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筆記】有周諸監考抄

2022年04月27日筆記
2022年05月11日校補
隨時增補
予素嗜周史,乃去十載轉治汪偽史而無成,竟致荒廢姬室之學,意至悔憾。查有周一代,置監若何?實為迷霧充盈之重大事件。蘭師嘗謂,略以:「世訛周初三監為管、蔡、霍三國,非是;當校作殷(武庚)、管、蔡,用以監臨殷遺民。」。靜案,除周初三監已外,亦頗知應國有「應監」。茲今復得《噩國六談》乙冊,內裡談及「噩監」見諸鼎銘,心甚欣悅,因作史料筆記1片,隨時增補之。

甲、「監(命監)」與「受監」之間的關係
靜案,西周諸監(為了方便區分,以下行文權予繁化稱之曰:「命監」,命監並非史文)與被監諸國(權命之曰:「受監」,受監亦非史文),雙方之間的關係,從純數學邏輯來推衍,當有如下諸種分類:

一、按照監督的時間長度來看,可分成:
(1)暫時性的、臨時性的權宜措施:
命監彈壓受監的時間長度,可以是很短暫的數年光陰到數十年的歲月不等,一開始只是隨意指派的臨時任務而已。又或者是一份有著時效限定、條件限定的職司,任務結束即行解除。
(2)長期性的、制度化的永久措施:
a>原則:命監彈壓受監的時間長度,乃是永久的王官之命,其職務不會解除。
b>例外:命監因屬性改變,導致例外解除其命監職能。

二、按照命監所彈壓的領域佔全部國土總領域的比例來看,可分成:
(1)全部命監:(周王轄境100%設監)
周統治範圍內的一切區域,也包含勢力區範圍內的一切區域,周天王轄境內的王畿、諸侯、勢力範圍……等全部地理區域,通通都設置命監予以彈壓。
(2)局部命監:
周只在重要的戰略區域、危險的潛在叛亂區域、交通輻輳的路線,設置命監。局部命監又分為幾種情況:
a>西土有命監(東土、南土亦有命監)
b>西土無命監(僅東土、南土有命監)

三、按照命監與受監之間的地理相對位置,可分成:
(1)外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位於受監國的領土之外。
(2)內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位於受監國的領土之內。
(3)夾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在受監國的領土內和領土外都有據點。
(4)自監:
命監的駐紮位置,等於受監國的領土全部。亦即,命監自身就是受監本身,自己監督自己。這種奇怪的狀況應當是特殊事態中妥協後的產物,通常會在一段時間下引爆新的事端。

四、按照命監與受監之間的單位對應數量,可分成:
(1)分監:
命監多(>1)個,對應:受監1個。
此狀況是基於受監國的叛亂危險性很高,所以要用多個命監來予以彈壓。
(2)專監:
命監1個,對應:受監1個。
此狀況是理想型,但缺點是不夠經濟節約。
(3)廣監:
命監1個,對應:受監多(>1)個。
一個命監彈壓好幾個地方性的國家,其效果是較為經濟節約,但缺點是威攝力不足。

五、按照命監與受監之間的匹配對應關係是否永恆(兩者之間的名號對應表列內容是否固定不變),可分成:
(1)定監:
命監所彈壓的受監範圍乃屬固定不變,例如:
命監A永遠只彈壓受監B。
命監C永遠只彈壓受監D、E、F……ect.。
命監R、S、T……ect.永遠只彈壓受監Z。
(2)易監:
命監所彈壓的受監範圍乃屬可彈性調換,例如:
命監Q彈壓受監K經過一陣子之後,改變為命監Q彈壓受監Y

六、按照命監除了監察的機能外,是否與受監一樣擁有立國的全部機能,可分成:
(1)正監(監國):
命監本身的機能包括了一個諸侯國全部的完整機能,但在屬性上被分配為王官。
(2)偏監(監軍):
命監本身的機能只包括軍隊駐防、政治威嚇、情報偵蒐……等彈壓機能而已,缺乏獨自作為一個諸侯國的其他機能。

