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筆記】摘抄史上關於駱駝方面的紀錄

2019年02月22日撰稿
2019年04月06日校補
以前曾在二手書店見到過約莫是廬山時候的泛黃講義,詳列了理想的軍隊組織編制,當中有一項兵科是駱駝兵。由於索價半萬新臺幣,沉吟未決,終於放手。回想起來頗覺扼腕,否則即可立馬翻揀民國20年左右許的駱駝兵了。駱駝和馬乃古代重要的軍事動物,馬的資料較易取得,駱駝則甚難。以下初步抄錄關於駱駝方面的史料,倘再有發掘將隨時補充之。

【日本】田家康(著)、歐凱寧(譯)《氣候文明史》(2012年8月,城邦文化,ISBN:9789862352038)第61頁~第62頁:「上一章提過阿加西湖曾經潰堤三次。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後,一萬一千三百前與八千二百年前的氾濫,也造成了規模比新仙女木事件稍小的短期寒冷化。兩者分別稱為『前北方震盪』(Pre-Boreal Oscillation)與『八二○○年前事件』(8.2 ky event)。前北方震盪造成兩百年的溫度下降,八二○○年前事件造成長達四百年的溫度下降。八千二百年前,阿加西湖最後一次潰堤,造成十六萬三千立方公里的淡水,在半年內以每秒五十萬立方公尺的流量注入北大西洋。……八二○○年前事件,是末次冰期的紀念品阿加西湖所帶來的最後一次寒冷化事件,之後便進入長久而安定的溫暖時期。」第73頁:「一萬年前,非洲大陸北部的季風比現在更強,來自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暖濕空氣不斷流入。現在從阿拉伯半島到非洲北部一帶是一片沙漠,但當時有河川流過,湖泊水面也更高。從新仙女木期結束到八千五百年前為止,查德湖的面積增加到三十萬平方公里,與當今的裏海相比也毫不遜色。當時衣索比亞高原降雨量更多,尼羅河流量也更大。而分析結果顯示,八二○○前事件過後,亞洲南部的季風也增強,比現在更為濕潤,氣溫也稍高一些。撒哈拉地區的沙漠化起於六千五百年前,全新世最佳氣候期的後半。從五千五百年前全球氣候寒冷化的時代開始,沙漠化特別明顯。直到一千五百年前,撒哈拉沙漠才成為人煙罕至的乾燥世界」

李寧、方美英(編著)《家養動物馴化與品種培育》(2012年3月,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329783)第23葉:「單峰駝(Camelus dromedarius)可能在5000年以前的阿拉伯半島的東南部被馴化,其野生祖先已經滅絕。雙峰駝的馴化可能發生在現在的伊朗及土庫曼斯坦等地,或向東的哈薩克斯坦南部,蒙古西北部和中國北部地區(Bulliet, 1975; Peters and Drie-sch, 1997)。最早的有關家養雙峰駝的證據來自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中部Salrwi Sokta地區,在這個地區發現的雙峰駝的骨骼、糞便的毛纖維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2600年(Meadow and Zeder, 1978)。……近幾十年,……又在內蒙古黃河流域的鮮新世晚期地層中,出土了名為"諾氏駝"的化石,形狀與現代駱駝很相似,據考證,這很可能就是現代雙峰駝的野祖。」第24葉:「野駝經人工馴化成為家畜後,由於人工選育以及生存環境的變化,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變異。例如,以野駝和家駝相比可發現,野駝具有頭較小、頸較長、前膝無角質墊、兩峰較小、兩肢較長、毛較短而稀等特點。」

【美國】David C. Conrad(著)、李安山(譯)《中世紀西非諸帝國》(2015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07174)第30頁邊注:「單峰駱駝最先是在公元前5000年在南部阿拉伯開始被馴養.......並於約公元前3000年引入到東北部非洲。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時最先將駱駝從非洲東北部帶到撒哈拉地帶。結果,有規律的穿越撒哈拉貿易成為可能。」

