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單調化的受控型市場

2021年04月17日撰稿
尚待校補
一、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有類於同宗兩派的原教旨主義宗教戰爭

從18到20世紀,舉世思潮發生了劇烈變化,其中最主要的2大思想便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興盛。乍看之下兩者的論調相反,實則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均共享著2個觀念:
(1)自由
資本主義的自由是個人的絕對自由,以及集體的絕對不干預個人自由。
共產主義的自由是個人的有限自由,以及集體的強制干預以保證個人自由。

至於公平、正義、合理、道德……等其他觀念,可視作自由的下位概念,因為那些觀念的落實與否和罰則輕重都屬於個人自由和集體自由的範疇。

(2)市場
資本主義放任市場自由,原則上且認為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最佳。
共產主義管制市場,認為政府需介入以避免市場自由過度的危害。

亦即,雙方乃是在操作型定義上有著重大落差,但共享著一些核心價值觀念。市場是下層建築,各色主義是中層建築,自由則是上層建築。

共產主義忽略了當規則制定權壟斷在黨國官員手上時,就形成了寡占或獨佔市場。當權力從富人和灰色地帶移轉至黨國官員手上時,就形成了寡頭政治或無冕君皇。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資本主義,當資本的數量級大到可以和規則制定權劃等號時,亦形成了寡占或獨佔市場。當資本的數量級大到可以和權力畫上等號時,權力從官僚和灰色地帶移轉至大資本主手上時,一樣會形成了寡頭政治或無冕君皇。

在這當中,由於有過冷戰、麥卡錫主義和鐵幕大清洗,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其實有點像是攣生兄弟,且近乎同宗兩派的教內對抗。兩者的主旨本來都是為了要解除社會的壓抑、增進人們的福祉,思想核心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卻在操作型定義上有著重大落差、互不認同,而舉目為仇,並超越了極端原教旨主義發展出相互保證核摧毀的地步。

純粹的資本主義和純粹的共產主義在21世紀顯已過時,現在各國所採行的方案多半是混血的品種。資本主義國家導入福利政策比比皆是,倖存的共產主義國家也早就重開民間自由商貿的空間。因此,爭執採用哪個制度才見優劣善罪的講法不過是政客的盲動言辭,對於理解現代國際社會的本質並無任何助益。

二、21世紀現代社會容或立足於「單調化受控型市場」的經濟基礎

我認為,現代全球各國都居於相同的世界大背景,即「單調化受控型市場」的經濟型態,這反映在歷史上4個層次的單調化:
(1)貨幣發行信用化
貨幣發行的回兌保證,原本是實物儲備,接著改成貴金屬儲備,最終演變成政府信用,越來越虛假和單調。這種回兌保證的信用化,雖說是貨幣政策能夠生效的一大利基,卻也有著濫發鈔券的隱憂。時下流行的各家數位貨幣記帳系統則更進一步將回兌保證改成「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可說是信用化到極致了。

(2)交易媒介貨幣化
貨幣發行的大前提是能夠到市場上交易到對價品,小前提才是回兌保證。而人們並不見得非得使用貨幣來進行交易,以物易物、勞務交換、使用非貨幣交易媒介(如:貝殼、布疋、黃金)都是可替代選項。對於政府官員和大商戶而言,如能簡化交易媒介的種類,並限縮到官方貨幣,對於降低交易成本是極有利的,從中還能獲得一些期貨價格波動的利潤。

(3)資料評價市場化
貨幣市場的形成和健全,有賴於實體市場的豐富和廣度。如果要想讓交易成行,無論是使用貨幣抑其他交易媒介,都需要讓每個家戶都願將其所持有的資料拋出供作交易之用。如果家戶不願將稻米拿到路邊攤、門店、虛擬交易平台等通路中進行交易,就不會形成總體經濟學意義上的稻米市場。沒有實體市場就沒有貨幣市場,沒有可拋出的資料就沒有實體市場的存在,所以若想讓貨幣的功能最大化,則非得讓市場的基盤最大化不可,讓人人所持有的資料都拋到市場上去,是最大的關鍵,而掌握這關鍵的手段通常是官方強制性的,例如徵稅。