乙、史料中所見諸監
一、西周開國:
(1)三監:殷(武庚)、管、蔡
待補。

二、西周早期:
(1)應監: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8頁:「應國初封究竟是諸侯,還是監國?就文獻資料及銅器銘文看,應先是監國,以後成為諸侯,和衛國情況相同。」第129頁:「詳觀周初的應國銅器,其形制及文字風格,俱為周代早期之器。所稱應公、應監,俱係同一人所制器。至於稱侯,已是中後期以後之器,就此可以證明應先是監國,以後才成為諸侯。……應國從初封道西周末年還存在。應國究竟滅亡於何時,史實無徵。可能與申、鄧諸姬同時為楚所併。……總的說來,應國是殷商故國,其舊墟在今河南平頂山市之滍陽鎮。周公東征後,封武王之子於應,先是監國,後來取代了原來殷商的舊統治者,成為姬姓的諸侯,後滅於楚。」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應監作寶尊彝。(應監甗3.883周早)」

(2)句監: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句監作寶尊彝。(句監鼎2.297周早)」

(3)鄂(噩)監:
《噩國六談》,2021年10月,上海書畫出版社,ISBN:9787547927342,第24面~第25面:「噩監簋 201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了一件噩監簋……為目前所見有關鄂國的最新青銅器資料。此器是周王朝設置在鄂國的監國之官為祭祀其父辛所作之器,……從器形特徵判斷該器年代約在成王時期。這件簋進一步說明了周初作為諸侯國的鄂國是真實存在的,周王朝根據統治需要在鄂國設置監管官員當是在情理之中。」

三、西周中期:
(1)管闌、關)監: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監引作父巳寶䵼彝。(監引鼎11.2367周中)」

楊寬《西周史》,1999年04月,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570515279(621)),第117葉:「武王克殷之後、……管叔封於管,『管』一作『關』,墨子耕柱和墨子公孟都稱管叔為關叔。管在今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就在這裡建有大城,金文作……或『闌』,見於利簋【靜案,劉有恒〈從〈利簋〉係非武王時的偽青銅器談起〉認為利簋乃偽器。】、宰椃角、闌監弘鼎等。是商的別都所在,設有宗廟和大室。……這是商在大河以南的重鎮,『關』可能因此而得名。」靜案,字字形:上月、下闌,實即闌也。

(2)監豳師戍(此例頗為特殊,係兼任監軍,而非監國):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徐中舒曾經指出監國制度是西周普遍實行的定制,……」第63頁:「除此之外,西周王朝在軍隊中也設有軍監,負責監視軍隊及其首領,典型的是西周中期的善鼎銘:唯十又一月初吉辰在丁亥,王在宗周,王格太師宮。王曰:善,昔先王既令汝佐胥侯,今余唯肇申先王命,命汝佐胥侯,監師戍。」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5頁:「善鼎銘文亦云:“.…..王曰:‘善,……令汝左右侯,監師戍。’”即豳之異形字」

(3)俎: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4頁:「鎮江出土的俎侯夨簋,更可以證明周人的勢力已遠達長江下游,宜侯夨也是派到那裡的監國。」

四、西周中晚期:
西周中晚期,周王室設置「監」的數量已頗具規模,故出土銘文有「諸侯、諸監」對舉的紀錄,參: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仲几父使几使於諸侯、諸監,用厥賓作丁寶簋。(仲几父簋7.3954周中晚)」

(1)榮監: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ISBN:9787562340034,第62頁引銘文:「叔趙父作旅爯,其寶用。榮監(叔趙父爯18.11719周中晚)」

