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6日記
據說日據時代晚期的南台灣,時值民國30年的時候,今屏東縣潮州附近靠山的區域,因日本人大量收奪稻米、鹽巴、糖、甘蔗等各類物資,致使當地佃農的生活苦不堪泣。佃農須將收穫物依規定的體量上繳日本官員,並按照公價與地主交易完納租額,家中所剩稻米無幾。
由於田間的產物沒能保留多少給佃戶,因此主食只能以地瓜籤為主。爰地瓜不耐久放,故須加工製成地瓜籤,才能夠長期保存。地瓜籤的作法,須先將地瓜切片,然後再以太陽曬乾。但昔時的地瓜品種未經選育改良,口感差,所製成的地瓜籤風味自亦不佳。
單純食用地瓜籤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症狀,必須補充其他副食品。但民間已普遍物資不足,迫於無奈,人們遂只能在市面販、購腐敗的魚類。這些魚類多遭蒼蠅下卵,滿布蛆蟲,貧困的佃戶們買回家須先用熱水澆魚,待活蛆竄逃後,才能進行烹飪。此種魚餐充塞著腐臭的噁心味道,可見時人的艱辛。
有些佃農為了照顧家中老幼,不惜冒險私自存米,能少交就少交。每袋米倘用手抓上一把,積少成多總是可以的。但萬一東窗事發為日本憲兵發覺的話,則免不了一頓毒打。日本憲兵會將偷存稻米的農家押回審訊,用直徑約10公分的木棍痛打犯人的小腿肚,打到好一陣子無法走路,卻又不會傷斷脛骨。
日本人要求小孩子都送到小學裡去就讀,可是上課環境是日語教學,日本教師對於漢人兒童又有區別待遇而顯得特別嚴厲,有的小孩聽不懂日語的話便會翹課躲到稻田裡。日本人亦會拉年輕男子去南洋當兵,由於服役的結果可謂九死一生,故一些年輕人會鋌而走險變成逃兵,一開始先藏匿在鄰近的稻田裡,不過日本憲兵也會到田間大規模搜索,所以逃兵最終多奔往更深的山區逃亡,山中的原住民或客家庄一樣對日本人抱持著敵意。逃兵畢竟是剛長大的年輕人,山區的孤單生活又很難熬,父母們遂會在田地挖洞貯放食物和衣服,好讓逃兵子弟可以趁著夜色掩護折返掘取一些日用物資。
民國34年日本宣布戰敗,種種的壓迫體系土崩瓦解,民人總算可以安心吃上一口自耕的稻米飯。然而光復之初的物資不足情況並未一瞬間就有所改善,日子依舊清苦。要等到民國42年政府宣布施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佃農獲得所租的田地成為己業,他們的生活條件方見大大提升。
至於那些喪失土地的地主,生活得又是如何?案,盛成《盛成回憶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ISBN:9787203077305)第147面:「這時,台灣完全是靠特務和軍隊來統治。國民黨有兩個計畫,一是“三七五減租”,一是“耕者有其田”。美國答應給國民黨美元,讓他們實行土地政策。這時,陳誠做台灣省主席。他拿到錢後,給了台灣的四大公司(電力、鋁業、水泥、石油)發股票。四大公司用股票把農民的田買了,農民對股票不信任,就把股票賣了。這樣,台灣人民就從根本上對政府產生了懷疑。」
准此,地主原則上也是農民,他們土地雖多,族中人丁亦得下田務農,人手不夠的地方則租給佃戶。「耕者有其田」讓地主喪失土地,大部分人為了避險紛紛賤賣股票套換現金,少部分守住股票者最終才能獲利。普遍說來,「耕者有其田」之下的地主群體,相較於佃戶,其損失是比較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