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漫談光達瑪雅考古、華南農業發明和全球黑土分布


20181010日撰稿
2018109日的「關鍵時刻」節目談到了馬雅遺跡的考古進展,標題是:「藏在密林中61千個人造遺跡 馬雅古路居然有10線道寬!?」,很吸引人。這個光達瑪雅考古的計畫估計可能是在2016年啟動的,成果出來後,研究團隊大約在今(2018)年1月底將訊息透露出去,2月起就已見諸國內外各色新聞、媒體及網站。

中文方面的報導,隨手可得,例如:
1201824日,風傳媒,鍾巧庭〈馬雅文明考古大發現》雷射透視眼「光達」找出深藏叢林的超級都市群〉
摘要:「瓜地馬拉「馬雅文化與自然遺產基金會」(PACUNAM)的研究人員於1日宣布,他們使用高科技的「光達」雷射技術在當地叢林深處找到數萬座從未被發現的馬雅建築物和金字塔遺址。……美國布朗大學考古學家休斯頓說:『這是馬雅考古工作150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項研究計畫由歐洲、美國和瓜地馬拉當地的考古學家於位處瓜地馬拉北方的貝登省(Departamento de Petén)共同進行。...... 從事數十年考古工作的休斯頓(Stephen Houston):『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誇張,但當我看到LiDAR影像時,真的熱淚盈眶。』……紐約綺色佳學院(Ithaca College)人類學教授蓋瑞森(Thomas Garrison……也指出,叢林的存在不只掩蓋了這些馬雅人遺留的建築物和田地,更同時保護它們不像其他古文明的遺跡一樣被後代的農業活動摧毀。」

2201826日,智慧機器人網,吳佳臻〈影/不得了!「光達」發現超大馬雅古文明城市 推翻考古學家認知〉
摘要:「光達(LiDAR)不僅是自動駕駛的眼睛,還是個尋物高手!PACUNUM 基金會以文化遺產保護為目的,潛入馬雅文明地之一的中美洲瓜地馬拉森林地區,藉由光達技術,竟發現了未知的 6 萬棟建築物,刷新馬雅文明規模。……PACUNUM 基金會這回便利用光達技術,潛入尼加拉瓜叢林地帶,利用數字計算的方法移除樹冠覆蓋面後,探尋埋藏於深處的未知建築物群,發現了巨大馬雅古文明城市。……有些地區的土地,將近百分之 95 都是農業用途。考古學家 Estrada-Belli 表示,原先估計馬雅的人口數約在 500 萬左右。但新數據顯示,可能擁有 1000 萬到 1500 萬人,因為很多人生活在被我們認為不適宜居住的低窪沼澤地區。……另外,參與調查的考古學家 Thomas Garrison 針對被破壞的城牆和要塞表示,戰爭並不單單僅發生在馬雅文明末期,馬雅的防禦工程規模龐大、具系統性,並且持續了很多年。」

32018214日,國家地理雜誌,Tom Clynes(撰文)、涂瑋瑛(編譯)〈雷射科技揭露瓜地馬拉叢林下的馬雅「大都會」〉
摘要:「伊薩卡學院考古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湯瑪士.蓋瑞森(Thomas Garrison)的專長為使用數位科技進行考古研究,他說:『光達影像讓我們清楚發現,這整個地區是一處聚落系統,我們之前遠遠低估了其規模與人口密度。』……研究結果顯示,中美洲曾有一個高等文明,發展巔峰約於1200年前。......光達影像不僅顯示數百個之前未發現的建築構造,也顯示連接都市中心與採石場的高架公路。複雜的灌溉系統及梯田支持了密集農業,能餵養劇烈改變當地地貌的大量勞工。古馬雅從未使用輪子或駝獸,但杜蘭大學考古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馬塞洛.卡努托(Marcello Canuto)說:『這個文明真的一直在移山。』卡努托也有參與該研究。『我們之前有著西方人的自負,認為複雜文明無法在熱帶地區興盛發展,熱帶地區會讓文明走向衰亡。……但藉由在中美洲及〔柬埔寨〕吳哥窟使用光達所帶來的新證據,我們現在必須思考,複雜社會可能在熱帶地區形成,並從當地向外擴展。』……杜蘭大學考古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法蘭西斯柯.艾斯特拉達-貝利(Francisco Estrada-Belli)說:『我們會需要100年來研究所有資料,才能真正了解我們見到的現象。......許多人以前預估人口約為500萬。』艾斯特拉達-貝利說。他主導一項在瓜地馬拉霍爾穆爾進行的跨領域考古研究計畫。……該勘測也發現數以千計的坑洞,是現代盜墓賊所為。帕庫納姆基金會主席瑪麗安妮.埃爾南德斯(Marianne Hernandez)說:『很多新遺址對我們而言是新的,但盜墓賊早已知道了。』……卡加立大學考古學家兼馬雅文明專家凱瑟琳.瑞斯-泰勒(Kathryn Reese-Taylor)說:『在仔細搜查這片森林數十年後,沒有考古學家曾找到這些遺址。更重要的是,這個資料集讓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宏觀視野。它真的揭開馬雅文明的面紗,幫助我們以古馬雅的角度觀察這個文明。』」