劉文鎖《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2015年4月,中華書局,ISBN:9789888310999)第104面:「在一些特定地理區,例如沙漠地區的綠洲,駱駝很早就被馴化用來牽引車輛。在土庫曼斯坦南部的定居聚落遺址裏,發現了馴養駱駝的跡象,以及用粘土製作的輪式車輛的模型。這是在銅石並用時代的公元前四千紀末至三千紀初。到青銅時代的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在科佩特‧塔格山(Kopet Tagh)山麓綠洲的聚落,人們還塑造了駱駝拉車的赤陶(燒土)像,藉以表達他們生活的景象。這種古老景象直到今天,還能在中亞的乾旱區綠洲看得到。」

國洪更《亞述賦役制度考略》(2015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59026)第85頁(頁面下半):「從中亞述時期起,nāmurtu雖然可以指亞述向附屬國徵收的一種貢賦,但是,它仍然可以指亞述官員向國王進獻的禮物。阿淑爾城發現的一些中亞述時期的帳目清單紀錄了臣僚進獻nāmurtu的情況。其中一份帳單提到"來自行省的綿羊",這表明亞述國王收到的覲見禮物不僅來自附屬國,而且來自行省總督,此間nāmurtu仍然可以指代不具有強迫意義的禮物。在第一次戰役中,辛納赫里布宣布:"在我的戰鬥過程中,我收到了駐守哈拉拉提的官員納布-貝爾-舒馬特的厚重nāmurtu(是)金、銀、穆蘇坎努(musukannu)木、驢、駱駝、綿羊和山羊。"納布-貝爾-舒馬特係哈拉拉提總督,其奉獻國王的nāmurtu也是一份禮物,而非附屬國的貢賦。」

國洪更《亞述賦役制度考略》第85頁(頁面上半):「直到新亞述時期,nāmurtu仍然可以指亞述與其他國家交換的禮物。薩爾貢二世在一篇銘文中寫道:"我收到的埃及國王皮魯、阿拉伯女王薩姆西、伊塔馬拉、薩布等海中和沙漠中的國王的nāmurtu是金、山貨、寶石、象牙、楓樹的種子、各種草藥、馬匹和駱駝。"薩爾貢二世時期,亞述並未征服埃及,因此,這裡提到的埃及nāmurtu顯然是兩國之間交換的禮物而非附屬國的貢賦。」

【美國】Albert Ten Eyck Olmstead(著)、李鐵匠、顧國梅(合譯)《波斯帝國史》(2010年9月,上海三聯書店,ISBN:9787542632647)指出,波斯阿開民(Achaemenes)皇朝大流士(Darius)帝時期的蘇薩(Susa)城,駱駝已然絕跡。該書第202葉:「後來,大流士將整個建築工程轉到了蘇薩。」第203葉:「蘇薩遺址土丘位於平原上。這個平原是由巴比倫沖積平原發展而來,但在外形上不大像巴比倫平原。……土壤的產出非常豐富,土壤的肥力幾乎用之不竭。古人聲稱大麥與小麥一般產量是100倍【原注1:『指與種子相比較而言──譯注』】,有的時候可以達到令人吃驚的200倍。」第204葉:「大象、駱駝、野牛、野驢很早以前就被殺光了。獅子……現在已經很難發現,而且只能在河邊茂密的樹林之中。熊、豹、野豬、狼、猞猁、狐狸和豪豬的數量雖然已經減少,但仍存在著。」大流士帝定都蘇撒、建設皇宮的年代,參:【伊朗】阿卜杜勒‧侯賽因‧札林庫伯(著)、張鴻年(譯)《波斯帝國史》(2014年1月,崑崙出版社,ISBN:9787802390348)第142葉,為公元前521年。

【美國】David C. Conrad(著)、李安山(譯)《中世紀西非諸帝國》第30頁~第31頁:「在公元2-3世紀,北非的柏柏爾人很快開始使用駱駝。到公元4-5世紀,西部撒哈拉的桑哈賈人獲得了大量的駱駝。結果,他們開始發展並不斷控制了沙漠中繁忙的商道。穿越撒哈拉沙漠(一條稱為"跨撒哈拉"的道路)的商隊可包括少至六頭多至兩千頭駱駝。商隊一般從4月到5月離開北非,由那些可以發現散布在沙漠的井或水坑的桑哈賈專業嚮導帶領。危險的旅行長達兩個半月到三個月,根據商隊的規模和路況而定。」