徵稅導致資料評價市場化的手段有二:
a>抽取實物或勞務(含耗羨)
家戶所持有的資料種類繁多,不過能夠成為徵稅標的之實物或勞務其品項則遠小於此。比如空氣是一種資料,但不能成為徵稅標的。稻米則可以成為徵稅標的。如何將資料轉換為徵稅標的,如何將越多的資料種類納入徵稅標的之品項,就顯示了政府(甚至大商業主、灰色權力支配群體……)對社會資源的掌控能力。一旦資料被市場化並形成長期投放的慣例,那麼,該種類資料的物質實體自然會出現評價機制。

b>要求以等值貨幣進行繳納
徵稅標的之實物或勞務其品項越多,在抽稅時越麻煩,因此除了戰亂時期,承平年代多半會設法簡化徵收作業流程。簡化的方法一開始就是實物繳納輔以貨幣繳納,久之就演進為純貨幣繳納。從貨幣為輔到貨幣為主的繳納模式不見得都是自願的,更有可能是半推半就的或者是強迫的,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使家戶產生以物換錢的交易需求,形成貨幣的供需市場,此際對於交易媒介貨幣和資料實體之間自然也會出現評價機制。

(4)價值取徑資源化
對於資料的評價,能否估量是否可以之進行交易?交易時應兌換為多少等值的交易媒介?又可以用多少貨幣來等價兌換?相關過程均牽涉到2個問題:
1>該資料是否應該放入「評價機制」視作「可交易資源」?
2>該資料經「評價機制」估量後「可平行轉換(Parallel transformation)」為何種參照物之對應價位?

大部分資料固然可以視作資源,但有些資料則會觸犯道德底線。例如「人身」是否可以視作資源?在古代社會和西歐大航海時代,奴隸曾長期被視作可交易物件,大大違反了人性。那麼在今日,常見將優質員工納入「人力資源」長期發展的專業,又是如何可行呢?藥物試驗志願者、新產品試吃員、性產業從業人員、軍事戰鬥人員這些具有相對危險性的工作,又是何以可行呢?空氣、碳排放汙染權、核能、水、個人信貸額度……這些在古代是絕不可能當作純商業交易標的之資料種類,在現代則人人習以為常。經濟學者討論過的議題零零總總,「歧視」、「黑市」、「貪汙」、「farm the government(耘國取利)」等議題為我們展示了價值取徑過度資源化的惡果。

三、單調化受控型市場初步溯源

總之,資料被「資源化」的種類越多,市場交易越活絡、貨幣的功能也就越強大。隨著資料通過資源評級、強慣習市場化、對接到低回兌擔保比例貨幣的一連串過程,就使得資料成為可受控的,連帶讓人的價值能動性遭到外生調動從而也變成可受控的。隨著可受控人數的增加到全球量級,就使得人人都落入了窮忙的生存困境裡難以自拔,人人都是輸家。

貨幣發行信用化(Guarantee)、交易媒介貨幣化(Cash)、資料評價市場化(Market)、價值取徑資源化(Value),這4個環節以數學模型而言,並無一定的先後順序,每個國家或區域形成單調化受控型市場的過程不見得完全相同,須逐一分析。相關環節如果出現後,會互相自調適、正增強,造就了現代社會的文化樣貌,無論是冷戰、區域戰爭、全球化、全球貿易戰,其廣泛基礎都是隱然成形的「單調化受控型市場」經濟型態。

以下整理我所知的史文,對單調化受控型市場的演變史,逐步溯源:

(1)印度蒙兀兒帝國時期

待補

(2)韓國
簡江作《韓國歷史》,國立編譯館,2003年10月初版3刷,ISBN:9789571116761,第338頁

施行大同法(待補)

(3)唐朝

兩稅法?(待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