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有感大陸傾治各領域基礎史料進境神速

2019年02月13日舊記
2021年10月29日貼潤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大陸學者在基礎性史料的研究上,形成了大片的帶狀據點,領域上越來越全面,打下極為深厚的基樁;其功底非常紮實,遠非追求期刊點數充值、殖劣詬優、雙節棍武學工業化量產微塵品的虛浮主義所能企及。這種感受在2019年初就已趨於明瞭,徹底浮現,頗滋喟嘆。

相照之下,台灣則似乎於各方向上都出現了倒退的現象。以新書的賣價來觀察,大約2015年,台北書肆市售的史學專著,簡體書每本折約新台幣200元、繁體書約500元;到了2019年的時候,價格推高到簡體書1本600元、繁體書1本600元。2015年~2019年,短短的5年間,在簡體書漲了近乎3倍且與繁體書等值的狀況下,我個人越來越傾向只買進簡體書,而棄購繁體書。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2021年),為什麼?品質使然。大陸集體的史學研究能力似乎已經全方位、各領域快速超越台灣方面,即連台灣史的領域也都開始出現行將追平的跡象。

舉一個例。王俊娜《烏爾第三王朝王后貢牲機構檔案重建與研究》(2017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99558)第3葉:「由於現存的烏爾第三王朝各城邦的經濟文獻多是盜挖出土,因此文獻分散到世界各個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原來的檔案秩序已全部被破壞。……對這些散亂發表的檔案文件加以重建一定對研究烏爾第三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等社會狀況以及王朝的政治結構和官員分工等具體情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東北師範大學的"Drehem Project"(Archives of Animal Center of Ur III Dynasty un Drehem《烏爾第三王朝貢牲中心檔案重建工程》)的目標就是按時間重建貢牲中心散失各個官員的檔案並給予基礎性的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經過系統建立而恢復了原貌和全貌的文獻原文和翻譯。對歷經38年的上萬塊泥板文書進行編年、排序、原文拉丁化和翻譯是一項十分複雜和艱苦的工作。目前國際上尚無人做這類檔案重建工作。本文是這一宏大工程的一部份。」

可以看到,大陸東北投入楔形文字第一手史料的研究上已傾注了豐厚的基礎工作,勤勉踏實。除此之外,尚可見到其他諸多事例:
(1)大陸翻譯中亞古文獻的史料集,和翻譯前蘇聯時期史學論著,數量頗鉅,蔚為傳統。
(2)最近一點的4~5年間,他們又量產了西藏史料的中譯集。
(3)古希臘文的《阿富汗的巴克特里亞文獻》,竟直接翻譯2大冊,令人喜出望外。
(4)法蘭克中世紀史料基礎史料套裝,中譯進度已達50%(6冊中的3冊)。
(5)印尼三大史乘,只闕《babad tanah jawi(爪哇史頌)》1本尚待識者未譯。

在台灣常見的誤解就是讀歷史要會英文,雙語最好是兼通日語,如此才好去接近歐、美、日的先進研究成果。但至少我個人不作如是觀,很多人連漢語各時段文言文之間的差異都分不清楚了,遑論其他?時間和耐心才是史學研究最稀缺的資源,外國語文障礙則不成問題,因為善用各種中譯本再搭配少許看得懂的原文書,會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尤其是研究範圍無節制膨脹的話。

我認為有心史學的業餘愛好者,應該多方涉獵各國學者的手筆,而不要只以歐、美、日的刊物為限;我人更應該抓住大陸這幾年的翻譯潮流,多多進書,選購土耳其、印度、伊朗、阿拉伯、拉美、前蘇聯各地學界重要論著的中譯本,以及各歷史時段基礎史料的中譯套裝,能收就收,越多越好,以利形成個人化的隨身史料庫藏,俾於研究時能快速檢閱到重要的第一手文獻。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並奉勸台灣的學人趕緊著手去譯注《奧斯曼帝國歷史的註釋年表(《İzahlı Osmanlı Tarihi Kronolojisi》)、廷巴克圖地區集散的伊斯蘭古文獻,古代瑪雅的基礎史料集成、或者是西班牙文的《印卡王室述評》第二冊……等基礎史料,不會吃虧的。天曉得明天大陸方面的進度又將超程走到哪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