(2)衛: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刊載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人文雜誌編輯部,期刊登記證陝字第129號),第125頁:「周公東征以後,大批的封建親戚和兄弟以藩屏周室。將侯、田、男、衛逐步變成分封的授土授民的諸侯。而這些初封的諸侯,看來只是一些監國者。」第127頁:「以衛國為例,據《衛康叔世家》說,康叔初封康,是畿內的采邑,後封於衛,率領周初的親兵駐在衛地管理殷民六族。康叔以後,六世稱伯,為一方之長,代天子出征,是周室的王官,而非諸侯。康叔一面鎮守東方,一面在王室有職位,擔任司寇。到了周夷王時,諸侯的地位上升了,當王官不能像諸侯獨據一方,衛侯頃乃賂夷王,夷王始命衛為侯 這時,衛康叔之後裔才正式成為諸侯,這就是由監成為諸侯之例。」

(3)紀:
徐中舒《徐中舒先秦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ISBN:9787806965733,第330頁~第331頁,原為1982年《先秦史講義》:「我們已經曉得由監變為諸侯的應國,另外還有已經是諸侯,而史料證明以前曾經是諸監的國家。《左傳》莊公四年說:“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公羊傳》以為齊襄公復九世之仇而滅之。襄公九世祖為哀公。《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為什麼紀侯要說齊哀公的壞話?而周夷王為什麼對紀侯的話那麼相信呢?我們感到紀侯原來也是監,後來才稱為諸侯。」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筆記】蒙古語中的ghol

2022年04月24日筆記
尚待校補
蒙古語中的「ghol」字,很可能即是鬼方之「鬼」、中世匈奴轄下諸部「古斯」同屬相同淵源之北族字。茲先抄錄蒙古語「ghol」字的發音和字義,做為日後進一步研究的預備。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2006年5月初版3刷,聯經,ISBN:9789570808421,第10葉,註2:「闊勒─巴而真Ghol-Barkhujin似為地名,亦可作部族名解。Ghol是『中心』或『河川』之意。」第48葉,註1:「『蒙古』原文作『忙豁里』,原旁譯作『達達』。『忙豁里』Mongghol,i是表示受格的接尾語,故其本字當為『忙豁勒』,即蒙古。……根據一位蒙古學者Erinchen Kharadaban的說法,Monggol一字是『永存不朽』Möngke與『中心』ghol二字相拼而成的,其意義為永存之中心。」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回教重要文獻初彙

2022年04月16日初彙
隨時增錄
回教不僅只是一種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各種重要的回教文獻不僅是宗教史的,也會是生活史的,同時亦更是法律史的或軍事史的。如果要仔細研究回教的歷史、文化、倫理、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等的方方面面,有哪些是必讀的基礎重要文獻呢?以下試予初步彙整,隨時增錄之:

一、經文:
(1)《舊約聖經》
(2)《新約聖經》
(3)《可蘭經》

※附記:引支勒(yinzhile),參:

二、聖訓(遜尼派)
(1)《布哈里聖訓實錄全集》
(2)《穆斯林聖訓實錄全集》
(3)《艾布‧達烏德聖訓集》
(4)《奈薩儀聖訓集》
(5)《提爾米茲聖訓集》
(6)《伊本‧馬哲聖訓集》

三、聖訓(什葉派)
待考。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筆記】「富」字北語音誼

2022年04月15日筆記
2022年05月08日校補
尚待校補
元代蒙古語中的人名「伯顏」、「拜柱」,其誼不曉得是否乃「富裕」之意?由於我尚未檢得渠等該當之北語原音,只能猜測,莫可妄斷。