4201838日,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瑪雅文明解密】」視頻
短片內容主要是考古學家徒步行走於瑪雅叢林的考古現場,並略為介紹蛇王朝與光達考古。限於無法看到完整版影片,所以不清楚是否透度更多細節。

52018109日,關鍵時刻,「(012256)Part5:藏在密林中61千個人造遺跡 馬雅古路居然有10線道寬!?」
視頻
摘要:「(012446)劉寶傑:你現在透過這個雷達的透視,你可以發現,他有非常完整的一個城鎮,甚至在往底下去追索,他居然有人造的黑土」

上網回查國外的新聞,可以查到歐美方面報導的時間點更早,內容也更詳盡:
1201821日,國家地理雜誌,TOM CLYNESExclusive: Laser Scans Reveal Maya "Megalopolis" Below Guatemalan Jungle

2201822日,BBC(英國廣播公司),〈Sprawling Maya network discovered under Guatemala jungle

3201823日,紐約時報,Jacey FortinLasers Reveal a Maya Civilization So Dense It Blew Experts’ Minds

42018222日,CBC(加拿大廣播公司),〈Huge Mayan city with pyramids found hidden under jungle

52018927日,紐約時報,Nicholas St. FleurHidden Kingdoms of the Ancient Maya Revealed in a 3-D Laser Map
摘要:「In 2016, Juan Fernández-Díaz, a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irborne Laser Mapp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and his team flew over more than 800 square miles of forest in northern Guatemala in an airplane equipped with lidar. The plane was about 2,000 feet above the jungle canopy, and for every second they flew the lidar sent about half a million laser pulses.(中略)“This is the largest survey of its kind in Mesoamerica to date,” said Marcello Canuto, an archaeologist also from Tulane University.From the data, the team estimates there may have been about 7 to 11 million people living in the central Maya Lowlands during what was known as the Late Classic Period, which lasted from about 650 A.D. to about 800 A.D.

下面這則視頻則是目前網路上解說最詳盡的一段訪談:
6201823日,The New Screen Savers 訪問Thomas Garrison
標題1The New Screen Savers 142: Lidar Reveals Ancient Cities
標題2Laser Reveal Mayan Megacities
摘要:「Now you can see the ruins under the trees! Archeologist and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Thomas Garrison and his team used LIDAR to scan hundreds of square miles of Guatemalan jungle and discovered thousands of new Mayan structures, roads, buildings, and reservoirs.

從這些新聞中透露的訊息,大致可以整理出幾位重要學者的名單:
1Juan Fernández-Díaz
2Thomas Garrison
3Marcello Canuto
4Marianne Hernandez
5Kathryn Reese-Taylor
6Francisco Estrada-Belli
7Marcello Canuto
這幾位研究人員接下來數年到十數年間當會發表相關的新論文或新著作,追蹤他們的新作品將是我們吸收瑪雅歷史新知的好機會。

關鍵時刻2018109日的節目,第5部分中劉寶傑說:「你現在透過這個雷達的透視,你可以發現,他有非常完整的一個城鎮,甚至在往底下去追索,他居然有人造的黑土」,不清楚其資料來源為何?需要設法再回查原始的學術報告資料。但如果是真的,那麼「黑土」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古文明項目了。關鍵時刻更早另外2個視頻也有介紹過黑土,彙整起來非常有意思:

12016526日,關鍵時刻,第2部分
標題:400年才能成黃金土壤 世界兩大黑土區中國都要納為糧倉!
內容:陳耀寬說明世界上有3大黑土帶,分別是烏克蘭(舊歐俄地帶)190萬平方公里、中國東北102萬平方公里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120萬平方公里。中國黑土帶是自然形成的,每400年成長1公分,厚達1公尺,肥沃程度最高。

2201723日,關鍵時刻,第1部分
標題:一人3千坪 「敢來就送給你」 普丁出絕招開發世界最像地獄的地方!
內容:黃創夏說明東西伯利亞有豐富的黑土分布

32018109日,關鍵時刻,第5部分
標題:藏在密林中61千個人造遺跡 馬雅古路居然有10線道寬!?
內容:劉寶傑說明瑪雅地區(至少在透地雷達所掃描的瓜地馬拉一帶)有人造黑土

實際上全球黑土的分布除了烏克蘭、中國東北、俄國東西伯利亞、瑪雅(瓜地馬拉境內)等地以外,還包括了亞馬遜叢林地區(佔10%左右面積)。而重點是亞馬遜叢林地區的黑土帶已證實是人造的,參:Charles C. Mann(著)、陳信宏(譯)《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20171月,衛城出版,ISBN9789869351843)。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第426頁~第430頁:「研究者在一九九○年代開始研究這些充滿『印第安黑土』的不尋常區塊:人類學家認為那種豐富肥沃的土壤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產物。……在亞馬遜地區各處,農夫都相當珍視這種生產力旺盛的土壤;有些人在這種土壤上耕作多年,僅使用了少之又少的肥料。......任職於貝倫的高帝博物館的科恩(Dirse Kern)在不久之前領導了一項研究,提到黑土『和任何特定的母土壤型態或環境條件都沒有關聯』,顯示這種土壤不是自然產物。另一條顯示這種土壤是人為產物的線索,則是經常混雜於黑土中的陶器破片。『他們在這裡從事農業長達好幾百年,』格拉澤對我說:『不但沒有摧毀土壤,還反倒改善了土壤,而這正是今日我們』在面對熱帶土壤時『不曉得該怎麼做到的事』。」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第428頁:
......黑土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肥沃,關鍵在於木炭:黑土所含的木炭比周圍的紅土最高多出六十四倍。有機質會『黏附』在木炭上,而不會被沖走或是黏附於其他無法供植物利用的化合物。『隨著時間過去,部分木炭會氧化,持續提供可讓營養素黏附的處所。』……印第安人製造黑土的方法是土壤學家史坦納(Christoph Steiner)所謂的『刀耕碳化』。古代農民選擇不將有機物完全燃燒成灰,而是以不完全燃燒的方式製作出木炭,再將木炭攪拌在土壤裡。刀耕碳化不但對土壤有益,釋放到空氣中的碳也遠少於刀耕火種,後者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一大潛在因素。樹木在樹幹、樹枝與樹葉裡貯存了大量的碳,一旦自然死亡或者被人類砍伐,這些碳通常就會釋放到大氣中,促使全球暖化。」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第429頁~第431頁:「二千多年前,激烈的文化變遷開始撼動亞馬遜中部與南部。使用阿拉瓦克語的族群從南方與西方移入,有時顯然會將圖皮語族群驅往北部與東部。定居村落就此出現,還有黑土。......到了基督的時代,亞馬遜地區中部至少已有一些大型村落。奈維斯、皮特森與巴爾通就在內格羅河上游三十英里左右的一道高起河岸上發掘了這樣一座村莊。由碳定年與陶器破片的順序判斷,他們認為這個遺址曾有兩波居民移入,始自西元前三六○年左右,也就是黑土開始出現的時候,可能延續至西元一四四○年。...... 幾百年後,黑土擴散至欣古河(Xingú)上游,這條漫長的亞馬遜河支流起源自巴西南部的內陸深處。欣古河周圍很久以前就有人類聚居,但阿拉瓦克語族群似乎是在西元一一○○或一二○○年左右遷入,和使用圖皮瓜拉尼語的族群一起生活。二○○三年,……赫肯伯格於《科學》期刊宣布,他和他的同事在這個地區發現了十九座大型村落的遺跡,……在這些建立於西元一二五○與一四○○年左右的聚落周圍,欣古人建造了『橋梁、人工攔河堰與池塘、培高堤道、運河,以及其他構造……一個精心打造的環境,不遜於當時美洲及其他地區的許多複雜社會』。這些早期居民沒有留下黑土的痕跡;但新的村莊很快就囤下了厚厚一層黑土。『在我看來,』伍茲說:『似乎是有人發明了製造黑土的技術,然後這種技術傳到了鄰近地區。』」

