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過智化

2021年02月22日撰稿
「民粹」是一種「反智」現象,而且是集體的社會現象。關於民粹,有著許許多多的學術定義,在此不予論列。本文裡,我只說說我想說的。

一般而言,民粹的倡導者和跟從者,多半具有非常狹隘的、短視的、情緒激動的特質,而且他們的智識能力是比較低素質的。低素質的群眾最容易出現民粹現象,這多半與教育程度低下以及經濟能力低落有著因果關係。

但是,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這20~50年的時段裏,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以及物資貿遷的交流範圍擴大,加之享受到二戰後各國去殖民地化和政府主動普及全民教育的甜美果實,為數頗眾的人們和社群大大改善了經濟地位和智識能力。按理說,民粹應該逐漸從現實政治中退場,但為何我們卻依舊看到了諸多的先進國家、新興國家仍持續不斷產生民粹現象呢?

如果將教育程度和思維取徑交錯的結果,繪製成4 x 4的方格,我們可以發現民粹現象其實有一個孿生姊妹,即「過智化」現象:

 

高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低落

理性選擇

A(文明 / 過智化)

感性選擇

D(民粹)


B和C的欄位應該填入什麼答案?並不重要,那是另外別篇文章再做計較的題目。回到本文,值得注意的則是A的解方有2個,並不是僅有1個。亦即,高教育程度的社群,他們在理性思維之下所做出的選擇結果,可以是文明方案,抑可以是過智化方案 ── 而此種過智化方案的內容則與D的解方(民粹)一模一樣。

民粹通常是教育程度低落的社會大眾在政客煽動下所做出的感性選擇(非理性選擇),充滿了激情、反智、私利和偏見。與民粹不同的是,過智化則是在社會整體教育程度高、且物質經濟能力佳的情況下,所做出的理性選擇,政客很難煽動高教社會,除非政客順應高教社會的欲求刻意去迎合;然而,這種過智化選擇的內容則和民粹的結果高度相仿,充滿著仇恨、營私、標籤貼黑、無限上綱……的價值取向。為何會有這種高教社會集體呈現的「類」反智行為?誠百思不解。

惟無論其成因如何,A的解方處於有2解而非唯一解的定義域,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棒的社會研究新工具。高教社會全體的理性選擇結果若係正向價值,則表明該社會屬於文明社會,為最優解;反之,如若高教社會全體的理性選擇結果係負向價值,則表明該社會屬於過智化社會,其解為次穩定態。

最優解的文明社會擁有讓社會不斷向善發展的長程驅力,可說是最穩定態。至於落入次穩定態的過智化社會,雖會出現一些社會進步的假象,卻會一直陷於實質停滯不前的困境。

那些年輕人學歷不斷大幅提高,但卻充滿仇恨、不公、偏見、歧視、偽善、刻薄、暴力、無禮、傲慢、勢利、重享受不盡義務、不學習、雙重標準、自吹自擂的社會,可說就是「過智化現象」此一新概念的天然實驗場,21世紀的今天似乎仍有一些這種態樣的社會存在。對研究者來說固然是一種幸福,對那些社會來說則純粹是一場空畫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