚河以南,鐵門關以北;小者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中國唐代文獻寫作那密水)流域。……到6世紀初期,在澤拉夫善河及周圍形成了一些國家,他們是康國(Samarqand)、安國(Boukhara)、石國(Chach)、史國(Kesh)、曹國(Khebud)、何國(Koshana)、米國(Maimargh),以及火燖(Khwaresm,貨利習彌,今阿姆河下游一帶)和戊地(Betik,伐地,又名西安國)。這些國家均以昭武為姓,因此,在3至9世紀的中國文獻中,將它們統稱為昭武九姓國,有的史書又將它們稱為九姓胡或粟特胡。……」第347葉:「昭武九姓建立的國家不只有九個,據中國史籍《隋書》、《北史》記載,王姓昭武的國家在安國中還有小安國(又名東安國、喝捍),那色波(又名小史,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卡爾施),此外,還有臣屬於安國的畢國,曹國一分為三,即東曹、中曹和西曹。在昭武九姓國家中,康國最大,是其他昭武國家的宗主。康國在唐代文獻……又名為颯秣建、……薩末鞬,其地理位置在今烏茲別克斯坦薩馬爾罕一帶。」

單海瀾《長安粟特藝術史》,第5頁:「歷史上的粟特地區是由眾多的城邦國家組成的,有康國、安國、曹國、何國、米國、史國、石國等等。其中以薩馬爾罕(Samarkand)為中心的康國最大,它常常是粟特各城邦國家的代表。此外,以布哈拉(Bukhara)為中心的安國,也是相對較大的粟特王國。還有位於對沙那(Sutrushana/Ushrusana)的東曹國,位於劫布呾那(Kaputana)的曹國,位於瑟底痕(Ishitikhan)的西曹國,位於弭秣賀(Maymurgh)的米國,位於屈霜你迦(Kushanika)的何國,位於羯霜那(Kashana)的史國,以及位於赭時(Chach)的石國等等。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這些小國或有分合,中國史籍稱他們為"昭武九姓"。其實,有時候不止九個國家,而且中國不同的文獻也有不同的昭武九姓。……由於在粟特地區以昭武為王姓的城邦主要有九個,遂稱昭武九姓。歷史上的粟特人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因此長期受其周遭強大的外族勢力控制」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2018年2月1版3刷,三聯書店,ISBN:9787108035530,第17面:「粟特人,是屬於伊朗人種的中亞古族,在中國史籍中又被稱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胡等。他們原本生活在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即古典文獻所說的粟特地區(Sogdiana,索格底亞那),……粟特人長期受其周邊的強大外族勢力所控制,……粟特人在各族統治下,沒有滅絕,而是加強了自己的應變能力,從而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商業民族。與此同時,在粟特地區的大大小小的綠洲上,在各族統治相對薄弱的時候,漸漸聚集成為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城邦國家,其中以撒馬爾干(Samarkand)為中心的康國最大,此外還有布哈拉(Bukhārā)的安國、蘇對沙那(Sutrūshana/Ushrūsana)的東曹國、劫布呾那(Kapūtānā)的曹國、瑟底痕(Ishītīkhan)的西曹國、弭秣賀(Māymurgh)的米國、屈霜你迦(Kushāṇika)的何國、羯霜那(Kashāna)的史國、赭時(Chach)的石國等等,不同時期,或有分合,史稱"昭武九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