參酌各種資料,我個人推測,當今全球黑土帶應該都是人造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現在已知的黑土帶分布在:烏克蘭、中國東北、俄國東西伯利亞、瑪雅、亞馬遜叢林地區,這些地點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Γ」形,再參酌吳安其先生關於農業的研究,整理一下黑土的分布結構:

1)中心接點:東北亞地區(中國東北+東西伯利亞)
東北亞地區(中國東北+東西伯利亞)串起了整個橫向系統與縱向系統,為整個人造黑土系統最有可能的中心擴散起點。而此一人造黑土的文化傳統,則又與華南地區創造出農業的更古老背景有所關連。

吳安其,《亞歐語言基本詞比較研究:卷一(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月)第2頁:「距今一萬二千年到一萬年前開始,氣候轉暖。」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1月)第6頁:「從一萬二千年至一萬年前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明顯好轉。末次冰期的末期,早期的農業可能已產生於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隨著氣候的轉暖,農業文明向各處傳播……考古方面的證據說明,新石器早期早期的栽培水稻大約在一萬多年前起源於華南地區,淮河流域八九千年前出現栽培的稻和栗(小米)。」

2)橫向系統:烏克蘭→中國東北→東西伯利亞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6頁:「早期的農業文明的傳播的一條主要路線可能是從中亞到中東,再到歐洲。」。

3)縱向系統: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中美瑪雅→南美亞馬遜流域
吳安其,《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7頁:「末次冰期之後有了農業,人口增加較快,出現部落的組織。大約一萬多年前北亞的居民進入北美洲,不久就穿越中美洲的地峽,到達南美。至今亞馬遜雨林中還有處於原始社會狀態和長著亞洲人面孔的印地安人。」第5頁:「印地安人從東北亞遷入的可能主要有三批:三是末次冰期之後從阿留申群島進入北美的移民。」

黑土的全球分布結構並沒有完全符合農業技術分布的地圖,華南創新農業技術的擴散路徑是輻射式的,東北亞黑土培育技術的擴散路線則是「反Γ」形的。華南農業技術除了北向擴散到東北亞、西向擴散到歐洲、南向擴散到東南亞、印度,也東向傳播到美洲。吳安其很仔細地闡述了這點,《東亞太平洋語言的基本詞及與印歐語的對應》第6頁:「早期的農業文明的傳播的一條主要路線可能是從中亞到中東,再到歐洲。稍晚是中東和西亞文明對東亞的影響......栽培水稻約一萬年前傳至今印度,可能有不同的傳播路線。」第7頁:「農業的發生造成了幾處東亞的語言向周圍擴散,即使是那些處於邊緣地區仍保留漁獵和採集習俗的氏族和部落,他們的語言也要受到很大的影響。後來遷徙到巴布亞、西伯利亞和南亞地區的語言仍保留著一些較為古老的特徵。」

在上一次冰河期的末葉,氣候逐漸趨暖,華南地區發明了農業,此乃一件劃時代的重要事件,其時間點早於軸承時代(第2波中亞思潮)。華南地區所創造的早期農業技術代表了一種全新生活方式,往各地呈輻射狀、放射狀傳播。華南農業技術北傳到東北亞後,在東北亞可能又獨力創新出特殊的黑土培育技術,不過黑土培育技術的流通方向較窄,只呈「反Γ」形的傳播路線,目前僅在「烏克蘭─東北亞─南中北美洲」的連線上受其恩澤。如果現代科學家和農經學者可以重新習得、改良並推廣人造黑土的培育技術,對世界糧食的供應一定能有更正面、與大自然更和諧共存的貢獻,造福於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