按說北族語言中,表示「富裕」之意的字詞,源初甚早,似乎和匈奴語有關。茲抄錄相關史料,遞繕漸謄之。

一、古突厥語(北魏時期):Baju(富)
李樹輝《烏古斯和回鶻研究》,2010年12月,民族出版社,ISBN:9787105109258,第68頁:「其實,“慕容”、“莫輿”為Bajundur前兩個音節Bajun-的譯音,“輿”為第二個音節-jun-的略音便譯,“豆盧”則為後一音節-dur的譯音。此外,《魏書‧高祖紀》、《北齊書‧神武帝紀》、《周書‧文帝紀》等所載之“費池吐”,《隋書‧宇文述傳》、《新唐書‧李密傳》所載之“破野頭”,也均是Bajundur的譯音。白鳥庫吉稱“慕容”為鮮卑語“富”字的音譯……。是,然不確切。其一,應為突厥語而非“鮮卑語”。《北史‧宇文莫槐傳》云:“匈奴宇文莫槐出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之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可證該部非鮮卑種屬。其二,“慕容”(包括“莫允”)為省音略語,“費也頭”、“破野頭”等則正是其對譯。從此名的構成上看,baju-為動詞bajumaq的詞根……;-n-為附加於動詞詞根後構成過去時形動詞或名詞的詞綴……;-dur則是由動詞turmaq演變而來的助動詞形式-tur的語音變體……,表強調、確定意義,……此部初居河西地區。北魏末年,其一支被移徙至黃河以北地區。」

靜案,北魏時期古突厥語所使用的「Baju(富)」字,很可能在更早之前的統一匈奴語中亦有類似發音和用法的字彙也說不定?究竟如何,待考。

二、吐谷渾語(隋朝時期):拔延*bayan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3頁:「對於“莫緣”語源的研究,首先應當提到的是劉茂才。他對“莫緣”語義的四種猜測中的第四種就是,“莫緣”與回鶻磨延啜(後立為葛勒可汗)的啜號(官號)“磨延”一詞,同為蒙古語bayan的不同音譯。」第124頁,羅新認為:「除了回鶻磨延啜的官號“磨延”以外,隋唐時期還有一些專名是與莫緣同音異譯的。《隋書》記煬帝於大業五年五月“大獵於拔延山”,……即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西北之拉脊山。北朝活動於這一地區的主要是吐谷渾,拔延山可能是吐谷渾人命名的」

三、突厥語
(1)突厥如尼碑文所記:bay(富)、ba:y(富人、富裕)
耿世民、魏粹依《古代突厥語語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ISBN:9787811088243,第51葉:「D【靜案,此D為突厥如尼字母,並非拉丁字母】一般只用在元音a,o,u的前面,而在詞尾時則多用來表示音組ay,如“富”寫作……(b1y1);」,靜案,即謂古突厥文中之「富」字其發音為「bay」。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4頁:「克勞森的《十三世紀以前的突厥語語源辭典》中收入ba:y一詞,意思是富人、富裕。這個詞也見於顎爾渾碑銘。闕特勤碑……以及毗伽可汗碑……都有這個詞,魯尼文……轉寫作b(a)y。」
(2)突厥語、鐵勒語(唐朝時期):拔延*bayan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3頁:「對於“莫緣”語源的研究,首先應當提到的是劉茂才。他對“莫緣”語義的四種猜測中的第四種就是,“莫緣”與回鶻磨延啜(後立為葛勒可汗)的啜號(官號)“磨延”一詞,同為蒙古語bayan的不同音譯。」第124頁,羅新認為:「唐代安置鐵勒和突厥的定襄都督府有拔延州、《唐會要》記“諸蕃馬印”時提到定襄都督府所管有“拔延阿史德馬”,大概就是指拔延州的阿史德氏所監管的馬。以上這些“拔延”、“伏延”、“磨延”,與莫緣一樣,是對同一個北族專名語匯的不同音譯。」

四、吐谷渾語(隋朝時期):拔延*bayan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3頁:「對於“莫緣”語源的研究,首先應當提到的是劉茂才。他對“莫緣”語義的四種猜測中的第四種就是,“莫緣”與回鶻磨延啜()後立為葛勒可汗」的啜號(官號)“磨延”一詞,同為蒙古語bayan的不同音譯。」第124頁,羅新認為:「除了回鶻磨延啜的官號“磨延”以外,隋唐時期還有一些專名是與莫緣同音異譯的。《隋書》記煬帝於大業五年五月“大獵於拔延山”,……即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西北之拉脊山。北朝活動於這一地區的主要是吐谷渾,拔延山可能是吐谷渾人命名的」