Will Durant(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11: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1974年10月,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第250面敘述西元3世紀至7世紀期間的阿拉伯半島:「約有六分之五的居民是屬於貝道維(Bedouins)人,他們依靠季節及冬季降雨情形,趕著羊羣逐水草而移牧。貝道維人愛馬,但在沙漠地區,駱駝則成為他們的密友。駱駝步履緩慢,形體笨重,每小時僅能走八里路程,但是在沙漠中,牠能在炎夏無水的情形下,連走五天,冬天則能走二十五天;牠的乳房可供奶水,而牠的尿水可作洗髮水使用,而牠的糞可做為燃料;死後其肉可食,其毛及皮革可製衣服及帳篷。因其有這麼多的維持生命的材料,貝道維人才能在廣袤的沙漠裏行走,其堅忍、勇毅也因而有如他們的駱駝,……能依靠少許棗子及駝奶,日復一日的在沙漠中渡過;他們利用棗子釀酒,酒精的力量使他們從塵土飛揚的沙漠中,昇華到一種充滿幻想的境界裏。

Clive Pontine(著),王毅、張學廣(譯)《綠色世界史》(200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041516)第192頁:「駱駝是在19世紀後期作為一種運貨的動物引入到澳大利亞中部沙漠的,但這種試驗沒有成功,駱駝也就放任變野了。如今,比起阿拉伯來,澳大利亞有著更多的駱駝,但被視為是有害之物。」

【德國】Eno Beuchelt(著)、上海外國語學院《馬里》翻譯小組(譯)《馬里》,(1976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統一書號:11171‧111)第178頁:「馬里【靜案,Mali】共和國的大部分國土被用作牧場,牧民中一部份是定居的,一部份是游牧的。」下接第179頁:「在北部地區,幾乎所有的畜群都掌握在摩爾人、圖阿累格人和頗耳人手中。畜群的牧場隨著季節從北到南往返移動。雨季時,牲畜散布在北方的草原地帶,雨季後又集中趕到河塘的兩岸,在持續八個月的旱季時則遷移到南方。雨季一開始,它們又回到自己北方的家鄉。」第180頁:「北部和中部這兩個地區家畜主要有:牛、綿羊、山羊、驢和馬。此外,北部還有駱駝,有定居居民的地區還有家禽和豬。當然在虔信伊斯蘭教的地方是沒有家禽和豬。」第181頁:「我們觀察一下,就可知道各種牲畜分布的重點如下:……駱駝分布在加奧【靜案,Gao】,……牲畜的用處已擴大到做活,如牛、驢、馬和駱駝用以取水和提水,用以乘人和載物,也少量地用於耕田。」

David Attenborough(著)、張琰(譯)《地球生態史》(1991年05月1版3刷,ISBN:9575510224)第164頁:「在沙丘沙漠上居住的人不多,……不過倒有人穿越這些沙丘,就是圖阿瑞(Tuareg)人。圖阿瑞源自撒哈拉沙漠北邊,他們定期率領駱駝商隊穿越撒哈拉,……但是圖阿瑞人沒有動物的幫助,也無法穿越沙漠完成他們的旅程這種動物就是駱駝。駱駝的起源迄今仍然未明,雖然在中亞沙漠仍有少量真正的野生雙峯駝羣,但是撒哈拉的單峯駝卻沒有野生的。即使如此,真正的野駱駝也不太可能和圖阿瑞人的駱駝有很大的區別。」第165頁:「駱駝最有名的特徵,當然是可以好多天在沙漠中行走卻不用喝水。……在出發之前,牠們先喝下大量的水,然後貯存在胃部。同時牠們也能將脂肪的一部份轉化為液體,因此可以長途跋涉而不喝水,耐渴的時間是驢子的四倍,人類的十倍。然而駱駝還得有人類的幫忙,才能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地帶。如果沒有圖阿瑞人從井裏打水上來,倒入水槽裏,駱駝根本找不到水,那麼度過沙漠就是超出牠們耐渴的能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