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支那字源(*zin-nar)猜想

2025年10月08日撰稿
支那(china)的字源,眾說紛紜。此前我以為當源自古代漢語絲字進入古希臘語的發音變化,參舊文《語「絲」》。

不過,最近想來有所疑惑,更可能是源自古代漢語「秦」字進入北族語言再轉入古希臘語和古印度語。此一新的想法即為「支那字源(*zin-nar)猜想」。

「支那字源(*zin-nar)猜想」的細節如下:秦(上古漢語鄭張尚芳系統擬音*zin)字進入北族語言(如匈奴語)之後,在字尾添加*nar表示尊敬語氣(複數型字尾*nar轉作單數型尊敬語氣)成為*zin-nar。該字於中亞地區借入古希臘語成為sinae;另借入古印度語成為cina,最終經過佛經翻譯借入隋唐中世漢語成為「支那」。這個變化在歷史地理上似較可靠些。

博克圖(Bogh-do)猜想

2025年10月08日撰稿
關於清初帝王的「博克圖徹辰汗(Boghdo Sechen qaɤan)」尊號,其中「博克圖(Boghdo)」一字的意思該如何拆解?似乎可以分成Bogh與do。而Bogh就是神聖,輾轉借自匈奴語之*abrangh;至於do則是孝,輾轉借自匈奴語之*de(s)。以上所臆,是謂「博克圖(Bogh-do)猜想」。

何以見得?《莫何考》系列、《【筆記】匈奴語中的「孝」》等文曾抄錄一些相關的古字,可以試著再排列一下:

(1)上古漢語(陶唐氏)*yabhuai(羲和):*(y)abh-uai,可視為*((y)a)bh-(d)uai

(2)統一匈奴語有*(a)brangh字,也有「-*tai/-*teː/-*dai/-*deː」字,兩者以理論言之可在文法上結合為*(a)brangh-tai、*(a)brangh-te、*(a)brangh-dai、*(a)brangh-de

(3)突厥語Yabghu(葉護*abgu):*abg-u,可視為*(a)bg-(d)u

(4)柔然、鐵勒、突厥等北族的「莫賀(baγa)」官號:baγa即bagh-a,可視為bagh-(d)a

(5)喀喇汗王朝的副汗稱號「博格拉汗(bughra xan)」:bugh-ra

(6)契丹語(大賀氏時期)阿卜固*abgu:*abg-u,可視為*(a)bg-(d)u

(7)早期蒙古語中的「聖賢(Boghda)」封號:Bogh-da

(8)清初滿語的「博克圖(Boghdo)」帝王尊號:Bogh-do

(9)藏語中的「聖賢(Boghda)」封號:Bogh-da

上開各字或皆為複合字,第一部分是「*(a)brangh」的變體,本意是神聖,第二部分則是「-*tai/-*teː/-*dai/-*deː」的變體,本意是孝。經過前後期發音變化以及跨族借詞發音變化的種種歷程,發音產生了些微差異,但型態上則仍保持著相對類同的形貌。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雜談日本天皇的姓、氏,以及個人名之通字

2025年10月06日草記
最近閱畢《日本姓名的歷史學》(【日本】奧富敬之(著)、何慈毅(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06月,ISBN:9787305275999),該書自第138頁起解說近現代天皇個人實名中固定帶有「仁」字是由於中世日本貴族個人實名由「繫字」方式轉為「通字」方式後,形成了新的傳統並延續至今所致。

至於天皇的姓,《日本姓名的歷史學》並沒有談及,可以認為奧富敬之氏所持觀點允為天皇自古無姓之通說。不過,該書第114頁談到上古日本的平民和貴族一樣都是有姓的,是到了中世日本源平交戰的前後,平民開始避免在外(在重要社會場合尤其是官方場合)稱姓,只在私底下(在家中、在基層日常生活場合中)才會稱姓,這和當時土地、房產集中到貴族和新興武士階層的手裡有關。由於社會上層階級(貴族、武士:領有大規模地權的「大名主」)對底層階級(百姓:小名主或無地者)的壓迫,百姓自我規訓地避免在社會公領域稱姓,貴族和武士也逐漸將百姓不稱姓當作是一種必須遵守的標準規範。

靜案,近現代日本天皇的「無姓」和「個人實名使用通字(仁)」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化現象,研究其形成的過程和原因非常有意思。日本天皇在隋、唐時期原本是有姓的,是「阿每」姓,「阿每」姓的來由極為古遠,可以追溯到至少和匈奴單于君姓「虛連題」姓為同源,且都或當來自於更加早期的蚩尤集團核心統治家族之姓,基本上「萬世一系」乃真有所本。另外,中世日本皇室本支曾因缺乏繼承人而將源姓(新姓「源」比之於古姓「阿每」,其地位相當於本姓之新分氏)旁支子嗣重納回皇族的事件,亦即勉強可說,日本皇室追本溯源應當是「阿每」姓之「源」氏;不過,由於中世日本皇室在百姓不稱姓和天皇乃天下主而非大小名主的社會狀況下遂不再稱姓,以及源姓回歸皇族之後已撤銷源姓變回無姓,因之在現代情境下自應尊重其現行的文化、制度和傳統,認為現代日本天皇的確是無姓的,亦是無氏的。

新建成屋的本、益小記

114年08月15日舊記
114年10月06日校露
補記114年08月15日傳聞。
據云,北台灣新建房屋獲利率過高,然市況大環境已成定局,難以撼動。
新建成屋以桃園市中壢區為例,其成本營收概略為:
一,土地持有素地1坪新臺幣20萬元,土地素地1坪可換算為建屋容積3坪,即建坪1坪持有成本約6萬7千元。
二,建築物施工之材料、人工、工程管理等費用,折合每建坪約12萬元。此等管理費用,建商極勤勉去運營下,方為12萬元;否則如有所鬆懈,則會超過12萬元。
三,售價每建坪40餘萬元。
四,建坪每坪可賺21萬3千元,再扣除一些額外費用(如稅金等),總利潤可達約8分之3。即37.5%。
五,今(114)年營建業比去(113)年稍不景氣,新建成屋興建時、銷售時的綜合營運成效都差約少了10%~20%,雖實際高低依每個地區狀況而略有不同,不過都在20%以內。高雄、南投、嘉義等地,近年因傳言台積電公司將於當地設廠之故,房價瘋漲;又新青安房貸方案由於年輕人很難達年薪百萬元故無力貸下,所以今(114)年房市買氣也稍有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