五、僕骨部的用語(唐朝時期):伏延*bayan、拔延*bayan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4頁:「《通典》記唐代僕骨部有“大酋婆匐俟利發歌藍伏延”,《新唐書》寫作“婆匐俟利發歌濫拔延”,伏延即拔延,音近異譯」

六、回鶻語(唐朝時期): bay(富貴)、磨延*bayan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3頁:「對於“莫緣”語源的研究,首先應當提到的是劉茂才。他對“莫緣”語義的四種猜測中的第四種就是,“莫緣”與回鶻磨延啜(後立為葛勒可汗)的啜號(官號)“磨延”一詞,同為蒙古語bayan的不同音譯。」第125頁:「Šine-Usu碑銘文裡,有明確的bay balïq。這個bay balïq,應當就是《新唐書》所記回鶻牙帳城以北的“富貴城”。」

七、古蒙古語(金朝時期):bayan(財富、富翁)
札奇斯欽《蒙古密史新譯並註釋》,聯經,2006年5月初版3刷,ISBN:9789570808421,第6葉,註3:「脫羅豁勒真‧伯顏Torkholjn-Bayan人名,……伯顏為『財富』及『富翁』之意。」

八、土耳其語(現代,21世紀初葉):bay(對男性的尊稱)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ISBN:9787301149850,第125頁:「唐人意譯bay balïq為富貴城,準確紀錄了bay的語源。現代土耳其語中,Bay是對男性的尊稱,其來源應當與中古突厥語中的美稱專名有關。」

●附記:
阿拉伯人名、突厥人名有時候會見到中文翻譯之「貝伊」、「伯克」、「別乞」,似乎都是同一個外語字,但譯作不同的中文詞組。然頗疑「貝伊」係bay(富)字,而「伯克」、「別乞」則為Bek、Begi(或Beki)等字乃係「abaragh(心輪)>brag(h)(酋長、領袖)」所衍。臆測是否屬實?俟後再考。

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

【筆記】越南史上的行政區劃

2022年04月03日啟錄
尚待校補
抄錄越南史上的行政區劃以次,隨時增補之。

一、西漢(北屬期):交趾刺史部,治隴西,監察9郡。
陳重金《越南史略》。中譯本書名改作:《越南通史》,戴可來(譯),1992年1月,北京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04541,第28葉:「一、西漢的政治:庚午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遣路博德和楊僕討趙氏,平南越國,改設交趾部,分為9郡:
(1)南海(廣東)。
(2)蒼梧(廣西)。(3)郁林(廣西)。
(4)合浦(廣東)。
(5)交趾(6)九真(7)日南:(北越和中越北部幾省)。
(8)珠崖(海南島)。(9)儋耳。
每郡設太守處理郡內政務,並設刺史以監察各郡。惟在交趾郡中之貉將或貉侯,仍得世代相傳,保持其對部落的統治權,……最早的刺史是石載,治龍淵(?)。有的書記載,此時的府治在隴西,屬今順城府。」

二、徵氏王國:首都位於麊泠
陳重金《越南史略》,第30葉,約西元40年:「當時,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皆起而響應二徵。未幾,二徵軍隊略定65城,乃自稱為王,奠都於其故鄉麊泠。……辛丑年(公元41年),光武帝【靜案,東漢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以劉隆為副將,跟樓船將軍段志一道討徵王。……馬援進擊,二徵軍隊全部瓦解,徵氏姊妹【靜案,徵側、徵貳】……勢已窮迫,便投喝江(底江與紅河相連處)自盡,時在癸卯年(公元43年)2月初2日。」

