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史學倫理和兩界理論

2023年04月22日撰稿
一、現代學科環境下應獨立特化出「史學倫理」的概念

每個學科多半會有專門適配的「學科倫理」課題,例如醫學有醫學倫理、行政學有行政倫理、政治學有政治倫理、生命科學有生物倫理。那麼,史學有否相同的史學倫理存在呢?如果以「史學倫理」進行檢索,能夠查找得到的專書和論文倒是出乎意料地少,有若荒漠。而傳統中國史學中有一個名詞「史德」是否就是現代專業學科意義上的「史學倫理」?不無疑問。

二、史學倫理的學術界與實務界應如何區劃?

史學倫理適用的範疇,也當與「兩界理論」的介接作妥切考量。史學領域的「學術界」與「實務界」究竟分際在哪?也會影響到史學倫理的條款擇定。史學的學術界理所當然是大學、研究機構裡的史學教授、研究人員和學生嗎?而史學研究的實務界是一個存在的概念嗎?科學的學術界(科研機構)與實務界(商業應用領域)是很好做出區別的,但是史學似乎除了學術界之外就不太具有什麼應用性。如果非得將史學切割出學術界和實務界的話,就只能將史學學術界再切成個人的史學研究活動(學術)和史學社群的研究成果評分機制和學術職位分配機制(應用),此外委實很難有什麼辦法去導引出史學的實務界來。

又或者,除了將史研職位從史學學術界勻出劃入史學實務界已外,亦可更進一步將出版業、學校歷史教育(兒童的社會化機制)、政治輿論(成年人的集體社會認同塑造)、本(外)國國情分析、地方文創、劇本設定(小說、影視或電子遊戲產業)……等的面向納入史學實務界的範疇,那麼,在此一擴大過的情況下,史學倫理的內涵能否獲得有意義的填充呢?

三、史學兩界區劃方式與史學倫理操作型定義之間的交互關聯

史學研究成果的主觀品質如何轉化成為客觀的量化積分?這在以研究史學投產論文進行謀生的專業社群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質性/量化」過程具有著「主觀性」和「不適配性」,常常使得高價值的史學研究成果被擯棄於主流,反而是低價值的才能夠獲得認證。因此,如果將史學的兩界限制在個人研究和史學社群之間的話,那麼,就必須仔細排除主流功利需求對於個人研究興味的錯誤引導,所產生的偏差。

亦即,兩界的區劃方式會對史學倫理帶來操作型定義的巨大變化。以下再深入去探討幾種區劃方式,即可看出當中的確會有著精緻的差別:
A、史學並不存在,故無所謂史學倫理存在的餘地
B、史學不是獨立學科而只係依附在其他學科之內,所以雖有學科倫理架構但不具備史學自性
C、史學存在且為獨立的學科,擁有史學倫理存在的立基
(1)史學沒有兩界,只有個人與史實
(2)史學只有學術界(史研職業社群),沒有實務界
(3)史學學術界為個人研究者,實務界是史研職業社群
(4)史學學術界為史研職業社群,實務界是政經文創週邊產業
(5)史學有兩界,但區劃方式不同於前述(1)~(4)種

亦即,史學倫理的操作型定義,取決於如何看待兩界理論在史學學科的區劃方式。史學倫理的內容與史學兩界的分野是交互關聯的,也必定是雙向連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