三、東漢(北屬期):交趾刺史部,治麊泠。東漢末,改交趾為交州。
陳重金《越南史略》,第31葉:「馬援平徵王,交趾之地又歸屬漢朝,……每至一處便建城築壘,且全盤改革各州的政治制度。遷府治於麊泠,並立銅柱為漢極界……」第32葉:「癸未年(公元203年)即漢獻帝三年,刺史張津與太守士燮奏請改交趾為交州,漢帝應允。」

四、吳(三國時代,北屬期):交州割作交、廣2州,越南屬交州,治龍編。
陳重金《越南史略》,第33葉:「丙午年(公元226年)即吳黃武5年,士燮卒,其子士徽自署太守。吳主孫權〔以交州懸遠,〕乃分交州之地,合浦以北為廣州,合浦以南為交州。任命呂岱為廣州刺史,戴良為交州刺史,並以陳時代士燮為交趾郡太守。……士徽發兵抗拒,廣州刺史呂岱即進軍討伐,……士徽率兄弟五人出降,……吳主又將廣州和交州合併為一,封呂岱為刺史。呂岱率兵討九真有功,晉封交州牧。」第34葉:「甲申年(公元264年)即元興元年,吳主又以南海、蒼梧和郁林之地為廣州,……以合浦、交趾、九真和日南之地為交州,設州治於龍編。」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漫談部分史學專著或論文其定性應調降為現代(學術)史之史料或僅係參考資料抄片

2022年04月02日上傳
2021年02月28日舊記
很有一些史學期刊論文的內容,品質堪虞,看了不忍卒讀。也有一些史學專著,充塞著奇怪的文字編排,雖說織就了一本本或黑白、或全彩的裝扮,餘韻卻只剩下書香。對於是類研討內容與史實不符的論(文)著,令我每每生厭,但又無從避免,蓋選書乃讀書必經之路,選書時自須於良莠不齊的各色文書堆中埋首揀汰,遇到浮文濫作實屬家常便飯,避無可避。

現代化的史學學術研究規範頗重視期刊論文的發表,但期刊論文的發表似乎無法保證品質,蓋期刊論文的功能在於學者之間的「溝通」橋梁,互相探討最新近的發想,本來就不是定案裝幀的園地,哪能保證「品質」呢?惟此一問題係全球性的,並不僅侷限在一時一地,而和史學的「科學化」有關。現代新史學除了引進科學理性思維到治史過程外,也將科研評分記點制度導入了史學工作的績效表上。這就使得圖保職位的史學家,以及求取認證的史學生,不得不附從於社會主流權力核心群體,這些權力群體不一定是由頂尖的史學家所構成,而更是掌握資源分配權的政客、高級的學術行政官長、老邁昏聵且思維僵化的舊作派學閥,以及民粹(或過智化)思維深度內化的「政 ─ 史」圈雙棲買辦。因此,在審查的過程中,越貼近權力群體的稿件就越容易通過,刊發出來,而容不下反對意見。這些經篩選過的同質化素材又進一步成為權力群體教範的一部份,自我無限複製再複製,通過「文獻回顧」與「評比審查」的標準化作業工序,終於變得一模一樣,就像是癌細胞般傲慢地、緩慢地扼殺史學界自身的生機。不斷地重複此一過程,遂很容易產生出奇怪的史學論文和專書,精審美編,但內容卻講的不是史寔,而像是神話、故事或小說,變成了文創。

史學界汲取研究資源的過程中,受到「現代」社會政治力和集體偏見的干擾越大的那些環節,越容易出產怪異的期刊論文和史學專書。比方說,(1)以往台灣人詬病大陸史學論著過度援引馬克思主義的思路,大談古代社會的本質皆為奴隸制,便是一例。(2)台灣學歐美在探討中國南北朝歷史時,不願講漢化(其本質為同化),而改口講涵化、文明化,否則無以彰顯「現代」學術主流的客觀中立性。但在談到美國作為多民族大熔爐的歷史時,合眾國的「昭昭天命」倒成了客觀命題,美利堅化(本質亦為同化)純屬自發真理;法國對於外來移民所施行的「同化(法蘭西化)」政策,由於成效卓著且秉持民主精神,也就從「涵化」的案例中消聲匿跡了。(3)為了以史謀獨,台灣古代史上只能有漢人欺侮原住民,不會有原住民欺侮漢人,蓋每遭欺侮的原住民隱蔽躲到漢人裡面,終於在20、21世紀之交恢復了原住民身分,並驚訝的發現漢人都是假漢人,漢人已然滅絕 ── 至於吳全城的案例則其實是原住民驅逐假漢人,僅能目之為原住民內戰。(4)匈奴西遷到歐洲的史實,英、美史學界總有人拒絕承認而提出學術論著予以反對,無視第一手史料「布勒加爾王公名錄」追述先祖冒頓的紀錄。諸般種種只能令人對一些奇怪的史學論著搖頭,尤好此道者還有不少是有名望的大家,只不過沒人能拆穿他們的西洋鏡罷了。

史學期刊論文或專書出版受到民族主義史學(民粹/過智化的政治力)、學術審查機制(工作績效量化指標/主流學閥慣習)以及學者個人價值觀取徑偏向(個人偏好/自我審查規訓/競逐學術資源)的干擾,不免在工業化量產的過程中產出與史實不符的奇怪論著,或者批量生產史學價值非常低的瑣碎零件殘次品充當精美成品送檢並售,從而令我等局外之人大嘆唏噓。

對於現代學術期刊論文以及學術性史著的定性,那些與史實不符、但卻能夠獲得學術認證的文章,其史學定性該如何調整?我們不可以將它們一律視作學術產物,反倒應按照其內容的良莠,進行分類。這些論著,調整後,可以概分為4大類:
(1)學術論著
凡內容符合其所探討時段的史事者,仍可以歸之為「學術論著」。這些論著的內容反映著作者的真本事和高尚情操,值得存檔拜閱。
(2)現代(學術)史之史料,或參考資料抄片
凡內容與其所探討時段的史事相違者,有一部分的作品該視為「現代史之史料」或「學術史之史料」,因為它們尚反映了點現代社會的集體幻想,或反映了學術圈的噩夢。又或者,可將之當成「有殘餘價值的垃圾」順手丟進抄錄參考資料的「資源回收場」,畢竟有人幫忙蒐集了罕見的珍貴史料作註卻不識貨。
(3)完全無價值
凡內容與其所探討時段的史事相違者,另有一部分的作品連權充「參考資料抄片」提供珍稀文檔的作用都沒有,此際,就不應對之作任何計較,直接略過。
(4)重大誤區
(2)和(3)類中,有少數論著雖與史實不符,但其錯誤的影響範圍很廣,形成重大誤區者,須注意特別提取出來,專門建檔和駁斥之。因為它們的影響範圍頗大,即使是知名學者也間或會援引入註。能否識別重大誤區,對一名頂尖的史學家而言乃名譽攸關的日課,可別撰文論攻錯練手,為後學預作辨正。

史學家最喜歡評議古人,自作主張指斥某件史料為偽非。但卻常疏忽了自己治史所撰的學術產物究竟是否如史如實?我認為,以不符合史寔的篇什或用瑣碎無用的小題目邀審獲致名利的人,在無意識的狀況下都對社會施行了詐欺和貪汙,自失學者的風骨。但也不得不說那些亂七八糟的論著,例如論證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作品,本身所言雖非二戰剛結束之際、距今已50餘年前的舊史事,卻反映了冷戰迄今中美爭奪第一島鏈、不少台灣人想竄改歷史謀求政治獨立的新史事。更有甚者,偽造史事,故意在學術文章中作假註,成名卻沒有被揭發者,亦不乏其人,日本「神之手」在東窗事毀後軋傷了該國的人類考古學界,前車之鑑,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